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楼主: 囧虎之懿

[转载] [连载] 三国不是演义——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5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不是演义 452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曹氏君臣为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曹丕的这条答令把许芝的奏表一驳,于是侍中辛毗、刘晔、散骑常侍傅巽、卫臻、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中博士骑都尉苏林、董巴等人再次上奏说:
  “恭敬地伏在地上看到太史丞许芝上奏魏国承受上天之命的征兆;而您下的令书诚恳殷切,言行符合谦虚退让的美德,就算是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的大义也没有能超过您的。然而古代圣明的君主之所以接受天命而不推辞的原因,实在是迫切地要遵奉皇天的旨意,顺应万民的期望,不得已啊。且《易经》上说:‘从观望天体分布运行的情况来知晓四季时节的变化,从观察礼乐教化来成功地教育感化天下。’又说:‘上天显示征兆,呈现吉凶,圣人按着去做;黄河出《河图》,洛水出《洛书》,圣人也照着应和。’认为天体运行随人事而变化,至于《河图》、《洛书》,撰述在《洪范》上,殷、周则依照而采用它。这些话,实在是帝王的明显征兆,天象变化的要旨。所以,因德行得以应登帝王名录的人在前朝更替旧君而兴起;丧失道义和运数已尽的人则被后面的朝代改换废止,《左传》批评苌弘要支助上天所毁灭的,而悦服蔡墨‘雷乘干’的言论(“乘干”的意思就是凌驾于君主之上。该言论意为君臣、主辅两者会往相反的方面发展和转换。其说‘雷乘干’为《易经》里的“大壮”,即刚阳气盛。),表明帝位与政权的存在或灭亡,不是人力所能创设做到的。


    现今汉室衰败,帝王治国的纲纪丧失,天子的诏令,消失而不为人知,皇天将舍弃旧的而指命新的,百姓已经离开汉而成为魏,明明白白,显明易见,这是可以知晓的。

    先王(指曹操)平定祸乱,安定世间,才创建大业;至于殿下您,以最高的德行而身应帝王承继次序的运数,即王位以来,上天显露征兆应验人事,清楚明白,一切具备;神灵和图籍所显,兼代并沿袭古昔,且顺应吉祥佳美的征兆(其实这两个词都是吉祥的征兆之意),超越胜过了前朝。这许芝所取用的《孝经中黄谶》、《易运期》等姓名纬书的谶言,这些文字是在前世撰写的,与汉朝同时出现。由此来说,天授君命的规律法则已经很久啦,不是殿下您所可以拒绝的。

    神明生出旨意,人占候观察星象时气,升烟供物祭天,万民期待盼望,全都祝告美好的意愿。臣等想殿下您看到图书文籍中明确的文字记载,热心天下的公正义理,就该向朝内朝外宣达命令,遍告州郡,使众人知道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显明,和殿下您的谦虚之意。”
  

    曹丕又回复令文说:
  “下达到四方来表明我的诚心,对的。至于看到多余、次要的文辞,哪是所说我的呢?我难道所足以承受吗?各位的议论,不如我自己估量自己的确切啊。脱离实际的言论和非常不合情理的说法,鄙陋浅薄还不恰当。且听说近时向东征伐,通过郡县,经过屯田,百姓脸上带有饥饿的面色,上衣或粗布短衣都不完整,罪过全在我;所以上羞向众多的祥瑞;下愧对士人和百姓。由此说来,德尚不足以据一方之地而称王,还说什么称帝之人呢!应该停止这项论议,不要有伤我本就欠缺的德行,让我死了之后,无愧于后世的君子。”
发表于 2014-6-5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不是演义 453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曹氏君臣为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同年十月十一,曹丕将自己的意思宣告给群臣。面对曹丕的一再“坚持”和“表白”,大家表现得依旧不依不挠。
  

    督军御史中丞司马懿、侍御史郑浑、羊秘、鲍勋、武周等人说:
  “令似乎有偏差。

    恭伏在地上读了太史丞许芝上奏的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符兆的表章,臣等听说有唐(指尧)时代衰落,上天之意旨落在虞(指舜),虞氏时代衰落,上天之意旨落在夏(指禹)。既然这样,那么天地的福分,帝位相承次序的运数,天意取舍的征兆,只在于有德。所以孔子说:‘凤凰不来到,黄河不出《河图》,我就算了罢!’如今汉室衰落,从汉安帝、汉和帝、汉冲帝、汉质帝以来,天子一脉相传的统绪屡次断绝,汉桓帝、汉灵帝迷于佚乐,沉湎酒色,福运离开了皇室,这是上天意旨的取舍,可不是一朝一夕,其从开始到现在由来已经很久啦。

