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楼主: 囧虎之懿

[转载] [连载] 三国不是演义——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4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

    这个自杀的何颙是何许人也?何颙,字伯求,南阳襄乡人。他年轻时与郭泰、贾彪等在洛阳游学,和郭泰等人的风格爱好都一样。何颙在太学里很有名,因此朝中的名臣如太傅陈蕃、司隶李膺等人都对他深相接纳。


    到了党锢之祸时,何颙的名字也在其中,于是他就改名换姓,逃亡藏匿在汝南地区,所到之处都与当地豪杰交友结纳。何颙认为曹操很不一般,同时也和荀彧是知交,袁绍敬慕他,就和他结为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此时,天下的士大夫多在党锢之祸中遭遇迫害,何颙每年都多次偷偷潜入洛阳,跟袁绍计议,营救众位身陷困境的士人。

    袁术当时也在行豪侠之事,想在名声上和袁绍一争高下,而何颙没有拜访过袁术,袁术对他怨恨颇深。袁术曾当着在座众人的面,历数何颙三条过失,他说:“王德弥遇事有预见,是有杰出才能的老前辈,为人名气响亮、品德高尚,而伯求(指何颙)疏远人家,这是第一条过错。许子远(是不是许攸啊?)是凶恶放荡的人,性情和行为都不好,而伯求却亲近他,这是第二条过错。郭泰、贾彪贫寒,没有什么资财产业,而伯求却乘着膘肥体壮的马,穿着又轻又暖的裘皮,在路上招摇,这是第三条过错。”

    陶丘洪听后解释说:“王德弥虽然很有才德,但是他在为社会、世人救急救难的这方面,却做得不够;而许子远虽然不好,但他替人往救危难时,却无所畏惧,从不迟疑退缩。伯求在推荐德才兼优的人时,则首先推崇王德弥;在解救危难时,则以许子远为榜样。况且伯求曾经替虞伟高手持利刃复仇,义名广为传播。后来那个仇家拿出积蓄的巨万资财,并提供足够多的良马,无论花多大的代价都要使伯求疲于逃命,立死当场。他此举可谓为了替友报仇而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其实何颙这件替友报仇的事迹,按照现在南京的方言来说,还是相当“棍气”的。当时何颙有个朋友叫虞伟高,他得病将死时还有父仇未报,何颙去看望他时,虞伟高向何颙哭着诉说了自己的遗憾。何颙被他临死都不忘报父仇的大义所感动,就主动为虞伟高报了父仇,此时虞伟高已死,何颙就把其仇人的人头献祭在虞伟高的墓前。

    即便陶丘洪解释成这样,可袁术对何颙的怨恨之意还是没有平息。之后袁术与南阳宗承在皇宫相见时,袁术发怒说:“何伯求,他的恶行违背仁德,我应该杀了他。”宗承回答道:“何生是个才智卓绝、俊逸超群的人,您好好地礼遇他,可以使您的名声传播于天下。”袁术这才作罢。

    后来党禁解除后,因党锢之祸牵连的人全部自由,何颙被任命为司空府。每每三府掾属开会商议,因何颙遇事谋划和制定策略的方面十分出众,与会者都自认为不如他。何颙升为北军中候后,董卓又让他做了长史。

    这次,刺董的密谋泄露,何颙被捕下狱,那个和他一起被捕的荀攸也是个不得了的人,下面也来介绍一下。

    荀攸,字公达。他的祖父叫荀昙,字元智,做过广陵太守。荀昙的哥哥叫荀昱,字伯修。他与李膺、王畅、杜密等号为八俊,一直做到沛相。当时荀昱、荀昙兄弟俩都很杰出俊逸,有卓越的才能。

    荀攸的父亲叫荀彝,做过州从事。荀彝的爷爷和荀彧的爷爷是堂兄弟,也就是说,荀攸和荀爽、荀彧都是同宗族,但不同支系,论辈分荀爽大他两辈,荀彧大他一辈,可实际上荀攸比荀彧还大六岁。

    荀攸在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叔父荀衢醉酒,误伤了荀攸的耳朵,之后荀攸无论在家里、家外,还是游戏时,常常躲着护着不想被荀衢见到。荀衢后来听说,就对荀攸早慧成这个样子感到很惊讶。

    荀攸小时候父亲就死了,等到祖父荀昙死的时候,他的旧吏张权请求守荀昙的墓。当时荀攸才十三岁,一眼就看出其中可疑的地方,他对叔父荀衢说:“这个官吏神色不正常,大概将有什么坏事!”荀衢恍然大悟,经过审讯,果然那个官吏杀人后正在潜逃之中,通过这次的事情,荀衢再次感到荀攸十分不一般。

    前面也介绍过。何进执政后,征召天下名士二十余人,荀攸就是其中之一,荀攸到后,拜为黄门侍郎。【以上为荀攸小传】

    这次,荀攸参与刺董密谋,因事泄被捕。


    初平元年二月十一日,也就是关东各州郡起事讨董的两个月后,董卓对周毖发火说:“各位说应当提拔任用好的人才,我听从了你们的建议,不想违背天下人的心愿。而各位所用之人,才到任为官,就调过头来相图谋我。董卓我有哪里对不起你们的!”

    然后董卓呵斥当时身为城门校尉的周毖,命他出去,而在外面斩了周毖。同时董卓又杀了时任督军校尉的伍琼。

    周毖被杀,可当时还有个和他一起参与提拔任命计划的人还没被董卓追究,他就是许靖!可在这个风头上,许靖的堂兄陈相许瑒,又与孔伷合谋,而在这个时候合谋,除了反董还能干什么呢?于是,许靖害怕被董卓诛杀,就逃奔到了孔伷那里。

    后来许靖自己上表说:
  “与贼为党而求得生存,心里头不情愿;若因坚持原则而坚守职位,则自感处境危险,死了也不能成就大义。我私下想到古人面临危难会不按常理行事,于是就权且借鉴一下他们的方法。

    很明显,这是许靖向天子对自己私自逃出京师的行为做出解释。

    董卓之所以对亲信大开杀戒,主要是因为他看到韩馥等人参与了讨董联盟,而这些人都是周毖他们推荐的,于是就认为自己曾经信任的周毖、伍琼等人私通关外出卖自己。然后,董卓又让太仆光禄勋赵谦为太尉、王允为司徒。

    赵谦,字彦信,太尉赵戒之孙,蜀郡成都人。而那个王允,却是大大的有名!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他年轻时很有气节,估计学习很好,以致于郭泰见到他颇感惊奇地说:“王先生精进神速,有辅佐君王成就王霸之业的才能啊!”郭泰虽然在学问上是王允的前辈,但还是和他结为朋友。后来三公一起征召时,王允担任过豫州刺史,期间任用了荀爽、孔融做从事。这个荀爽就是先前在九十五日内就从平民做到三公之位的传奇人物。而另一个孔融,更是家喻户晓。后来王允又升至河南尹、尚书令,最终做到今天的司徒。

    这时,地方上的兴兵讨董声势浩大,而京师里锄董卓则只能背地里暗暗进行。因为此刻董卓权势熏天,想正面干掉他不太可行,最可行的也就是刺杀,而首先冒死行刺的勇士就是伍孚

    伍孚,字德瑜,年轻时有气节。他本来担任郡门下书佐的职务,有次他本县长官有罪,该郡太守派伍孚出面惩治,命令部署的督邮把该县长官抓起来。伍孚不肯接受命令,跪伏在地上仰头进谏说:“君长虽然不像个君长的样子,但是作为辅臣的却不能不像个辅臣,大人您怎么能让我出面惩治,去命令他人逮捕我本县的君长呢?请您改派其他官吏吧。”太守见伍孚竟如此遵守君臣之义,觉得很惊奇,就听从了伍孚的谏言。后来大将军何进自行任命伍孚为东曹属,逐渐升迁为侍中、河南尹、越骑校尉。

    如今,百官见董卓乱逆,大多数人都因害怕而敢怒不敢言,不到董卓被真正推倒的那天,他们是不会出头反抗的,这时伍孚挺身而出。

    伍孚趁着面见董卓的机会,身穿贴身小铠,在朝服里暗藏佩刀,准备等个好机会刺杀他。等伍孚说完话告辞离开,董卓送他到门口时,伍孚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就拔出刀对董卓就刺。


    不料董卓力大,加上他本就是行伍出身,所以董卓退身躲过刺来的刀,结果伍孚没有刺中,自己被擒。

    董卓问:“你要造反吗?”伍孚大声回答:“你不是我的君长,我也不是你的辅臣,算什么造反?你祸乱国家,篡逆天子,恶贯满盈,今天是我死的日子,所以来诛杀你这个奸贼!我只恨不能在大家面前车裂你以谢天下。”于是伍孚被杀。
    这个伍孚的字和所在的郡名,都和伍琼相同,都是汝南人,只是怎么死的却不相同,这是不是同一个人,就无法考证了,不过看上去不像是一个人。
发表于 2013-10-4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五

    董卓没被刺死,天子就得迁都长安,因为没有人能够阻止董卓的决定。初平元年二月十八日,天子启程,董卓驱使京师百姓全部向西迁徙入关,他自己留屯洛阳毕圭苑。
    这段时间,董卓军曾到阳城。当时正好是当地二月祭土地神的庙会,老百姓就在各家自己的土地庙前,遭到了董卓军的杀戮洗劫。凡是男子,头全被砍下,然后董卓军抢过百姓的车和牛,将妇女和抢来的财物装载在上面,再把所砍下的头系在车的辕轴上,一车车地接连带回洛阳,还恬不知耻地对外骗称是攻打贼军大量缴获的,甚至高呼万岁。
    当董卓军进入开阳城门时,董卓军把头全部焚烧,并将妇女分给士兵为婢女或妾。

    同年三月初六,天子车驾到达了长安,并到当年萧何始建的未央宫去住,白天将要进宫时,下起大雨,天色顿时暗下来,只见长尾野鸡都飞到宫里去避雨了,可见长安的宫殿有多么潦倒。


    而此时身在洛阳的董卓已经在做逃跑的打算,他先发掘了所有的陵墓,取出宝物带走;然后又把各个有钱人家全抓起来,说他们有罪,把他们的财物全部没收;当时无辜而死的人,数都数不过来。
    到了三月初十,董卓所部军兵将洛阳城外面的百里之地都放火烧了,他自己则亲自带兵烧了南北皇宫以及皇家宗庙、官府、库房,甚至连民房也没有放过,洛阳城内所有的地方全都毁坏了,变成了一片废墟。
    董卓闻知袁绍得以统领关东义军,就开始对袁家实施报复。初平元年三月十九日,他杀了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袁术的同母哥哥太仆袁基。另外,袁家婴儿以上的男男女女共五十多人全部下狱而死。


