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62319|回复: 15

巨鹿之战是司马迁撒的弥天大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描写项羽勇猛善战,叱咤风云。虽然楚军的主力刚刚被章邯消灭,刘邦又分兵一部向西而去,可是项羽率领剩下的有限人马,仅靠破釜沉舟来鼓舞士气,便一举消灭了由王离率领的至少10万秦帝国正规军,同时又击败了20万章邯大军。这一战役,他杀秦将苏角,俘获秦名将王离,迫使章邯大军战败投降。是项羽彻底扭转了亡秦军队濒临灭亡的不利局面。是项羽把诸侯军从死亡的边缘解救出来,并把整个战争推向胜利。
  真的是这样吗?细读《史记》,诸多破绽显示项羽的巨鹿之战很可能是司马迁撒下的弥天大谎。其目的是为了抬高项羽来贬低汉朝的统治者刘邦。批评司马迁是让人痛苦的,但是在维护一个人的形象还是维护历史事实的选择中,我想人们都会选择后者。
  破绽1,项羽真的破釜沉舟北渡漳水了吗?如果是,为什么一仗下来项羽还在漳水南岸(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项羽本纪》)?
  破绽2,项羽包围并消灭了王离吗?如果是,为什么《项羽本纪》没有王离向项羽投降的记载,反而在《张耳陈余列传》中记载了王离向作壁上观的诸侯军投降(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张耳陈余列传》)?
  破绽3,项羽多次大败章邯吗?如果是,战果是什么?胜者进败者退,可为什么屡次“大败“的章邯却在钜鹿之战的8个月中,始终驻扎在漳水河北岸岿然不动?
  要想了解项羽在钜鹿之战中的作为,必须撩开司马迁的迷雾。让我们来重读《史记,项羽本纪》,一探钜鹿之战的真相。请特别注意文中的时间、地点,以及黑体字的部分,括号内为作者提示的文字。
  (秦二世三年,秦将章邯率领修骊山的军队、战俘和民工组成的军队,打败了项梁领导的楚军。)此战之后,章邯认为楚地的军队不值得忧虑了,于是渡过黄河向北进攻赵国故地的造反军,大破之。这时候,赵歇在赵地自立为王,陈余为大将,张耳为国相,都逃进了钜鹿城。
  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包围了钜鹿,自己的军队驻扎在钜鹿南边,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给王离输送粮草。陈余作为赵国的大将,率领几万士卒驻扎在钜鹿北边,这就是所谓的河北军。
  (宋义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后,率军抵达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进,项羽杀死宋义。)
  项羽杀了宋义之后,威震楚国,名声传遍诸侯。项羽首先派遣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取得了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救援,项羽就率领全军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沉没,捣毁炊具,烧毁营帐,只带三天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项羽的军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九次交战,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
  这时,楚军的强大居于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闻之胆寒。
  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项羽。
  读完上述文字,让我们来逐一讨论疑点。

  一,项羽真的破釜沉舟了吗?
  要搞清楚项羽有没有破釜沉舟并不难,只要看一看项羽的进攻方向,以及钜鹿之战前后项羽军队所在的位置,一切便真相大白。
  彭城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向西北方向推进320公里是古安阳,就是今天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向北是洹水,洹水再向北20公里是漳水,渡过漳水向北推进50公里是邯郸,邯郸再向东北推进70公里是钜鹿。据此我们可以确定,项羽的军队是从南向北进攻。
  项羽命令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
  《项羽本纪》原文是“渡河”,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解释,这里的河,指的是漳水。后代都认可这一说法,那我们也随大流,认定项羽的先头部队渡过的河是漳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中国古代军阵弓弩的性能及运用
下一篇:古代死刑犯的最后时光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时候,赵王歇的将军陈余派人来求救,请项羽赶紧出兵北渡漳水救援钜鹿,于是项羽率全军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北渡漳水,拼死决战。
  “破釜”什么意思?吃饭的家伙砸了,三天之内不能击败秦军,不能解钜鹿之围,全军就没饭吃就得饿肚子。除非击败秦军,解了钜鹿之围,才可以进城吃饭。
  “沉舟”什么意思?渡河的船全部凿沉,表示我北渡漳水之后,决不再回头向南渡过漳水。我要一直向北进攻,不是胜利,就是死亡。
  可是我们看司马迁大肆描写完项羽如何英勇大胜之后,紧接着却真真切切地写下了10个字: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
  这10个字明确说,项羽的军队在破釜沉舟之后,驻扎在漳水南岸。章邯仍然驻扎在漳水河北岸的棘原城。
  项羽怎么又回到了漳水的南岸?
  请参考下图,钜鹿之战项羽军进攻路线及驻军图。

  我们先不去管项羽与秦军的仗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我们就问两个问题:
  (1)项羽怎么过的河?
  船不都沉了吗?项羽那数万人马靠什么又向南渡过了漳水?
  如果趟水就能在漳水河上来往自如,何必乘船过去再破釜沉舟?如果不能趟水而过,前有滔滔漳水,后有章邯20万大军,项羽是如何南渡漳水?
  注意:钜鹿之战后,章邯并没有被消灭,他还驻扎在棘原,驻扎在漳水北岸。一直到6个月后会盟的时候,他还有20万之众。
  不仅如此,在这之后的6个月里,项羽又两次试图北渡漳水,但是都告失败。
  《项羽本纪》记载,在王离投降一个月后,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三户是漳水的一个渡口。项羽这次渡河的结果反而是项羽在漳水河南岸与章邯交战。由此不难得出结论,项羽渡河失败。
  另一次是4个月后项羽自己“悉引兵击秦军污水上”。污水是漳水北面的一条支流。这一记载说明,这一次项羽渡漳水成功,与秦军在漳水北面的污水交战,但结果却是项羽军不仅又退回到漳水南岸,而且又向南退过了洹水。
  如果删除司马迁“破釜沉舟大败秦军”的文学描写,单看时间地点的真实记录,我们便会发现,没有史料显示项羽曾经在漳水以北作战胜利并占领驻扎。
  (2)项羽拿什么吃饭?
