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楼主: 囧虎之懿

[转载] [连载] 三国不是演义——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4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

    在中平五年,朝廷征召董卓为少府,命令董卓的军队归属左将军皇甫嵩管辖,即刻起程。

    董卓上书道:“凉州受侵扰而不太平,巨寇还没铲除,这是臣子我奋力为国效命的时机。我的军队官兵们留恋我,纷纷争着拦着我的车驾不让我走,挽留之言又诚恳又悲伤,我的车子根本找不到前行的路。还是暂且让我行使前将军的职责吧,我一定尽心慰抚体恤军队,尽力于军事。”后董卓被拜为前将军,封斄乡侯。

    中平六年,朝廷又征召董卓为并州牧,再次命令董卓将所属军队交给皇甫嵩。董卓又上书说:“臣执掌军队十年,士卒无论大小,都互相亲密很久了,他们都感念我的体恤之恩,乐意为国家奋命报效,请求就将我留在该州,在边疆效力。”结果董卓再次违旨。

    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当时在军中,他劝说皇甫嵩说:“本朝政治混乱,天下危急,能消除危险,扶持即将倾覆的国家的人,只有大人您与董卓而已。如今你们俩已结下仇怨,势不两立。董卓接到诏书让他交出兵权,而他却上书自己请求不交权,这是违抗王命。他又以京师混乱为理由,徘徊不进京,这是心怀奸诈。而且董卓凶暴不善,将士们也不服从他。大人您现在是元帅,凭借国家的威势来讨伐他,上可以彰显忠义,下可以铲除凶害,这是齐桓公、晋文公的事业啊!”

    皇甫嵩说:“不奉上命而自由行事虽然有罪,但不请命而随意诛杀也有罪责啊!不如奏明此事,让朝廷裁断。”于是皇甫嵩就上书把这件事告知了朝廷,因此汉灵帝又责备董卓,董卓更加怨恨皇甫嵩了。


    这一年,长沙太守孙坚又与荆州刺史王叡越境寻求并追讨零、桂地区的周朝和郭石。


    王叡,字通耀。他因孙坚为武官,所以对孙坚言语颇为轻慢,孙坚因此怀恨在心。不过他俩最后还是平定了周朝和郭石,于是零陵、桂阳和长沙三郡就安定平静下来。


    朝廷录记孙坚前后的功劳,进封孙坚为乌程侯。同时孙坚也上表为朱治求职。

    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人。起初是个县吏,后举察为孝廉,州里召任他担任从事,跟随孙坚征伐。中平五年,朱治被拜为司马,因跟从孙坚征讨长沙、零、桂等三郡的贼寇周朝、苏马等有功,因此这次孙坚上表让朱治代理长沙都尉。


    转眼到了中平六年春二月,大家还记得皇甫嵩和董卓奉命去攻王国救陈仓的事么?皇甫嵩当时没采纳董卓的建议,而是在等待击破王国的时机。此时的王国围攻陈仓,从去年冬天一直打到今天春天,前后长达八十几天,陈仓城防坚固,直到最后王国也没能攻克。贼军疲惫,果然如同先前皇甫嵩出兵时所预料的那样,自行解围而去。

    皇甫嵩进兵攻击,董卓劝阻说:“不可以。兵法上说:‘走投无路的贼寇不要去追赶,一心回家的军队不要去拦逼。’如今我们追赶王国,是拦逼一心回去的军队,追赶走投无路的贼寇啊!受困的野兽还要搏斗挣扎,蜂和蝎子尾部还有毒针,何况大军呢?!”

    皇甫嵩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前番我不去攻击,是避其锋芒。现在而去攻击,是等待到了他们力量衰退的时候。我们所攻击的是疲惫之师,不是一心回去的军队;王国军正在逃退,没有斗志,我们以严整去攻击混乱,因此他们不是走投无路的贼寇。”

    于是皇甫嵩就独自领兵进击,让董卓殿后。结果皇甫嵩连续交战大破王国,斩首一万余级。董卓十分羞恼,从此他对皇甫嵩更加忌恨了。

    王国军败逃后,韩遂等人又共同废了王国,并劫持前信都令汉阳的阎忠,让他来督统各部人马,而那个王国也在逃跑中死去。不久,阎忠因耻于被众人所胁迫,因情绪愤激发病而死。韩遂等人渐渐争权夺利,从连合改为自相残杀,其各部曲全都各自分崩离析。

    王国的叛乱总算是暂时捂下去了。同年三月,幽州牧刘虞悬赏杀张纯的办法也起了效果,弃妻小而逃入鲜卑的张纯被其门客王政所杀,并将张纯的人头送到了刘虞那里。王政被封为列侯(泛指爵位),刘虞也此功被就地拜为太尉,封襄贲侯。

    刘虞辞让了太尉之职,并推荐卫尉赵谟、益州牧刘焉、豫州牧黄琬、南阳太守羊续,结果他们一起被任为公。

     至此,张纯发动的北部州郡之乱算是彻底平定了。刘虞在幽州主持的时候,清廉冷静,简朴节约,并用礼义来教化人民。

    此时汉灵帝在位,南宫遭火灾,凡是官吏升调或补任州郡的,都被要求交钱帮助造宫殿,或一千万钱,或二千万钱,富的人就以私人的钱财应付,或者搜刮百姓的钱来凑交,但那些贫穷而清廉、诚实而守德的地方官员,根本没钱交纳,有人都到了自杀的地步。汉灵帝知道刘虞清贫,特许不让他出钱。


    中平六年夏四月十一日,汉灵帝在南宫嘉德殿驾崩,死时才三十三岁,在位共二十二年。

    汉灵帝刘宏从各方面来看,都可以够得上是个亡国之君,可他运气好得出奇,乱成这种样子,竟然国家没倒。也许是东汉积蓄了二百年的实力在短短几年集中迸发,抵消了亡国的厄运吧,估计再来一次全国性的大叛乱,东汉就吃不消了,因此可以称得上是“乱而不损”。乱而不损曰灵,所以刘宏的谥号叫“灵”,史称汉灵帝,算是个不好的谥号。


    汉灵帝一死,那个新即位的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一下子懵了。大家还记得先前介绍过于扶罗的父亲羌渠被谋杀,他就亲自启程来汉朝的事吧!这个于扶罗之所以到汉朝,就是为了父亲被杀的事来向汉灵帝诉讼的。这下失去了替他做仲裁的人,再加上天下叛乱纷起,正好来幽州配合刘虞平定张纯叛乱的那支南匈奴军又无法回国,于是于扶罗索性领着这支达数千骑的匈奴军,在中原和西河白波贼军合兵一处,攻破太原、河内,对周围各郡进犯抢掠。

    汉灵帝生前有两个儿子在身边,大的叫刘辩,小的叫刘协。大儿子刘辩是何皇后所生,而汉灵帝则认为小儿子刘协挺像自己,因此汉灵帝才给他取名刘协。这个“协”字的意思就是合,也有“像”的意思。

    刘协,字伯和。他生母是王美人,早年被何皇后害死,当时汉灵帝得知后大怒,要废何皇后,全靠一帮宦官帮忙,何皇后才得以保全。


    后来众臣请求立太子,汉灵帝认为刘辩轻佻,仪容举止不庄重,不可以作为君主,然而何皇后受宠,且何进位高权重,因此汉灵帝久久不能下决断。

    汉灵帝在病重的时候,曾把刘协嘱托给蹇硕。蹇硕既受过汉灵帝遗诏,平时又被何氏兄弟轻视和忌恨,于是等到汉灵帝驾崩后,蹇硕当时在宫内,就准备先诛杀何进,立刘协为帝。

    等何进从外面入宫后,不料蹇硕的司马潘隐早先与何进有旧交,就冲着何进使眼色。何进大惊,便从近路飞驰回营,领兵入驻百郡邸,从此假称有病不入宫,蹇硕的计谋也无法实施。


发表于 2013-10-4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

   
中平六年四月十三日,也就是汉灵帝驾崩第三天,十七岁的少帝刘辨即位,他封皇弟刘协为渤海王,并尊奉皇后为皇太后,于是何太后临朝,大赦天下,改元为光熹。同时后将军袁隗担任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与统领尚书省事务。
    这一年,青州的州府与其下属的东莱郡郡府有矛盾,谁对谁错还没有分清楚,只是谁先汇报朝廷,则对谁最为有利。当时州里奏章已经送去,郡太守怕落后了对自己不利,就寻求可以出使京城的人,最后终于选中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太史慈!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太史慈身高七尺七寸,也就是接近1米81,嘴、鬓角以及两颊上的胡须长得十分漂亮,他有一双猿猴般的臂膀,特别善于射箭,弦响之后没有不射中目标的。太史慈年轻时好学,任郡奏曹史。

    这次,时年二十一岁的太史慈被选中后,就星夜赶路,终于抵达了洛阳。

    太史慈到了京城直奔公车门,正看见州里的小吏才准备请求递交章表。太史慈就问那个州吏说:“您准备要传递章表吗?”州吏说:“是啊。”太史慈又问:“章表在哪儿?”州吏回答:“在车上。”太史慈说:“章表签署的没有错误吧?拿过来看看。”州吏不知道他是东莱人,于是就把奏章拿出来给太史慈。

    太史慈事先早已怀揣着刀,一拿到奏章便把它割碎了。州吏跳着大叫道“有人毁坏我的奏章!”

    太史慈见状便把州吏带到车旁,对他说:“刚才您不把奏章给我,我也无法得以毁坏它,这是我们的吉凶祸福相同,有关部门也不会单单让我担承此罪。我们不如默不作声地一起逃走,可以死里逃生,不要一起接受刑罚。”

    州吏说:“您为郡里毁坏我的奏章,已经如愿得手,还要逃什么?”

    太史慈回答说:“我本来受到郡里派遣,只是来看看奏章递没递交。可是我过于意气用事,就把奏章毁坏了。如今回去,也怕因此被郡太守怒责,因此打算和你一起逃亡。”州吏认为太史慈说得对,当天两人就一起逃去。

    其实,这是太史慈与青州州吏玩的一个花招,太史慈和那个州吏一同出城后,又偷偷跑回洛阳,把自己郡里的奏章传递了上去。

    州刺史闻听此事,就改派州吏再重新递交奏章,朝廷有关部门则以奏章相抵触的原因不再受理,于是州府方面吃了亏。太史慈也因此有了名,但他因为此事被州刺史所憎恨,太史慈怕自己受到报复,就跑到辽东去避祸。
    再说那个大将军何进辅政后,征召天下名士二十余人,河南郑泰、颍川荀攸及平原华歆都名列其中,这些人日后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在当时,如果是某个人被朝廷公府或大将军府征召的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得不来报到的。结果荀攸到后,被拜为黄门侍郎;先前已经辞官的华歆到后,被任为尚书郎;最后再介绍一下这个郑泰!