    殿下您即了王位,盛德遍布,推及于上天下地,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吉祥的征兆一起来到,考查先前的史书,没有像今天这么隆盛的。为帝王的人,先于天时而行事,天会依从;后于天时而行事,则要奉守天道运行的规律,天时已经来到而还是谦让的事,连舜、禹都不会去做,因此,人民承蒙救助的恩惠;各种生灵受到养育而生长的施予。如今八方期待盼望,长幼老少瞩目希冀,皇天眷顾关怀,神与人共同谋求,十个人中有九个来臣服归附,大义超过周文王,就是所说的“过恭”啊。民众和藩属上上下下,恭伏在地,有所不安。”
  

    直到现在,这些臣子们所上的奏章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言辞不外乎“天命”啦,“符兆”啦,以及夸赞曹丕“至德”啦,受拥戴啦,魏代汉是符合天道法则啦等等,可以说是千篇一律,甚至竟有十分雷同的段落出现在不同的奏表之中。其实这也难怪,即使是文豪大家,让其围绕同一个简单的意思连写好几篇长篇大论,到最后也会才尽辞穷的。
  

    回头再说这个曹丕仍“坚定”地推让,他知道现在虽然不停地打文墨官司,但是称帝代汉的进程正积极迈进,很快自会有他推脱不了的那天到来。因此,曹丕继续回复令文说:
  “世间所不足的东西就是道义,所有余的东西就是胡作非为!常人的本性,就是轻视能力有所不足的,看重能力强而有余的,因此说‘不用担忧没有地位,而担忧有什么能力来立足。’我虽然缺少德行,但希望在常人的看重中自请免职。

  ‘石头可以损毁却不能夺去它的坚硬,丹砂可以磨灭却不能夺去它的红色’。丹砂和石头如此细小的东西,尚能保持这种本性,何况我寄身于士人间坐次低的席位,曾向先生们接受教诲呢?而且于陵仲子把仁德当富有;柏成子高以道义为尊贵;鲍焦有感子贡的话,丢弃了他的菜,困饿而死;砍柴的人指责季札言辞失当,他们都舍弃贵重而不放在眼里。我难道是以上的哪一种人吗?

    昔日的周武王,是道德最完善、智能最超绝的人啊!他派弟弟姬旦(即周公)在四内(是地名)与胶鬲盟誓,派召公在共首山与微子立约,所以伯夷、叔齐一起笑他们说:‘以前神农氏拥有天下,不因他人的衰劣而成就自己;不因他人的卑微而抬高自己。’他们认为周讨伐殷太凶暴了。

    我的德行不是周武王那样崇高,而且在大义上比起伯夷、叔齐也自惭形秽,希望想远离胡作非为的违背道义之举,树立显现丹砂和石头那种不可改变的本质;勉力追求于陵所当做富有的;沿袭遵循柏成所认为尊贵的;坚持秉持鲍焦坚贞高尚的道德修养,遵承仿效砍柴人高洁的节操。因此说:‘三军可以丧失主帅,即使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这是出处的本意。后人依照情理则认为是:大丈夫不可以强迫他改变志向)。’我的这个志节,怎么可以改变呢?”
  

    果然,曹丕推让的形势很快“恶化”,因为禅让帝位的另一个当事人——天子,也加入了“战团”,他主动让曹丕来取代自己。如果群臣对曹丕只能是劝谏使之听从,而作为主上的皇帝对曹丕可就是下命令了。      
发表于 2014-6-5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不是演义 454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曹氏君臣为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之前,也不知道卫觊对皇帝的劝导起了多大的作用,反正现在魏要取代汉的形势放在这里,于是汉帝因众望在魏,就召来群臣百官,下诏说:
  “朕在位三十二年了,遭遇天下动荡颠覆,有幸依靠祖宗的神灵,临近危亡却又得到保全。然而仰面观望日月星辰分布运行的现象,再俯首察看民众的意愿,火德的运数已经终结,运数相承替在于曹氏。所以前王(指曹操)已经建立了足以威服天下的功绩,今王(指曹丕)又显扬佳美的德行来应顺这些期运,这是帝王继承的次序显明,的确是可以知道啊!

    最高的治世正道的施行,(即是)君位不为一家所私有,(而)选用贤良的人、推荐有才能的人,因此唐尧对他的儿子不存私心而名声无限传扬。朕爱而向往此举,如今将追随尧的典制,禅让帝位给魏王。”


    然后汉帝到高庙祭告祖先,还派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带着玉玺印绶禅让帝位给魏王,册书上说:
  “啧!你(最初为“你”之意,后就与“咨”连用)魏王:以前帝尧禅位给虞舜,舜也以此命令禹接替自己,上天授命帝位不是永远不变的,只归于有德之人。汉家的道统国祚衰败,世间丧失了它的秩序,国朝落至朕身,大乱的世道愈加黑暗,众恶人横行不法、背叛作乱,天下颠倒失序。幸亏武王(指曹操)英明威武,拯救了四方的这场危难,又肃清了中原,以此使我汉家的宗庙得到保全,获得安宁,哪是我一个人得到安定,实在是让全国各地区都受到他的恩赐。今王(指曹丕)恭敬地继承前人的事业,光大前王之德,恢弘文治武功的大业,显扬你父亲巨大的功业。天帝降下祥瑞,人神明示征兆,诞生并让你来辅佐政事,众人献言,用同种言辞来应对朕的命令,都说你的器度能够和虞舜一样,采用遵循我唐尧的旧例,谨把帝位让给你。