  项羽全军既然已经捣毁了吃饭的家伙,只带三天的干粮要誓死击败秦军进钜鹿城吃饭,司马迁也不厌其烦地在《史记》中说项羽解救了钜鹿,可是却没有任何史料记载项羽进了钜鹿城。也没有任何史料记载项羽攻克了其他城池,请问其给养如何解决?回到漳水南岸后项羽数万人怎么生火做饭?
  (3)一个重要的史料被忽略
  按照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的描写,读者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错觉:项羽破釜沉舟发动进攻,接着就击败了王离。王离投降了,钜鹿之围便解除了。可是看一看《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我们便会发现,真实的史实是:项羽只带三天干粮发动渡河作战,可是王离的投降时间是两个月之后。
  也就是说,王离的投降与项羽的这次进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谓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不过是司马迁的文学描写,项羽没有破釜沉舟。要想探寻历史的真相,应该将此剔除。真实的史实是,项羽三次尝试北渡漳水,结果都失败了。稍后会有详论。
  二,项羽包围并消灭了王离吗?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写到,“项羽的楚军渡过漳水后,包围了秦将王离,与秦军交战多次,并阻断了秦军运粮的甬道,然后大败秦军,杀了秦将苏角,俘虏了王离,秦将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
  可是,分析史料却漏洞百出,截然相反。
  (1)战争诸方的位置不支持项羽包围王离说
  首先,让我们来考察项羽军、章邯军、王离军,以及钜鹿城所在位置。时间、地点的记载永远比精彩的文学描写要可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钜鹿城的北面是赵将陈余的军队,往南是钜鹿城,城内是被包围的赵王歇和赵相张耳,城外是秦将王离的军队在围城,再往南是章邯20万大军,再往南才漳水和项羽试图渡河的楚军。请参考钜鹿之战各方布阵及项羽进攻路线图。

  项羽要想包围王离,首先要设法穿过章邯20万大军的防地。
  20万大军的防地不是一片庄稼地,冲啊一声可以呼啸而过。20万大军的防地南北宽可能达数十公里,项羽的士兵不是马拉松冠军,不可能一口气冲过去。
  使是成功地偷过了章邯大军防地,要想进攻王离也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将王离包围并消灭。因为章邯驻扎的棘原,离钜鹿只有几公里。也就是说,章邯和王离几乎是粘在一块儿的。项羽军即使偷过,或者强攻冲过章邯的防地,立刻就被王离和章邯的大军夹在中间,这等于是自投罗网。如果再傻到散开兵力包围王离,结果必然被章邯、王离两支大军分割围歼。
  所以,项羽要想包围王离,首先必须消灭章邯。最不济也必须将章邯彻底击溃,迫使其离开棘原向西溃退。只有当章邯离开钜鹿至少几天的路程,比如300公里之后,才能实施对王离的包围。即使是这样,项羽还必须速战速决,在章邯可能返回救援所需时间之内,解决王离。
  可是实际的战事却是:章邯的大军始终并没有被击溃,章邯始终没有离开过棘原城。钜鹿大战章邯与项羽的位置自始至终都是,章邯在北,靠近钜鹿,项羽在南,远离钜鹿。这说明什么?说明项羽试图穿过章邯防地去攻击王离的军事意图,没有能实现!没有穿越章邯的防地,也就不可能包围王离。
  (2)《史记》明确记载王离未降项羽降诸侯
  如果真的是项羽包围并消灭了王离,那王离应该向龙头老大的项羽投降。可是《项羽本纪》却没有这样的记载。反倒是《张耳陈余列传》明确记载了,王离向作壁上观的诸侯军投降了。不仅如此,《史记》的其他篇章也佐证了项羽未能包围王离。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载:“这时,项羽的军队数此袭击章邯为王离运送粮食的甬道,使得王离军粮草不济。随后,项羽带领全部人马渡过漳水,击败章邯。章邯引兵而去,诸侯军这才敢于攻击围困钜鹿的秦军,俘虏了王离,秦将涉闲自杀。”(3)
  这里明确说,项羽军在钜鹿之战的作用只是在章邯军的南面袭扰和破坏粮道。至于“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这句话的真伪,我们后面会专门讨论,这里先忽略。这里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解钜鹿之围的是诸侯各军而不是项羽,俘虏王离的也是诸侯各军而不是项羽(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闲自杀)。
  《张耳陈余列传》的这个记载,符合钜鹿之战章邯与项羽的驻军位置,因而比《项羽本纪》的文学描写可靠。
  黥布是项羽的部将,钜鹿之战冲锋陷阵。可是《史记?黥布列传》在记载钜鹿之战时,也没有解围钜鹿,俘虏王离的文字:
  “项羽派黥布率先渡过漳水攻击秦军,黥布屡次战胜,占有优势,于是,项羽就率领着全部人马渡过漳水,跟黥布协同作战,于是打败了秦军,迫使章邯等人投降。楚军屡战屡胜,功盖各路诸侯。各路诸侯的军队都能逐渐归附楚国的原因,是因为黥布指挥军队作战能以少胜多,使人震服啊!”(4)
  这里只说项羽跟随黥布与章邯作战,没有说包围王离,更没有俘虏王离等记载。尤其是最后还说,各诸侯之所以归附楚国,并不是因为项羽的勇猛,也不是因为项羽击败了章邯解救了钜鹿,而是因为黥布指挥军队作战能以少胜多,使人震服。
  (3)没有诸侯将领跪伏以膝盖前行拜见项羽
  除了战争的位置和史料明载王离未降项羽外,《张耳陈余列传》记载的钜鹿解围后的情节,也证明了项羽没有抵达过钜鹿,项羽的进攻与王离投降毫无关系。
  《张耳陈余列传》记载:钜鹿之围解除之后,赵王歇和张耳离开钜鹿城,酬谢各路诸侯(於是赵王歇、张耳乃得出钜鹿,谢诸侯)。