    郑泰,字公业。他太高祖父郑兴,字少赣,做过谏议大夫。他高祖父郑众,字子师,任大司农。这父子俩都是当时的名儒。郑泰年轻时有才能和谋略,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看出天下将乱,就暗暗交结豪杰。郑泰家里富裕有钱,田地多达四百顷,可能他养的人太多,所以自己还常常不够吃喝,因此郑泰在整个山东都很有名。后来郑泰被举荐为孝廉,三公府提任他,专门发公车来征召他,他都不应命就职。

    这次,何进征召他,郑泰到后,则任尚书侍郎,加奉车都尉。


    何进向来就知道宦官被天下所痛恨,再加上他对蹇硕图谋自己的行为十分愤怒,如今他自己已经掌握朝政了,就暗暗谋划着诛杀蹇硕。

    这时有个叫张津的门客受主人派遣,来说服何进道:“黄门、常侍把持大权很久了,而董太后又和众常侍串通一气,敛财谋利,将军应该整治国家,为天下铲除祸患。”何进认为说得对,于是就和张津的主人结谋,一心想铲除宦官。这个张津的主人素有谋略,他就是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他的高祖父是袁安。袁安,字邵公。这个袁安为人好学,而且气度神态威严持重,他在汉明帝时担任楚郡太守,曾因在查办楚王的案件时,袁安所审理的四百余家,全部被他解脱,于是袁安就成为当时的名臣。后来,他在汉章帝时担任了三公中的司徒。三公即司空、司马、司徒,是汉时的三大高官
袁安的儿子袁京为蜀郡太守,袁京的弟弟袁敞又任司空。袁京的儿子袁汤则任太尉。这个袁汤可不得了,他的次子袁成是左中郎将。袁成,字文开。他身体健壮,还有部曲,自当时的大将军梁冀以下,无论是贵戚、权臣,还是豪强,都与袁成相结友好,袁成说出的话,他们没有不听从的。京师里为此有句顺口溜,叫:“事不谐,问文开。”就是事情不好办,就去找袁成解决。另外袁汤的三儿子袁逢和四儿子袁隗都位列三公之职。

    袁家这四代人历任三公的高官之位,自袁安以下的袁氏子孙,接纳门客既不计较什么条件,对众多的门客也都很好,无论门客是有才智的还是愚笨的,都能得到他们所想要的对待,因此袁氏家族不仅地位显赫,而且还深得人心。由于袁氏门生很多,势力也随之遍布天下。

    袁绍就是袁逢的庶子,也就是妾生的,还有种说法是袁绍表面上是袁逢庶子,实际上他是袁成的孩子。

    袁绍还有个异母弟弟叫袁术,字公路。他以侠气闻名,先被推荐为孝廉,再改任郎中,在朝廷里里外外都任过职,最后担任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

    相信袁绍和袁术年纪也相差无几,因为袁绍生下来,父亲袁逢就死了,因此他的两位叔伯都很疼爱他。

    袁绍很小就被任做郎官,二十岁时改任濮阳长,有很好的名声。后来因母亲去世,袁绍就回家服丧了,服完母丧又追服父丧,一共守孝六年。期满后,袁绍就隐居在洛阳,不随便见客,如果不是天下知名之士,是见不到他的。

    袁绍相貌英俊,长相很威严,他能放下架子来结交士人,士人多归附他,曹操年轻时也与他交往。另外,袁绍平日还喜欢四处行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都是两肋插刀的朋友。

    上头任命袁绍职位,他也不去,于是引来了别人的闲话。宦官中常侍赵忠曾对其他宦官说:“袁绍故意抬高自己的声价,召他来也不答应,还蓄养死士,不知道这小子想要干什么?”袁隗闻听此言后,于是责备袁绍说:“你要坏了袁家!”袁绍没有办法,只好应了何进之命入了大将军府,以大将军掾的身份担任侍御史,渐渐又升任中军校尉。

    这次,袁绍派张津来劝何进,何进认为说得对,又因袁氏好几代人都很尊贵,天下人都归附他家,而袁绍本人平素善于收罗、供养贤才,能让豪杰被己所用,另外袁绍的堂弟虎贲中郎将袁术也崇尚气节侠义,因此何进一并厚待他俩。同时,何进广召智谋之士逄纪、何颙、荀攸等人,与他们结为心腹。


发表于 2013-10-4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

     面对何进的势力渐渐增强蹇硕心里疑虑而不能自安,于是他就给中常侍赵忠等人写信说:“大将军兄弟把持朝政,现在正和天下的党人图谋诛杀先帝身边的人,消灭我们。只是因为我执掌着禁军,因此他暂时迟疑不决。如今应该一起关上宫门,速速捕杀他们。”
    从此,上军校尉蹇硕便暗暗谋划,准备立渤海王刘协为帝。


    中常侍郭胜,是何进的同郡人。何太后和何进能够取得富贵,得到天子的宠信,郭胜在里面出了不少力,因此郭胜挺亲近信任何氏,于是他就一起和赵忠等人商议,决定不听从蹇硕的计划,并把蹇硕的书信交给何进看。
    蹇硕的阴谋被何进发觉后,何进便让黄门令逮捕了蹇硕,最后蹇硕下狱被诛杀。就这样,何进又兼领了蹇硕所屯驻的兵马。


    中平六年五月初六,太皇太后董氏的侄子骠骑将军董重也下狱死去。六月初七,太皇太后董氏驾崩。有人认为这和何太后敌视董太皇太后有关。六月十七日,汉灵帝下葬于洛阳西北二十里处的文陵,此陵高十二丈,周长有三百步

    此前,袁绍又劝说何进道:“黄门、常侍等宦官集团世代强大,威摄天下,先前窦武要诛灭他们反被他们所害。只要是所谋划的事情走漏了风声,这都是使用五营士兵的缘故。五营士兵生长在京师,他们服从和害怕宫中的阉宦,而窦武反而用他们作为武力,最后他们果然背叛窦武而跑入宦官阵营,所以窦武自取灭亡。

    如今将军以国舅的尊贵,辖制二府一起统领着强兵,他们的部曲将官,都是英雄名士,乐于为将军您拼死效力,大事全在您掌握之中,同时您也得天时相助。现在将军为天下诛杀贪恶、扫除污秽,功勋显著,名垂后世,就算是周朝时的申伯和您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此刻先帝的灵位就设在前殿,将军以奉诏领兵守卫而不能离开为借口,不要出入宫闱!”

    袁绍所说的五营士兵就是指直属朝廷的北军,由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领的部队。何进认为袁绍的话很对,便称说有病不进宫陪丧,也不送葬。然后又徙渤海王刘协为陈留王。

    由于现任皇帝还小,因此由何太后执掌朝政,朝廷里仍是宦官集团当权。

    何进与袁绍一心想铲除宦官,于是他俩就定下计划。何进还把这个计划禀告了妹妹何太后,想得到她的支持。可何太后却不同意,她说:“宦官统领宫中事务,从古到今,是汉家的旧例,不可以废除。而且先帝才去世,我怎么能衣着光鲜地和那些士人相对共事呢?”

    何进难以违背何太后的意愿,就打算先诛杀宦官中比较放肆的人。袁绍则认为宦官与帝后亲近,出入宫禁,发号施令,现在不把他们全废掉,以后必会成为祸患。


    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以及何进的兄弟何苗经常接受众宦官的贿赂,他们得知何进要诛杀宦官,就多次通报何太后,为宦官提供保护。他们还说:“大将军专门诛杀帝后身边的人,是想专权来削弱国家。”何太后心生怀疑,认为他们说得对。

    这些宦官有的在宫里待了几十年,既封了侯,地位又尊贵,还受宠幸,在朝廷内外都根深蒂固。相比之下,此时的何进才当大将军,平素对这些宦官也很敬畏,因此何进虽然在外有了大名气,内心却下不了决心,所以对这件大事久久不能决断。

    袁绍等人又为何进出谋划策,让他多召四方的猛将以及众豪杰,让他们领兵来京城,以此威胁何太后。

    何进认为袁绍等人说得很有道理,但何进的主簿陈琳则劝谏何进说:“《易经》上称:‘追鹿却没有得到掌管山泽之官的帮助。’有句谚语也叫:‘蒙着眼去捉鸟雀。’小东西尚且不能以欺诈的手段得到,何况国家大事呢!怎么可以用恐吓欺诈来达到目的呢?

    如今将军您总揽皇朝的威势,手握兵权,如同龙一般无拘无束地腾飞,好像虎一样从容不迫地迈步,想做什么都随心所欲;因此您凭借这种优势行事,容易得就跟鼓风吹旺炉火来烧焦毛发没什么两样。只是您应该以迅雷之势,当机立断地行事,就算违反常理也合乎道义,老天和人心都会向着您;如今您却反丢掉自己手中的利器,而改求他人的相助。到时候各路大军一起赶到,可就是强者说了算了。这正所谓倒拿着武器,将手柄交给人家。所以,召外面军队来相助的这种策略,必定不能使大事成功,只会为引起祸乱而开头。”

    说这话的陈琳,字孔璋,是广陵人。何进没采纳陈琳的话,还打算召董卓进京前来相助。郑泰对何进说:“董卓这个人强暴残忍,不讲道义,目标和欲望都没个满足的时候,倘若让他凭借朝政的命令,把大事交给他,那么他将会随心所欲,危害朝廷。凭明公您的威信和德行,又身领辅国权臣的重任,完全可以以自己的意志独自决断,诛灭有罪之人,实在不需要等待董卓来做为相助的援手。况且事情长期拖着就会生变,不久前就有前车之鉴。”

    郑泰所说的前车之鉴可能就是窦武之败,然后他又向何进陈说了此刻当务之急要做的事情,可是何进不能采纳,郑泰就弃官而去。他对颍川人荀攸说:“何公(指何进)不容易辅佐啊!”
    何进没听郑泰的劝告,其实劝阻何进召董卓的不止是郑泰一个,还有卢植。卢植知道董卓这个人凶悍难以辖制,把他召来必会生出后患,于是就坚持己见制止何进,可何进也不听从,就召西面的前将军董卓过来,让他屯驻到关中的上林苑。


    何进不仅召董卓发兵来,他还派人出京四处募兵。他派遣骑都尉太山的鲍信东归募兵,另外大将军府的进符使王匡也从徐州发出五百劲弩手,准备来相助何进。张杨也被何进所差遣,回本州去募兵。并且何进还召东郡太守桥瑁屯驻城鮧,让武猛都尉丁原火烧孟津,弄得火光都照到洛阳城里了。人们都说要诛杀宦官,可何太后还是不同意。


