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661|回复: 2

[转载] 石头“三国”话曹家(一):曹操挥笔留《衮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编者按:
  李苦禅先生不仅是我国的书画宗师,也是收藏大家,他收藏的历代碑帖,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品质甚佳,令人叹服。2010年4月北京画院举办了《苦禅金石缘》,反响热烈。本版有幸邀请苦禅先生的公子、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国画家李燕撰写此文。
  李燕先生希望,近年来通过介绍“苦禅老人在传统文化领域中多方面的修养和成就,比如他对京剧并结合于绘画研究的成就,加深并拓展了对写意美学的继承和发扬等等。同时也让‘文革’文化断层后过来的年轻观众了解到,我国悠久的绘画历史一再告诉世人,做一个真正的中国画家,理应具备全面丰厚的文化素养。”他鼓励青年人努力学习国学,可谓用心良苦,精神可嘉。
  缘 起
  大家都知道,我的父亲苦禅老人是位国画家,其实他更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研究。2010年4月,我们在北京画院全力支持下举办了《苦禅金石缘》的展览。虽然由于场地的关系,仅仅展出了72件藏品与老人的部分题跋手迹,但这也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特别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注视。毕竟在中国画坛,至少已有60多年没举办过类似内容的展览了。国学中的“金石学”对中国近代书画革故鼎新的影响,早应列入“钩沉补缺”的课题了!
  社会对此展的热忱关注令我们十分感动,也十分鼓舞——经过“文革”和几十年的变迁,我们保存并整理这些碑帖、手稿和史料所付出的心血,终归得到了广大同仁们的承认、理解和高度的评价。欣慰之余,也十分怅然,不禁回忆起许多帮助苦禅老人整理碑帖的往事。
  记得小时候,父亲正在一边指点一边讲述着一张拓片,我在旁边忽然发现有我认识的三个大字——“诸葛亮”!我惊喜地问父亲:“这碑文记的是三国的故事吧?”父亲笑了,说:“是啊!这碑文记述的就是历史、人物、社会风情。历史上有‘三国’魏蜀吴,这石头碑文上就能有‘三国’,后人又编了好多‘三国’的故事,口口相传,由说书艺人们说了好几百年;说到了元朝,又编成了‘三国’的戏;说到了明朝,让个大才子罗冠中编成了一部书《三国演义》。刘、关、张、诸葛亮……日后能传得家喻户晓靠得就是各路评书家说的‘三国’故事和大戏里演的‘三国’戏曲,这些可比正史上的‘三国’和石头上的‘三国’热闹多了!咱家存的好几种拓片上都有“石头上的三国啊!这有‘诸葛亮’三字的石碑就是其中一件,咱家这份保留的字最多,以后再拓的留下的字越来越少,都让可恶的拓片商人给毁了!拓一次毁几个字,他早拓的就值钱啦!”
  从那时起,“石头上的‘三国’”就印在了我的心里。多少年过来了,评书“三国”、戏曲“三国”、曲艺“三国”在我的脑中积累了不少,自己讲课时也常常引用,听众很欢迎。这几年,随着“三国”的各种影视片火爆传播,特别是疑似“曹操墓”的发掘报导,又把‘三国’热——特别是把“曹操热”推向了新高。然而本人行笔为文往往择选“热中冷”——我就从苦禅老人保存的四份碑拓中聊聊“石头上的‘三国’——曹家”吧!