    在这种紧迫的时刻,董卓还没忘了报复他最忌恨的人——皇甫嵩!他先征召皇甫嵩任城门校尉,打算趁机杀他。

    皇甫嵩受到征召,将要前去时,长史梁衍劝他说:“汉室微弱,那帮被阉过的小人祸乱朝廷,董卓虽然诛杀了他们,但他却不能为国尽忠,就又侵抢京城,随意废立皇帝。如今征召将军您,大则有杀身之祸,小则会遭困受辱。现在董卓在洛阳,天子来到西面,凭着将军您的部众,有三万精兵,迎接天子,奉诏令讨伐叛逆,向天下发布命令,向各将帅征调兵马,袁氏进逼董卓的东面,将军您压迫董卓的西面,这样就可以擒获他了。”皇甫嵩不愿听从,就应征出发。

    结果皇甫嵩一到朝廷,有关部门秉承董卓的旨意,奏请朝廷把皇甫嵩下给官吏,要诛杀他。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与董卓向来关系不错,他从长安跑到洛阳,归附投奔于董卓。董卓正在设酒欢宴时,皇甫坚寿径直上前用大义来质问指责董卓,并叩头流泪。在坐的人都很感动,全离开坐席向董卓求情。于是董卓才起身,拉过皇甫坚寿与自己共坐,他让人把皇甫嵩从狱中放出来,再拜任他为议郎,后又升任御史中丞。

  尽管董卓的游说计划失败,但他击败王匡的战绩,对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义军来说,还是个震撼。

    在酸枣的联军看董卓军队强大,谁也不敢进军,曹操劝大家说:“举义兵来杀国贼平乱,众军已经汇合,各位还疑惑什么?假如让董卓闻知山东各地结盟起兵,他就借助天子之威,凭借险要的关中据守,再向东对付义军。虽然他以无道的方式来行事,但还是足以成为祸患;如今他焚烧了宫室,劫持天子迁都,天下震动,都不知该往哪里归附天子,这正是天要灭亡董卓的时候。一战就可以平定天下了,机不可失啊。”

    可能曹操见劝说大家协力伐董无效后,就和鲍信兄弟领着自己薄弱的军队西进,准备先占据成皋。曹操出发时,大家都没什么反应,只有张邈派手下将领卫兹分兵跟随曹操进军攻讨。

    卫兹聚集军兵三千人,跟随曹操到了荥阳的汴水,并在该地遭遇董卓的将领徐荣。
于是两军经过一整天的大战,最后曹军失利,士卒死伤很多。

    卫兹也奋力搏杀了一天,不幸战死。同时鲍信受了伤,他弟弟鲍韬也在阵中战死,曹操自己则被流箭射中,所骑的马也受了伤。

    曹操没了马,徐荣军也追得很紧,于是曹操的堂弟曹洪下马,把马让给曹操,曹操推辞不要,曹洪就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但不能没有您。”曹洪把马让给曹操后,就靠自己的两条腿跟着逃跑。当到了汴水边时,水深得没法直接趟过去,然后曹洪又沿着汴水寻找,终于找到了船只,才与曹操一起渡过河,趁夜逃回谯。
    徐荣见曹操所带的兵少,还让自己全力战斗了一天,就认为酸枣不容易进攻,也带兵回去了。


    曹操回到酸枣,会盟的义军各部达十余万人,却天天摆酒宴吃喝聚会,根本不考虑进军伐董的大事。

    曹操责备他们并为大家献策说:“请各位听我的计策:先让袁绍带领河内的军队进驻孟津,酸枣的各位将领守住成皋,占据洛阳附近的敖仓,封死轘辕关和太谷关,把那里的险要之地全部控制住;同时再让袁术率领南阳的军队驻扎在丹、析,进入武关,以此震动三辅之地。大家都深沟高垒,不和董卓军交战,多设疑兵,向天下显示出讨董的盛大形势,使天下人顺应天时群起杀董,这样就可很快平定董卓。各位因举大义而发兵,现在却迟疑而不进军,让天下人失望,我暗暗替各位羞耻!”

    看见张邈等人还是不采纳,曹操失望透顶,自己本来军队就少,正好才被打败损失又很大,他因兵力不足,就和夏侯惇去扬州招募兵马,同时曹洪也分头去扬州招募。曹洪,字子廉。他伯父曹鼎做尚书令时,曾任曹洪为蕲春长。

    曹操到了扬州,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很支持,给了他四千人。这个周昕在曹操举义兵期间,前后共派了一万多士兵帮助他征伐。

    另一路的曹洪平时和扬州刺史陈温关系不错,这次曹洪带着自己的私人武装一千余人,也跑到陈温这里来募兵,结果募得庐江精兵二千人,又东到丹杨再募得数千人,然后与正在返回的曹操在龙亢会合。

    不料就在龙亢,大部分士卒结谋叛乱,趁夜攻烧曹操军帐,曹操持剑杀了数十个人,其他的叛军转身逃跑,曹操才得以冲出大营;当叛乱平息后,曹操才发现愿意跟在他身边的只有五百人,他只好再到铚、建平,又收得一千余人,然后进屯河内。此时袁绍正在河内,张杨也与袁绍连合起来了。
    袁绍自从当了盟主后,骄傲自大得都能给别人看出来,于是张邈便秉正直言地指责了袁绍。袁绍竟然指使曹操去杀张邈,曹操不肯听从,并责备袁绍说:“孟卓(张邈的字),是我们亲密的朋友啊,有是非矛盾则应该包容他。现在天下还未平定,不应当自相加害。”张邈知道这件事后,对曹操更加感激。

    自从曹操入仕以来,先是由于妹夫犯罪而连坐免官,重新被起用后又因宦官当权而辞官,复出再遇董卓,回家起兵又遭大败,连招募的军队都发生叛乱,到现在为止,曹操一直被失败之神眷顾着。这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曹操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具体在想什么,谁也不知道,不过从此之后,曹操的所作所为似乎都不再是为国家,而是在为他自己。

    再看剩下那部分屯驻在酸枣的讨董联军,他们谁也没有打算先进击董卓,不久,就因粮尽而土崩瓦解。
发表于 2013-10-4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六

   这些在地方上顶着汉朝官职头衔的大小军阀不思报国,却倾心于互相兼并攻伐。
     先是刘岱与桥瑁弄得很僵,结果刘岱杀了桥瑁,让王肱暂代东郡太守。而王匡因先前杀了妹夫胡母班,胡母班的亲属不胜愤怒,就与曹操合力,一起又杀了王匡。然后,袁绍因不喜欢董卓所立的汉献帝,讨董失败后便勾结韩馥谋划另立新君。

     当时参与商议此事的人认为汉灵帝有失王道,使天下叛乱,现在小皇帝幼弱,又是贼臣董卓所立,受制于他,天下人也不心悦诚服地归附,同时小皇帝母氏家里的出身还不清不楚,而幽州牧刘虞平素有德操有名望,又是汉朝宗室,在宗室里人人皆知,立为皇帝也是百姓所希望的,于是袁绍等人就准备立刘虞为新的皇帝,来安定当时的时局。

    不过臣子自行废立皇帝是件大难事,第一,这是大逆之罪;第二,大家要是不认可也没用。但是如果能做到第二点,那么第一点的困难也就不存在了。可能是基于这个原因,为了多拉些赞成票,袁绍就想发展曹操入伙。

    可曹操一口就拒绝了,他回答袁绍说:“董卓的罪行,天下都知道,我们等人会合大家、举义兵伐董,远近之处没有不响应的,这是因为行大义的原因。现在年幼的天子能力弱,受制于奸臣,但还没有到不废立皇帝就要亡国的地步,而且一旦做出废立之事,导致各拥其主,天下大乱,谁又能安定得下来呢?到时候你们各位向北效忠你们立的新皇帝,我自己还是向西效忠现在的天子。”

    袁绍不仅想拉曹操参与他的废立阴谋,甚至还想过把曹操收归自己门下。以前袁绍曾得到一枚玉印,有次趁曹操在座就举向曹操肘边,曹操见了大笑说:“我不会听从你的。”经过这件事,曹操心里很讨厌袁绍。

    袁绍还不罢休,又让人劝说曹操道:“如今袁公势力大,兵马又强,两个儿子已经长大,天下的英雄们,谁能超过他呢?”曹操也不回答。从此曹操更加不愿见到袁绍了,甚至有杀了他的想法。


    袁绍当然不会只拉曹操一个,他还想拉兄弟入伙,于是他就派人去把此事告诉袁术。其实韩馥已经先写信给袁术了,信里说:
  “现在的皇帝并非汉灵帝的儿子,因此准备依照前汉初绛侯周勃、灌婴诛废小皇帝,迎立代王为帝的旧例;大家都说刘虞这个人在功勋、德操、施政、行为方面,全国都找不出来第二个,当今皇室宗亲中的人,都比不上他。昔日光武帝刘秀距离长沙定王刘发己经五代,并以大司马的身份兼领河北,耿弇、冯异劝他即帝位,最后取代了更始帝。如今刘公(指刘虞)出自于恭王支脉,也是他的第五代,也以大司马领幽州牧,这些他与当年的光武帝是一样的。”

    当时天象显示有四星相会于箕尾,韩馥称谶说:“神人将在燕地(就是幽州地区)产生”。又说济阴男子王定得到块玉印,上刻文字“虞为天子”。又有人在代郡看见两个太阳升起,意思是将出现两个皇帝,刘虞应该代立为新天子。

    谁知袁术看汉室衰落凋零,暗怀自己称帝的计划,不想加入,而此时称帝的时机又不成熟,因此就表面上假托君臣的大义,拒绝了韩馥。

    袁绍不知袁术的真实意图,也写了封书信给袁术说:
  “之前我和韩文节(韩馥的字)共建汉室永世传承之路,想让天下见到使国家复兴的君主。现在西面名义上有幼小的人君,实际上却没有得力的死忠之臣,公卿以下全都讨好事奉董卓,怎么可以再信任他们!现在只要是派去驻守关隘要地,以此来对抗董卓的军兵,都怕战死在西面的前线而各自发愁。而在东面立了新天子,那么太平可以期待了,有什么好疑惑的!再说我们袁家家族被杀,要是不像春秋的伍子胥那样,能再回到北面去么?违背天命则不祥,希望您好好考虑。

    而此刻的袁术已经暗有不臣之心,担心国家一旦有了个沉稳长久的君主,会对自己的计划不利,于是袁术就对外假托公义,装模做样地回了封信拒绝道:
  “当今的圣主聪明叡智,有周成王的资质。逆贼董卓趁着朝廷危乱之际,威逼百官服从于他,这只是汉室遭遇小灾难的时候。危乱尚未平定,大家将再使汉室兴盛。您所说的当今主上‘没有得力的死忠之臣’,难道不是无中生有吗?