    另外,有个叫张辽的人也被何进派到河北募兵。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他本是聂壹之后,因避仇家而改姓。张辽年轻时担任过郡中的小吏。汉末时,并州刺史丁原看张辽武力过人,就召他为从事,派他带兵到京都去。

    这次,张辽奉何进之命到河北,也募集了一千多人。此时,张辽的老上级骑都尉丁原已经从河内赶到洛阳了。

    丁原,字建阳。他本来出身于贫寒之家,为人大大咧咧,勇猛且有武艺,善于骑马射箭。他以前在南县任小吏的时候,接受使命后,从不因任务艰难而推托,遇到警急战事,追击敌寇,丁原总是冲在第一个。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发展,没有文化可不行,于是丁原慢慢开始学习,之后才渐渐任职受到重用。
   
    后来丁原任并州刺史时,有个叫吕布的人因为骁勇善武而送到并州听用。这个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再后来丁原从刺史改做了骑都尉,屯在河内,这时丁原就让吕布担任主簿,并很亲热地善待他。

    这次,丁原带兵到洛阳后,就与何进谋划诛杀众宦官,因此他又被拜为执金吾。


    何进四处召兵时,也把刘备召了进来,不过刘备最终却没有像鲍信、张辽那样进京。事情是这样的:

    原来,此时的刘备因当年随邹靖讨黄巾军有战功,被任命为中山安喜尉。后来,州郡接到诏书,说是因军功而担任长官小吏的人,应该被罢免,刘备怀疑自己就在这个范围之中。

    不久,督邮因公事到了县里,其实就是来罢免刘备的,这一点刘备本来就知道。因此,刘备闻听督邮在客舍,就赶来求见督邮,可是督邮不肯见他,便推说自己生病,不准刘备入内。

    刘备怀恨在心,于是便回到治所,带着属吏士卒夜里赶到客舍,冲进门,他说:“我受府君的密令来逮捕督邮。”然后径直入内,在床上就把督邮捆了起来,并押着他到了本地的地界,接着刘备又打了督邮两百杖,还解下官印上的绶带系在督邮的脖子上,把他拴在拴马桩上。

    还有种说法是刘备自己解下官印的绶带系在督邮的颈部,并把他绑在树上,用鞭杖打了他一百多下,要杀了督邮,因督邮哀求,才放开他离去。


    刘备发泄完后,就弃官逃亡。不久,大将军何进派都尉毋丘毅到丹杨募兵,刘备也一起跟去,到下邳时遭遇到贼军,因力战有功而当了下密丞。就这样,刘备虽接受了何进的招募,却并没有去洛阳。 


    何进之所以四处召兵来京城,一是基于袁绍所说的五营兵不可信任的思想,二是他想通过这种手段来恐吓胁迫何太后同意。

    可曹操听说这件事后却笑着说:“宦官古今都有,主要是皇帝宠幸他们,赋予他们权力的不当做法,才导致现在这个样子。如果对付宦官,应该杀了首恶,这只需指派一个狱吏便可解决,何必再召边将来插手?若想将他们一起杀完,事情必然败露,我都能预料何进他们会失败。”

发表于 2013-10-4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刀刀 于 2013-10-4 07:52 编辑


十七  

    此时董卓已经接受了何进召他来京城的命令,他按何进的密令上书说:“中常侍张让等人骗取宠幸,扰乱了天下。昔日赵鞅发动晋阳的军队,来赶杀君王身边的奸恶。因此臣即刻就敲着战鼓到洛阳,立即讨伐张让等人。”
    董卓还表奏说:“臣肯切地认为天下之所以有逆行而无法禁止的原因,是因为黄门常侍张让等人藐视天规常理,擅自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他们让自己的父子兄弟把持州郡,一封信发出门,便可获得千金钱财,京畿各郡数百万的良田全都归了张让等人所有,致使天下怨气上升,远方闹起妖贼。臣先前奉诏征讨匈奴贼军于扶罗,将士又累又饿,不肯渡河,都说要到京师先诛杀宦官阉竖为民除害,向朝廷请求军饷。臣顺着他们的意思抚慰他们,才使军队安定下来。臣听说想让水停止沸腾,与其撩起开水散热,不如抽薪灭火更有效;挤除痈脓虽然疼痛,但总比任其发展好;就好像到了溺水的时候再喊船来,后悔也来不及了。”


    前面说过,何进有个兄弟叫何苗,他是何太后的同母哥哥,是她母亲前夫朱某的儿子,后何太后受宠爱,他就冒姓了何氏。何苗曾任河南尹,又因镇压荥阳贼军有功而被任为车骑将军。

    何苗劝何进说:“我们当初一起从南阳来,都是以贫贱之身,靠宦官来获得了富贵。国家的事,也是容易做的吗?!泼出去的水可收不回来啊。应该好好想想,还是与宦官和解吧!”何进听了兄弟的话,又变得狐疑不定。

   袁绍怕何进改变主意,就威胁何进说:“现在矛盾已经形成,形势也很明显了,将军为什么还不早早决断呢?遇事迟疑就会生出变故,随后大祸就到。”于是何进就任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门让他决断事务;从事中郎王允则任河南尹。

    袁绍让洛阳方略武吏监管督察宦者,而催促董卓等人,让他们从驿道快速行军,准备进兵平乐观。这下何太后才害怕,于是就把中常侍小黄门全部罢免,让他们回家,只留下平时和何进关系不错的宦官留守在宫中。

    众常侍、黄门也闻听各地进兵的消息,都来见何进向他谢罪,表示愿意任由他处置。何进对他们说:“天下纷扰,正是憎恶各位罢了。现在董卓马上就要到了,各位何不各自早早回乡?”

    当时袁绍劝何进趁着这个机会把这些宦官解决掉,可是何进没答应,即使袁绍再三劝说也没用。何进只是命令袁绍让洛阳里有智谋的武官监视众宦官。然后又命令袁绍的弟弟虎贲中郎将袁术挑选了温和忠厚的虎贲二百人,进入宫禁之中值班,代替那些持兵器的宦官守卫门户。

    劝何进及时诛杀宦官的不止袁绍一人,还有东曹掾蒯越。蒯越,字异度,是西汉蒯通之后。他思虑长远而足智多谋,高大强健而姿态雄壮。大将军何进听说他的名气,就直接任命他为东曹掾。

    这个蒯越也劝何进赶快诛杀众阉官,可何进当时犹豫不决。蒯越由此知道何进必然失败,就请求外放到地方任汝阳令,远远地避开了祸端。

    面对何进的不合作,袁绍只好写文书宣告各州郡,诈称是何进的意思,让他们逮捕审问宦官的亲属。

    俗话说:“夜长梦多。”何进谋划日久,计划渐渐泄露,宦官因害怕而想着发动政变!
    中常侍张让的儿媳正是何太后的妹妹。于是张让向儿媳叩头说:“老臣有罪,应当与新媳妇一起回自己家。只是身受几代皇恩,如今该远离宫殿了,心怀留恋,希望能再进宫当值一次,得以稍稍瞻仰一下太后、陛下的样子,然后再身退,死后埋在沟壑里也不会遗憾。”

    张让的儿媳把这话对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一说,舞阳君就进宫告诉了何太后,于是何太后便诏令众常侍全都再次进宫当值。
  光熹元年(记载的是中平六年,其实都一样,这一年改了四个年号,下面慢慢介绍)八月二十五日,何进进长乐宫向何太后请求诛杀包括各位常侍的宦党,并选任三署郎进入并把守宦官的住所。

    众宦官互相说道:“大将军称说有病不参加天子的丧礼,不送葬,现在却突然进宫,这是想干什么?当年窦氏的事竟然要再现吗?”又加上宦官集团的中常侍张让等派人偷听,全都听到了何进和太后的对话。

    张让等人为了自保,就率常侍段珪、毕岚等几十个人,手持兵器偷偷从侧门进入,埋伏在宫中。等到何进和太后谈完话出来后,中常侍段珪等人于是又假传太后旨意,召何进入宫中省阁计议。

    何进进入省阁坐下后,张让等人责问何进说:“天下纷乱,也不光是我们的罪过啊。先帝曾经与太后闹得不愉快,几乎要被废,是我们哭求解救,各自拿出千万家财作为礼物,来取悦皇上,这么做只是想依附在您的门下罢了。如今却要诛灭我们这些宦官,不也太过分了吗?您说宫内污秽,而从公卿往下排,忠正干净的又是谁呢?”
    前面也介绍过,陈留王刘协的母亲王美人,当年被何皇后毒死,汉灵帝大怒,要废皇后,是宦官一直求情才没实施。

    张让说完后,尚方监渠穆就拔剑直接在嘉德殿前把何进给斩了。接着张让、段珪等人拟作诏书,让前太尉樊陵任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任河南尹。

    结果尚书得到诏书,心里怀疑,就说:“请大将军出来共同商议。”中黄门便把何进的人头扔给尚书说:“何进谋反,已经被处死了。”

    何进被宦官先下手为强杀了后,他的部曲将吴匡、张璋,平时被何进所宠幸,他们在外面闻知何进被害,就想领兵入宫,但宦官早有准备,紧闭宫门。

    虎贲中郎将袁术一看事变,也带领众虎贲与吴匡一起砍门攻打,中黄门则手持兵器守门对抗。正赶上到了傍晚,袁术就烧毁南宫嘉德殿青琐门,想逼迫段珪等人出来。段珪等人可不是糊涂的何进,就是不出,随后袁术又放火烧东、西宫,进攻众宦官。
    两天后,也就是八月二十七日,张让、段珪等人进长乐宫禀告何太后,说大将军军队反叛,焚烧皇宫,进攻尚书阁。于是宦官们就把何太后、少帝刘辨及陈留王刘协,还有宫内官员,一起劫持到北宫德阳殿。
当他们从楼阁间架空的阁道里逃往北宫时,尚书卢植拿着戈,在阁道窗下仰头数落段珪。段珪等人害怕,就放了何太后,何太后从阁道上跳下才得以幸免。

    八月二十八日,司隶校尉袁绍与叔父袁隗假托的皇帝诏书,指挥军队收捕了宦官所置的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并将这两人斩了。何苗、袁绍又领兵屯驻在朱雀阙下,逮捕到赵忠等人,也将他们斩了。

    何进的部曲将领吴匡平时怨恨何苗不和何进同心灭宦党,又怀疑他与宦官通谋,就在军中下令说:“杀大将军的人,就是车骑将军何苗。官兵们能为他报仇吗?”何进平时对他们颇有仁爱恩德,因此士卒们都流泪说:“愿意效死!”