<strong>  曹操挥笔留《衮雪》




上一篇:《三国演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下一篇:高雅是一种心态,低俗是一种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威慑朝廷诡称臣</strong></p>  通往汉中蜀地的山中有一险道,人称“褒斜道”。在它的南段,永平四年(公元61年)东汉明帝(刘庄)下诏书开凿了隧道,古人称“石门”。南出石门便与栈道相连,车辆、行人从此通行就便利多了。此处山势险峻,又有褒水湍急,文人墨客途经于此,多有感而发,即兴题文记事于石壁,镌刻留迹,代不乏人。而“建安文学家”曹操路过此处,看到山势之险,目睹石门之下,褒水奔腾,激浪拍岸,犹如雪花翻滚,触景生情,当即挥笔,在石壁之上写下了“衮雪”两个大字,想必亦如横朔赋诗。尽兴挥毫之后,曹操并没有落款,但是古往今来似乎没有人置疑此迹。据我现有材料,分析原因有三。
  其一,古人说:“字如其人”,又说“书为心画”。此二字下笔柔中有刚,雄浑有力,间架充实稳健,“衮”字尤显神采飞扬而极其自信,正是曹操的心迹,似非他人所能为。此二字镌刻甚深,至今清晰无损,自有流传千古的气势。
  其二,在此摩崖刻石旁有宋代宝庆丙戌年(公元1226年)的一篇题记刻石,记的是几位“徕玩”“登石门者”见到了“衮雪”,文中记有保护“衮雪”二字的贴壁碑亭已经坏了:“衮雪旧有亭,需复规度”。这篇题字也是模仿汉隶,古拙有趣,但大不如曹操的隶书有气魄。因“重文轻武”丢了半壁江山的南宋,其墨客下笔虽强作隶书,却早已没有炎汉的遗风了!顺便提一下,古时的“衮”字可与“滚”通,杜甫诗句即有“不尽长江衮衮来”的版本。
  其三,“衮雪”旁有“魏王”两个小字。大家都知道,这个位高权重的大政治阴谋家早被傀儡皇帝汉献帝“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三国志·魏书》)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已封曹操为魏公了,“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三国志·魏书》),但他自己却是很“客气”,每每当众表白“……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他还说“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之广,犹能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让县自明本志令》)以古之圣贤自比,虚伪地表示:“臣蒙先帝厚恩,致位郎署……意望毕足,非敢希望高位,庶几显达。”(《魏略》)因此,曹操他是不会自己在“衮雪”旁题写“魏王”的。不知哪位好事者,在何年何月何日云游至石门,又恐后世不知两字出于何人,在左边镌刻了“魏王”两个小字。然而,既尊称曹操为魏王,必是尊崇并承认其功绩者,且距其生活时代并不远,若已至晋,刻字者应当不会再称其为“魏王”了。及至唐宋人们便直呼曹操或阿瞒了。
  话题还是回到“三国”,到底曹操当年来过石门没有呢?是哪一次题的“衮雪”呢!不妨看看《三国志·魏书》和《曹瞒传》。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十一月,曹操废黜了对他怨恨的汉皇后伏氏,杀其宗族,转年(215年)让自己的女儿当了汉献帝的皇后。三月西征汉中的张鲁,至陈仓,一直打到阳平,已是秋七月了。张鲁军在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曹操“攻之不能拔”就假装退兵,张鲁一见曹兵退了,守备也就松懈了。此刻曹操“密遣兵将”乘险夜袭,大破之。张鲁损兵折将,溃逃奔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鲁府库珍宝,巴、汉皆降”。这场夺财占地盘的西征在建安20年(公元215年)应是曹操第一次路过石门。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春月,曹操领兵,日夜兼程奔赴阳平,再次穿越石门。为什么呢?咱们还得从曹操的家事说起。据吴人写的《曹瞒传》记,曹操父曹嵩是“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魏书》说“夏侯渊,字妙才,惇族弟也”,所以曹操与夏侯惇“为从父兄弟”,那么夏侯渊也就是曹操的兄弟了,他跟曹操可不是一般的关系,他是为曹氏家族屡立战功的一员大将啊!《三国志·魏书》记得分明,想当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夏侯渊任督军校尉,一起打败了强敌袁绍。“又行征西护军……击太原贼,攻下二十余屯,斩贼帅,屠其城(屠杀无辜百姓!)”后又为铲除后患韩遂等敌而征伐西北,战于渭南。夏侯渊又使张郃步骑五千,从陈仓狭道深入,敌军马超未战而走,诸县皆投降。随即一鼓作气大败羌军,大破韩遂,缴获军械、粮谷、牛马甚多。曹操当众褒扬夏侯渊“虎步关右,所向无前……吾与尔不如也。”当时只要在羌胡人面前提到夏侯渊的大名,他们就闻之丧胆!直到张鲁投降,平了汉中,夏侯渊又以都护将军之职,督张郃、徐晃平了巴郡,留守汉中,拜为征西将军。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可谁能想到如此威猛的大将军竟败在刘备手下了呢!这就是《魏书》提到的建安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正月,“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没想到的是,这回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关“相守连年”,而刘备夜烧夏侯营寨的围鹿角,挑战护卫东围的张郃,实为牵制张郃,“张郃不利”,诱使夏侯渊分兵一半去助张郃,正遭刘备突袭,夏侯渊一世威名,竟丧此一役!曹操得知此讯,心情如何,不言自明,立即统帅人马,赶去营救。因此我推断这“衮雪”二字应是曹操第一次过石门所为。“言为心声”,曹操初见石门之下的湍急雪浪,必有新鲜醒神之感,文思如涌,奋笔题壁,是可以想见的。而他第二次过石门,则是悲闻股肱大将夏侯渊战死而趋,至于途中景色,必视而如不见者矣!