    我们袁家自从先人开始,累世相传承的,就是以忠义为先。太傅公袁隗仁慈且富有同情心,虽然他知道逆贼董卓必定为祸害人,但仍以信而舍身去就义,不忍离开天子。我们袁家惨遭灭门,被死亡所笼罩,幸蒙远近各处赶来相助,不趁此时上讨国贼,下雪家耻,而是去图谋废立皇帝这种事,简直是不该听到的事啊。您又说‘我们袁家家族被杀,能再回到北面去么?’,这是董卓所做的事,怎么能是国家的意志呢?君王的命令,就是上天的旨意,不可与上天为敌,何况杀我们袁家本来就不是君王的命令啊!我恭敬小心地对天子怀着一片赤心,志在消灭董卓,其它的一概不认可。”

    袁术故作正直,斥责袁绍不忠,结果自家人反目成仇。

    同时,袁绍也派人私下通报刘虞,探探他的意思,而刘虞认为国家已有正统,这种事不是人臣所应该说的,因此坚持推辞不肯答应。


    荆州刺史王叡也举兵准备讨伐董卓,但他平时与武陵太守曹寅不和睦,扬言说要先杀曹寅。曹寅怕自己被杀,就伪造了一封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的檄书,交给孙坚。假檄书上陈说王叡的罪过,命令孙坚逮捕王叡,行刑后再写份报告呈上。

    王叡以前和孙坚平乱时对孙坚无礼,孙坚一直怀恨在心,这次他一见机会来了,立即接受了檄书上的命令,统率起军马在长沙举义,同时他侄子孙贲也辞官来相助。

    孙贲,字伯阳。他父亲叫孙羌,字圣台,是孙坚的亲哥哥。孙贲的父母亲死得早,当时弟弟孙辅还是个婴孩,是孙贲自己把他抚养大的,因此兄弟俩感情特别深厚。这次孙坚在长沙举义兵,孙贲就辞去郡督邮守长的职务,跟从孙坚征伐。

    初平元年冬十一月孙坚借着响应讨董,就领人马跨州越郡,行军到了荆州。王叡闻听有军人到达,就登楼来看,并让人传话问这些军人要干什么。


    其实这些军人正是孙坚军的前部,他们回答说:“士兵征战已久,劳顿辛苦,所得的赏赐,都不够置办衣服,来见使君您再乞要些资财费用。”王叡回答道:“刺史难道会有所吝惜吗?”于是便打开仓库,让军人们自己进去看,让他们知道知道库房里还剩下什么东西没有。

    孙坚军进兵到了楼下,王叡看见孙坚,大惊道:“军兵自己来乞求赏赐,孙府君为什么在其中?”孙坚回答说:“奉使者的檄书诛杀您。”王叡说:“我有什么罪?”孙坚说:“犯下了‘有罪不知’的罪。”王叡被逼无奈,最后刮金喝下而死。  


    孙坚干掉王叡后,袁术又上表让孙坚任代理中郎将,然后孙坚一路行军一路招募收编,当大军到南阳时,人数已经达到好几万人。南阳太守张咨闻听孙坚军到,安然自若。

    张咨,字子议,颍川人。他也很有名。这次孙坚到了南阳,移交檄书给太守请求供给军粮,张咨拿这件事来问南阳主簿,主簿说:“孙坚是邻郡的二千石官员,不应该调发粮草。”因此张咨就不提供粮草给孙坚,于是孙坚又动了杀心,但强攻不是好办法,最好能骗张咨出来见面。

    于是孙坚用牛酒送礼给张咨,张咨为了还礼,第二天也见孙坚答谢。酒至半酣,长沙主簿进来向孙坚报告:“日前我义军移师南阳,而南阳方面道路不修整,军队资用也不准备好,请求把南阳主簿抓起来审问原因。”张咨见状十分害怕,想要离开,但孙坚军兵排列在四周,没法出去。

    不一会儿,主簿又进来报告孙坚:“南阳太守阻碍停留义兵,使国贼不能及时受到讨伐,请逮捕他并拉出去按照军法从事。”于是张咨便被拉到军营门斩了。
    还有种说法是一开始孙坚到了南阳,张咨既不供给军粮,又不肯见孙坚。孙坚想进兵,但又怕军队后路有威胁,就假装得了急病。于是孙坚全军震惊惶恐,找来巫医,祈祷祭祀名山大川之神。孙坚又派遣所亲信的人去劝张咨,说自己病笃,要把军队托付给张咨。

    张咨一听,心里很想得到孙坚的军队,就立即带五、六百名步兵骑兵到孙坚大营来看望孙坚。孙坚卧在床上与张咨相见,没多久,孙坚突然起身,按剑斥骂张咨,随后就把他抓起来斩了。

    不管那种说法是史实,有一点可以肯定:孙坚杀了张咨!另外江夏太守刘祥也是孙坚的帮凶,他在这件事情上替孙坚出了不少力。

    张咨被杀,于是整个南阳郡里都害怕了,孙坚要什么就给什么,但从此南阳的军民十分怨恨刘祥。

    由于张咨被杀,袁术得以占据了南阳。孙坚率军向前到鲁阳,见了袁术,袁术上表孙坚代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然后,孙坚就屯驻在鲁阳城操练人马。


发表于 2013-10-4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七

    荆州刺史王叡被杀后,朝廷下诏书任命刘表接替王叡任荆州刺史。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他体貌十分魁梧,身高有八尺多,东汉的八尺约现在的1.84米,八尺多也就是超过1米85。

    刘表是同郡王畅的学生,王畅任南阳太守,平时过于节俭,时年十七的刘表进谏说:“奢华不超越上级,俭朴不接近地位低下的人,这是中庸之道,所以蘧伯玉以单独做君子为耻。府君您如果不遵学孔圣人的明训,而去向往伯夷、叔齐那点儿微不足道的好品行,莫不是您自己故意想在世间留下美名吧!”王畅回答说:“很少人能违背圣人规定。我权且违反世俗人情,只是纠正世俗的不良习气。”


    刘表年轻时就出名了,号为八俊。以前就介绍过,他和同郡人张隐、薛郁、王访、宣靖、公绪恭、刘祗、田林称为八交,也有人称他们为八顾。还和汝南陈翔(字仲麟)、范滂(字孟博)、鲁国孔昱(字世元)、勃海苑康(字仲真)、山阳檀敷(字文友)、张俭(字符节)、南阳岑晊(字公孝)为八友。

    刘表先是以大将军掾担任北军中候,现在碰到王叡被杀,于是才接任荆州刺史。

    刘表刚做荆州刺史的时候,江南地区宗贼很多。所谓宗贼,就是指以宗族关系为主而结伙的贼盗,实际上大多是地方上的豪强胁迫同姓人或附近的百姓占据本地而组成盗贼。

    这时袁术屯在鲁阳,南阳的人众全服从于他;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做了华容长,各自依仗手里的军队作乱。因此,刘表要是带一帮人去荆州上任,根本过不去,于是刘表只好单枪匹马地进入宜城,延请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一起帮着谋划。
    刘表先问:“因为宗贼很多,而众人不肯归附,袁术要是来趁火打劫,大祸可就到眼前了啊!我准备征兵,又怕招集不到人,有什么办法吗?”


    蒯良说:“民众不归附的原因,是仁政实施得不足;归附了而又不能统治的原因,是义行做得不够;如果推行仁义之道,那么百姓一起前来归附就如同水都往下流一样,到了那时,何愁所到之处百姓不听从您,而去问如何征兵招人的办法呢?”

    刘表回头又问蒯越,蒯越说:“治理和平的社会要先推行仁义的政策,治理乱世要先使用权术和谋略。军队不在于多,而在于得人心。袁术虽勇但遇事不能做出决断,苏代、贝羽都是一介武夫,不值得忧虑。而宗贼的首领大多贪婪残暴,被民众认为是祸患。

    我平时养着一些门客,让他们分头把归顺的好处明示给这些宗贼,那么他们必定率众来投。然后您再诛杀掉其中那些暴虐且不行正道的宗贼,而对其他的人安抚任用。整个荆州的民众,都有向往安定生活的心愿,大家闻听您那么好的德行,必然拖家带小地来投奔您。军队招集到了,民众也归附了,到那个时候,您南面占据江陵,北面守住襄阳,荆州八郡传个檄文就可以轻松平定。袁术等人就算来了,也无能为力。”

    刘表听后说:“子柔(蒯良的字)的话,是雍季的主张。异度(蒯越的字)的计谋,则是臼犯的策略。”


  刘表这里所说的雍季、臼犯就是指春秋时晋文公的两个臣子。当时,晋国为了援救宋国,和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开战。晋文公见楚军强大,就对狐偃说:“楚军多,晋军少,怎样才能取胜呢?”狐偃回答:“礼物不嫌更美;用兵作战不嫌欺诈的计谋多。”然后晋文公又拿狐偃的话来问雍季。雍季听后不同意,他打了个比方:“把水抽干了能捉到鱼,但明年就没鱼了;把林子烧光了打猎,但明年就没野兽了。”因此雍季认为:“诡诈的策略,虽然现在能暂且用一下,以后将不再起效果了,不是长久之计。”可晋文公也没什么其它的好办法,就采纳了狐偃的意见。结果晋文公在对抗楚国的过程中,从外交到战略战术,欺骗诡诈之术无所不用其极,最后终于在城濮之战大破楚军。但战后,晋文公却把狐偃的功劳排到了雍季的后面,并解释道:“雍季的主张,能长久得利;臼犯的策略,只能一时救急用用。怎么能让一时的权且之计排在长久之计的前面呢?”那个臼犯,就是狐偃,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兼大臣。

    因此,刘表的这句话,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比成春秋时晋文公,把蒯良、蒯越比作雍季、臼犯,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刘表听完后欣喜的心情。


    刘表得到好计策后,就开始实施。他让蒯越派人诱降宗贼,结果来了五十五人,刘表全把他们斩了,然后袭取他们的部众,有的当即就接受他们为自己的部曲。最后只有江夏贼张虎、陈生拥兵盘据襄阳,刘表就派蒯越和庞季单骑前往去说降了他们,于是江南就全部平定了。

    由于蒯越帮着刘表平定了荆州境内,使得刘表得以强大起来,因此朝廷下诏书拜蒯越章陵太守,封樊亭侯。

    先前孙坚杀张咨时,江夏太守刘祥与孙坚合作,十分给力,从此南阳的军民怨恨刘祥,后来就举兵向其进攻,刘祥和他们交战,但兵败而亡。

    刘表平素也和刘祥关系不好,便拘禁了他的儿子刘巴。刘巴,字子初,零陵烝阳人。他年轻时就挺有名,刘巴的祖父是刘曜,做过苍梧太守。父亲刘祥,任江夏太守、拜荡寇将军。

    这次刘表抓住了刘巴,要杀他,也许直接杀无罪的人会引起公众的非议,于是刘表就想了条奸计。他数次派遣刘祥以前所亲信的人密见刘巴骗他说:“刘牧(指荆州牧刘表)要加害你,可随我逃走。”

    可能刘巴跟着一越狱,刘表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动手了。可是刘表用这样的方法再三引诱刘巴逃跑,刘巴总是不答应,于是那个人只好把情况都汇报给刘表,刘表只好不杀刘巴了。

    刘巴十八岁时,在郡里做户曹史主记主簿。刘先打算派周不疑跟着刘巴学习,刘巴回答说:“昔日跑到荆北,那时才开始拜师学习,学得都是记诵些诗书来等候别人叩问,或作为谈资,所以不值得慕我之名。我内无杨硃清静无求的本事,外无墨翟致力解决时事的风范,犹如天上的南箕星,虚设而没什么用。


    因此,您来信的意思就等于是要让贤甥折断鸾凤华丽的羽毛,游荡在燕雀居住的屋檐下,那么将拿什么来启迪教导他呢?我有愧于‘有若无,实若虚’这句话,拿什么来担负教导贤甥的重任呢!”