    于是吴匡就领兵与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一起在朱雀阙(一说朱爵阙)下攻战何苗,结果何苗兵败被斩,尸体被丢弃在花园里。
    而那边的袁绍则关闭了北宫门,指挥军队搜捕宦官,不论老少全杀。有的人不是宦官,也因不长胡子也被误杀。有的没胡子的人为了不被误杀,甚至主动脱下裤子,向军人露出下体才得以幸免。宦者中即使有善行或坚持操守的还是被杀,当时就滥杀成这种样子,前后共杀了两千多人。

    袁绍又趁势进兵攻打皇宫,有的军人爬上端门屋顶,来进攻宫内。


发表于 2013-10-4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

    再说张让、段珪等人处境困迫,劫持着天子与陈留王,几十个人步行出谷门,出逃小平津(在今巩县西北),来到了黄河边,估计这些宦官想渡河逃跑。

    据说当时京师有童谣说:“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邙。”意思是说侯也不是侯,王也不是王,被众多的车马簇拥着到北邙。此时的刘协还没有爵号,这段童谣说得正是他。

    公卿们一起从平乐观出去,没有人能跟在皇帝身边,只有尚书卢植夜里飞驰到河上相随。王允则派遣河南中部掾闵贡跟在卢植的后面,闵贡见天子被段珪等人劫出,就率骑兵去追,公卿百官又全都跟在他的后面。就这样,大家料理完宫里的宦官,又去急追段珪等人。

    等到天亮了才追到黄河边见到天子,闵贡赶到之后,亲手挥剑斩了数名宦官。

    这时天子又饥又渴,于是闵贡杀羊进献,并厉声斥责张让等人说:“你凭借一个身体不健全的宦官之身,摆脱社会低层而侍奉天子,却恃恩弄权,渐渐从卑贱变为权贵,今又劫持挟迫皇帝,让王室遭受动荡和危险,在大河渡口之间苟延残喘,命在旦夕。自从使前汉亡国的伪新朝王莽以来,再大的奸臣贼子也没有能赶得上你的。今天你不快快去死,我就射杀了你。”

    尚书卢植又追着张让、段珪等,连斩了好几个人,然后他手持利剑也责斥张让等人,张让等都放下兵器,低头哭着谢罪。张让、段珪被大臣所逼迫,惊惶害怕,两手交错在胸前,向天子叩头连拜,告别说:“臣等去死,陛下自己保重。”然后他们投水自杀,其他宦官只好也跟着投河。

    当时皇帝年方十四(《后汉书》说是十七岁),陈留王只有九岁,兄弟俩夜里步行想回宫,可是天黑,只好借着萤火行走了好几里路,最后遇到老百姓的住家,才得以被百姓用车载送。

    就在八月二十八日当天,董卓恰好才赶到,他屯驻在显阳苑,听说皇帝要回来,就率众去北芒阪迎接皇帝。


    河南中部掾闵贡搀扶皇帝以及陈留王到雒舍停歇后,皇帝独乘一马,陈留王与闵贡共乘一马,再从雒舍南行。

    公卿百官都在北芒阪下奉迎皇帝,前太尉崔烈在前开路。正好董卓带着步骑数千人来到,崔烈呵使董卓避让,董卓骂崔烈道:“我昼夜不停赶了三百里路来,凭什么叫我避让,难道我不能砍掉您的头吗?”
    董卓又上前进见皇帝说:“陛下让常侍小黄门作乱成这个样子,导致祸败,是不是很辜负祖宗啊?”说完他又到陈留王面前,说:“我是董卓,让我来抱。”于是就想从闵贡怀中抱取陈留王。陈留王不肯接受董卓抱,董卓只好与陈留王并马而行。


    董卓和皇帝交谈,可皇帝说不出来个所以然,他又改和陈留王交谈,询问祸乱的起因,陈留王对答如流,从事情的开始到结束,没有什么所遗漏的。董卓大喜,于是就有了废立皇帝的意思。

    第二天,天子及其弟弟陈留王在大家的簇拥下来到了洛阳城前,皇帝望见董卓军可能害怕,就哭了。群臣对董卓说:“天子有诏让你退兵。”董卓说:“你们身为国家大臣,无力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凭什么叫我退兵!”就带兵一起和大家进入了洛阳城。

    公卿百官奉迎天子回宫,闵贡被任为郎中,封为都亭侯。于是当天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光熹为昭宁。

    王匡见何进失败,便回到本州去了。这时,奉何进之命募兵的骑都尉鲍信也带兵正好赶到。原来鲍信回家乡募兵一千多人,当赶到成皋时,何进已经遇害,但鲍信没有半途而返,还是赶到了京师。

    鲍信到京师后,就对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大的军队,有野心,现在不早早铲除他,日后将会被他所制约;趁着他因刚来而疲劳的时候,袭击他就可以擒获他。”可袁绍畏惧董卓,不敢动手,鲍信只好又带兵回到乡里,结果收得徒众二万,马七百匹,装载军用物资的车辆达五千余乘。

    另外那个张杨也已经在本州募得一千多人,正留在上党攻打山贼,现在何进失败,张杨只好停在原地。

    张辽也带兵回来,见何进失败,就领兵投归了董卓。

    董卓才入洛阳,步兵骑兵加起来也不过三千,他嫌自己兵少,怕远近势力不服,于是董卓就想了个办法,他在夜里派兵从四个城门出去,第二天再大张旗鼓地入城,并对外宣称:“西面的军队又来到洛阳城中。”大家也没发觉董卓使用的伎俩,以为董卓军多得数不胜数。

    这时,何进、何苗已死,他俩的部曲没有归属的地方,也都投归了董卓。

    此外,京师附近还有部分军事力量握在执金吾丁原的手上,这对董卓来说,是个军事威胁。身为并州牧的董卓想要在京师独大,那就必须再干掉丁原,兼并他的兵众。

    董卓见吕布被丁原所信任,就引诱吕布,命令他杀了丁原。结果吕布果然斩取了丁原的首级来见董卓,董卓就任吕布为骑都尉。董卓兼并了丁原的部众后,京都所有的兵权就全集中在他的手上了。
    这时,正赶上天旱久不下雨,可能是以此为由,司空刘弘被罢免,董卓自己做了司空。


    董卓任司空时,征召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蔡邕。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他是东汉的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邕曾因进谏获罪被流放,名闻天下,他的大义感动了不少志士。等到回来的时候,由于宦党怨恨他,蔡邕怕受迫害,就逃命到海边,去投奔太山的羊氏,至此时已经十年了。这次董卓为司空,他听说蔡邕名气大,就征召蔡邕。可这个蔡邕称说有病而不去就任。董卓大怒,骂道: “我的权力能够把一个人灭族,蔡邕再傲慢的话,就活不了一会儿了。”董卓又严令州郡里举荐蔡邕到司空府去,蔡邕迫不得已,只好来报到,董卓署任他为祭酒,很被董卓敬重。

    董卓进京后不久,又把袁绍叫来,和他商议准备废了现任皇帝,另立皇帝的弟弟陈留王为帝。

    当时,袁绍叔父袁隗担任太傅,袁绍假装答应,他说:“这是大事,回去应该和太傅商议。”董卓说:“刘氏子孙不值得再留下来。”袁绍不回答,横握着刀行礼而去。

    还有种说法是:董卓要废皇帝,就对袁绍说:“皇帝又小又昏聩,不应该当一国之君,陈留王更比皇帝强,如今我想立他为帝。人有点小聪明,遇大事也许会执迷不悟,就算有学识懂道理又能怎么样呢?还是按我说的去做吧。您没看见汉灵帝这个例子吗?一想到这个就令人愤恨!”

    袁绍说:“汉家作为天下之主已经四百多年了,恩泽深厚,万民拥戴已久。现在皇帝虽然幼小,但普天之下没听说过他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你要废掉最适合即位的正宫皇后所生之子,而立庶出,恐怕大家不会遵从你的提议。”

    董卓对袁绍说:“小子!天下事难道不是取决我么?我现在做这件事,谁敢不遵从?你以为董卓我的刀不锋利吗!”袁绍也不甘示弱,说:“天下的猛人,难道只有董公您吗?”说完袁绍拔出佩刀,横握着行礼后,出门而去。袁绍出去后,就逃亡到冀州。

    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全是当时的名士,董卓很信任他们。他们暗暗帮着袁绍,就劝说董卓道:“废立皇帝的大事,不是常人能够做的。袁绍不识大体,因心里害怕,所以出逃,本没有什么其他的志向。如今急迫地悬赏捉拿他,势必把他逼反。袁氏树立恩泽已经有四代人了,门生旧吏遍布天下,如果他收纳豪杰来集聚部众,英雄们随他而反叛,那么山东就不归您所有了。不如赦免他,让他做一个郡守,袁绍则会因免罪而高兴,这样的话必然就没有祸患了。”


    董卓认为他们说得对,于是就拜袁绍为勃海太守,封邟乡侯。董卓废帝前又让袁术做了后将军,袁术怕董卓废立之事祸及自己,也出京逃往南阳。


    没两天,董卓就把废立之事提上日程。八月三十日,他在朝堂上会聚群臣,商议说:“天地为最大,再往下就是君臣了,所以就由君臣们来治理世间。现在皇帝昏聩庸弱,不可以供奉宗庙,为天下之主。我想效仿伊尹、霍光以前的做法,立陈留王为皇帝,怎么样?”