    呜呼!上天授予帝位的运数就在你的身上,你的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天赐的福禄永远长久;您可敬顺庄严隆重的典礼,享有这天下,来庄严地承接上天的旨意。”
  

    关于这一段,《献帝传》还标出了具体日期,就是延康元年十月十三。上面记载册书诏命魏王禅代天下说:
  “惟(助词,常用于文言文中的句首,没什么意思)延康元年十月十三,皇帝说:啧!你魏王。天命运数的盛衰,依德升降,夏、商、周三代预测国运的年数,著写于《春秋》,所以上天授命帝位不是永远不变的,帝王不是一个姓,由来已久了。汉家的道统衰败,时间已经很长了,汉安帝、汉顺帝以来,世间丧失了它的次序,汉冲帝、汉质帝在位的年限很短,三代没有子嗣,朝廷的纲纪开始损毁,帝王的法规衰落败坏。直到朕身一朝,上天降下祸灾,遭逢灾祸变乱、艰难苦难的时会,赶上属火德的汉朝昏暗不明的气数。改立汉帝,祸起宦官。董卓趁这个空子,比浇、豷还凶恶,劫持胁迫迁徙官署宫禁,火烧宫殿宗庙,于是致使全国如布幅般的撕裂;强敌像恶虎般的激烈争斗;中原如沸水翻滚般的纷扰动乱;坏人像蝮蛇般的充塞道路。正当此时,即使是一尺的土地都不再是汉所有,哪还有一个人是朕的子民呢?幸亏武王(指曹操)德承符命,有力地奋扬神明威武,铲除凶恨残暴之人,使中原地区安定,使皇家安宁太平。

    现在王(指曹丕)继承前人的事业,盛德彰明显扬,控驭天下不迷惘,施行恩德开阔远大,声威教化延及天下,仁政如风般的流布传播到边远地区,所以四方献宝,人神响应,上天定下帝王相承的次序确实落在你的身上。昔日虞舜有大功二十件,而放勋(即尧)把天下禅让给他;大禹有清理水道,使之畅通的功绩,而重华(即舜)将帝位禅让给他。汉承继尧的运数,有让位圣贤的大义,更加顺应神灵的意思,承受上天神圣的命令,送出二个女儿来下嫁给魏。并派使持节代理御史大夫事务太常张音,捧来皇帝玉玺印绶。愿以仁义取得并将永久主宰天下,敬行帝王的威严,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天赐的福禄永远长久,恭敬地行事啊!”
发表于 2014-6-5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不是演义 455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曹氏君臣为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于是尚书令桓阶等人上奏说:
  “汉氏把天子之位禅让给陛下,陛下凭借圣明的德行和帝王相承的次序,接受汉的禅让,符合天意。上天的旨意不可以推辞;民众的期望不可以违背,臣请求聚会诸侯、众将、群臣及其僚属,发诏书,顺应上天授予帝位的意志,完备礼仪而一一奏告上天。”
  

    曹丕下教令说:
  “应该论议我终究不会承继帝位的意向就行了。你们仍然追求此事的话,我还将有令驳回。”

  尚书令等人又上奏说:
  “昔日尧、舜在尧的祖庙进行禅让,到了汉氏,因统兵征伐而接受上天之命,惧怕上天的威严,不敢懈怠和闲暇,便在当时所走到的地方即位。现今您该接受帝位禅让交替的命令,应聚会百官及众官署、六军的兵士,使其都排在自己所任职的次序位置上,让大家都顺合响应上天的旨意。营中窄小狭隘,可在平坦宽阔的地方设立坛场,来顺应和遵奉上天这美善的命令。臣立即与侍中常侍聚会论议相关的礼节和仪式,太史官选择吉日完成,再上奏。”
  

    曹丕回令说:
  “我十分不敢当,外廷也怎么参与谋事呢!?”
  

