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5-18 13:51 编辑
我为什么要问你建安十八年之后曹操几次征讨孙权呢? 本传中说的很清楚“攸从征孙权,道薨。”我们前面已经确定,荀攸死于建安十八年之后,也就是说,荀攸死于建安十八年之后从征孙权途中。以荀攸的地位,要他“从征”,那么基本确定是曹操亲征了。
武帝纪中记载建安十八年后曹操征孙权有两次: (建安十九年)秋七月,公征孙权。 (建安二十一年)冬十月,治兵,遂征孙权,十一月至谯。
可以确定的是,荀攸的死亡时间在建安十九年或者建安二十一年。
建安十九年的说法,来自于裴注引《魏书》曰:时建安十九年,攸年五十八。
虽然我觉得以魏书的成书年代和荀顗参与编写来看弄错荀攸卒年可能性很小,但是说荀攸卒于建安二十一年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事实上,有一些比较奇怪的地方,用荀攸卒于建安二十一年而不是建安十九年确实可以解释的通。
比如,《魏书》载太祖令曰:“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 太祖素闻攸名,与语大悦,谓荀彧、钟繇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以为军师。这应该是曹操和荀攸第一次交心,而这是建安初的事。如果荀攸卒于建安十九年,那么是怎么算也够不上二十余年的。
再比如,《文选》载《檄吴将校部曲文》开头“年月朔日子,尚书令彧“,荀彧卒于建安十七年,而文中所述事件多在其后。(弼按:文选载檄吴将校部曲文,首署彧名。文中叙马超、宋建、张鲁事,皆在彧卒之后。)
姜皋就认为“荀彧”是“荀攸”之误,文作于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征讨孙权之前。《魏书 太祖纪》:“建安十八年十一月初置尚书侍中六卿。”,裴注引《魏氏春秋》曰:“以荀攸为尚书令。”《荀攸传》:“魏国初建,为尚书令,从征孙权,道薨——建安十九年,年五十八”是也。然文中言张鲁之降年又不符此。或是二十一年将征孙权先有此檄,而攸薨于是年。按荀攸于十八年为尚书令,至二十一年以大理钟繇为相国。《通典》云:“尚书令魏晋以下任总机衡,然则即相国也。”若荀攸卒于十九年,中间不闻替者,何以二十一年始以钟繇为相国。《魏公九赐劝进文》攸次即繇,则攸卒繇代,亦其序也。因疑荀攸卒于建安二十一年,则檄中情事皆合也。
---------------------- 撇开这个不谈,建安十二年之后荀攸的记载确实很少。
以下是我能找到的关于荀攸建安十二年之后的事件。
武帝纪:建安十八年,荀攸和群臣上表劝进曹操尊魏公、加九锡。魏国建立,荀攸任尚书令。
魏书载公令曰:“夫受九锡,广开土宇,周公其人也。汉之异姓八王者,与高祖俱起布衣,创定王业,其功至大,吾何可比之?”前后三让。 于是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锺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勋、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扬武将军都亭侯王忠、奋威将军乐乡侯刘展、建忠将军昌乡亭侯鲜于辅、奋武将军安国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乡侯贾诩、军师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乡亭侯董蒙、关内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选、袁涣、王朗、张承、任籓、杜袭、中护军国明亭侯曹洪、中领军万岁亭侯韩浩、行骁骑将军安平亭侯曹仁、领护军将军王图、长史万潜、谢奂、袁霸等劝进曰:“自古三代,胙臣以土,受命中兴,封秩辅佐,皆所以褒功赏德,为国籓卫也。往者天下崩乱,群凶豪起,颠越跋扈之险,不可忍言。明公奋身出命以徇其难,诛二袁篡盗之逆,灭黄巾贼乱之类,殄夷首逆,芟拨荒秽,沐浴霜露二十馀年,书契已来,未有若此功者。昔周公承文、武之迹,受已成之业,高枕墨笔,拱揖群后,商、奄之勤,不过二年,吕望因三分有二之形,据八百诸侯之势,暂把旄钺,一时指麾,然皆大启土宇,跨州兼国。周公八子,并为侯伯,白牡骍刚,郊祀天地,典策备物,拟则王室,荣章宠盛如此之弘也。逮至汉兴,佐命之臣,张耳、吴芮,其功至薄,亦连城开地,南面称孤。此皆明君达主行之於上,贤臣圣宰受之於下,三代令典,汉帝明制。今比劳则周、吕逸,计功则张、吴微,论制则齐、鲁重,言地则长沙多;然则魏国之封,九锡之荣,况於旧赏,犹怀玉而被褐也。且列侯诸将,幸攀龙骥,得窃微劳,佩紫怀黄,盖以百数,亦将因此传之万世,而明公独辞赏於上,将使其下怀不自安,上违圣朝欢心,下失冠带至望,忘辅弼之大业,信匹夫之细行,攸等所大惧也。” 於是公敕外为章,但受魏郡。 攸等复曰:“伏见魏国初封,圣朝发虑,稽谋群寮,然后策命;而明公久违上指,不即大礼。今既虔奉诏命,副顺众望,又欲辞多当少,让九受一,是犹汉朝之赏不行,而攸等之请未许也。昔齐、鲁之封,奄有东海,疆域井赋,四百万家,基隆业广,易以立功,故能成翼戴之勋,立一匡之绩。今魏国虽有十郡之名,犹减于曲阜,计其户数,不能参半,以籓卫王室,立垣树屏,犹未足也。且圣上览亡秦无辅之祸,惩曩日震荡之艰,讬建忠贤,废坠是为,原明公恭承帝命,无或拒违。”公乃受命。
荀攸两次带头上表劝进。
荀攸传: 文帝在东宫,太祖谓曰:“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攸曾病,世子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
裴注引《魏书》曰:攸姑子辛韬曾问攸说太祖取冀州时事。攸曰:“佐治为袁谭乞降,王师自往平之,吾何知焉?”自是韬及内外莫敢复问军国事也。 这一条很有意思。
荀彧传: 裴注《彧别传》:太祖欲表彧为三公, 彧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太祖乃止。 曹操打算上表举荐荀彧为三公,荀彧让荀攸先后推辞十数次,曹操才放弃。
荀攸任尚书令时也给曹操推荐了不少人才。 荀攸后为魏尚书令,亦推贤进士。太祖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至于为什么记载这么少,我对荀攸了解不多,对那一段历史时期了解也不多,我就不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