    后来,荆州牧刘表接连召任刘巴为官,还推举他为茂才,刘巴都不应征。


    初平二年春,袁绍与冀州牧韩馥开始着手实施立幽州牧刘虞为帝的计划,他们派遣故乐浪太守甘陵张岐携带商议的结果,去见刘虞呈递,请他当大汉的新皇帝。

    刘虞是个忠良之臣,厉声呵斥张岐说:“您竟敢说出这种话!忠孝的道义,已经给你们搞得无法成就了。我受国恩,现在天下扰乱,还没能竭力拼命地平定,来除却国耻。如今眼看着各州郡的刚烈守义之士,心昭天日地致力于西面,救护和奉迎幼主,你们却在这里乱谋划大逆不道的坏事,想要玷污忠臣吗?”

    刘虞始终不同意,可能袁绍等人以为历来即帝位的人,按规矩都要假惺惺地三推四让,于是他们又劝刘虞先总领尚书府事务,然后再承袭制度封拜,刘虞还是不答应,甚至计划着要出奔匈奴来自行断绝跟袁绍、韩馥之间的关系,袁、韩见状只好作罢。

    刘虞虽然摆脱了袁、韩等人的纠缠,但还是与袁绍等人连和。

    自从出过这件事后,刘虞为了表明清白之身,对于奉行职事,献纳贡品,都更加恭敬严肃。羌、胡等各外国有贡献物品的,如果道路不通,刘虞都设法为他们传送到京师。
发表于 2013-10-4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八

    酸枣的讨董军散了,袁术的讨董军还没散。袁术派遣孙坚前去征讨,孙坚在该出发时,就让长史公仇称为将兵从事回州去催督粮草,并在城东门外拉起帐幔,为出行祭祀路神,各位官属一起来送行,大家一起宴饮,举行饯别仪式。
    这时董卓派来步兵骑兵数万人迎着孙坚的方向行军过来,但大部队还没到,只是几十个搞侦察的斥候轻骑先到。孙坚此刻正行酒谈笑,见状便亲命部曲整兵列阵,不得轻举妄动。

    等到敌军骑兵渐渐越集结越多,孙坚才慢慢离开座位,引路带大家入城,他对左右人说:“刚才我之所以不立刻起身的原因,是怕和士兵互相拥挤,各自不好入城。”城下的董卓军见孙坚军容整齐肃立,不敢攻城,就退去了。



    后来孙坚带兵移屯梁东,被董卓将领徐荣大举围攻,孙坚突围出来后身边仅跟着几十骑,董卓骑兵紧紧追赶。

    孙坚头上常戴着一顶赤罽帻,就是用皮毛做的毡头巾,而且还是红色的,很显眼,于是孙坚就把红毡头巾脱下来让身边亲近的将领祖茂戴上。董卓军的骑兵都争着追祖茂,所以孙坚得以从小路逃脱。

    祖茂被追得很紧,实在甩不掉追兵,他给逼得没有办法,就下马把红头巾套在坟堆之间烧过的柱子(可能是祭拜亡者用的)上,自己伏在草丛之中。追来的骑兵远远望见红头巾,就包围了数层,等接近定睛一看,才看清是根柱子,他们发现自己上当就离开了。


    初平二年二月十三日,董卓自己又加衔做了太师。同时孙坚也重新收集残兵,奉袁术之命在梁县的阳人率程普、朱治等和董卓军会战。董卓也派出步骑五千人迎战,并以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其余步骑将校都督人数众多,可是执掌马军的吕布和统领步军的胡轸却不和。

    胡轸,字文才。他为人性情急躁,战前就预先宣言说:“今天此行,要该斩一个太守级的高官,才像个样子。”众将闻听后都很厌恶他。

    胡轸、吕布大军到了广成,离阳人城只有数十里,此刻已是傍晚,人马非常疲惫,应该停下来休息。按照董卓制定的计划,本当到广成歇脚,马喂草、人吃饭,然后再在凌晨进军阳人,拂晓攻城。

    可众将对胡轸又讨厌又畏惧,就暗暗准备把这场战事搞砸,于是吕布等人宣称:“阳人城中的贼军已逃走,应当寻求追击,不然就碰不到他们了。”就这样,大家便连夜进军抵达阳人。可城中守备很完善,根本不能突然袭击。

    这时,董卓军官兵又饥又渴,人困马乏,而且夜里才到,还没有建造壕沟营垒提供遮护。人又不是机器,大家累得没办法,只好解甲休息。而这时吕布又喊话惊扰军中,说“城中贼军出来了!!!”结果军中扰乱,大家都弃甲奔逃,什么马鞍啊,战马啊,全不要了。

    董卓军跑了十余里地,才确定无贼。正赶上天亮,大家才纷纷回去,拾取兵器,准备进兵攻城。但此时对方城池的守备已经坚固,壕沟、陷阱、护城河已经挖深,胡轸等无法进攻,只好回军。

    后来,孙坚又在阳人大破董卓军,斩取了敌军都督华雄的首级。这时候有人离间孙坚和袁术说:“孙坚要攻得雒,就没法再辖制他了,他又那么能打,对您威胁更大。此所谓赶走狼而引来虎啊。”因此袁术就开始怀疑孙坚,不继续接济粮草给他了。
    当时袁术屯在鲁阳,离阳人有一百余里地,孙坚连夜飞奔去见袁术。


    孙坚见到袁术后,就在地上画着比划说:“我之所以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出战,上是为国家讨贼,下是报将军你家的私仇。我和董卓并无深仇大恨,都为你打成这样,而将军却听信挑拨的瞎话而怀疑我!”

    另外孙坚还说:“大功即将告成而军粮不能接继,这正是吴起之所以在西河叹息流泪,乐毅之所以功败垂成而遗恨的原因。愿将军您深思。”袁术给说得不好意思,心里不安了,就立即继续调发军粮,于是孙坚就又回去带兵。   


    董卓忌惮孙坚勇猛雄壮,就派将军李催等人来请求与他和好亲善,又让孙坚列出孙家子弟要担任刺史、郡守的名单,并许诺上表请朝廷任用他们。孙坚回绝说:“董卓逆天无道,动荡弑灭王室,今天不灭杀你三族,把头悬挂起来展示天下,则我死不瞑目,怎么能将与你和睦相亲呢?”


    接着孙坚又进军距离洛阳只有九十里的大谷,连败董卓、吕布。

  为此,董卓对长史刘艾说:“关东的军队被我打败了好几次了,他们都畏惧我,成不了什么事。只有孙坚这个鲁莽小子,稍微还能用点人才,应该告诉众将,让他们知道有所顾忌。

  昔日,我与周慎西征,周慎把边章、韩遂围困在金城。我向张温请求领自己所带的部队驻扎在周慎后面作为后盾,可张温不听。我当时就向朝廷上奏金城的形势,知道周慎必定不能攻克。至今朝廷里还存有那份奏章。事情尚未见分晓,张温又命令我去讨伐先零的叛羌,他以为西面可以短期内扫荡平定。我全然知道情况不是这样的,但不能停留,就只好行军前往。到达后,我先留下别部司马刘靖带领步骑四千人屯驻在安定,与我率领的主力遥相呼应,互为支援。叛羌见状便回军,想截住我军归路,我稍稍发动攻击就打开了封锁,就是因为敌军畏惧安定驻有部队的原因。敌军以为安定该有数万人,却不知道仅仅只有刘靖,此时我又上奏章说明了当时的情况。

  而孙坚当时则随周慎去攻打金城,孙坚向周慎请求自领一万人马到金城,让周慎以二万人马作为后盾。如果按孙坚这样做的话,边章、韩遂城中没有积存的粮食,应当依赖从外往里运送,但他们则会害怕周慎的大军主力,不敢轻易与前部的孙坚交战,而孙坚的一万人马也足以断其粮道,那么那些小辈必定会逃回羌谷之中,凉州或许就能平定。但是,张温既不能用我的计策,周慎又不能用孙坚的策略。

  周慎自己跑去攻金城,结果才毁坏了其外部城垣,就遣使飞报张温,自以为转眼就能攻克金城,张温当时也自以为事情在预计之中。而渡辽小儿切断了葵园,结果周慎丢弃辎重而逃,果然如我预测的那样,朝廷因此封我为都乡侯。而孙坚作为佐军司马,当时的见解与我一样,因此他自己用兵还算可以。”


  刘艾说:“孙坚虽然当时策略正确,可他根本不如李傕、郭汜。听说当时他在美阳亭北,带领一千骑兵步兵与叛军交战,几乎被打死,还丢失了印绶,他这样不算有能力。
  
  董卓解释说:“孙坚当时带领的志愿军是帮乌合之众,兵不如敌军精锐,而且打仗这玩意儿都会有个顺利与困难。只拿山东的这些众军来说,始终没有人能赶得上他的。
  
  刘艾又说:“山东小儿驱赶强迫百姓,来充当反叛的贼寇,他们的战斗力不如我们,武器装备等军用物资又不如我们,也能长久得了吗?”
  