    反正不管曹丕怎么推辞,一切进度都稳步进行。就这样,便在繁阳修建禅位用的祭坛。
  

    同时,接到曹丕的教令后,侍中刘廙、常侍卫臻等人上书言事,条议说:
  “汉氏遵循唐尧共天下的主张,陛下您凭借至高无上的道德应顺按次序承继帝位的期运,天与人共相欢乐,没有不感到合适的,应该顺应上天的符命,速速登上主阶即皇位。问过太史丞许芝,这个月十七日己未正是能行礼仪的时候,可以接受禅让之命,立即修筑坛场之处,关于此事还会施行另行上奏。”
  

    曹丕回令说:
  “我的告诫令发出宣布在外,你们便设立坛场,这是为什么呢?如今我会推辞不接受诏令。只在帐前发出封印文书,庄严郑重的程度还是与平常一样,而且天气寒冷,解散筑坛的人让他们回去。”
  

    这个用泥封加印的文书发出去以后,魏王曹丕又下令说:
  “该谨送还玉玺印绶并写辞让官职的奏章。我怎能遵奉这个诏令且接受这个赏赐呢?昔年尧把天下让给许由、子州支甫,舜也让给善卷、石户之农、北人无择,有的退身而在颍河之北归田农耕:有的用有过度忧劳的病为由来推辞;有的远远地进入山林;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有的带着孩子登船进入大海,终身不回来;有的以此为羞,自己投入深渊。而且,颜烛害怕原始质朴的大道不完备,而恪守不作过分企求的明确本分;王子搜(越国国君继位者)乐于在山穴中的隐居,被烟熏也不愿出来;柳下惠不因三公高官的尊贵而改变他的操守,曾参不因晋、楚富有改变他的仁德。这九位人士,全都坚守高尚的节操而崇尚大义,轻视富有而不看重尊贵,所以名字被记载了千年,至今仍被称颂。求取仁德就得到仁德,仁德哪在远处呢?我单单为什么就不如他们呢?论大义或许可跳到东海而消逝,不接受汉朝的诏书。急写上奏的章表,送还玉玺印绶,宣告天下,让大家都闻知此事。”
  

    于是在同年十月十七,曹丕的这个令书被宣告给百官,再下传给魏国,又下传给天下。
发表于 2014-6-5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不是演义 456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氏君臣为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结果,辅国将军清苑侯刘若等一百二十人上书说:
  “恭伏在地上读了令书,您深深地秉持能谦让的风格,可皇帝的旨意诚恳痛切,极其真挚诚恳的心意显扬于外,臣等有所不安。为什么呢?石户之农、北人无择,这些平常的人过于洁身自好,行为不合乎大义,他们事不见经传,因此司马迁认为他们不对,实在不是英明圣哲的人所该仰慕的。而且,虞舜不违背放勋(指尧)的禅让,夏禹也没有推辞尊位的话语,所以《左传》说:‘舜登帝位,就好像本来就有一样。’这实在是圣人知道上天的旨意不可以违逆,帝位相承的次序是不可以推辞的啊。

    恭伏在地上想到一切有关于陛下的符命,您的盛德显扬,升闻彰显于上天,这日、月、星三灵降下祥瑞,人神以此相应和,吉祥的征兆纷杂而繁多,天下响应,您就算想不有所作为,将如何能避让呢?而且您坚持己见和谦虚,违背天理和人情,仰慕平常人卑微的名分,背弃前代的帝王与圣贤所履行的事,违反图谶上明确的经义文字记载,相信诸子百家非常牵强附会的解释,不是所能顺应遵奉上天的旨意,广泛慰藉众人的期望的。臣等冒死来请求,立即整顿坛场,到吉日接受上天之命,依照以前所上的奏章,分别写令向下级宣布。”
  

    魏王曹丕下令说:
  “昔年柏成子高辞谢夏禹而隐匿于野外;颜阖推辞了鲁国的聘金而使自己的踪迹远离尘世。以王者和诸侯的尊贵,而这二位先生不重视,为什么呢?他们的节操高尚啊。因此有节气壮志的人谋求美名,坚守大义的人推崇特立独行而不依附权势,就算是简朴得以草菜为食、用瓢勺饮水,也乐在其中。所以仲尼(指孔子)以王骀为师,而郑子产夸赞申徒嘉。如今各位都是我左右辅佐的贤智策谋之亲信,足以了解我,而现在都像这个样子,那么各位徘徊在世俗之内,而我追求作为于世俗之外,或许是双方相互不了解心境,不值得多感到奇怪。赶快写上奏的章表,送还玉玺印绶,不要再聚众乱忙活啦!”

  曹丕的教令根本不管用,辅国将军等一百二十人又上奏说:
  “臣听说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不是凭空显现的,民心不可违背,因此孔子说:‘周公也许行事不圣明吧!把天下推让给侄子。这是天地日月轻率地离开万物啊。’所以舜面对天下,不拜而接受了承继帝位之命。

    如今火德气数已尽,炎上(同样是指汉的火德,其实这两句话是同一个意思)运数已完,帝位移交给才德兼备的人,福运赐予大魏。吉祥的征兆清楚明白,接受上天之命已经确实,普天之下,神人一齐应合,就算是有虞的凤凰来仪,成周的鱼跃入船,当今的事,都不足以来说明。而陛下违逆天命来修养小处的操守,不顺应人心来坚守个人的志节,上抵触天帝垂爱并赋予重任的意旨,中忘却圣人明达世情的礼数,下辜负臣下翘首企盼的殷切期望,这不是所能光大圣人之道的重要途经,以及身担无限大的功勋的啊!