    众人听后都不敢回答,只有尚书卢植正色答到:“据《尚书》记载:太甲即位后横行无道,伊尹才把他放逐到桐宫悔过。前汉昌邑王即位才二十七天,罪过超过千余条,所以霍光才废了他。如今天子正当年,行为也没有什么过失,不能比照前事行事。”

    董卓气得离开座位停止了会议,要杀卢植。卢植一向和蔡邕关系很好,以前蔡邕因进谏被流放朔方的时候,只有卢植上书为他求情。此时侍中蔡邕正被董卓所亲信,于是他就连忙出来劝解,董卓才没加害卢植。

    还有议郎彭伯也劝谏董卓说:“卢尚书是天下的大儒,也是世人所仰望的。现在先加害了他,天下就会震恐。”

    董卓虽然没有杀卢植,但是仍罢免了卢植的官职。卢植以自己年老有病为理由,请求回归乡里,他担心自己不能免祸,就从绕道从轘辕而出。董卓果然派人追他,一直追到怀,没追到卢植。最后卢植便隐居在上谷,断绝了和外界的一切往来。

    九月一日,董卓又聚会群臣说:“何太后逼迫永乐太后,使她忧惧而死,有违婆媳之礼,不遵循孝顺的节操。天子幼稚单纯,又软弱,没资格当皇帝。昔日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废了昌邑,全记录在典籍,大家都认为是好事。现在对待太后应该像对待太甲一样,对待皇帝应该像对待昌邑一样。陈留王仁慈孝顺,应该即皇帝的尊位。”

    大家被董卓所逼迫,也不敢说什么,就连太傅袁隗都同意了。
    于是,废立的事情就开始着手实施。先是宣读册文,大意是:“孝灵皇帝驾崩后传位给现任天子,但现任皇帝从外表到德行都一塌糊涂,很不称职。皇太后的德行也是如此,甚至可能有弒杀婆婆永乐太皇太后的大罪。但陈留王刘协,无论是外表、品德、言行、智商、名声等各方面都好得没话说,而且还是大家公认的,他最有资格继承天子的位置。所以就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交出政权。”

    尚书读册已毕,群臣没有敢说话的,尚书丁宫曰:“上天降临给汉室又大又多的祸乱。昔日春秋时郑国的祭足废长立幼,保全了国家。现在大臣们应该从为社稷考虑的角度出发,真正地顺应天意人愿,请求陈留王做天子。”

    就这样,当天就废现任皇帝刘辨为弘农王,立了时年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就是历史上的汉献帝。谥法上说:“聪明睿智曰献。”因此几十年后,这个亡国之君刘协死后得到的算是个好的谥号。

    另外,那个何太后则被董卓迁到永安宫,然后又是大赦天下,改年号昭宁为永汉。就这样,这一年一共改了四个年号。


发表于 2013-10-4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

    董卓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又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想拉拢他。可曹操认为董卓必将倒台覆灭,于是他在拒绝董卓以后,就改易名姓,换上平民的服装,从小路向东往陈留跑,连自己的妾卞氏都没带。

    卞氏,琅邪开阳人,是后来魏文帝曹丕的生母。卞氏于汉延熹三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齐郡的白亭,当时整个房间弥漫着黄气,一直持续了几天。她的父亲很奇怪,就问占卜师王旦,王旦说:“这是吉祥啊。” 卞氏本来是个乐伎或歌舞伎,二十岁的时候,在谯被曹操纳为妾,当时曹操已经有丁夫人和刘夫人两个配偶了。后来曹操到洛阳为官,卞氏就跟随曹操到了洛。


    此次曹操逃走,就把卞氏丢弃在洛阳。这时,从袁术那里传来曹操已死的消息,这下子当年跟随曹操来洛阳的人都想回去,卞氏阻止他们说:“曹大人是生是死的确切消息还不知道,今天你们回家了,如果明天曹大人还健在,你们又有什么面目和他再相见呢?就算大祸临头,一起死又有什么痛苦的呢?”于是大家就听从了卞氏的话。到后来,曹操闻知此事,对卞氏连声称赞。

    再说曹操在逃出函谷关之前的途中,带着几个随行的人路过老相识吕伯奢家,就上门投宿。正好吕伯奢出门不在家,于是他的儿子接待了曹操。
由于逃亡的曹操犹如惊弓之鸟,听到吕家食器碰撞的声音,怀疑吕家图谋自己,就手持利剑,趁夜杀死八人而去,还悲伤地说:“宁可我负别人,也不让别人负我!”

    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带人路过并投宿吕家,吕伯奢不在,其子与自己家的宾客一起抢劫曹操,夺他的马匹以及东西,曹操手持利刃击杀数人。不管怎么样,反正是曹操之后又继续逃亡。


  等曹操出了函谷关,经过中牟县的时候,又被当地亭长怀疑是逃跑的人,并把他抓到了县里。当时县掾已经接到了董卓的追捕令,只有功曹知道抓来的人就是曹操,他认为天下正乱,不应当抓捕英雄,于是就向县令说情释放了曹操,曹操才得以回到陈留。


    曹操一到陈留,同郡的孝廉卫兹就说:“平定天下的人,必定是这个人啊。”

    卫兹,字子许,陈留襄邑人。他有高远宏大的志节,卫兹二十岁左右时与同郡圈文生一起被人称说有崇高的品德。有次郭林宗与他俩一起到市场,卫兹买东西,商人出什么价,他就付多少钱。而圈文生却冲着人家呵斥还价,直到人家减价他才买。郭林宗说:“子许(指卫兹)没什么贪欲,文生(指圈文生)则颇有世俗之情,这二人不是师兄弟,而是父子啊。”果然后来圈文生因贪污而受到危害,卫兹则以刚烈的节操而名声留传。卫兹为人既不做矫情立异的事情,也不顺随社会上的那种喜好追求名声的世俗风气;另外他遇事考虑得多,规划得远,后被车骑将军何苗所征召,司徒杨彪又对其再下招聘贤士的命令,但卫兹始终不接受三公的征任。

    这次,曹操到了陈留,卫兹才开始和他相见。曹操也认为卫兹很不一般,就和他同盟,并多次找卫兹商议举兵的大事,卫兹回答曹操说:“天下生乱已经很久了,不用兵则无法整治。”他还说:“军队蜂拥而起,就从现在开始啊!”


    紧接着,九月初三董卓又毒杀了何太后,后来给太后下葬时,董卓认为太后已经被废,所以让公卿不用穿布服,临葬时只穿素服就可以了。然后又挖出何苗的棺木,拖出他的尸体,分尸后丢弃在路边。还把何苗的母亲舞阳君抓起来杀了,也把尸体丢弃在园子里的枯灌木丛里,不去收敛,就让它慢慢腐烂。

    过了几天,在九月十二日,又升任太尉刘虞为大司马,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封蓟侯。而董卓自己当了太尉,加鈇钺、虎贲。
    所谓加虎贲,就是由勇士护卫的仪仗形式。所谓加鈇钺就是假节钺,“节钺”是仅次于甲兵的大刑,也是专属于皇帝的,而“假”就是借,意思是说皇帝把节钺暂时借你用一下,让你代表他,以示对你的恩宠和信任。


    当时,同类似的殊荣还有两个:持节和假节。“节”也是代表皇帝亲临的一种信物。假节,顾名思义就是临时代表一下皇帝,执行完就还节,例如赈灾啊、出使他国啊之类的。持节则是非暂时性的,例如一方的大员长期主政该地啊,或臣子督统军队进行短期内无法结束的战争啊等等。

    另外还有一种叫使持节,那是后来的说法。在晋之前,这种殊荣是虚大于实的,且都是文官身份的人才能获此殊荣。而从魏开始,开始出现了节将!也就是以武官身份领兵获此殊荣的人。到了后来的晋,这个特权就厉害了:使持节可以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杀无官位的人,如果在军队方面,持节就与使持节的权力相同;而假节只具备在军队方面杀违犯军令者的权力。假节钺则可以杀节将!也就是可以杀以上三种本身就持节的人。以上所有的杀人行为在执行前,都无须向皇帝请示汇报。

    假了节钺的董卓一做太尉,那么司空的位置就了空出来,于是在九月十三日,任命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九月二十一日,司徒丁宫被免,让徐州牧黄琬接任司徒。至此,朝廷里全都定下了三公的职位。

    而这时,先前丁宫刚上任时召任的士壹才从苍梧郡赶到洛阳,士壹就这样还没来得及向老上级效力就换了新上级,好在黄琬待他还不错,对他十分礼遇。

    黄琬上任后,没有屈服于董卓,与董卓相互明争暗斗,而士壹尽心辅佐黄琬,很有声誉。董卓憎恨士壹,就向部门里发下话来:“司徒掾士壹,不得改用它职。”因此士壹一直都升不了职。   
    董卓做了太尉以后,就任命蔡邕为自己的掾属,以高第的身份任侍御史治书,然后三天里就把他升到尚书之职,后又升为巴东太守,随即董卓再升任留拜他为侍中,可见董卓对蔡邕的器重和喜爱。
另外,董卓也十分信任吏部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人。

    董卓要任命谁,那个人基本上都不敢拒绝,比如蔡邕。但单单有个人例外,他就是赵戬。

    赵戬,字叔茂,京兆长陵人。他朴实而好学,能言说《诗经》、《尚书》。赵戬爱护怜惜别人,不管他与自己的关系是不是疏远和亲密。后来赵戬被公府所征召,进京任尚书选部郎。董卓想要私下安排让他充任尚书台,可赵戬拒绝不听从。董卓发了怒,召赵戬来要杀他,看到的人都替他害怕,而赵戬神态自如。等见到董卓时,赵戬神色严肃地发表言辞,陈说是非曲直。董卓虽然凶残暴戾,但最终还是屈服道歉,升任赵戬为平陵令。
发表于 2013-10-4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

    董卓弑杀了太后的消息传出之后,同时谣传废帝也被杀,于是曹操在陈留把所有家当卖掉,然后用这笔钱招集义军,卫兹深知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最先赞成这个宏大的计划,于是他也用家财资助曹操。

    就在同年冬十月时,白波贼侵犯河东,这支贼军就是当年以郭泰为首的黄巾军。前面也说过,因为他们最开始在西河白波谷起兵,所以当时称之为白波贼。

    董卓闻听后,便派遣他的将领牛辅前去攻打镇压。而这时正是起兵的好时机,因此曹操就于同月在己吾举兵,拉起一支五千人的队伍,同时鲍信与弟弟鲍韬也带兵来响应曹操。曹嵩见儿子曹操起兵,不肯相随,就与小儿子曹疾到琅邪去避乱。
    曹操起兵以后,名声不免传播开来,他的堂弟曹仁也带着一千多人来投奔。


    曹仁,字子孝。曹仁的祖父曹褒,曾任颍川太守,父亲曹炽,做过侍中、长水校尉。曹仁年轻时喜好骑马射箭,游弋打猎。后来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曹仁也暗暗结纳年轻人,招集了一千余人的队伍,在淮水、泗水之间的地区活动。

    这次曹操起兵,于是曹仁也来跟从。曹操以曹仁充任别部司马,代厉锋校尉。

    另外,曹操又派人邀请周【日禺】来(这个字音“于”,只用于人名,实在打不出来),周【日禺】立即收集人马,得了二千人,到曹操那里做了军师,跟从曹操征伐。

    周【日禺】,字仁明。他的二哥是九江太守周昂,大哥则是丹杨太守周昕。周昕,字大明。年轻时游学京师,奉太傅陈蕃为师,博览群书,精通占卜之法,善于推算灾祸。后被召到太尉府,推举为高第,逐渐升为丹杨太守。


    曹操起兵很早,陈留太守张邈起兵也很早,这要归功于臧洪!