   董卓很赞同,他说:“说得对。只要杀了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会服从我的。”


 这时候,刘虞的儿子刘和从长安偷偷跑出了武关。这个刘和本来在皇帝身边任侍中,天子想离开长安东归,就派刘和假装逃离董卓,偷偷出武关去见刘虞,命令他带兵来迎接自己。
  
  刘和在赴幽州的途中,路过袁术地盘时,先把天子的意思说给袁术听了,袁术一听就打上利用刘虞军事力量的主意。于是袁术留下刘和不让他走,并让他写信给刘虞,说明皇帝的口信,许诺只要刘虞发兵来自己这,自己就发兵和刘虞军一起向西去勤王。
  
  刘虞是个忠君的人,一听就要发兵,他下辖的太守公孙瓒知道袁术心术不正,就劝刘虞不要理会。可刘虞不听,结果刘虞派遣数千骑兵去见刘和。
  
  公孙瓒又怕刘虞把话传出去,引起袁术对他的怨恨,就也派堂弟公孙越带领一千骑兵,和刘虞军一起去见袁术主动结交,同时他暗中让袁术逮捕刘和,夺取刘虞军的军权。可能是事后消息传出,公孙瓒和刘虞也因此更加有矛盾。

发表于 2013-10-4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九

      当时关东各州郡,都致力于相互兼并以使自己强大。袁绍趁孙坚在外讨董,派遣会稽周【日禺】(是日字旁)为豫州刺史,来袭取该州,意在取代孙坚名义上的合法地位。
  
   孙坚感叹道:“大家同举义兵,准备拯救国家社稷。快要破逆贼了而各人却是这个样子,我该与谁合力呢!”说完眼泪都流了下来。
  
   此刻的孙坚正奉袁术之命领军屯在阳城抵御董卓军,袁绍又派周喁的二哥周昂同时再去攻夺阳城,拖住孙坚。
     于是,袁术便指使刘虞军和公孙越军连同孙坚军再去进攻周昂,结果不仅没胜,而且公孙越还在战斗中被流箭射死。公孙瓒见堂弟被袁绍军杀死,大怒道:“我弟弟死,祸起于袁绍。”


  于是,公孙瓒就发兵屯驻在盘河,准备攻打袁绍报仇。而这时候袁绍的实力还很薄弱,所以他害怕了,就解下自己所配的勃海太守印绶送给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并让公孙范回本郡,想和公孙瓒结交成为外援。
  
   后来那个刘和逃脱袁术来到北方,却又被袁绍留下。
  
  董卓见孙坚厉害,无心恋战,就把本朝诸位皇帝的陵墓全都发掘盗挖,洗劫了一番。做完这一切后,董卓留下朱儁守洛阳,然后向西逃入关中。
  
  而朱儁与山东众将合谋,自己作为内应,但后来他怕被董卓袭击,就弃官跑到荆州。董卓又任命弘农杨懿为河南尹,镇守洛阳。朱儁听说后,再次进兵洛阳,结果杨懿逃跑了。
  
  朱儁见河南残破,无所凭依,于是就向东屯驻在中牟,发传文书给各州郡,请兵讨伐董卓。徐州刺史陶谦派来三千精兵,其他的州郡多多少少都出了点军兵,陶谦就上奏朱儁为车骑将军。
  
  董卓听说后,便派自己的将领李傕、郭汜等率数万人屯驻在河南抵挡朱儁。朱儁迎击,却被李傕、郭汜所击败。朱儁知道自己目前不是对手,就留驻在关下不敢再向前。


  再说此时的旧京洛阳空空荡荡,数百里中没有人烟,孙坚带领朱治等人前行,当他进入满目荒凉的洛阳城后,惆怅地流下了眼泪。
  
  接下来孙坚让人修缮了被董卓毁坏的各个陵墓,填平了被挖得乱七八糟的墓穴,祭扫了汉室宗庙,并供奉了牛羊猪三牲。当孙坚料理完一切后,就带兵回屯鲁阳了。
  
  孙坚的手下人一起和他出生入死,此次孙坚赶走董卓回军后,自然在论功行赏时也不会亏待了他们,他们是:黄盖、韩当、芮祉、吴景、孙香、徐琨、俞河、朱治等人,下面一一介绍下
  
   首先是黄盖,他从南破山贼,到北却董卓都一直追随孙坚,于是孙坚拜黄盖为别部司马。
  
  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他善于骑马射箭,很有臂力,孙坚很喜欢他。韩当跟随孙坚南征北伐,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攻破敌军,擒获敌人,因此担任别部司马之职。韩当虽然辛辛苦苦立下汗马功劳,但他只是个身份极其微贱的军人,和孙坚这种已经出人头地的英雄豪杰有区别,因此没有什么爵位,直到孙坚死,韩当都只担任别部司马。
  
   芮祉,字宣嗣。他也跟从孙坚征伐有功,被孙坚推荐为九江太守
,后调吴郡,所在地方颇有政声。
  
  孙坚的小舅子吴景、堂侄孙香、外甥徐琨和族里的孩子俞河也因常常跟随孙坚征伐有功,因此吴景被拜为骑都尉,孙香被拜为郎中,徐琨则被拜为偏将军。  
  吴景,本是吴人,后迁居钱唐。他的姐姐就是孙坚的妻子,前面已经介绍过。(吴景是本部书中唯一一个不用单独拎出来介绍,而他的经历就能自然贯穿全书的人。)
  
  徐琨,吴郡富春人。他的祖父叫徐真,与孙坚两人的关系十分亲密,孙坚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徐真为妻,生下了徐琨。徐琨年轻时在州郡为官,因汉末天下纷扰混乱,就辞官而去,跟着孙坚四处攻讨。
  
  而那个孙香,字文阳。他父亲叫孙孺,字仲孺,是孙坚另一个堂弟,任郡主簿功曹。孙香随后也跟从孙坚征伐。
  
  还有俞河,字伯海,也是吴人。他本是孙坚族里的孩子,后过继给娘家俞氏。俞河性情忠厚正直,不擅长言谈,但勉力修身,有气魄和才干,能尽职勤事。俞河年轻时跟从孙坚征讨,常做为先头部队,后统领左右军,主管内部事务,孙坚把心腹重任都交给他去办
  
   同时,孙坚也表奏朱治代理督军校尉,让他独立统率指挥步兵骑兵,到东面去帮助徐州牧陶谦征讨黄巾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孙坚屯驻于洛阳的期间,据!说!早晨孙坚军在城南甄官井上发现有五色气,全军震惊奇怪,没有敢去打水的。
  
  于是孙坚令人下井,结果竟找到了大汉朝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圆四寸,上部交缠着五龙形成印纽,印上有一角缺损。估计一开始,黄门张让等人作乱,劫持天子出奔,天子与左右人等分离失散,掌玺者将玉玺投入了井中。

    后又据《山阳公载记》说,袁术准备称帝,听说孙坚得了这块传国玉玺,就拘禁孙坚的夫人而把玉玺夺走了。作《山阳公载记》的乐资为晋朝人,他所记的东西道听途说的成分很大,好多都离奇得要命。  

    对于这枚玉玺,其它史籍也有很多不同的记载和论断。《江表传》认为:根据《汉献帝起居注》说天子还都,找回六玺。又说太康初年孙皓投降,献出金玺六枚,没有玉玺,说明以上得玉玺的事是假的。


  针对这个推断,东晋的虞喜在《志林》中反驳说:天子六玺,分别刻的是“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这六玺加盖时因事而异,所以文字不同。《汉献帝起居注》说的“天子从河上还,得六玉玺於阁上”,说的就是这六玺。而传国玉玺,则是汉高祖刘邦所佩的秦朝的皇帝玺,由于世世传受,所以叫传国玺。因此传国玺不在六玺之内,怎么能一概而论呢?但!是!根据记载,刚才所说的六玺上的文字,刻的都与记载相吻合。只是在记载中汉宫的传国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与孙坚得到的比较,其中两个字有出入,也不知道哪家是对的。这种国家的神器秘宝,见得人少,不容易说真切,武断地下结论说假,是很不负责任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为孙坚作传的时候也没记载他得玉玺的事,也许是疑惑六玺与传国玺的原因。吴投降时送的是天子六玺,以前所得的玉玺,是古人的遗印,根本不能用!

  上一段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孙皓有自己留下玉玺的嫌疑。这下可惹恼了一位壮士,他就是刘宋时期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裴大人则认为孙坚是兴义讨逆之中最有忠烈之称的英雄,若得了大汉神器而藏匿不说,这就是暗怀异志,岂是所谓的忠臣呢?裴大人认为吴史想给自己国家增添些光荣,不料却有损孙坚的美德。如果真在孙氏手中,传国玉玺也不是常人所能留的,孙氏亡国时,也得献出;倘若尚窝藏在孙氏家门,嘿嘿!有句话叫做:“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何况是怀藏传国玉玺呢?——灭门之祸啊!

   传国玉玺的事就到此为止,下面继续说正题。
发表于 2013-10-4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

       就在各地讨董的同时,益州的刘焉却拥兵坐观成败,暗藏自立之心。
  
  一开始,早在汉顺帝的时候,有个叫张陵的人客居蜀地,在鹄鸣山(一作鹤鸣山)中学道,弄些道家的书籍和符菉来诳骗百姓,跟从他学道的人都要拿五斗米给他,所以外面称他们“米贼”。张陵死后,儿子张衡继承了他的衣钵,继续行道骗人,或者说骗米。
  
   后来到了熹平年间,各地邪教、贼军大起,关中三辅之地有骆曜。而到了光和年间时,东方又有张角,汉中则有张修。
  
  那个骆曜教授人家缅匿法,所谓缅匿法,就是传说中的一种隐身术。而张角传的是太平道,张修传的则是五斗米道。不过张修行的五斗米道和张陵的不太一样,似乎更接近太平道。
  
  所谓太平道,就是张角行的那个道,说是可以治病,具体方法是:师父拿着做为符咒的九节杖,让病人叩头思过,然后将施了符的水喝下,得病的人倘若短期内痊愈了,就说这个人诚心,如果这个人病没好,则为不诚心。
  
   张修治病的方法也略与张角的太平道相同,方法是:把病人安放在安静的房间里,让病人在里面思过。
  
  张修在道会里又让人充当奸令祭酒,主讲老子的《五千文》,也就是《五千言》。他设置的奸令,则负责监督习道的工作。而道会里的鬼吏,主要是做替生病的人请神祈祷。
  
  具体请神祈祷的方法是:先写下病人姓名,并说明服罪之意,然后一式三份,其中一份上呈于天,放在山上,一份埋在地下,还有一份沉到水里,称之为三官手书。所谓三官,就是指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大家都听过天官赐福吧,其实还有下面两句,就是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因此张修搞的这些东西,本是源于由我国上古神话演变为的最原始的巫术,现在张修又拿来给人治病,最终达到敛财以及建立私人势力的目的。就这样,张修给人“治病”,并制定下让病人家交五斗米的规矩,所以被称为“五斗米师”。
  