    臣等听说事奉君长有对君长进谏、劝善规过的行事法则;侍奉主上则有触犯人主之怒而坚持直言强谏的大义,臣等敢以死来请求!”
发表于 2014-6-5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不是演义 457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氏君臣为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曹丕回令说:
  “古代德才超群达到极致的帝王他们治理国家,至高的道德匹配天地;惠爱与恩泽公平地施于自然界,礼仪教化连昆虫都善待;仁爱恩德连草木都润泽。凡是日月所能光照到的,以及生于天地之间,含有气息有生命一类的,无不蒙受清惠的风化,沐浴上天的德性;所以战争不起,暴虐邪恶不作,风雨适应节令,吉祥的征兆遇事而显现。

    现今百姓受冻的人没穿暖,挨饿的人没吃饱,无妻的人未娶,守寡的人未嫁。孙权、刘备还存在,宽容地示以武力不可使其归服,正要用皇权来整治他们。兵事在外没有平息;百姓在内没有安定。耳朵没听到康哉之歌(古歌谣。后泛指太平颂歌);眼睛没看见有人玩击壤的游戏(古代一种游戏。把一块鞋状的木片侧立在地,离三、四十步远用另一木块向它投掷,击中就算赢。据说尧主持天下时,百姓安宁无事,有五十老人在路边玩这种游戏。后就用该词来称颂太平盛世)。婴孩未能托寄在安全的家园;剩余下的粮食未可以预留于乡间百姓。人力所能做到的事尚未完备,才以至于此。夜空没显现瑞星(古人认为瑞星会显现在有道之国);治世没达到真命之人那样;黄河没出龙马(龙头马身的神兽);西泰山没出象车(大象拉的车,为黄帝所驾);蓂荚(一种传说中的瑞草。每个月的初一到十五,这种草每天结一个荚,然后从十六再到每月的最后一天,它又每天落一个荚。所以从荚数量的多少,可以知道具体日期。它还有个名字叫历荚)没长在台阶前的庭院;萐莆(也是一种传侻中表示吉祥的神异草)没生于厨房(这是尧的典故);西王母没敬送白玉环;渠搜(古西戎的一国名)没献上珍贵的皮衣;上天所显示的祥瑞没呈现,又如同前者那个样子。

    昔日东户季子、容成、大庭、轩辕、赫胥这样好德行的人,全都得以以这些成就和功业名刻于碑石。如今各位难道不能少替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来调和天与人,来推究真正的道理,让那些众多的事情完备,众多的祥瑞呈现,然后再从容地商议这件事么?怎么相责怪相逼迫我成像这个样子呢?速速写辞让的奏章,向上交还玉玺印绶,不要有伤我那本就存在欠缺的德行。”

  侍中刘廙等人又上奏说:
  “恭敬地伏在地上想到陛下您以通达大道、应变无穷、明辨万物情性之人的高尚完美;身担上天授命的帝位相承的次序。观看天文的现象则帝王受命的吉兆显明;推察图谶和纬书则文字的意义昭彰;调查人情事理则天下同心;考核前代之事则不同时代结果都相同。而您却坚持拒绝禅让之命,不登帝位,天子的意思诚恳真切,臣等敢不接受皇帝的诏令吗?立即写好奏章派遣使者。”
  

    曹丕还接旨说:“泰伯三次将天下辞让,人们不依从而称赞此事,仲尼(指孔子)感叹他至高的道德,而我只是个什么人呢?”
发表于 2014-6-5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不是演义 458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氏君臣为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十月十八,魏王曹丕上书说:
  “皇帝陛下:承接今月乙卯日(即先前十月十三)的诏书,恭伏在地上听到册立的命令,内心惊恐而震动,魂飞魄散,都不知道自己的所在了。

    臣先前向上交还丞相之位,退身居守分封的藩国,听认帝王的恩宠。臣虽然没有古人量度自身和德行而自安的志向,但是保全自己,存养本性,确实很是我内心的愿望。臣不醒悟陛下您有辱且损害自身、行事失当的命令,颁发如此罕见的诏书,来强加在我这种没有德行的臣子身上。而且听说尧禅让给重华(就是虞舜。此为他的美称),是选用他能够合作的品德;舜把帝位授予文命(就是夏禹。此为他传说中的名字),是挑取他聪明圣哲的优点,帝尧为此事还下询问其臣羲、和四子(也称四岳),上观察北斗。如今臣道德不是虞舜、夏禹那样的,品行也不是这两位帝君那样的,却接受帝位相承次序的商议,答应经过选定授以帝位的命令,我内心自己审度省察自己,没有德行来以此相称。况且许由这种平常的人,还拒绝帝位;善卷这种平民百姓,能违背虞舜的诏命。臣虽然不通达,敢忘却坚守节操来承担天子的命令,但是仍承受不了这恳切的愿望。谨上奏章陈诉衷情,派代理相国永寿少府粪土臣(相当于贱臣。是自谦的言辞)毛宗上奏,同时上还玉玺印绶。”