    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他父亲就是早先平定许昌父子造反的臧旻,臧旻历任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原太守,在所任职过的地区都挺有名。臧旻在专门负责某项具体事务的方面十分有才能,精于政事,是东汉末年真正有能力的官员。

    这个臧旻最先从徐州从事征用到司徒府,被拜授为卢奴令,后在冀州范围内选拔推荐优异的官员时,又被提升为扬州刺史、丹杨太守。这个时候,国家的边疆有羌、胡出兵进犯的警报,于是三府举荐能人,因此臧旻就升任匈奴中郎将。

    臧旻讨贼有功,征拜为议郎。他被征回京师后,见到了太尉袁逢,袁逢询问臧旻西域各国土地、风俗、人物和物种的情况时,臧旻详细回答说西域本来有三十六国,后分为五十五国,渐渐散为一百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的大小,路程的远近,人数的多少,以及风俗气候,山川、草木、鸟兽、异物名种,还有和中国不同之处等等等等,臧旻全都说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他还画出了地形。袁逢惊奇臧旻的才能,叹息着说:“就算是班固所作的西域传,又能找出什么地方来超过他呢?”

    后来臧旻转拜为长水校尉,最后担任了太原太守。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体态魁梧的臧洪与他父亲一样,也和常人不一般,他被荐举为孝廉后做了郎官。后因入选三署郎而补任县长,当时琅邪赵昱为莒长,东莱刘繇为下邑长,东海王朗为菑丘长,臧洪为即丘长,和他这一批同任的另外三人都是日后的名人。

    汉灵帝末期,臧洪弃官回家,广陵太守张超又请出臧洪做了功曹。

    当时董卓杀帝的传言一出,大家深感董卓图谋国家,危及社稷,于是臧洪说服张超道:“明府您历代深受国恩,兄弟俩又一起在大郡任太守,如今王室将要危亡,贼臣未锄,这实在是天下的忠义节烈之士舍命报答国恩的关头。现在我们郡的辖境还是完整的,官吏百姓也殷实富裕,如果擂动战鼓招兵,可组织二万人的军队,再用这支部队来诛杀铲除国贼,成为天下间讨逆的先驱,那么我们所做的就是最大的义举。”

    张超认为说得很对,就与臧洪到了西面的陈留,和哥哥张邈见面,一起商讨兴兵伐逆的大事。张邈平时也有此心,于是就举兵讨董。
    这一年的十一月初二,董卓自己又当了相国,封郿侯,进见和参拜天子时不用报姓名,上殿也可以佩剑穿鞋,董卓的母亲则被封为池阳君,还专门为他设置了家令、家丞。


    中平六年闰十二月二十八,朝廷任司徒黄琬为太尉,司空杨彪为司徒,光禄勋荀爽为司空。其中这个荀爽可谓官运极其亨通!

    荀爽字慈明,自幼好学,十二岁就能通晓《春秋》、《论语》,他的父亲是博学的朗陵令荀淑。荀淑,字季和,在汉顺帝、汉桓帝年间,是当时有名的人物。

    荀爽自己兄弟八人,号为“八龙”,他的侄子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荀彧。荀爽专心于研究经书典籍,十几年里不肯受命做官,只是当中曾被豫州刺史王允任为从事。

    董卓把持朝政后,又征命荀爽出仕,荀爽准备逃走,但官吏防范得严密,荀爽没跑掉。诏书下到郡里,马上就拜了荀爽为平原相,可荀爽上任途中才走到苑陵,又被追拜为光禄勋,接着荀爽在光禄勋的位置上才工作了三天,竟又被策拜为司空。

    荀爽从一介平民登上位极人臣的三公之职,前后只用了九十五天!而当年提拔过他的王允,当时可能还只在河南尹或尚书令的职位上转悠。

    荀爽升官如此神速,要感谢吏部尚书周毖和尚书郎许靖。

    周毖,字仲远,汉阳人(一说武威人,都属凉州),他是豫州刺史周慎的儿子。

    而那个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他的堂弟就是以评价褒贬当世人物而闻名天下的许劭!许邵,字子将。他是本时期的一个几近传奇的人物,他对当时各个人物评价之透彻,预测之准确,实在是令人咋舌,就连古龙笔下虚构出来的百晓生,准确率也比不上他。其实许靖在这方面也不含糊,他年轻时和许劭同时都很有名,但是这兄弟俩的私人感情却不怎么融洽。许劭在担任郡功曹时排挤许靖,导致其没有被录用,许靖只好靠用马拉磨,帮人家加工些东西来养活自己。颍川刘翊为汝南太守时,就提拔许靖担任计吏,经考察又推举为孝廉,后被任命为尚书郎,主管选拔和推荐官吏的人事工作

    这次,周毖和许靖一起谋划商议,升降罢免天下的士人,剔除赃官,提拔那些受压制和不被重视的人才。结果,在他们的作用下,朝廷升用颍川荀爽、韩融、陈纪等人为公、卿、郡守,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兗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郡张邈为陈留太守,而升迁许靖本人为巴郡太守时,许靖不愿就职,便补任御史中丞。

    董卓十分信任周毖这些人,他们所举荐的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人全都出京到了各州郡当了州牧、刺史或太守。中郎将徐荣也向董卓推荐同乡公孙度,结果公孙度也被任为辽东太守。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董卓这个人有个特点,凡是他的亲信做武官的,他给这些人的职位大多都比较低,如吕布、徐荣等人是中郎将,伍琼也只是个校尉,周毖后来也只担任城门校尉。但是这些亲信所举荐的人,到地方上任职,大多不是州牧刺史、就是太守。


    直到现在,董卓都十分走运!一开始他为了握住兵权,屡次违旨却没受制裁,还名正言顺地打着奉大将军命令的旗号,率精兵离开职守来到洛阳。又正好赶上皇宫大乱,他靠着军事实力而夺得权柄,兼并了其他军队,最后按自己的意志废立了天子,占有了国家武库,从而拥有了赖以装备军队的甲胄兵器,另外国库中的珍宝钱物,也等于归了他。董卓因此威震天下,独揽了国家大权。

    可董卓这个人生性残忍,动不动就用严厉的刑罚来胁迫大家,哪怕是一点点小事都要报复,弄得人人不能自保。

    董卓想要树立威信,有次侍御史扰龙宗面见董卓说事,没有解剑,董卓立即把他打死,这件事震动了整个京师。

    另外,董卓还贪得无厌!他对个人地位的愿望和追求,根本没有个极限,他在朝廷可以说想当什么官都可以,但还是曾对宾客说过:“从我的面相来看,没有比我还尊贵的。”难道连天子也不能和他相比吗?是不是他也想当天子啊?

    更过分的是,他甚至奸淫宫女和公主。董卓就凶恶大逆到这个地步。
发表于 2013-10-4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

    其实,一心伐董的曹操是比较薄弱的,兴兵讨董的主力还是地方上的那些大员。
具体山东各地怎么正式联合起来讨董,先得从那个逃离京城的袁绍说起。
    先前介绍过,董卓为了再拉拢袁绍,让他做了渤海太守。渤海属冀州辖制,当时的冀州牧韩馥本来任御史中丞,后被董卓提拔为州牧。冀州人口众多,兵精粮足,韩馥怕袁绍在渤海兴兵,就派了好几部从事看住袁绍,不让他轻举妄动。

    后来,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了朝中三公的书信送给各个州郡,陈说董卓的罪状,说什么“被董卓逼迫,没办法自救,企盼各地举勤王之师,共赴国难。”

    当时袁绍的长辈是三公之职,袁氏累世历任高官,门生满天下,连韩馥都是袁氏门生。因此,韩馥得到书信后,就问手下众从事说:“如今该帮袁氏呢?还是该帮董卓?”

    这时治中从事刘子惠回答:“现在兴兵是为了国家,说什么袁、董?”韩馥自知说错了话,脸上露出惭愧之色。刘子惠又说:“兴兵发动战争,是凶险的事,不可牵头首发,最好去看看其它州的动静,如果有人发兵开战,我们就附和也发兵。冀州的实力不比其它州弱,因此日后其它州的功劳也不会比冀州大。”

    韩馥认为刘子惠说得很对,于是他写信给袁绍,告诉他董卓的罪恶行径,任由袁绍起兵。当时年号叫初平,袁绍正好字本初,因此他认为年号与自己的字相合,自己就必定能平定祸乱。于是袁绍就以勃海为资本起兵,准备诛杀董卓。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当时他还不是济北相,可《三国志》上就是那么写的),各率军数万,同时一起起兵,准备讨伐董卓。
    孙坚闻听此事,抚胸叹气说:“张公(指张温)昔日若听从我的话,朝廷也不会有今天的祸难。”各地的义军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自称车骑将军,曹操则行使奋武将军的权力加盟其中。那么这个讨董联盟里都是些什么人呢?下面就来一一介绍。

    首先,就是当年何进大将军府的进符使王匡!王匡,字公节,太(泰)山人。他为人轻财好施,以行侠而闻名,年轻时与蔡邕的关系很好。当年王匡从徐州发来五百劲弩手,本来想助何进杀宦官,不料何进事败,董卓进京,他就回本地去了,后被袁绍任命为河内太守。


    然后再说说那个陈留太守张邈。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人。他年轻时以侠气闻名,赈济贫穷,救人所急,即使倾家荡产也无所顾惜,很多人都归附他,当时曹操、袁绍都和张邈是好友。后来张邈被公府所任用,以考核优等而拜为骑都尉,又升至陈留太守。这次各地起兵伐董卓,最先举义兵的就是张邈和曹操。

    还有山阳太守袁遗,字伯业,他是袁绍的堂兄。袁遗做过长安令,河间张超曾将袁遗推荐给太尉朱儁,称袁遗“有当世最好的德行,和造就时势的才能。他忠诚公允、诚实正直,实在是上天派下来的人才。另外袁遗还因博览群书而学识广博;涉猎诸子百家而能综合通晓。他出口成章,登高就能作赋;知识渊博,看到物件就能知道它的名字。我张超看人看到今天,没有一个人能比拟或超过他。”曹操也称“随着年龄增大而仍能够勤奋学习的人,只有我和袁伯业啊。”   


    桥瑁,字符伟,是太尉桥玄的宗族之子,他先做过兖州刺史,为人很有威信和仁爱之心。

    孔伷,字公绪,陈留人。当年郑泰就曾告诉董卓说:“孔公绪能高谈阔论,把死的都说活了。”


    刘岱,字公山,东莱牟平人。他是汉齐孝王之后,历任侍中,最后一直做到兗州刺吏。刘岱的父亲刘舆,又名刘方,任过山阳太守。刘岱有个弟弟叫刘繇,两人都有出众的才智,到了后来刘繇被诏命为扬州刺史。刘岱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而且仁爱宽容,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鲍信,泰山平阳人。他的父亲叫鲍丹,官至少府侍中,以儒雅显名于世。鲍信年轻时就有高远宏大的志节,宽厚爱人,沉着坚毅,且有谋略。曹操与袁绍上表让鲍信代理破虏将军,鲍韬为裨将军。当时袁绍的军队最为强盛,豪杰大都归附他。唯独鲍信对曹操说:“谋略高明,世所少有,而且能总揽英雄来拨乱反正的人,是您啊。如果不是这种人,就算强大也必会灭亡。您大概是上天派来的吧!”于是鲍信就主动深深结纳曹操,曹操也对他特别亲近。