  为什么不是谢项羽?不是项羽击败了秦军,解钜鹿之围吗?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说:“项羽在钜鹿之战打败秦军后,召见诸侯将领。当这些将领进入军门时,都不敢站立行走,一个个都趴在地上,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如果是这样的话,赵王歇和张耳首先应该跪在地上爬过去,抱着项羽的脚感激涕零,怎么跑去谢那些“作壁上观”的诸侯去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的情景更能说明问题:
  紧接着,张耳与陈余发生争吵。
  张耳、陈余过去行同父子。起事之前,陈余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张耳。秦将王离将张耳包围在钜鹿城之后,陈余领兵数万,驻扎在钜鹿城北,却不南下攻打王离,救援钜鹿。
  张耳曾经派张黡、陈泽两将去陈余处求救,没想到二将一去无回。
  现在张耳见到陈余,就责备他不救钜鹿,并向他索要张黡、陈泽二将,两人发生争执,陈余一怒之下,解印而去。张耳本来打算挽留陈余,身旁有人劝道: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于是张耳就把陈余的将印挂在自己脖子上,收陈余兵自己统帅。(5)
  如果真如司马迁描写的那样,诸侯都跪在地上不敢抬头,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那张耳、陈余怎么敢当着项羽的面争吵?发生了争执为什么不请项羽裁断?陈余掷印而去他的军队应该归项羽统辖,至少也应该得到项羽的同意,张耳才敢“佩其印,收其兵”。
  正确的解释是,项羽根本不在场。赵王歇和张耳谢的是作壁上观诸侯,而不是项羽。这段文字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项羽没有包围王离,王离没有投降项羽的结论。
  至于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说:诸侯见项羽都不敢站立行走,一个个都趴在地上,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只是在用贬低他人的办法塑造英雄人物。现实生活中叫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实际的战事是:自项羽抵达漳水河边直到王离投降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他与钜鹿和作壁上观的诸侯之间,始终隔着章邯的20万大军。项羽根本见不到诸侯,诸侯也不可能冒死穿过章邯的20万大军来跪拜项羽。
  综上所述,关于王离投降的正确的结论是:无论是各方屯兵的位置,还是《史记》其他篇章的记载,都表明,项羽根本没有参加攻打王离军的战斗,充其量也就是在后方袭扰为王离提供补给的章邯军。王离虽然投降,但降的是其他诸侯,而不是项羽。
  三,项羽真的多次大败秦军了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不厌其烦地说项羽在钜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以至于这个问题似乎不容置疑了。
  《项羽本纪》中有:
  “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
  “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污水上,大破之。”
  《张耳陈余列传》中有文字:
  “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
  “卒存钜鹿者,楚力也。”
  《黥布列传》记载:
  “籍迺悉引兵涉河从之,遂破秦军。”
  “楚兵常胜,功冠诸侯。”
  《高祖本纪》有:
  “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
  有这么多文字在这么多篇章中,记载项羽大败秦军,应该可以令人信服了吧?然而,仔细阅读上述文字却会发现一个致命的破绽:没有确切的战果。
  项羽大败章邯却没有战果
  我们知道,交战双方的胜负,一定会有后果。要么攻城略地,要么杀敌斩首,要么将对手全部击溃,最不济也得是胜者进,败者退。交战双方的胜负,是以后果来判断的。有将领为了领赏或者免死,常有虚报战功的事情;朝廷大臣和史学家为了脸面和某种目的,也常有打肿脸充胖子的事情。但是,只要查看战果,一切谎言都会露馅。
  比如,《陈涉世家》记载章邯与造反军周文交战,第一仗章邯击败周文(尽败之),对吗?对的,因为后果是周文向东败退出了函谷关(走出关)。第二仗,周文败退到曹阳后,章邯追击,又将其击败(章邯追败之),后果是周文再向东败退之渑池(复走次渑池十余日)。第三仗,章邯再次向周文发起攻击,这一次是大败周文(大破之)。这个“大破之”用词准确吗?考察战果是准确地。因为后果是周文自杀,军队溃散了(周文自刭,军遂不战)。
  再比如,《项羽本纪》记载项梁、项羽的战斗。项梁攻击驻扎在彭城的秦嘉,秦嘉战败,后果是向胡陵方向退却(秦嘉军败走)。项梁追击至胡陵(追之至胡陵),秦嘉被迫再战,又战败,后果是秦嘉被杀,军队投降(嘉还战一日,嘉死,军降)。
  正常的战争胜负,是以后果来判断的,不是作者一句空话:“大败”、“大胜”所能决定的。谁胜谁负,关键是看后果。
  可是我们看看项羽与章邯的交战,尽管司马迁不断写道,项羽大破章邯,可是却没有战果。项羽攻占了章邯驻扎的棘原了吗?没有。项羽将秦军斩首数万了吗?也没有。章邯被击溃了吗?更没有。章邯到达钜鹿城南的棘原,8个月没有动地方,没有后退一步,项羽大胜在哪儿啦?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场上谁在进谁在退?反倒是章邯在进,项羽在退。这怎么能说项羽大胜章邯呢?这又是胜在哪儿啦?