  十月十九,给事中博士苏林、董巴上章表说:
  “天有十二星次作为州、国地域相对应的位置,王、公的封国,各有所属,周在鹑火星次,魏在大梁星次。岁星(即木星)经历十二次国(我国古人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其轨道与黄道相近,因此将周天分为十二分,称十二次),天子接受上天之命,诸侯以此来分封。周文王开始接受天命,岁星在鹑火(对应的是周),到了周武王讨伐商纣十三年,岁星再次在鹑火,因此《春秋传》说:‘周武王讨伐商纣,岁星在鹑火(南七宿中部的柳、星、张),岁星的所在,即是我周与星次的对应地域啊。’以前光和七年,岁星在大梁星次,武王(指曹操)才接受天子之命,当时准备讨伐黄巾。这一年改年号为中平元年。建安元年,岁星再次在大梁,武王开始被拜为大将军。十三年又在大梁,武王开始被拜为丞相。现今二十五年,岁星再在大梁,陛下您接受到天子禅位的命令。这是魏受到岁星的照临,与周文王受上天之命相应合。

    今年青龙(即木星)在庚子(这一年也正是庚子年),《诗推度灾》说:‘庚的意思就是更改(谐音“更”),子的意思就是繁盛(谐音“滋”),圣人之令天下大治。’又说:‘王者广施恩德于子,大治成就于丑。’这是说今年上天改命圣人统治天下,向百姓广施恩德啊。魏以此来改变天下的制度,就与《诗推度灾》相符合啦!颛顼受天之命,岁星在豕韦(室宿的别名。即一星宿名),卫(今河南濮阳)处于这个地域,也在豕韦,因此《春秋传》说:‘卫,是颛顼的故地。’现今十月建亥(旧历每月所建之辰。古代以北斗七星斗柄的运转作为定季节的标准,将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用来纪月,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建子之月,类推,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二月建卯,直到十月建亥,如此周而复始),则是颛顼接受上天之命的机运,新魏在十月承继旧帝让给的帝位,这与始祖接受天命的征兆相合。魏的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一个祖先,可见于《春秋》世家。舜以土德承替尧的火德,如今魏也以土德承替汉的火德,在行运上,符合于尧、舜交接的次序。

    臣听说上天的取舍,本来就有定分(古人的宿命观点认为人事均由命运前定,人力难以改变,故称为“定分”),圣人担受这些,明明白白而不疑惑,因此尧舍弃自己的骨肉而禅让帝位给有虞(舜为有虞氏),始终没有为难的神色,舜出身于田亩而主宰天下,如同本来就拥有一般,他们相互交接,之间没有缺漏,天下已传替啦!之所以速速接受上天之命,是因为天下不可一日没有君主啊。现今汉机运已经终了,反常怪异的现象已经确切地绝迹了,阶下您受上天之命,吉祥的征兆宣露迹象,嘱告详尽而周密完备,反反复复细致全面,就算用言语相告知,也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代替这些。现今已发诏书,您玉玺印绶未执掌,坚持己见而谦虚辞让,上违背天命,下不顺应民众的期望。

    臣谨考据古代的典籍,用图谶和纬书来参照,魏的行运(古代封建统治者迷信阴阳家的理论,以为王者受命于天,以五行之德为运,水、火、木、金、土各有定位,并以五行相生相克来附会历代王朝的兴衰)以及上天的意旨所在,继登尊位的征象,就在今年的这个月,清清楚楚,明明确确。希望阶下您改变原来想法,及时即位,明告天帝而宣告天下,然后更改新的年始月初历法,改换车马,修正国号、帝号,天下庆幸之至。
发表于 2014-6-5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不是演义 459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氏君臣为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曹丕复令说:
  “总共这些都适合至高无上的道德,因此说:‘如果不是那样的人,道不会无条件地发生作用。’上天降下的祥瑞虽然明显,但是必须靠德行而显扬;我这种德行浅薄之人,如何足以担当呢?如今推拒,希望被接受应允,让外部和内部的人都闻知此事。”

  到了十月二十,天子下诏书道:
  “皇帝告魏王说:您派遣毛宗送十月十八的奏书已到,上面所援引和称述的,都知道了。朕考虑汉家在位超过二十代人,时间超过四百年,回环运转气数终了,行运福祚已经完结,天意已经改变,百姓希望断绝,上天的有所放弃,是有由来的啊!如今天命有所终止,神器(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这里借指帝位、政权)应该归圣德之人,违反众意不被顺服,违背天意则不吉利!魏王你当效法有虞(指舜)至高无上的德行,顺应帝王按次序相承的好时机,所以吉祥的征兆告谕符命,图谶(关于帝王受命徵验一类的书,多为隐语、预言。这类书始于秦 ,而盛于东汉,其实都是编造的)显示记载,神和人共同接受,承受上天之命都是合理的事。