    这些义军中的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东郡太守桥瑁、陈留太守张邈等人在酸枣会师屯驻下来,张邈的弟弟广陵太守张超让前太傅掾绥兼领广陵郡的事务,自己也领兵赶到酸枣。

    张邈见到弟弟张超后,对张超说:“听说弟弟你担任郡守,无论是政令、教化还是赏罚,都不是由自己制定,总是委任给臧洪,这个臧洪是什么人?”张超回答:“臧洪才智、谋略都比我强,我很喜欢他,他是天下间异乎寻常的人。”

    于是张邈就把臧洪请来相见,和他相谈之后十分惊异,又将臧洪引见给刘岱、孔伷,他们都与臧洪亲近友善。

    当大家设立了祭坛场地,将一起结盟明誓时,各州郡官员互相推让,谁也不敢主持,众人一致推举臧洪。

    于是臧洪就上了祭坛拿起祭盘歃血而盟说:
   “汉室不幸,皇朝的纲纪也失去了约束力,贼臣董卓趁机任意施暴,竟将灾祸加于天子身上,董卓的暴行殃及百姓,大家非常害怕国家沦丧,以及天下遭到杀戮和覆灭。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等,集合义兵,共赴国难。

     所有参加我们这个同盟的人,都齐心协力,来尽臣子应尽的大节,即使掉脑袋丧命,也必定不会改变这个志向。有违背这个盟誓的,就让他死于非命,断子绝孙。皇天后土,祖宗神灵,都来好好地监督!”

    臧洪言辞气宇慷慨,哭得涕泪横流,闻听他陈说誓言的人,就算是士卒役人,也无不内心激扬,人人都想尽自己的节操,报效国家。此时,那个不怎么起眼刘备也起兵跟着讨伐董卓。
    再说河内太守王匡起兵后,就派遣众弟子到下属各县暗暗探查官吏百姓的罪过,一经发现就把有罪者抓起来,拷问并责令他们交纳钱财粮谷来赎罪,如果延误就夷灭有罪者的整个宗族,王匡就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正好有个姓常的人打了门客,被王匡的众弟子所告发,王匡愤怒地将他逮捕治罪。这个人的全宗族都很惶恐,也不知道王匡要责令他们交纳多少,同时也害怕那个姓常的被捕者救不出来。这时,被捕者的侄子常林就开始出面营救叔父。

    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他七岁的时候,有次他父亲的同辈亲戚上门拜访,就问常林:“伯先在吗?你为什么不拜我啊?”常林回答说:“虽然我应该对客人下拜,但是你当着一个人儿子的面直呼他父亲的名讳,对他还有什么好拜的呢?”于是大家都对他交口称赞。常林年少时孤贫,他虽然贫穷,但倘若不是自己亲手劳动所得的,却从来不拿取。常林生性好学,在汉末时做为儒生,常带着经籍下地耕锄。他的妻子也常常亲自到地头给他送饭,常林虽身在田野,和其妻子仍相敬如宾,常林就是这样一个知书答理的人。

    这回常林为了救叔父,就去见王匡同县的胡母彪说:“王府君(指担任太守的王匡)凭借文武方面的过人才智,来管辖我们郡。鄙郡内外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地大民富,有才能的贤人又多,他只管选择任用。如今天子幼小,贼臣割据,天下震恐,正是英雄才士奋发有所作为的时候。如果要诛杀天下的奸贼,匡扶微弱的王室,聪明的人就应该观察时势,并根据它顺势响应。平定祸乱就在于自己内部相安和谐,若能做到这些,发动征伐怎么会不获胜呢?如果没有恩德,用人不当,灭亡将会到来,哪有时间去辅佐朝廷,建立功名呢?您意识到这个道理吗?”

    接着常林就说明了自己叔父被拘捕的事情,胡母彪马上就写信指责了王匡,王匡也放过了常林的叔父。之后,常林就躲避到上党,在山弯间从事耕种。当时又闹旱灾蝗灾,只有常林他家丰收,于是常林把邻居们全叫来,把粮食一升一斗地分给他们。

    此时,前河间太守陈延壁正住在该地,于是常林就依附了他。

    而那个滞留在上党的假司马张杨一见董卓作乱,英雄纷起,也领兵攻打壶关,守壶关的是上党太守,结果攻不下来,张杨就转侵各县,于是军众也增至数千人。
    由于陈、冯二姓,是世居当地最大的家族,张杨贪图他们的妇女和财物,就进攻陈、冯那里。常林率领他的宗族,为陈、冯两家出谋划策,结果陈、冯两家被张杨围困了六十余天,最终保全了赖以庇护家人的堡垒。

发表于 2013-10-4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二

    此时,不光是各地的官员举兵讨董,连一些地方的贼军首领也率众和义军相结盟,比如黑山军的张燕!

    张燕,本姓褚,常山真定人。一开始在黄巾军起兵的时候,张燕也聚集了一伙年青人做强盗,在外面跋山涉水、四处攻打,等回到真定时,军队已达一万余人。

    当年张角领黄巾军反叛时,黑山、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刘石、平汉、大洪、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还有左校、郭大贤、左髭丈八等贼军也各自起兵。
    像黑山、黄巾等各部贼军都是以贼首为名号的,但这些名号本来并不是各贼首的真正名字,而是以贼首自己的特点或长相起的名号,就和水浒一百单八将的绰号是一个道理。比如说骑白马的就叫张白骑,敏捷迅速的人就叫张飞燕,说话声音大的就叫张雷公,其胡须多的则自称于羝根,那些眼大的人会自称李大目。

    这些贼军规模大的二三万,小的也在数千以上。汉灵帝也没能力平定,于是就遣使拜杨凤为黑山校尉,统领各部山贼,可以推举孝廉、计吏。黑山军一合法化,后来就变得到处都是,多得数不过来。

    后来博陵人张牛角也率众起兵,自称将兵从事,和张燕军联合起来。张燕推举张牛角为主帅,一起进攻瘿陶。不料张牛角身中流箭,伤重将死的时候,命令众人拥戴张燕,他告诉大家:“一定要以张燕为主帅。”

    张牛角死后,众人奉张燕为帅,因此他才改姓为张。张燕为人剽悍勇敢,敏捷迅速,他在这些方面都超出常人,所以军中号称张飞燕。

    后来张燕手下部众渐渐增多,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等各个山谷都来找张燕通气联合,那些小首领孙轻、王当等,都各自领部众追随张燕,以致张燕军竟达百万人,也起名号为黑山,又被称为黑山贼。

    汉灵帝时,政府军都拿黑山军没办法,河北各郡深受其害。后来,张燕主动派人到京师来请降,于是朝廷顺水推舟地招安了他,拜他为平难中郎将。


    董卓看大家都联合起来讨伐自己,索性于该月杀了废帝。然后又命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绬一起到关东去劝说联军解散,其中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的任务是携带诏书劝喻袁绍。

    胡母班,复姓胡母,字季皮,太山人。前面在党锢之祸时介绍过,他年轻时与山阳度尚、东平张邈等八人一起轻财赴义,救助别人,被当时的人称为八厨。

    袁绍得知胡母班奉诏到河内后,就指使河内太守王匡去杀胡母班、阴循和王绬。这个胡母班,是王匡的妹夫,王匡接受了袁绍的命令后,就把胡母班抓起来关进狱里,准备杀了他向义军示众。


    胡母班写信给王匡说:
   “自古以来,没有地方上的诸侯举兵向京师进攻的。《刘向传》里说:‘掷鼠忌器’,器具尚且顾忌,何况董卓现在正身处朝堂之内,拿天子做挡箭牌呢?年幼的天子还在宫里,怎么能讨伐呢?我与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少府阴修一起接受皇帝的诏命来劝说义军。关东各郡,虽然真恨董卓,诚心伐董,但我还是奉王命行事,不敢玷辱天子交给的使命。而你却单单把我抓进牢狱,想杀了我在战前祭鼓,这种做法残暴、凶恶、不合情理到了极点。

    第一,我与董卓不是亲戚;第二,从道理上说,难道我是和董卓一伙的恶人吗?而你心狠手辣,愤恨董卓而迁怒于我,何等得残暴苛刻啊!

    死,是人都要经历的劫数,然而我却为被一个疯子所加害而感到耻辱。如果死的人真有灵魂的话,必当诉向皇天控告你。有句话叫:‘因婚姻而成为亲戚的人,是对自己产生祸福的关键。’今天真是应了这句话啊。往日是关系密切的一家人,如今却为了某种目的而去杀亲戚。

    我的两个儿子,他们是你的外甥,我死之后,小心不要让他们到我的尸骸面前。”

    王匡看到妹夫的书信,抱着胡母班的两个儿子直哭,最终胡母班死于狱中。而那一头的后将军袁术也把吴修抓起来杀了,只有韩融因德高名重而幸免。

    面对劝解失败,董卓也不是吃素的,早在关东义军一起兵的时候,董卓就大会群臣商议大发兵马对抗。群臣都害怕董卓,没有敢不同意的。

    郑泰怕董卓实力增强,将更加难以对付,就说:“统治国家在德,而不在军队。”董卓不高兴地说:“像这样的话,军队就没用了吗?”众人见了无不变了脸色,都为郑泰捏了把汗。

    郑泰就骗董卓说:“不是没用,而是对山东就不值得用兵。现在山东商议要起兵,州连着州,郡连着郡,大家一起相继发动,不是没有这个能力。然而中国自汉光武帝刘秀开国以来,就连很小的战争警报也没有,百姓们已经很长很长时间都忘记战争了。孔子说过:‘叫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民去作战,就等于是抛弃他们。’所以他们虽然人数众多,却不能造成祸害,这是第一。

    第二,明公您出自西方边陲的凉州,年轻时就是国家的将帅,熟习军事,久经战场,当世有名;您用这些来立威万民,万民就会心怀您的震慑之力而顺服您。

    第三,袁本初是个公卿子弟,本来一直就住在京师,身体素质和妇人一般;张孟卓只是个德行忠厚的东平人,只知道庄重守礼;孔公绪只能空谈高论,把死的说活,他本无带军挂帅的才能,而让他风餐露宿地吃苦、上阵交锋、和敌人一决雌雄,这些都不是明公您的对手。

    第四,再看看山东的这些人,无论是有骑马拉弓之力的,像孟贲一样勇猛的,如庆忌般敏捷的;还是讲信义好比春秋时守聊城的燕将的,出谋划策有如张良、陈平那样有谋略的;另外还有可以委任以别部军队,让他独当一面,获胜成功的将才,都从来没听过有什么人选。

    第五,就算有这种人,但他们没有什么王公爵位加身,因此大家职位次序也没法确定,谁也指挥不了谁。那么他们将会各自凭借军队依仗实力,人人坐观成败,不肯同心协力,率军进攻。

    第六,关西各郡,北接上党、太原、冯翊、扶风、安定,自古以来,多次与胡人作战,就连妇女都能扛着戟、挟着矛,上弓弦、背羽箭,何况关西那些强悍的男人呢?用关西善于作战的人们去对付山东忘记战争的百姓,就好比在虎狼面前而把群羊驱赶来送死,必然获胜。

    第七,天下勇猛的人,如今还存在的不过是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和八种西羌,这都是百姓平时畏服的,而明公您全都以他们充作军队,连壮汉见了都震惊发抖,何况那些小丑呢?