  抛开司马迁的文学描写,以及毫无战果的“项羽大败章邯”的文字,单看时间、地点,结果正好相反。
  第一仗章邯胜
  第一次,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项羽北渡漳水向章邯发动进攻。战斗结束后“章
  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项羽渡河作战失败,不得不败退回漳水南岸,依据漳水,以抵挡章邯的进一步进攻。
  章邯一胜项羽。
  第二仗仍然是章邯胜
  这之后,项羽又发动了对章邯军的第二次进攻,其目的似乎还是想北渡漳水。
  《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试图渡过漳水,占领漳水北岸的三户。然而,两军交战的地点反而是在漳水南岸。(6)
  古代战争,面对对手依河防御而渡河作战,是很危险的事情。所谓半渡而击之,渡河的军队在一部分人渡河成功,而另一部分人等待渡河时,被对方攻击,结果是毁灭性的。
  虽然司马迁写道,项羽再破秦军。但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章邯军敢于南渡漳水作战,能够成功地南渡漳水作战,谁优谁劣,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项羽发动的第二次进攻,其战果是章邯成功地击溃了北渡漳水试图占领三户的项羽军,并乘胜追击南渡漳水,在漳水南岸与项羽交战。
  章邯二胜项羽。
  第三仗章邯大胜
  几个月后,秦帝国的朝廷出了问题。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被诬下狱,二人愤而自杀。左丞相李斯则被奸臣赵高诬陷处死。惊恐的章邯连忙派部将司马欣回咸阳探听变故。司马欣回到咸阳后很长时间没有受到皇帝的召见,于是赶紧抄小路逃出咸阳。果然奸臣赵高派人追杀司马欣,未果。章邯惊恐,派人与项羽联络要求会盟。
  《秦楚之际月表》记载:“项羽许而击之”。项羽一面答应章邯的会盟要求,一面领兵渡过漳水,又渡过漳水河北的一条支流污水,从西面迂回,向章邯发动突然攻击。为什么“项羽许而击之”?很显然不这样打不过人家。只有正常情况下打不过人家的时候,才会“项羽许而击之”用偷袭。
  虽然司马迁又说项羽大破章邯,但是,打完此仗,项羽的军队不仅退回到漳水河南岸,而且又向南后退到漳水南面的一条名叫洹水的南边去了。也就是说,三条河流可以为屏障的天险,项羽军都失守了。反过来讲,章邯在污水北岸击败进攻的项羽,一路猛打,渡过污水。项羽军在污水南岸未能有效阻击住秦军,只得败退漳水以南。秦军不予喘息,再次渡过漳水。楚军溃不成军,败退过洹水,秦军这才停止进攻。
  章邯三胜项羽。
  经此一败,项羽赶紧同意了章邯的会盟要求。条件对于章邯来说极其的优厚:章邯为雍王,这与项羽的顶头上司楚怀王级别相同;秦军不用缴械和改编,保留原建制;仍由秦将统领。双方在洹水南岸的殷墟握手签约。
  战争的进退显示,章邯率领的秦军,三次打败项羽,秦军步步推进。而项羽军,三次渡过漳水,三次被秦军击溃回到漳水以南。并节节败退至洹水以南。谁大胜,谁大败,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
  章邯大胜,项羽大败。
  请参见钜鹿之战项羽与章邯交战进退示意图。

  如果不是秦帝国内部有赵高作乱,不久,章邯的大军就会南渡洹水,消灭退守安阳的项羽,并进一步挥师南下,消灭龟缩在彭城里的楚怀王熊心。
  很显然,钜鹿之战的真实情况司马迁是清楚的:项羽没有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也没有包围并俘获王离;更没有击溃章邯占领漳水河北岸。那么,怎么才能让读者认为钜鹿之战的胜利是项羽的功劳呢?进而认为,推翻秦帝国是项羽的功劳,而不是率先入关的刘邦呢?司马迁采取了两个方法:
  第一,设法把章邯和王离扯在一起。由于项羽一直在与章邯作战,又没有胜利的战果,所以,让章邯命令王离包围钜鹿,这样,王离投降就等于章邯失败,章邯失败就是与章邯作战的项羽胜利。
  第二,强调粮草的重要性。既然攻击秦军的粮草是项羽的主要战果,强调粮草的重要性,也就提升了项羽的作用和功绩。
  二,司马迁两招误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1)设法把章邯和王离扯在一起
  由于项羽一直在与章邯作战,又总是在打败仗,怎么办呢?如果王离是章邯的部下,是章邯命令王离包围钜鹿的,事情便好糊弄了。因为这样一来,项羽与章邯作战就等于也在与王离作战,王离投降也就等于章邯失败项羽胜利了。于是,司马迁就在《项羽本纪》中写道:“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
  真的是章邯命令王离包围钜鹿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理由如下:
  证据一,王离河北围钜鹿时章邯在山东打项梁,时间地点不支持。
  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载:秦二世二年后九月有一支秦军先在钜鹿城西面的信都击败赵王歇。等赵王歇逃进钜鹿城后,这支秦军推进到钜鹿将其包围。《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包围钜鹿这支秦军的统帅是王离(当是之时,赵歇为王,秦将王离围之钜鹿城)。
  而这个时候,秦将章邯正在500公里以外的山东定陶与项梁作战。击败项梁后章邯认为南方楚地的造反者已经基本被消灭了,这才准备向北推进,北渡黄河收复邯郸。《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载,秦二世三年十月,也就是钜鹿被围一个月之后(秦帝国一年的第一个月从十月开始),章邯抵达邯郸,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占领邯郸。这之后,章邯军在邯郸驻扎了一段时间,迁徙邯郸百姓往河内郡,同时拆毁邯郸城墙。完成这一系列工作之后,章邯才北上抵达钜鹿南面的棘原。显然,章邯无法指挥500公里以外的战役。
  证据二,十大元帅和第二代财经干部,级别相差太远。
  王离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封的为数不多的列侯之一,相当于我们建国初期第丨一代领导人授勋的十大元帅,官位在丞相李斯之上;而章邯是秦二世手下的一个少府,管税收的官员,官位在李斯之下。王离是军事干部,是史料记载的唯一一支秦帝国正规军的统帅,打仗是干老本行;而章邯是财经干部,统帅骊山的民工抵抗造反军是秦二世慌乱之中的应急措施。章邯命令王离去包围钜鹿,就好比让第丨二代领导人手下的年轻财经干部,去命令老一辈革命家年长的十大元帅去冲锋陷阵一样可笑。
  谁能命令王离?恐怕只有皇帝秦二世,或者是丞相得到皇帝的圣旨。所以,《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的文字可靠:“秦国派遣王翦之孙王离攻打赵地反军,围赵王及张耳于钜鹿城。”(6)
  证据三,如果王离是章邯的部下,部下战败领导为什么不救援?