  曹操入汉中,意在攻取巴蜀,先灭刘备,再伺机攻取东吴消灭孙权,那么其他各路军阀也就会吓掉了魂,俯首听命了。曹操的野心其实是很明白的,欲把天下变成他曹家的天下!不过,心里可以这么想,仗也可以这样打,但不能公开这么说,要这么一说,天下人心就不服了,非把他看成篡汉的奸雄不可。所以,虽然他天天拼死拼活干的是夺天下的勾当,可是名益上还是为了大汉朝而“扫荡群奸”。
  “挟天子以令诸侯”极概括而深刻地说明了当时的曹操与汉献帝之间的关系。一个“挟”,一个“令”,形象而生动,即使今人读起来,也能体味汉献帝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与众朝臣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无奈,更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曹操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一言九鼎的威严。汉献帝这皇上可当得真窝囊,没法子啊!军政大权都在曹操手里呀!为了讨好曹操,他下了一道诏书,写得挺长,大意是:“从我老祖宗起,就为国家老百姓和子孙着想,封过不姓刘的亲戚,给他们山川土地,让他们当王。到了缺少德行的我这辈儿上,天下分崩离析啦!我害怕呀!多亏老天爷有灵,出了您这么一位大圣贤,奋不顾身,真够仗义的!靠了您的神武才解了我的大难,保住了大汉朝的祖宗庙呀!整个天下的老百姓,凡是能喘气儿的,没有不沾您的光,受您的保护的!您立的大功劳呀,您的忠心呀,早已超过了古时候的大禹与周公那些圣贤啦!可您还对荣誉那么谦虚,越发地温良恭俭让。当初我请您开魏国,就怕您不接受,才暂且委屈您当了上公。后来西边南边的叛逆联合威胁朝廷,您又如龙似虎地去打他们,杀了他们的脑袋又屠了他们的窝儿。您亲自披挂上阵,深入险阻,扫荡了西边,胜旗万里,华夏安宁。您就像那辅佐成就了唐尧、虞舜、周文王、周武王事业的大臣一样英勇豪气!可是像我这样孤单寡德之人,全靠着您给撑着腰哪!我却只给您这么不丰不厚的封赏,真是没脸面对神灵、安慰天下呀!所以我要封您为魏王的爵位,掌兵符,再以丞相的官职掌管整个冀州。如果您能答应我的如上请求,这可真是弘扬我汉朝老祖宗的福气天命啊!”这样的诏书可能是有史以来独一份儿了!一个当皇上的捧着魏王印绶求着曹操接受,可人家曹大爷呢愣是“吃不吃端着”。正儿八经地三次回信:“不接受”!“不便接受”!“不能接受”!这不接受比接受还让皇上惶恐,于是又三次下诏书让曹大爷“接受吧!快接受吧!你不能不接受呀!”汉献帝假装糊涂,曹大爷心里头可真明白:接受得太露骨了会树敌过多,等于把零散敌人团结在一起,来反对自己。孙权就曾上书曹操,鼓动他早日接受“天命”,曹操多聪明啊!收到孙权的信就给大家去看,说:“这小子是诚心要我蹲在火炉上烤呀!”一语道破了孙权的阴谋,公开了这番诡计。
  其实,曹操在建安二十二年(216年),他已“受天子之命”“设天子胜旗,出入称警蹕……”头上能戴十二串冕旒的王冠,车马也和天子差不离,儿子曹丕也当了魏太子。总而言之,这曹操从权位到外在的包装道具,全跟大汉天子不相上下了,只给皇上留了个虚名儿,而曹操呢,却仍旧自称汉朝的臣。其实他是觉得公开篡位还不到时机,这以魏代汉还不是早晚的事儿,只是留给他儿子曹丕去干更好罢了!
  公元220年曹操活到了六十六岁死了。史书记载当年“二月丁卯,葬于高陵。”他死前有遗令,说“天下尚未安定”不必遵照古人先例。葬礼完了就可以脱去葬服。凡是屯兵守备的兵将,都不得离开原岗位,所有的官员,各就各位搞好本职工作。我曹某入棺材时就穿本人当时所穿的衣服,千万别用金玉宝贵的东西殉葬。其实曹操挺讲实效,这么一来,一是为儿孙省事,二是可以不招盗墓贼。不久前发掘出的疑似曹操墓里头还真没什么像样的珍宝,寒酸之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3 08:12 , Processed in 0.64208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