    朕敬畏天帝,向王您辞去帝位;上天不可违逆,众人不可违背。而且,重华(指舜)不违抗尧的命令;大禹不辞让舜的帝位。另外,由、卷这样的平常人,不被记载在圣人的述作,他们本没有皇帝的才能与器识而所该被赞许和钦羡。现在派张音捧来皇帝的玉玺印绶,王您可晋登帝位,不要违背朕的命令,以此来敬奉天意吧。”

  于是尚书令桓阶等人上奏说:
  “如今汉派张音带着皇帝的诏书到,臣等认为天命不可阻止,神器(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不可轻慢。周武王在黄河中有白鱼跃入船的应兆,不等出师的日期而国号已经建立,舜接受总领天子的事务,桑树的荫影还没随太阳的运行而移动(形容时间短暂)就已经登上帝位,他们都所以此来敬奉天意,像这样的快速。因此,没有再三辞让的大义,且不以坚守节操为重要的事,而只一定要告知于神灵,符合于天地而已。《周易》说:‘其接受命令如同回声。无论远近幽僻,就知道未来的事,不是天下深奥微妙的道理,这谁能助他如此呢?’现在陛下您符合机运的气数,被皇天所当成儿子,却再三在谦逊推让上拖延,在皇帝的号令下徘徊,不是所用来垂范天地的法则,符合天下的期望的。臣等敢以死来请求,立即敕命有关部门修整坛场(古代设坛举行祭祀、继位、盟会、拜将等大典的场所),选取吉日,接受禅让之命,交付玉玺印绶。”
  

    曹丕下令说:
  “期望三让帝位却不被接受,你们为什么急切要求于这些呢?”
发表于 2014-6-5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不是演义 460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氏君臣、汉帝为曹丕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十月二十二,魏王曹丕上书给汉帝说:
  “恭敬地承接今月二十日的诏书,再次蒙受圣命(对天子命令的尊称),公谨地伏在地上听了诏书的告谕,臣肝胆惶恐发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天下神器(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借指帝位、政权),帝位禅让和接替是重大的事情,所以尧将要禅让给舜,就让其进入广大的山林;舜授命禹,则用玄圭(一种上尖下方的黑色玉器)赐予他,宣告其建立了特大的功绩。舜遇疾风而不迷途(就是前面说舜入山林接受尧考验的事。这个典故从原出处来看,其两个关键词各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故而此典故有两种说法:一是尧让舜进入山林,结果舜遭遇疾风雷雨而不迷途,经受住了考验。二是尧召收舜来总领天子事务,结果疾风雷雨各按时节而发,也就是气候没有失常,意味着舜通过了尧的测试),九州安定(这指的是禹的事),再查询、考核他们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然后才授予承替帝位的命令,而舜还是秉持谦虚退让,认为自己德行浅薄,不足以继承尧的帝位。何况臣愚妄固陋、不知变通,资质也不是舜、禹两位圣人那样的,却顺应天道,承受帝位,来公开宣示天下。臣敢坚守细小的节操,立志像昔日许由那样归隐箕山,承担不了您那宏大的愿望。谨上奏章陈述自己衷心的想法,派人同时送上玉玺印绶。”



    侍中刘廙等人上奏说:
  “臣等听说德智卓越的帝王不违背时代的趋势,贤明的君主不违背人民,因此《周易》称赞道:‘了解天下的意愿;裁断天下的难题’。臣等恭谨地伏在地上想到陛下您继承有虞(指舜)的德智超群;承接土德的行数气运;面对盛衰交替(原文取自于《周易》;指盛极的阳气和日落)的时机;顺合汉氏福祚终了的运数,与天文、五行相一致;与天地、阴阳相合。所以开国之君诞生时的祥瑞征象显露于外,天下共同接受,与朝代兴衰更迭而相应的天象运行显示天意的取舍,深刻而显明。论说此天命,没有什么能和其辨议;比校此时宜,没有什么能与其相争。因此受命即位的日子,季节清凉,晴朗无云,太阳普照,祥瑞的云气升腾。这是天意欢喜愉悦,民心欣悦拥戴,却仍被拒绝,于礼何在呢?而且百姓不可一日无主,帝位政权不可以片刻没有统揽,所以臣对君有所违抗以此来成就事业,下对上有所违背(也可以翻作“匡正”。但这两句话其实是一个意思,最好按“违背”来译)以此来建功立业,臣等敢不庄重地以死来请求。”