  王离作战的钜鹿与章邯驻扎的棘原是有几公里的距离,两支秦军应该是防地相连。如果真的是章邯命令王离包围钜鹿,那么王离在遭到强大攻击时,应该向章邯求援呀;被打败了应该向章邯的棘原撤退呀;章邯也没有坐拥20万大军却袖手旁观的道理呀!
  证据四,《汉书》删去章邯令王离围钜鹿字样。
  《汉书•陈涉项籍列传》在记载项羽事迹时,几乎是照抄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可是惟独在抄到王离包围钜鹿时,删去了“章邯令”三个字。
  对比一下《史记》和《汉书》
  《史记•项羽本纪》:“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栗。陈余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钜鹿之北,此所谓河北之军也。”
  《汉书•陈涉项籍列传》,“当此之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走入钜鹿城。秦将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栗。陈余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钜鹿之比,此所谓河北之军也。”
  两文几乎完全一样,差别只在班固删去了“章邯令”三个字,补入了“秦将”二字。
  为什么要这么改?显然班固也认为,司马迁说章邯命令王离围钜鹿,有点太荒唐。而一旦删去“章邯令”三个字,两人的关系就变得合理了,王离的突然投降而章邯不敢干涉,也就解释得通了。
  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是:无论从官阶级别,战役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其他史书的记载来判断,章邯都不可能命令王离包围钜鹿。章邯和王离是两支互无隶属关系的秦军。如果硬要说谁听谁的,那无疑应该是章邯听王离的。王离是正规军,章邯只是民工县大队。王离是老将功臣十大元帅,章邯只是一个财经干部应急而已。一路八面威风的章邯,到了钜鹿城下就成了支前的民工,8个月毫无作为也佐证了这一点。
  三,秦军钜鹿城下谜团重重
  (1)王离围钜鹿5个月为什么不能破城
  赵王歇和他的宰相张耳原来是定都在钜鹿城西边的信都。王离攻破信都后,赵王歇逃进钜鹿城。王离随即率领秦帝国的正规军,于秦二世二年后九月包围了钜鹿。可是,面对“兵少粮绝”赵王歇,轻易攻破信都的王离,南面还有20万章邯大军支援,却5个月没能破城。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钜鹿城有坚固的城防工事吗?
  钜鹿城在春秋战国800年间,始终默默无闻。没有史料记载,曾经在钜鹿城发生过激烈战事。据此我们推测,钜鹿城不会像邯郸那样,具有坚固完备的城防。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钜鹿城作为钜鹿郡的郡府所在地,地位有所提高。但由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理想的国家政治是从此灭绝诸侯间的战争。所以,钜鹿城在作为钜鹿郡府期间,没有必要修筑城防。因此,单从城市的防御体系来看,钜鹿城不会比其他城池更坚固。不能想象,王离轻松攻克信都,然后追击仓皇东逃的赵王歇包围钜鹿,却5个月不能破城。
  赵王歇有英勇善战的军队吗?
  从史料记载来看,赵王歇的军队基本上是跟随陈涉起事的乌合之众,没有经历过攻坚恶战。在与秦军和其他造反者对阵时,基本上是一触即溃,毫无战斗力。赵军的根基是陈涉部将武臣仓促间拉起来的队伍。《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载,武臣到了赵地,几乎没有打仗,通过宣传和劝降便占领赵国十余座城池,收兵数万人。这之后武臣的部将李良内讧攻打邯郸。拥有重兵的邯郸居然一触即溃,李良顺利地杀死赵王武臣和左丞相邵骚。右丞相张耳和将军陈余虽然有耳目报信,也没有组织起像样的抵抗,而是只身逃命。
  这之后陈余收集败兵,得数万人,张耳逃到信都城,找来赵国王室的后裔赵歇,立为赵王。随后王离攻击信都,赵王歇没能守住信都,和张耳逃到钜鹿城中,钜鹿被包围。(7)
  从上述的历史记载可以看出,赵王歇的军队自成立到被击溃,始终没有经过像样的战事考验。在邯郸与李良战斗时是一触即溃,在信都遇秦军攻击,仍然是一触即溃。不能想象,这样的军队,突然变得神勇无比,在钜鹿这样一个弹丸之地,没有坚固的城防工事,没有援兵和粮草,竟然能神奇般地固守5个月。
  王离数倍于钜鹿守军的强大秦军,五个月来都在干什么?难道是在睡大觉?不用任何计谋,也不需要任何攻城的器械,秦军只要利用人数优势,真真假假不间断地轮番攻城,不让钜鹿城中有限的守军有吃饭和睡觉的时间,拖也能把守军拖垮,累也能把赵军累死。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钜鹿城的守军竟然安然无恙。
  为什么不围点打援消灭陈余?