  其实张修这一套根本对治病就没什么帮助,只是个十分荒唐的行为,但是就有那么一帮傻瓜,头脑又不够用又愚昧,纷纷竞相追随侍奉他。后来张角被平定,张修也逃走了。
  
   另外还有前面才说的张衡那一支五斗米教也要继续介绍一下:自从张衡死后,张陵的孙子张鲁又接过衣钵,继续行道加行骗。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先是张鲁的父母在益州行道时,和刘焉打上了交道。刘焉这个人相信鬼神,加上张鲁的母亲又有几分姿色,所以经常往来于刘焉家。因为这层关系,刘焉就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指使他到汉中去隔绝益州和朝廷的通道。
  
  张鲁奉命与别部司马张修(此张修是不是彼张修?不得而知)领兵偷袭攻打汉中太守苏固,随后张鲁又袭杀了张修,兼并了他的部众。然后张鲁按照刘焉的意思阻杀汉使,于是刘焉假惺惺地上书说通道被“米贼”阻隔,无法再通,以此为由不进贡了。
  
   这下,弄得那个送刘焉入蜀的吕常,也没法回去。
  
  接着刘焉又借口别的事诛杀州里的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来树立威信,来加强统治。那个被杀的李权,字伯豫,担任的是临邛长。

    此时各地讨董,刘焉则拥兵自守,于是犍为太守任岐就自称将军,和从事陈超举兵反攻刘焉,却被刘焉击破,二人也被杀。


    同时,董卓派司徒赵谦带兵接近益州,劝说校尉贾龙反对刘焉,正好贾龙也因刘焉捕杀豪强的事不满,于是他就领兵回攻刘焉。


    刘焉派出青羌兵镇压,青羌很能作战,因此他们最后攻破贾龙,并杀了他。这任岐和贾龙都是蜀郡人。

    刘焉在益州站稳脚跟后,自立的想法渐渐强烈,就造了一千余辆专供天子乘坐的车辆,超出了自己应该遵循的制式。后来荆州牧刘表又上表告发刘焉的行为“就好像孔子的学生子夏在西河教书时,被人家当作圣人一样”,言下之意是刘焉图谋自立为皇帝。

    刘焉有四个儿子,分别叫刘范、刘诞、刘璋、刘瑁。刘焉任益州牧以后,由于平常跟随他的小儿子刘瑁已随父亲赴任,因此董卓就征召其他兄弟三个人,可刘氏兄弟都不肯前来,董卓就刘范兄弟三人抓了起来,押送到郿坞,关在私设的牢房里。

    后来,估计他们兄弟被董卓的淫威所迫才就任,刘范任左中郎将,刘诞任治书御史,刘璋任奉车都尉,都跟着汉献帝在长安,只有小儿子刘瑁则随刘焉在益州任别部司马。

    当时刘焉假托有病召刘璋来,刘璋也自己上表请求归省父亲,正好为了刘表告发刘焉谋逆的事,汉献帝就顺便让刘璋去向刘焉说明事理,教育教育刘焉,可刘璋一到益州,刘焉就留下刘璋,不让他回京师了。

    刘璋,字季玉。看他的字,算起来可能是刘范和刘诞的弟弟。


    袁绍虽然在废立的事上和韩馥联手,但他同时还垂涎韩馥的地盘,韩馥的手下麹义反叛,袁绍就趁机和麹义结交。

    这时袁绍的手下逄纪也来见袁绍。逄纪,字符图。(此人姓逄,《三国演义》里则把他称为“逢纪”。)一开始,袁绍离开董卓出逃时,就是与逄纪、许攸一起到冀州的,袁绍认为逄纪聪明,见识高远且有计策,十分亲睐和信任他,就和他共同举事。

    此刻,逄纪见到袁绍劝他说:“将军您牵头发动那么大的事情而仰仗别人供给物资,如果不占据一个州的话,将无法保全自己。”

    袁绍回答说:“冀州的军队强大,而我的军队饥困交迫,假如不能成功夺取冀州,我将连容身的地方都没有了。”

    逄纪说:“您可以与公孙瓒联系,诱使他南来攻取冀州,公孙瓒则肯定会来袭,这样就会使韩馥害怕,然后再派人到韩馥那里向他陈说利害祸福,那么韩馥必然会将冀州牧的位置退让给您。到了那个时候,您就可以接替他的位置了。”

    袁绍听从了逄纪的话,果然引来了公孙瓒。
  就这样,袁绍一面让公孙瓒攻打韩馥,一面却派人说服韩馥献冀州给自己,以便抵挡公孙瓒。
  
  受到袁绍挑拨的韩馥和公孙瓒便大打出手,结果韩馥军在安平被公孙瓒击败,于是公孙瓒顺势带兵侵入冀州,对外以讨伐董卓为名,实际上却是要攻袭韩馥,因此韩馥心里很是不安。
  
  此时,董卓也于初平二年夏四月到达了长安,先前那个士壹也趁此机会逃回了家乡。士壹是个小人物,却三番两次地带着被提到,请不要小看这个士家,士氏兄弟到后来一直雄霸着汉朝版图最南端的交州。
  
  董卓到达长安时,公卿百官都在路旁迎接。董卓事先放出风来让御史中丞以下的官员都要对他下拜,而当时皇甫嵩正是任御史中丞,董卓就是想借此来屈辱皇甫嵩。


  以前董卓做前将军的时候,皇甫嵩为左将军,曾一起征讨过韩遂,官职地位差不多,后来董卓被征为少府和并州牧时,军队应该归属于皇甫嵩,董卓曾为此事大怒。后又因征王国救陈仓时,皇甫嵩又比董卓有远见,也引起了董卓的忌恨。
  
  就是因为这些原因,这次皇甫嵩在董卓车下行拜时,董卓就问皇甫嵩:“义真(皇甫嵩的字)服不服气啊?”


  皇甫嵩笑着道歉说:“怎么能知道明公(对董卓的尊称)能到如今这样的地位呢!”

  董卓说:“鸿鹄本来就有远大的志向,只是燕雀自己不知道罢了。”


  皇甫嵩回答说:“昔日与明公一起为鸿鹄,不料今日您变为凤凰了。”


  董卓听后笑着说道:“既然您早服气了,今日就可以不行拜礼了。”
  
 后来又有一次,皇甫嵩和董卓见面,董卓拍着他的手对他说:“义真怕不怕啊?”

  皇甫嵩回答道:“明公以高德来辅佐朝廷,正是大喜事来临的时候,有什么好害怕的呢?如果是滥施刑罚惩戒,那么整个天下都将惧怕,又岂是单单我一个人害怕呢?”

  董卓听了后就不说话了,自此才与皇甫嵩和解。
发表于 2013-10-4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

       袁绍见董卓正好西入关中,就回军延津,于是韩馥惊惶起来。然后袁绍派陈留的高干、颍川的荀谌等人劝说韩馥道:“公孙瓒乘胜来向南攻来,冀州各郡纷纷响应,袁车骑(指袁绍)又引军向东,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暗暗替将军您感到危险啊!”
    韩馥说:“那怎么办呢?”

    荀谌回答:“公孙瓒率领着燕、代之地的士兵,大军的锋芒无法阻挡。而袁绍是当世的豪杰,必然不会成为将军您的部下。冀州之地,是天下间可以用来安身立命的资本,如果袁绍、公孙瓒两雄合力,带军会攻于城下,那么灭亡和危险立刻就能来到。袁氏,是将军您的故旧,而且还是同盟,如今替将军考虑,不如将全冀州让给袁氏。袁氏得到冀州后,那么公孙瓒就不能和袁绍争了,袁绍也必定会十分感激将军您。冀州被您亲近的朋友接管,这样将军您也有让贤之名,而且自身安如泰山啊。希望将军您不要再迟疑了!”

    韩馥这个人平时胆小懦弱,他认为荀谌计议得很对。另外,袁绍还派张景明、郭公则、高元才等人也去说服韩馥,让韩馥让出冀州。

    而韩馥的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都进谏韩馥说:“冀州虽地处边远,但军队众多,粮谷可支持十年之久。而袁绍军只是外来的孤军,又没有什么给养,全赖我们供给才能维持下去,就好像婴儿被成人捧坐在大腿和手掌上一样,如果不给他喂奶,立刻就能饿死他。为什么要把整个州让给他呢?”

    韩馥回答:“我,是袁氏的旧吏,而且才能也不如本初(袁绍的字),揣度着自己的德行而能退让,也是古人所看重的,难道各位还有什么担忧的吗?”

    这时,都督从事赵浮、程奂此时正奉韩馥所遣,带着军队屯在河阳,军队装备的强弩竟达万张。


    赵浮等人闻听韩馥要把冀州让给袁绍,就从孟津火速驾船东下。当时袁绍还在朝歌清水口,赵浮等人从后面行军赶上来,该军的舰船多达数百艘,军众有一万余人,赵浮、程奂齐列军兵,击着战鼓夜过袁绍大营,袁绍心里十分憎恨。
    赵浮等人一到,就对韩馥说:“袁本初(指袁绍)部队没有打仗的军粮,各自离散,虽有张杨、于扶罗刚刚归附,但他们还不情愿替袁绍卖命,因此袁绍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鄙从事等请求现在我们自己就以带来的军队拒守袁绍,十天之间,袁绍军必会土崩瓦解;英明的将军您只管敞开卧室大门、高枕而眠,有什么好担忧,有什么好害怕的!”