    第八,您的将帅,都对您从里到外的忠诚,追随您的时间也很长了。自三原、硖口以来,您对他们的恩信深厚显著,因此忠诚的他们可以担负远征的重任,足智多谋的他们可以执行特别的使命。拿这些来和山东这个荒诞无稽的联盟比较,实在是不一样啊。

    第九,战争有三种失败灭亡的情况:以动乱来进攻安定的人会灭亡,以邪恶来进攻正义的人会灭亡,以大逆来进攻顺应天意的人会灭亡。如今明公您主持国家使政治安定,讨伐夷平了凶逆的宦官,使忠义能够树立。以此三德对待彼三亡,再奉国家政令去讨伐有罪之人,谁敢抗拒呢?

    第十,东州的郑康成,学贯古今,儒生都向他集聚;北海的邴根矩,清高、正直、信实,是众士人的楷模。他们关东众将可以去向他俩问问计,查找查找史书上所记载的时势强弱之先例来比较:昔日战国时燕、赵、齐、梁国力不是不强盛,最终还是被秦所灭,前汉初年的吴、楚七国军队不是不众多,却不敢越过荥阳。何况如今您不仅仁德的政绩显著,而且受到优良人才的得力辅助,想行不义而作乱的人,必定不会受到世人赞同,让其凶险的阴谋得逞。

    这十点随便弄两条,都可以保天下无事。无事征兵则会惊动天下,就会使那些害怕劳役的百姓,互相结伙做出不好的事情,从而抛弃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凭借人多势众而轻视威严持重的朝廷。

    董卓听后就高兴起来,就让郑泰为将军,统率各军去攻打关东义军。有人对董卓说:“郑泰智力才略过人,并和山东结谋。如今把军队交给他,让他去接近他的同党,我暗暗为明公您担心啊。”

    于是,董卓又收回了郑泰的军权,把他留在京都,拜为议郎。
发表于 2013-10-4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三

    这时,白波贼也来侵攻东郡凑热闹,但董卓的注意力主要是在讨董联盟的身上。
    讨董的义军主要分布在三个方向:如果洛阳是一个时钟钟面的中心,那么屯在河内的袁绍和屯在邺的韩馥都大致位处1点钟这个方向,只不过孔伷的位置要比袁绍后许多;在6点钟这个位置则有屯在南阳的袁术,他离洛阳的直线距离和孔伷差不多;洛阳的东面,也就是大约2点钟的位置,有张邈、刘岱、桥瑁、袁遗、曹操一起屯在酸枣,孔伷则屯在4点钟位置的颖川。另外,荆州刺史刘表也集结军队驻扎在襄阳。离洛阳最近的义军,毋庸置疑就是袁绍。


    首先,河内太守王匡让从事韩浩带兵在孟津与董卓相拒。

    韩浩,字元嗣,河内人。他也是在东汉末起的兵,由于所在的县靠近山区湖泽,所以寇盗很多,韩浩聚集徒众是为了保卫县里,因此河内太守王匡就任韩浩为从事。

    这次,韩浩奉王匡之命和董卓对峙时,正好他舅舅杜阳当时正担任河阴令,于是董卓就把杜阳抓了起来,让他招降韩浩,韩浩没有听从。

    之后,盟主袁绍授意河内太守王匡进驻河阳津,直接威胁洛阳的正北面,只要大军从河阳津渡河,就可以南下直击只有一步之遥的洛阳。于是河内太守王匡就让泰山军屯在河阳津,准备进攻董卓。

    董卓久经沙场,也很会用兵,他先派疑兵假装做出要从平阴渡河的样子,吸引住敌军的注意力,实际上却暗遣精锐之众从小平津向北渡过大河,绕到泰山军身后发起袭击,结果在河阳津北岸大破泰山军,泰山军几乎全军覆没。
    王匡被董卓军击败后,逃回泰山,又收集了数千精壮勇士,打算与张邈合兵一处。而那个韩浩却被袁术看中,原来袁术闻知韩浩不屈服董卓的事迹,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骑都尉。


    董卓虽然胜了王匡,但是看山东豪杰一起起来反对他,也有些害怕,整天心神不宁。

    为了确保能把天子掌握在手中,董卓打算迁都长安,固守四面都有关塞把守的关中。于是董卓先把迁都的意思透露给朱儁,同时准备又提拔朱儁做副手。

    此前朱儁因功任光禄大夫,封钱塘侯,加封特进。后因母亲去世而辞官,但又被从家里召回,再担任将作大匠,又转任少府、太仆。董卓因朱儁是宿将,因此平时见到朱儁,外表十分亲近,深深结纳,而实际上内心却忌恨他,朱儁也暗暗防备着董卓。

    董卓虽忌惮朱儁,然而他也贪图朱儁的名声显赫,就上表拜朱儁为太仆作为自己的副手。很明显,朱儁早已看穿董卓的伎俩,他接到任令后不肯受拜,并进谏说:“国都不适合迁,这样做必会辜负天下人的希望,成全山东的结盟之义,臣认为不可以迁都。”

    有关部门究问朱儁道:“召您受拜职位而您拒绝,您不去问召拜改任的事,却陈说迁都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朱儁说:“副相国,不是臣所能担当的;而迁都不是好策略,是臣所急于进谏的。推辞自己不足以胜任的职位,进谏臣所急着要说的意见,这才是臣所应该做的。”

    有关部门又问:“迁都之事,从一开始就没有这个计划,就是有,也没对外说,你何处听来的呢?”朱儁回答说:“相国董卓对臣说的,臣从相国那儿听来的。”就这样,怎么也不能使朱儁屈服,于是朝廷里都对朱儁称赞佩服。后来朱儁就担任了太尉。

    初平元年二月,董卓召百官一起商议迁都的事,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司空荀爽一起在场。董卓说:“昔日高祖刘邦建都关中,十一世后光武帝刘秀中兴,改都洛阳。从光武至今又是十一世了,根据《石苞室谶》,应该再还都长安。”


    董卓说完,满座大臣全都很惊愕,没有敢答话的人。估计不管天下伐不伐董,董卓早就打定迁都的主意了,只是迟早的问题,所以他急着行废立之事,其中的原因多半一是立个更小的皇帝好控制,二就是为了应谶语,替西迁找借口,本来董卓自己的根基就在西面。

    司徒杨彪则持不同意见,他说:“迁都改制,是天下的大事,都应当根据民心而行事,顺应天时。昔年盘庚五次迁都,殷商的百姓全都怨恨,所以盘庚才作了《盘庚》上、中、下三篇,来向天下人表达了他真心为国为民的心思,阐述了自己是个睿智公正的君主。以前迁都是因为王莽篡汉谋大逆,混乱纲常,更始年间,又闹起赤眉军,贼军焚烧长安,残害百姓,人民流亡,死者无数。到了本朝光武帝刘秀做了天子后,才改都洛阳,这是顺理成章的。

    如今才奉立了神圣的天子,汉室的国运又重新兴隆起来,就在这种全国稳定的时候,却无缘无故地丢掉现成的宫室官署,抛弃祖宗的陵寝而迁都,恐怕会惊动百姓,他们不会理解其中真正的意思,因此,招致的混乱将大得如同众多的蚂蚁纷纷来吃从锅里沸溢出来的肉糜那样。再说《石苞室谶》是妖邪之书,怎么能相信呢?”

    董卓回答:“关东正在叛乱,洛阳所在之地贼军四起。而关中崤函之地,关隘险要坚固,是国中最易守难攻的地方,而且土地肥沃富饶,所以秦国得以吞并六国。

    如今迁都到西京长安,假如关东的豪强中有胆敢蠢蠢欲动的,凭我强大的军队来对付他们,就可把他们放逐到海边。至于百姓小民,还值得商议吗?若是在队伍前面有退却而不愿意迁走的人,我用大军驱赶,他们还怎么能私自留得下来呢!”

    杨彪又说:“想惊动天下很容易,再要想安定下来可就很难了。另外长安的宫室损坏破败,已经不可恢复了。”

    董卓又回答道:“先前武帝刘秀曾居住在杜陵南山下,有数千处旧的砖瓦窑,要是开工制作的话,一天就可以完成所需,再把陇右凉州的木材向东运进长安。用这些充足的物料来建造宫室官府,容易的程度还用得着说吗?”百官都吓得脸上失色。

    黄琬也对董卓说:“这是大事。杨大人的话,不得不深思!”

    董卓见还是不能如愿,就摆脸色对持反对意见的杨彪说:“您要阻挠我制定的国家大计吗?边章、韩约有书信来,想让朝廷一定要迁都。如果他们大军东下而来,我不能再救您了,到时候您就可以和袁绍一伙一起向西进攻了吧。”言下之意是你不赞成迁都,是不是想留下来配合联军行动啊?

    杨彪也不甘示弱:“西面自然是杨彪我要走的路,但回头还不知天下将会怎么样呢!”董卓气得离开座位,就这样会议不欢而散。
    随后董卓命令司隶校尉宣璠以出现天灾异象为借口,对杨彪进行弹劾,于是同年二月初六日,司徒杨彪被罢免,同时被奏免的还有太尉黄琬。


    以后,董卓商议迁都,朱儁就总是站出来制止。但迁都长安已成定局。

    面对这种局势,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谋化道:“董卓不行正道,比夏桀、商纣还过分,天下都怨恨他。他虽然掌控强大的军队,实际上只是一个无谋的粗人而已。如今正该直接刺杀他以谢百姓,然后据守殽山、函谷关,再辅加以皇命,来号令天下,这正是齐桓公、晋文公的做法啊。”

    不料,事情快要成功时却被发觉,于是何颙、荀攸被捕入狱,荀攸在狱里说话和吃喝自如,但何颙却因担忧害怕而自杀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2 00:43 , Processed in 0.0970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