  王离包围钜鹿后,诸侯援兵逐渐到来。但是,这些援兵没有进攻王离,也没有进城参与钜鹿的城防,而是远远地驻扎下来,作壁上观。
  钜鹿城北驻扎着陈余刚刚收拢的几万败兵,人数有限,又没有坚固的城池作为屏障,王离围点打援,吃掉这几万人应该没有问题吧?5个月,王离为什么没有向北进攻陈余?请参见图5,王离围点打援示意图。
  不仅如此,被包围得水泄不通的钜鹿城,居然可以往来自由地派人去陈余那里求救。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载:张耳几次派人去向陈余求救,陈余觉得自己兵力太少,便按兵不动。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张耳大怒,又派了两个将军张黡、陈泽前往陈余处催促。
  张黡、陈泽二人与以前的使者一样,也顺利地出了钜鹿城,一路平安地到达陈余军中。
  司马迁是这样描述二人与陈余的对话:“你和张耳为刎颈之交,现在赵王和张耳危在旦夕。你拥兵数万,却不肯相救,哪里还有一点生死之交的情谊。你如果还遵守诺言,就应该率军与秦军拼死一战,也许还能有十分之一二的生机。”
  陈余回答道:“我认为,前去拼死并不能救赵,白白葬送士兵的性命。我所以不与赵王和张耳丞相一同赴死,是为了日后替赵王和张君向秦国复仇。如果现在一定要我与赵王等人一同赴死,就如同以肉喂饿虎,能有何益处?”
  张黡、陈泽道:“事已紧急如此,就应该以死立信,还考虑什么以后的事情!”陈余道:“我不是怕死,而是死而无益。你们二位一定要这么说,那就随你们。”
  于是陈余拨五千人给张黡、陈泽,二人率军攻击秦军,果然有去无还。(8)
  陈余只有几万人马,拨出五千也已经是五分之一,然而,这五千人马杀入秦军,就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引起一丝波澜。后来张耳、陈余两人相见,张耳向陈余要这两个人,陈余说这二将和五千人马都战死了,张耳死活不信,以致二人反目。后来陈余带兵攻打张耳,张耳后来又杀死陈余。
  为什么五千人马被消灭,城里的张耳却不知道?说得通的解释是:实力对比太过悬殊,战斗很快就结束了。
  为什么王离包围钜鹿,不仅不围点打援去消灭城北的陈余部几万弱旅,还给陈余和钜鹿城留下往来自入的口子,使得钜鹿城里的赵王和张耳,可以与城外陈余援军往来自如地联络?
  同样的情况还有作壁上观的其他诸侯军,其兵力不大,远道而来,互相没有统一的指挥,又都各怀私心。这个时候,以王离和章邯两军的强大兵力,对诸侯军其中的一支发动突然袭击,将其一举歼灭,应当不是困难的事情。这样一来,其余援军如果不是赶紧逃跑,下场就是被秦军各个击破,全部消灭。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5个月的时间,王离既没有轮番攻城,也没有各个击破消灭援军。既没有攻下钜鹿城,也没有消灭一支哪怕最弱小的诸侯援军。为什么?
  不仅如此,拥有绝对优势的王离,却突然兵败投降了。拥有20万大军的章邯,就驻扎在离钜鹿几公里的棘原,却不去救援。不仅章邯不救援,感到不支的王离也不向南面的章邯靠拢,也不向西面的信都撤退。向南40公里还有秦军占领的邯郸,也是可去之处。王离并没有到走投无路非得战败投降的地步。
  (2)章邯为什么突然变成了支前的民工?
  章邯自出兵以来连战连捷八面威风,可是到了漳水河边,怎么突然变成了唯唯诺诺的支前民工了。
  章邯虽然只是秦帝国一个管税收的干部,但是自骊山出道以来,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绩显赫。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章邯首先击败的是拥有战车千乘兵马几十万的周文,这是陈涉造反以来所拥有的最强大的一支军队。章邯消灭周文之后,立刻马不停蹄向东推进,在荥阳消灭了吴广的造反军。在与吴广交战的同时,章邯侦查到有一支造反军在阳城人邓说的率领下,驻扎在荥阳以南100公里处的郏城,试图向西偷袭咸阳。章邯立刻分兵一部去袭击邓说。章邯部将以荥阳大战做掩护,迅速南下,一举击败了邓说。邓说只身逃回陈县,被陈涉所杀。章邯击败吴广后迅速引兵南下,又在许县消灭了铚人伍徐率领的造反军。短短不到三个月,章邯大军向东推进了一千多公里,消灭了陈涉、吴广向西进攻的各路造反军,扭转了秦帝国被动防守的局面。
  紧接着,章邯向陈县发起进攻。陈涉称王建都陈县,自然会对陈县的城防进行大规模的修缮,陈县也应该有重兵防守。陈县的坚固程度,防守的力量,应该强于赵王歇仓惶逃进去钜鹿城。
  然而,章邯向陈县发起进攻,轻而易举就攻陷城池,陈涉的上柱国蔡赐战死。章邯又领兵进攻驻守在陈县西面由陈涉亲自督战的张贺军。结果,章邯还是轻易就击败张贺。张贺阵亡,陈涉落荒而逃,在逃到下城父时,被他的车夫庄贾所杀。
  章邯消灭了陈涉之后,迅速北上攻打在临济城称王的魏咎和周市。魏王自量无法抵挡章邯,就派周市到齐国、楚国请求救兵。齐、楚派遣项它、田巴带领军队跟随周市前来援救魏国,却被章邯轻松击败。秦军杀死了周市,同时包围临济攻城。魏咎自知难逃一死,自焚而亡。请参见图6,章邯屡胜后分兵消灭田臧及攻占陈县示意图。

  在消灭了陈涉之后,章邯把下一个攻击的目标锁定为项梁。章邯从占领的临济城南下,向项梁的军队发起进攻,很快便在定陶将项梁包围,并将项梁和其统率的楚军主力一举歼灭。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战无不胜的章邯,到了钜鹿城下,却一下子变得唯唯诺诺。拥兵20万,却只负责保障粮草;几次打败项羽却不乘胜追击将其消灭。为什么?