    可韩馥还是不听,他自己离开官署,搬出来住进赵忠的旧宅,并派儿子抱着冀州牧的印绶,到黎阳去送给袁绍,就这样,袁绍就领了冀州牧。


    袁绍劫夺了韩馥的位置,占据冀州后,鲍信对曹操说:“奸臣趁乱动荡颠覆王室,英雄以忠心报效的志节奋起,天下纷纷响应的原因,就是因为‘义’。如今袁绍身为盟主,却利用权力来做只利于自己的事,联盟迟早将自生祸乱,这等于是又有一个董卓啊。如果想抑制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则不具有压制袁绍的实力,若眼睁睁地看着结成怨仇,又如何能解决的了呢?我们可以暂且计划占据大河之南,以待其变。”

    曹操很赞成鲍信的话,但这只是鲍信对袁绍的看法,而冀州的从事沮授却不那么认为,他劝说袁绍说:“将军您二十岁左右便被朝廷任用,就名扬天下;正当天子遭遇董卓废立的时候,您就奋发忠义之心;当您单骑离京出奔,就使董卓心怀恐惧;当您过黄河向北,勃海就叩头归服。您发动一郡的士卒,就聚集了整个冀州的军队,威震河朔地区,名望在天下举足轻重。虽然黄巾军狡猾作乱,黑山军暴戾骄横,但是您只要提军东伐,则可平定青州;回讨黑山军,则可消灭张燕;回军北上,则必定能杀掉公孙瓒;震摄危胁戎狄,则肯定能使匈奴服从。您横扫黄河以北,统一四州之地,招纳有才能的英雄,拥有数量众多的军队,再到长安把天子迎来,在洛阳恢复汉室的宗庙,号令天下,来讨伐不肯归服的人,凭借这样的实力来和人争锋,谁能抵挡得了呢?等过了几年之后,取得这样的功业不是难事。”

    袁绍听后高兴地说:“这就是我的心愿。”于是立即上表请求沮授为监军、奋威将军。这个沮授可不得了,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沮授,广平人,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他为人多谋略,并且能随机应变。沮授由州别驾入仕,被举荐为茂才,做过两任县令,后又成为韩馥的别驾,被上表拜为骑都尉。这次袁绍得了冀州,又召他为官。


    另外,袁绍还看中了一个人,他就是客居冀州的荀彧!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他的祖父就是荀淑。荀淑才能很高,与荀昱合称“八俊”的王畅、李膺都拜他为师,荀淑任朗陵侯相时,号称神君。荀淑学识渊博且德行高尚,他和志同道合的李固、李膺交好,把李昭从小吏提拔上来,交友时也不嫌弃年纪还小的黄叔度。后荀淑因德才兼备、品行正直被征召,在应对上级的治国策略时,因直谏而触犯外戚梁氏,被调出京都,补缺朗陵侯相,最后死在任上。荀淑在汉顺帝、汉桓帝之间,当时是相当得知名。

    荀淑旧居在西豪里,县令苑康说昔日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就把西豪里署名为高阳里。荀淑也有八个儿子: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诜、荀爽、荀肃和荀旉,号为八龙。其中荀彧的父亲荀绲,任济南相。而叔父荀爽,当年创造了只用了九十五天就从平民做到三公之位的奇迹。另一个叔父荀靖,字叔慈,也有极其高尚的道德,名气几乎与荀爽差不多,但终身隐居。有人问许子将:“荀靖与荀爽哪个在德才方面更胜一筹?”许子将说:“二人都不错啊,荀爽聪明外露,荀靖天生聪慧出众,但藏而不露。”

    荀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很惊异他的才能,曾评价荀彧“有辅佐君王的才干。”这个何颙就是当年刺董未遂,入狱自杀的那位,他本身也是个高材生,荀彧能得到他那么高的评价,可见确实很不一般。永汉元年,荀彧被举荐孝廉,拜为守宫令。董卓之乱时,荀彧请求出京补缺地方官吏,于是改任亢父令,他就借此弃官回家了。

    回到家乡后,荀彧对同乡父老们说:“颍川,是四面受敌的地区,一旦天下有变,将常为军事要冲,应该立即离开此地,不要久留。”可是乡里人大都因留念故土而犹豫不决。正好此时冀州牧同郡的韩馥派遣骑兵迎立新君,此时若跟着军队前去冀州,必然很安全,因此是个迁徙好机会,可是乡里人没有愿意跟着走的人,荀彧却独自带着宗族随军迁至冀州。后来董卓派李傕等人带兵出关东,所过之处都抢劫掳掠,一直抢到颍川、陈留才回去,荀彧的同乡族人留在当地的多被杀害。

    这次,袁绍夺了韩馥冀州牧的位置之后,就待荀彧以上宾之礼,荀彧的弟弟荀谌以及同郡辛评、郭图,都先后被袁绍所任用。
    不久,果不出韩馥的从事赵浮所料,张杨归附袁绍后,和匈奴单于于夫罗一起屯在漳水。单于打算反叛,可袁绍、张杨不愿意,于是单于就抓着张杨和自己一起离去,袁绍派将领麴义追击,结果在邺南击破了单于。


    单于又抓着张杨跑到黎阳,攻破度辽将军耿祉的军队后,才重新恢复了军力。不久,董卓任命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
发表于 2013-10-4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二

      这个时候,由于董卓入关前屠灭了袁氏宗族,当时的豪杰侠士大多归附袁绍,都想为他报仇,州郡在远处起兵,没有不借袁氏之名的。
  
  河内朱汉时任袁绍的都官从事,韩馥以前曾对朱汉无礼,因此朱汉心怀怨恨,再加上他还想讨好袁绍,就擅自发动城防部队围困了韩馥的府第,然后士兵们亮出兵刃爬房子进攻。韩馥逃上楼,但他的大儿子却被捉住,结果两脚被锤断。
  
  袁绍自然不愿承担不义的罪名,为了避嫌,他立即把朱汉抓起来杀了。虽然袁绍此举向外表明了对韩馥的态度,但韩馥还是担忧害怕,因此就向袁绍要求离开,去依附了张邈。
  
  初平二年秋七月,袁绍派遣使者去见张邈,因有事商议,使者就与张邈在一起耳语。韩馥当时也在座位上,他看见袁绍使者和张邈的举动后,认为他们将要图谋自己,没过一会儿就起身到厕所里自杀了。真没想到,一向胆小的韩馥对待死亡倒挺有勇气。
  
  为了通过对峙来削弱关东义军,董卓除了劫持皇帝西迁长安,又征召刘虞到长安来任太傅,估计他想把这个影响力较大的刘氏宗亲控制起来,断了关东另立新君的念想,让他们丧失凝聚力。幸亏天下纷乱,道路隔塞,让刘虞回京的符信和命令无法到达幽州,于是刘虞依旧主持幽州。
  
  自从董卓到了西京长安后,他的奢侈、嚣张和混帐达到了极致。他在离长安二百六十里有个叫郿的地方,他花人力物力在那里给自己筑了个郿坞,高度和长安城差不多,里面储藏的粮食够吃三十年。

  董卓亲口表达过这个意思:“要是大事可成,就占有天下;要是大事成不了,守在郿地的这个坞也足可终老。”其实谁都知道他说的这个大事是指什么。
  
  另外,董卓所乘是青盖金华车,吊车盖的杆子弯头末端部采用的是爪子形状,车子两侧挡灰尘的轓上也画上花纹,当时人们叫它竿摩车,都认为这种车子的制式要赶上天子了。
  
   同时董卓自己也做了太师,又让弟弟董旻为左将军,封鄠侯;还让他哥哥的儿子董璜担任侍中和中军校尉执掌军队。
  
   这还不算,董卓有个孙女名叫董白,当时还未成年,也被封为渭阳君。就为了封这个孙女,还举办了盛大的仪式。
  
  董卓下令在郿城东建起一个坛,占地长宽各二丈多,合4米7多,高五、六尺,合1米2到1米4左右,他让董白乘坐上车顶前高后低的金华青盖车,又命令凡是在郿的都尉、中郎将、刺史等千石的官员,都各自乘着该级别的车子,插着刀笔(形式上是随时可以写笏板,实际是一种仪仗),做为董白引路和陪同,到了坛上,董卓又派侄子董璜为使者向董白颁授印绶。
  
   更为甚者,就连董卓侍妾怀里抱的婴儿,竟然都封了侯,赐给金印紫绶。就这样,董卓的宗族里里外外都在朝为官。
  
  另外,公卿百官见到董卓的车下,都要报着自己名姓拜见他,董卓也不还礼。离谱的是,他还召唤尚书台、御史台和符节台等三台尚书以下的官员,如果他们有政事就自己来董卓府里禀告,俨然又是一个皇帝。


  董卓做了太师,也就是辅弼皇帝的最尊贵之臣,甚至是天子都要向他学习,有点老师的意思,这里历来臣子们梦寐以求的职位。
  
  按说官都做成这个样子了总该满足了吧,可是他还不过瘾,还想再称尚父,尚父也是对重臣的一种尊礼之号,还有点儿父辈的意思。于是他就拿这件事来问蔡邕。
  
  蔡邕知道董卓所作所为很过分,就趁机说:“昔日武王受遗命,以太公为师,辅佐周室,任用他来讨伐无道的商纣王,所以天下尊敬他,称他为尚父。如今您的功德实在是高,但是应该须把关东之地全部平定,使天子车驾东还洛阳,然后在商议称尚父。”董卓听后才作罢。
  
  又有一次,京师长安地震,由于古人迷信,总以为地震、打雷等自然现象是上天向人类表达什么意思,所以董卓又拿这件事来问蔡邕。
  
  蔡邕又趁机回答说:“地动是因为阴盛的原因,而阴盛则是大臣踰越了应遵守的制度所导致的。您乘坐青盖车,大家都认为不适合。”董卓于是就听从了他的建议,放弃先前那个金华青盖车,而改乘金华皂盖车了,所谓皂就是黑色。
  
  虽然董卓残暴苛刻,常为了些小过节就报复人,但是他对蔡邕却十分宽容,所以到长安后就让蔡邕担任左中郎将,每次朝廷有事,董卓常常令蔡邕主拟。正是因为董卓看重蔡邕的才能,所以他对待蔡邕十分得优厚。


  董卓对蔡邕等个别人还可以,而对其他人就原形毕露了。董卓一旦抓获了关东讨董联军的俘虏,就用十余匹涂满猪油的布,缠裹住他们的身体,然后从脚开始点火慢慢烧死。有次抓获了袁绍的豫州从事李延,就活活把他煮死了。
  
  董卓曾有一回要到郿坞去,公卿以下都在横(“横”发音“光”)门外送行。董卓预先拉好帐棚,置好酒食,把诱降的数百名北地反叛者押到座位前,当着大家的面,先割掉他们的舌头,然后将他们其中有的人砍断手脚、有的挖去眼睛、还有的用大锅煮死,没死的人疼得在桌子间翻滚挣扎。
  
   这种场面使在场的人都吓得发抖,连餐刀和筷子都掉了,但如此血腥却丝毫影响不了董卓的食欲,他依然吃喝自如。
  
  董卓不仅对敌人如此,对自己人也好不了多少。比如董卓所喜爱的胡人自恃受到宠幸而为所欲为,被司隶校尉赵谦所杀。董卓得知后大怒说:“我爱的狗,尚且不想被人呵斥,何况是人呢!”于是就召司隶都官来,把这个堂堂直隶省的省长给打死了。
  
   如果各位将领偶有失言的,立刻就会在董卓面前处死,结果弄得人人自危。
  
  初平二年冬十月壬戌,太史看云气,预言近日有大臣会被杀,董卓迷信,看天象有变,怕自己作恶多端而应在自己身上,就想找个替罪羊。正好前太尉张温当时为卫尉,平时和董卓关系不好,董卓心存怨恨,就指使人诬陷张温与袁术私通,用鞭杖打死了张温。

  另外,董卓法令苛刻严酷,还根据自己的好恶滥施刑罚。比如董卓让司隶校尉刘嚣考查出官吏百姓中有做为儿子不孝顺,做为臣子不忠诚,做为官吏不清廉和不遵从长幼有序的人,然后凡是有符合这些条件的人一律诛杀,财物没收入官府。
  