    魏王曹丕为此回令说:
  “天下政权,王者一系相承、统一全国的国朝,即使用至高无上的道德来担当这些,还是有惧怕之心,而我又是什么人呢?且公卿也没到没有君主的地步,这哪是小事,暂且应等再三辞让之后,才该改议这事即可啊。”
发表于 2014-6-5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不是演义 461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氏君臣、汉帝为曹丕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十月二十五,汉帝册书诏命魏王说:
  “上天完结汉家的运祚,天象显明,朕敬奉天命,辞去帝位给魏王,一再在皇帝的文告上陈说帝位相承的次序及相应的天象;用笔墨告知符命。政权不可以推辞拒绝,皇位不可以谦虚退让,您阻滞上天的意旨,以至于再三。且天下不可以一日空缺君主,各种重要事务不可以片刻没有统管,因此建立大业的人不拘小节,识知天命的人不被小事物所束缚,所以舜接受承替帝业的命令而没有谦让的言辞,圣人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不也是任重道远的吗!(这个不太好用语言来直接表达原文。它本有出处,实际意思相当于:目标崇高,即使不停地去追求,也不能做到,言下之意是你就尽管放手去做吧,路远着呐。)如今派张音奉带皇帝的玉玺印绶,魏王你当恭敬地承受,以此来回复天下赞同支持的期望吧!”

  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以及九卿上奏说:
  “臣等受到召请来到,恭谨地伏身在地看见了太史丞许芝、左中郎将李伏所上奏的图谶、符命,及侍中刘廙等人表述的众人之心,百姓共同的营求。再者汉朝知道陛下您帝王式的超凡教化洞达于神灵,至高无上的道德比同于虞、夏(指舜、禹),顺应上天为应合您德高而降下的祥瑞一齐来到,接受了按帝王相承次序而皇位所落于您之身,于是就献出玉玺印绶,再三辞让帝位。除了不会说话的婴孩,所有人无不拍手而舞,河图、洛书,上天的意旨降下祥瑞来应验。世间的事情符合于天道运行的规律;民众的言论顺从于天定的等级。而陛下您生性秉持勤劳谦恭;本质崇尚谦虚退让,汉帝英明的诏示诚恳殷切,可您不肯听从答应,男女百姓,无不郁悒忧闷。

    臣等听说从古到今,拥有天下的人不永远只在一个姓上,拿德行和威势来考究,则盛衰在于强弱;从开头到结局来分析,则兴亡在于机运。唐(指尧)、虞(指舜)按次序帝位相承,继位者不在其子而在舜、禹。舜、禹虽然内心怀有的谦让之意迫切,但是诸侯拿着圭璋和束帛而朝见他们;万民怀着欣悦拥戴而归附他们;全境高唱歌谣(有音乐伴和着唱为歌,空口唱为谣)而歌颂他们。因此那些坚守节操的约束,不可以做到后就固定不变地身居其中(或翻为:作为处世之道);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的权宜变通,不可以遇到后就永远地回避躲开。所以有人让位而不吝惜,有人接受禅让而不推辞,不吝惜的人未必厌恶嫌弃身在皇位的尊崇荣耀,不推辞的人未必迫切地希求帝位,他们各自迫于上天的意旨而不得不按着这样去做。禅让帝位完毕后,则唐氏(指尧的)的子孙做了有虞(指舜的)宾相,虞氏(指舜的)的后代做了夏代(指禹的)客臣,既然如此,那么帝位的禅让和接替的大义,不仅接受的人确实顺应上天所赐之福,而且授予的人也给子孙后辈留有德泽啊!

    汉自汉章帝、汉和帝之后,世间多有意外发生的变化,逐渐因此衰败,等到孝灵皇帝(即汉灵帝),他的心意变化无常,残害贤人和仁者,不加节制地搜刮财货,国家政权握在受宠幸的宫内小臣手中,视人民如同仇敌,于是让上天震怒,百姓迅速响应,并把此举看作如同归家一样。当遇其时则天下大乱、局势动荡,最终则灾祸发生在宫庭,荣耀和权势一起失去,皇室就衰微了。像在帝舜的末期,还选取圣人代替并授予他帝位;荆人捧着玉璞,还想着让技艺高超的工匠来雕刻它。何况汉国已经过去了,没有人能匡扶,辞让国家神器,迁出君主之位,交付给具有超凡品德、才智的人,本来就是应该的。汉朝弃身献出皇位,已经愿意把以礼禅让的事情赶快确定,皇位和整个国家,必将有主;掌管全国的人,除了陛下您谁还能担任呢?正是所说的评判德行无与伦比;考核政绩无可推让啊。

    上天的意旨不可以久久阻滞,百姓的期望不可以久久违背,臣等勤恳恭谨,承受不了这宏大的愿望。恭谨地伏在地上请陛下您割舍树立谦逊之德的志向,施行王朝更迭而新皇帝接受旧帝让给帝位的礼仪,顺合人、神的意向,抚慰里里外外的心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2 12:15 , Processed in 0.69427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