  四,令人意想不到的钜鹿大战
  找出事件的所有疑点,把这些疑点联系起来,我们就离最终揭开谜团的光明彼岸不远了。
  第一,王离和章邯是两支不同的秦军。在这两支军队中,王离军阶高,又是正规军;章邯官职低,甚至没有军阶。因此,是王离命令章邯,而不是章邯命令王离。
  第二,王离不缺粮草,反倒是钜鹿城中的赵王歇兵少粮绝,面临灭亡。所以,赵王歇和张耳数次派人催促钜鹿城北的陈余赶紧前来救援,而陈余按兵不动。
  第三,王离以十倍于钜鹿城内的兵力包围钜鹿,却没有将钜鹿城围死,而是给赵王歇留有至少一条通往城北的通道。这才使的张耳的使者可以往来联络。
  第四,王离面对先后到达钜鹿城附近的诸侯援军,没有实施打击。双方没有发生冲突。
  第五,没有史料记载王离有明确的攻城行为。也没有史料记载在攻城中双方有所伤亡。
  第六,张耳的部将张黡、陈泽从陈余处借来五千人马,向王离发动进攻,被强大的王离不动声色地彻底消灭。王离军与五千来犯者的战斗,在军阵上甚至没有任何波澜,以至于后来陈余告诉张耳,张黡、陈泽带领五千人马被王离消灭,张耳死活不信,以至于两人反目。
  第七,王离突然向钜鹿城中的赵王歇投降,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以至于几公里外的章邯来不及救援,或者更准确地说,来不及制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邯军驻扎在钜鹿城的南面,面对项羽的数次进攻,虽然数次将其击败,但却没有实施围歼的军事行动。击败项羽后便退回漳水以北。双方在漳水两岸成对峙态势。
  第九,章邯在王离投降之后,才开始南渡漳水,向项羽发动追击进攻。同时,章邯开始派人与项羽联络,商量会盟事宜。
  第十,在项羽最后同意会盟时,章邯军已经推进到项羽杀宋义的地点安阳城附近,两军最后在安阳城西面的殷墟会盟。
  排除司马迁主观倾向的干扰,把上述十个问题连接起来,我们便得到了钜鹿之战正确的答案。
  (1)王离怠工,11个月驻军不前
  秦二世元年九月,惊慌失措的秦二世胡亥,在派出章邯统领骊山民工去抵御周文的造反军之后,应当会有清醒的大臣建议,抽调驻扎在塞外的正规军,南下参与平叛。于是,秦二世命令驻扎在上郡的王离,统率大军东渡黄河,向发生叛乱的赵、燕、魏故地进军。王离的军事行动,显然没有章邯积极迅速。
  王离大约是从光狼城东渡黄河,在吕梁山脉和太行山脉的崎岖小路上盘桓了很长时间,两个月后才向东推进了不到400公里,经过太原到达井陉。
  到达井陉后,王离没有急于向东推进,而是在井陉驻扎下来,静观事态变化。这个时候,赵王武臣的部将李良奉命率军向西推进,兵至石邑的时候,正好遇到王离的大军在井陉到石邑一带驻扎,李良自度实力不济,难以通过,便依险驻扎,自己带领少数人马回邯郸求援。王离面对不远的李良军,也没有发起进攻将其消灭,而是依然故我,驻军不前。
  不久,赵国内部发生内讧,李良杀死赵王武臣,占领邯郸。武臣的宰相张耳逃到信都,立赵歇为赵王。这之后,王离或许也收到朝廷督战的圣谕,于是他领兵离开驻扎了11个月之久的井陉,向东攻打信都的赵王歇。王离轻而易举地击败赵王歇。赵王向东逃进钜鹿城,王离跟进,将钜鹿城包围,时间是秦二世二年后九月。
  显然,王离是在变相地拒绝执行秦二世的圣谕。
  (2)围而不打,以实力求会盟
  王离包围钜鹿一个月后,刚刚消灭了项梁的章邯北上占领邯郸。章邯在邯郸驻扎下来,迁徙邯郸百姓去河内郡,并拆毁了邯郸城墙。(9)
  章邯在邯郸忙于拆墙和徙民的时候,宋义和项羽率领楚军抵达漳水河南岸的安阳。面对漳水河北岸聚集的30多万秦军,宋义明智地选择了驻守。
  一个月后,章邯完成邯郸的工作,北上抵达钜鹿。一路顺风的章邯自认为消灭钜鹿不在话下。然而,他却意外地接到官职和爵位都远远高于自己的王离的军令:驻守棘原,负责粮草供应。其余事宜,不得插手。如果章邯探问究竟,王离便以军机与圣谕相搪塞。章邯自出兵以来,第一次遇到了来自秦帝国内部的挫败。章邯郁闷地回到棘原,漫长地,莫名其妙地钜鹿之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王离围困钜鹿前后将近5个月,围而不打,困而不死。钜鹿城与外界诸侯军的联络始终畅通。王离始终不向钜鹿城发动致命的一击。5个月王离都在干什么?利用自己军事上的优势,与钜鹿城内的赵王歇和钜鹿城北的陈余谈判。名为会盟,实为投降。王离、赵王歇、陈余的使者,往来穿梭于三军之间。
  陈余主张促成与王离的会盟,因为他冷静地判断,假如与秦军开战,城外是王离的10万大军,城南是章邯的20万大军,那是死路一条。
  钜鹿城内有同意会盟的,也有坚决反对的。不知军事的张耳也许坚决反对。他以当时与武臣摧枯拉朽便席卷赵地的胜利成果来判断,秦军不过是一些草囊饭袋,不难击破。于是他力主陈余从城外发动进攻,城内里应外合,消灭王离,以此在造反军中建立威信,从而称霸诸侯。
  张黡、陈泽二人支持张耳的观点。于是他们自告奋勇出城游说陈余。在遭到拒绝后,二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正确,便带领陈余给的五千人马,向王离发起进攻。
  为了消灭钜鹿城中主战派的幻想,显示自己会盟的实力,王离指挥秦军,彻底地消灭了张黡、陈泽和他们带领的五千人马。
  关于会盟问题,王离军中也不是铁板一块。当事情在秘密进行时,没有问题;可是,随着张黡、陈泽和他们带领的五千人马被消灭,赵王歇和张耳同意会盟,事情就必须拿到桌面上征求诸将的意见了。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坚决反对者有将军苏角,结果被杀身亡。
  不愿背叛朝廷,又不忍背弃武城侯王离,将军涉间选择了自焚。
  其余愿意跟随王离会盟的秦军将士,便随王离在围困钜鹿5个月后,向钜鹿城中的赵王歇投降了。钜鹿大战,就这样兵不血刃地结束了。
  王离包围钜鹿,围而不打以求会盟,蒙恬的被杀是内因,陈余的劝降是外因。内外结合,王离主动投降实属必然。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3)蒙恬身死,王离心死
  蒙恬和王离,都是秦始皇的老臣。
  论功劳,蒙恬参与平定六国,又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功劳远在王离之上。