  其实董卓他自己就违犯其中的为臣不忠和为官不清这两条,但谁敢考查他呢?只要是人类社会,都会有个爱恨情仇,董卓这样一发动人民斗人民的运动,于是大家在私人感情的支配下,或激进,或泄愤,或陷害,或报复,或诬告,或误会,互相举报,冤枉被杀的人数以千计。
  
   这下子,老百姓给弄得怨声载道,结果在路上碰见后,生怕给别人抓住什么把柄,都只好用眼神来示意。
  
  一个凭枪杆子取得政权的大老粗,什么也不懂,霸在台上确保国家稳定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还要自作聪明,堵在那里搞经济,那么实施政策时只会是想当然。
  
  因此,在经济上,董卓的举措就是多造钱。早在和山东的讨董军对垒时,董卓就下令把铜人、钟虡全都棰破,再毁坏了东汉开国以来沿用的五铢钱,改铸为小钱。可能为了降低成本,提高造钱速度,这个时期的钱极其粗制滥造,以致后世都不屑收藏。
  
  这种钱大五分,钱上既没有花纹也没有文字,钱中间的方孔和边上轮廓都不清晰,也不加磨制,说起来是钱,实际上就是个粗糙的金属片子,根本就不值本身的价值。
  
  于是货币大幅贬值而导致物品昂贵,一斛谷竟买到数十万钱,最后钱币都无法流通了。董卓就是这么一个残暴、贪婪和荒唐的人,做出的事情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发表于 2013-10-4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三

    董卓把天子迁到长安后,华歆为了躲避长安之乱,就请求出任下邽令,但他却因病无法到那里赴任,于是华歆只好从蓝田前往南阳,同行的还有的郑泰等六、七人,他们对目前局势的看法都和华歆一样。
  
  华歆一伙人偷偷出了武关,在路上遇见一个独自赶路的男子,那个男子希望能和大家结伴一起走,大家都可怜他,便准备答应。只有华歆说:“不可以。如今我们已在危险之中,遇到灾祸危害,彼此的情义紧密得像一个人一样。无缘无故地接受生人加入,和他也没什么情义。一旦接受下来,如果遇到了涉及到生死存亡的情况,能半路丢弃他吗?”
  
  可众人不忍心,最后还是带上那个男子一起赶路了。不料,半路上这个男子不小心掉入井中,估计不太好救,而且可能还耽误赶路,所以大家都打算弃他而去。
  
  这时,华歆又说:“都已经是在一起的人了,丢弃他是不义的行为。”于是大家就一个拉一个地合力将那个男子救出了井,然后才告别离去。因为这件事,大家都认为华歆是具有高尚义行的人。其实华歆早在年轻时就以行为高尚而出名,通过这件事可以窥豹一斑。
  
  这一行人逃出后,郑泰、华歆投奔了当时在南阳的袁术。后将军袁术以郑泰为扬州刺史,但他还未到任,就在半路上去世了,时年四十一岁。而华歆却被留下,当时袁术驻在穰,华歆劝说袁术让自己进军讨伐董卓,可袁术却不能任用他,因此华歆打算离开袁术。
  
  董卓在关内只手遮天,一个人说了算,而此时的关外却恰恰相反,没有人能说了算,只认拳头说话。不过从频繁交战的双方来分析,主要分为两股势力。一股势力主要包括袁绍、曹操和刘表,暂且简称袁绍集团;另一股势力主要包括袁术、公孙瓒和陶谦,也暂且简称袁术集团。

  袁术和袁绍有矛盾,同时又与刘表不和,于是他就向北连合公孙瓒,而袁绍则与公孙瓒不和,因此他连合了南方的刘表。就这样,袁氏两兄弟为了牵制对方,袁术隔着袁绍交好公孙瓒,袁绍跨过袁术联合刘表,这一对袁家兄弟不团结,竟然舍近交远成这种样子。
  
  袁术奢淫无度,对下狂征暴敛,把百姓弄得苦不堪言,南阳本是人口聚集的富裕之地,户口达数百万之多,后来竟给他搞得很多人都背井离乡;而袁绍一表人才,长得又威风,还能折节下士,所以人才大多去投靠他。
  
   袁术知道这个情况非常生气,就给公孙瓒写信说袁绍不是袁氏子孙,是他家家奴,袁绍闻听后更为恼怒。
  
  初平二年十一月,青州黄巾军侵扰太山,太山太守应劭领兵将其击败。败走的青州黄巾军又和徐州的黄巾军一起转攻勃海,公孙瓒和黄巾军在东光(今沧州)交战,同时那个公孙范也拿着袁绍先前补偿给公孙家的渤海太守印绶,领着勃海兵相助公孙瓒,结果再次大破青、徐的黄巾军。
  
   公孙瓒获胜后,回屯广宗,从此公孙瓒的军力更加强盛。
    公孙瓒接受了袁绍的补偿还不肯善罢甘休,他又进军界桥(今贝州宗城县东,临近漳水)。

    同时,公孙瓒上表历数袁绍罪状说:
  “臣听说自从三皇以来,开始有君臣上下的制度。君臣们以广开教化来指引万民,用立刑施罚来禁绝强暴。现在代理车骑将军袁绍,依仗他家先人的根基,不正当地获取了官爵,他生性凶残且荒乱,因此做事过分而龌龊。
    以前他任司隶校尉时,正赶上国家处于丧乱之时,何太后承制摄政,何进辅政,袁绍总是做些奸邪谄媚的事,不能直谏,导致丁原焚烧孟津,招来了董卓,埋下祸根,这是袁绍的第一条罪。
    董卓已经进入洛阳而天子被劫持,袁绍不能千方百计地帮助解救天子,反而丢下印信、不顾皇命,急忙逃跑,愧对和辱没朝廷赋予他的官职爵位,背叛天子,很不忠心,这是袁绍的第二条罪。
    袁绍身为勃海太守,偷偷组建军队,要攻讨董卓的时候,也不事先告知父兄,导致太傅一家,太仆母子,一朝陨命,既不仁又不孝,这是袁绍的第三条罪。
    袁绍兴兵之后,历时二年,不但不体恤国家遭难,反而擅自大加培植自己的势力,尽把物资钱粮供给自己并不急需的党羽,为此他盘剥富裕的人家,把他们抓起来用暴力手段让他们掏出钱财,弄得百姓伤心哀叹,对他无不痛恨,这是袁绍的第四条罪。
    袁绍逼迫韩馥,窃取了其让出的幽州牧,还假托是天子下诏恩准并赐予袁绍他的。袁绍私刻金印玉玺,每次下达文书的时候,就用黑袋子加印密封,印文是:‘诏书一封,邟乡侯印’。昔年王莽之乱,就是这样渐渐以假弄真的,现在袁绍所做的,就是比照着王莽而效仿的,这是袁绍的第五条罪。
    袁绍让星象师崔巨业观察天象,并赠送财物收买他,甚至和他同吃同住,攻抢郡县时往往视天象而定下日期,这难道是大臣应该做的事吗?这是袁绍的第六条罪。
    早先袁绍与前虎牙都尉刘勋首先一起发起讨董行动,刘勋尚在致力于讨伐时,袁绍又收降了张杨,随后袁绍就因为小小的怨恨,而对刘勋进行了冤枉和加害。他亲信任用进谗言的奸恶小人,杀害有功之人,这是袁绍第七条罪。
    袁绍又粗暴地向前上谷太守高焉、前甘陵相姚贡所要钱财,结果钱没准备好,二人一起被杀,这是袁绍的第八条罪。
    按照《春秋》的道义,儿子凭借母亲而尊贵。袁绍的母亲是个供人使唤的奴婢,袁绍实际上卑微下贱,不可以做他人的君长,从义理来说也不合适。可是袁绍却占据着显赫的重要职位,愧对并玷污了皇家颁授的爵位,损害并辱没了袁氏的祖宗,这是袁绍第九条罪。
    另外,长沙太守孙坚,先前领豫州刺史,赶跑了董卓,祭扫修整了皇家陵寝和宗庙,他的功劳无比得大。可袁绍却命令周昂偷袭占据孙坚的地盘,断绝了孙坚的粮草,使他无法前进,导致董卓没被诛杀,这是袁绍第十条罪。
    臣又数次接到后将军袁术的书信,他也说袁绍不是他们袁家的族人。袁绍他那凶暴的罪恶,就算是用南山竹海来做成的竹简也不能载写得完。
    昔日春秋时东周政力衰弱,君王之道渐趋衰败,天子迁都,诸侯背叛,于是齐桓公建立了柯亭之盟,晋文公举行了践土之会,攻伐目无天子的荆楚以慰周室,诛灭曹国、卫国来向天下彰显无礼者的下场。
    臣虽然庸碌卑微,不能和先贤并论,但是我蒙受朝廷恩典,担当这个重任,职责就是充当天子的爪牙,奉政令讨伐有罪之人。马上我就与各州郡发兵讨伐袁绍等人,如果战事顺利,罪人就此擒获,或许可以沿续齐桓公、晋文公忠诚为国的功业。具体攻战袁绍的情形状况,将先后连续呈上。

    然后公孙瓒就举兵与袁绍对垒交战,袁绍无法取胜。

  公孙瓒击破袁绍军后,就遣使告诉兖州刺史刘岱,叫他把袁绍妻小送走,让刘岱跟袁绍断交。另外公孙瓒还命令从事范方说:“如果刘岱不把袁绍家人遣送回去,你就带领骑兵回来。等我平定了袁绍,将对刘岱用兵。”
  
  原来,一开始刘岱与袁绍、公孙瓚还挺亲近和睦,袁绍就让妻小住在刘岱那里,公孙瓚也派从事范方带领骑兵相助刘岱,不成想现在情况却变成了这个样子。
  
  面对公孙瓒的威胁,刘岱开会商议,好几天下来都没个决策。于是别驾王彧告诉刘岱:“程昱有谋略,能决断大事。”这个程昱就是当年黄巾军乱东阿时,设谋自救,保全本县的那位。早在初平年间,刘岱就征召程昱,可程昱不应召。
  
  这次,刘岱又召见程昱,向他问计,程昱说:“如果抛弃袁绍这个近援而去寻求公孙瓚的远助,这就像跑到越国去请人来救溺水的孩子那样,是来不及的。公孙瓚,不是袁绍的对手,如今他虽胜袁绍军,然而终究会被袁绍所擒。为了一时的权宜之计而不考虑长远的计划,将军您最终会落败。”刘岱听从了程昱的话,于是范方只好按照公孙瓒的吩咐,带领骑兵踏上归途。


    此时,刚获胜的公孙瓒又让严纲去冀州,单经去兖州,刘备则随田楷去青州,向东屯驻在齐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2 01:04 , Processed in 0.0952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