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熙元年,也就是第二年,惠帝死了。羊后担心太弟司马立和她是嫂叔,不得称太后,催前太子清河王覃入宫,企图立他为帝,不果。怀帝即位,尊后为惠皇后。洛阳被匈奴攻占,羊后被刘渊的族子刘曜抢去。刘曜僭位后,立羊后为皇后。问她说:“吾何如司马家儿?”羊后说:“怎么能相提并论?陛下开基之圣主,惠帝亡国之暗夫,有一妻一子连同他本人,都不能保护,贵为帝王,而妻子辱于凡庶之手。我那时痛不欲生,哪里想到会有今日。妾生于高门,常以为世间男子都这样。自奉巾栉以来,才知道天下有丈夫。”刘曜十分爱宠她,生曜二子而死,后汉谥她为献文皇后。羊皇后几次被废入金墉城,却能大难不死,总算还是有后福的。 </p> 据考古勘探,在汉魏洛阳内城的西北角内外修筑有3个相互毗邻的小城,自北而南分别编号为甲城、乙城和丙城。三个小城皆为南北长方形,南北总长1048米。
<img title="魂断金墉城:三国英雄的后人们" alt="魂断金墉城:三国英雄的后人们" onload=imgresize(this)>
甲城位处最北,地势较高,保存也较完整,南北长约440米,东西宽225-250米。其西北角墙垣残高约6米,宽约12-13米,夯土较为纯净。东、西垣外侧各残存3座墙垛遗迹,较大的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墙垛中心点间距皆为75米。甲城的西、南垣各有缺口1个,宽5-6米,北、东垣均未见缺口。甲城内发现有多处夯筑台基遗迹,但夯土不甚规整,较为零碎。城内中部有1处水池,城内还有顺城道路,通往西门和南门也各有1条横道和纵道,路土宽约6米。
乙城介于甲城与丙城之间,只立东、西墙,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约200米。墙基多已埋入地下,土质脏黑,宽约12米。东垣外侧也有4座墙垛遗迹,西垣被今翟泉村寨墙外侧的壕沟破坏未见痕迹。乙城除北、南垣各有1门分别贯通甲、乙城外,西垣还有2个缺口,东垣则不见缺口。城内建筑遗迹较少,除中部和东南角各发现一片范围不大的铺砖外,南部还发现一些纵横交错的路土遗迹,宽约5米,但深浅不一。
丙城位于北魏内城西北隅,只筑东、南墙,北、西墙即内城西北角墙垣。南北长约310米,东西宽约240米。墙垣现地面上大已不存,夯土较纯净。东、南、西、北四面墙垣各有1处缺口,为城门缺口可能性极大,但据考证时代上可能有早晚差别。丙城仅西垣外有1座墙垛,紧邻西垣缺口南面。城内建筑基址有7处,集中在城北部,规模较大且形制规整,夯土质量极好,保存较厚。其中最北面一座东西长约118米,南北宽约25米,厚约1.6米,显然是宫殿基址。城内道路遗迹较多,主要为2条南北纵道,其中一条在城中间贯穿南、北门,宽约5米,出南门后与承明门内大道连接。
通过在3座小城墙垣上发掘解剖,发现其建筑时代有明显差别。由甲城来看,地上墙体宽约13米,残高1-1.9米;地下基槽宽约15.5米,厚约0.9米。不仅夯土中包含大量的北魏遗物,墙垣基槽还打破或叠压着北魏时期的路土、灰坑和地层堆积,建筑时代明显晚于北魏。乙城的情况与甲城类似。但丙城却与甲、乙二城有较大区别,其中丙城北垣(即内城北垣)夯土较为复杂,最早的墙垣夯土约为东周,最晚的墙外侧增筑夯土则为东汉晚期至魏晋之际;丙城东垣紧贴在内城北垣最外侧增筑夯土修筑,夯土中遗物也皆不晚于东汉,时代也为东汉晚期至魏晋之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