  论官职,蒙恬是30万塞外秦军的主帅,和太子扶苏关系密切,王离只是副将,蒙恬的官职也远在王离之上。
  论家世背景,虽然二人的祖父都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臣,但蒙恬的祖父蒙骜要更胜一筹。蒙骜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时代,就官至上卿,前后侍奉过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王,和秦始皇。是四世老臣。蒙骜还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第一功臣。虽然他在秦始皇七年就病故了,但是,他提出的巧妙战略,帮助秦始皇顺利击败诸侯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王离的祖父王翦、父亲王贲虽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役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但毕竟是按照蒙骜的总体战略行事,功绩无法与蒙氏家族相提并论。如果论起蒙、王两家的渊源,蒙骜没准还对王翦有保荐之恩。蒙骜早在秦昭王时期就官至上卿,而王翦一直到秦始皇继位都默默无闻。直到蒙骜在秦始皇七年去世,王翦才一跃成为秦始皇手下的第一大将,接替蒙骜的职务,按照蒙骜的战略,继续推进统一中国的军事计划。这里面难保没有蒙骜死前的极力推荐在起作用。
  这之后,不仅王翦,他的儿子王贲也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王翦在平定赵国的战役中,用诈围邯郸的计策,一举消灭赵国。王翦的儿子王贲在父亲穿插分割的基础上,水淹大梁消灭魏国。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始皇,秦始皇命令王翦攻燕。王翦、王贲父子又一举平定燕国。
  秦将李信攻楚失败,秦始皇又起用老将王翦,命其与蒙恬的父亲蒙武一起攻打楚国。结果王翦、蒙武顺利消灭楚国。
  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也是王贲和蒙恬共同率军予以平定。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命蒙恬为主将,王离为副将,统帅秦帝国的30万正规军,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所以说,王、蒙两家在秦帝国有着无法割断的渊源。蒙恬和王离,有着无法割断的家族和仕途的渊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与王离有着千丝万缕渊源的蒙恬,就是这样一个三代忠心耿耿战功显赫的家族,就是这样一个对秦帝国绝无二心忠臣良将,却无故被秦二世杀死。秦始皇在位37年,除了嫪毐叛乱,没有杀过一位将军大臣。这已经不是先主秦始皇那个明法度,讲忠信,论功行赏,公平开明的秦帝国了。
  蒙恬身死,王离心死。
  (4)陈余来信劝降
  陈余是赵王歇的将军。王离围钜鹿的时候,陈余侥幸没有被包围在钜鹿城中,而是带领几万人驻扎在钜鹿城北。
  陈余曾经写了一封信给章邯劝降,这封信《史记•项羽本纪》有记载。
  包围钜鹿城的是王离。对赵王歇和陈余自己威胁最大、最直接的是王离。因此我们推断,陈余既然给章邯去信劝降,同样的信也一定会给王离。
  结合王离围钜鹿而不围死,留有口子让钜鹿城内的赵王歇和陈余能够方便联络,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断,同样的联络,王离和陈余之间一直也在进行。而陈余写给章邯的信中,句句切中要害的事实,一定也在王离心里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陈余在给章邯的信中写道:
  “白起身为秦将,向南攻陷了楚都的鄢郢,向北消灭了赵括的军队,攻占的城池,夺取的土地,数不胜数,最后还是惨遭赐死。蒙恬为秦将,向北驱逐匈奴,在榆中开辟了几千里的土地,最终也被杀于阳周。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战功太多,朝廷无以封赏。如今将军你做秦将已三年了,士卒伤亡以十万计,而各地反叛的诸侯却越来越多。赵高一向阿庚奉承,如今形势危急,他也害怕秦二世杀他,所以必然要找藉口杀将军来推卸罪责。将军你在外时间长久,朝廷里跟你有嫌隙的人就多,有功也是被杀,无功也是被杀,你难逃一死。现在上天要灭秦,不论智者、愚者,谁都能看得明白。现在将军你在内不能直言进谏,在外已成亡国之将,孤自一人却想支撑危局,难道不可悲吗?将军你现在的最佳选择是,率兵与诸侯联合,订立和约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这样的结果,跟身受刑诛,妻儿被杀相比,哪个好呢?”(11)
  陈余的这封信,同样的内容王离会比章邯触动更大。
  章邯作为少府,仕途还有远大的前程,心气正往上走。此次受朝廷重用,率兵平定叛乱,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一路战事又是连连告捷,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而王离,爵位已至列侯,军阶是30万正规军的统帅,可以说是到头了,再有什么功劳也不会有新的封赏,得到的结果只能是功高震主。如同陈余信中所列举的那样,结局就是白起、蒙恬的下场。
  章邯是秦帝国政权中的少壮派,赵高杀蒙恬,虽然于公理上章邯等人会有所抵触,但于个人利益考虑,只有这些老家伙被铲除了,新一代少壮派才能有施展的空间。赵高除掉了一班老臣,必然提拔和倚重章邯这样的少壮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2 10:59 , Processed in 2.86414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