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46
三国不是演义 455-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曹氏君臣为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于是尚书令桓阶等人上奏说:
“汉氏把天子之位禅让给陛下,陛下凭借圣明的德行和帝王相承的次序,接受汉的禅让,符合天意。上天的旨意不可以推辞;民众的期望不可以违背,臣请求聚会诸侯、众将、群臣及其僚属,发诏书,顺应上天授予帝位的意志,完备礼仪而一一奏告上天。”
曹丕下教令说:
“应该论议我终究不会承继帝位的意向就行了。你们仍然追求此事的话,我还将有令驳回。”
尚书令等人又上奏说:
“昔日尧、舜在尧的祖庙进行禅让,到了汉氏,因统兵征伐而接受上天之命,惧怕上天的威严,不敢懈怠和闲暇,便在当时所走到的地方即位。现今您该接受帝位禅让交替的命令,应聚会百官及众官署、六军的兵士,使其都排在自己所任职的次序位置上,让大家都顺合响应上天的旨意。营中窄小狭隘,可在平坦宽阔的地方设立坛场,来顺应和遵奉上天这美善的命令。臣立即与侍中常侍聚会论议相关的礼节和仪式,太史官选择吉日完成,再上奏。”
曹丕回令说:
“我十分不敢当,外廷也怎么参与谋事呢!?”
反正不管曹丕怎么推辞,一切进度都稳步进行。就这样,便在繁阳修建禅位用的祭坛。
同时,接到曹丕的教令后,侍中刘廙、常侍卫臻等人上书言事,条议说:
“汉氏遵循唐尧共天下的主张,陛下您凭借至高无上的道德应顺按次序承继帝位的期运,天与人共相欢乐,没有不感到合适的,应该顺应上天的符命,速速登上主阶即皇位。问过太史丞许芝,这个月十七日己未正是能行礼仪的时候,可以接受禅让之命,立即修筑坛场之处,关于此事还会施行另行上奏。”
曹丕回令说:
“我的告诫令发出宣布在外,你们便设立坛场,这是为什么呢?如今我会推辞不接受诏令。只在帐前发出封印文书,庄严郑重的程度还是与平常一样,而且天气寒冷,解散筑坛的人让他们回去。”
这个用泥封加印的文书发出去以后,魏王曹丕又下令说:
“该谨送还玉玺印绶并写辞让官职的奏章。我怎能遵奉这个诏令且接受这个赏赐呢?昔年尧把天下让给许由、子州支甫,舜也让给善卷、石户之农、北人无择,有的退身而在颍河之北归田农耕:有的用有过度忧劳的病为由来推辞;有的远远地进入山林;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有的带着孩子登船进入大海,终身不回来;有的以此为羞,自己投入深渊。而且,颜烛害怕原始质朴的大道不完备,而恪守不作过分企求的明确本分;王子搜(越国国君继位者)乐于在山穴中的隐居,被烟熏也不愿出来;柳下惠不因三公高官的尊贵而改变他的操守,曾参不因晋、楚富有改变他的仁德。这九位人士,全都坚守高尚的节操而崇尚大义,轻视富有而不看重尊贵,所以名字被记载了千年,至今仍被称颂。求取仁德就得到仁德,仁德哪在远处呢?我单单为什么就不如他们呢?论大义或许可跳到东海而消逝,不接受汉朝的诏书。急写上奏的章表,送还玉玺印绶,宣告天下,让大家都闻知此事。”
于是在同年十月十七,曹丕的这个令书被宣告给百官,再下传给魏国,又下传给天下。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47
三国不是演义 456-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氏君臣为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结果,辅国将军清苑侯刘若等一百二十人上书说:
“恭伏在地上读了令书,您深深地秉持能谦让的风格,可皇帝的旨意诚恳痛切,极其真挚诚恳的心意显扬于外,臣等有所不安。为什么呢?石户之农、北人无择,这些平常的人过于洁身自好,行为不合乎大义,他们事不见经传,因此司马迁认为他们不对,实在不是英明圣哲的人所该仰慕的。而且,虞舜不违背放勋(指尧)的禅让,夏禹也没有推辞尊位的话语,所以《左传》说:‘舜登帝位,就好像本来就有一样。’这实在是圣人知道上天的旨意不可以违逆,帝位相承的次序是不可以推辞的啊。
恭伏在地上想到一切有关于陛下的符命,您的盛德显扬,升闻彰显于上天,这日、月、星三灵降下祥瑞,人神以此相应和,吉祥的征兆纷杂而繁多,天下响应,您就算想不有所作为,将如何能避让呢?而且您坚持己见和谦虚,违背天理和人情,仰慕平常人卑微的名分,背弃前代的帝王与圣贤所履行的事,违反图谶上明确的经义文字记载,相信诸子百家非常牵强附会的解释,不是所能顺应遵奉上天的旨意,广泛慰藉众人的期望的。臣等冒死来请求,立即整顿坛场,到吉日接受上天之命,依照以前所上的奏章,分别写令向下级宣布。”
魏王曹丕下令说:
“昔年柏成子高辞谢夏禹而隐匿于野外;颜阖推辞了鲁国的聘金而使自己的踪迹远离尘世。以王者和诸侯的尊贵,而这二位先生不重视,为什么呢?他们的节操高尚啊。因此有节气壮志的人谋求美名,坚守大义的人推崇特立独行而不依附权势,就算是简朴得以草菜为食、用瓢勺饮水,也乐在其中。所以仲尼(指孔子)以王骀为师,而郑子产夸赞申徒嘉。如今各位都是我左右辅佐的贤智策谋之亲信,足以了解我,而现在都像这个样子,那么各位徘徊在世俗之内,而我追求作为于世俗之外,或许是双方相互不了解心境,不值得多感到奇怪。赶快写上奏的章表,送还玉玺印绶,不要再聚众乱忙活啦!”
曹丕的教令根本不管用,辅国将军等一百二十人又上奏说:
“臣听说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不是凭空显现的,民心不可违背,因此孔子说:‘周公也许行事不圣明吧!把天下推让给侄子。这是天地日月轻率地离开万物啊。’所以舜面对天下,不拜而接受了承继帝位之命。
如今火德气数已尽,炎上(同样是指汉的火德,其实这两句话是同一个意思)运数已完,帝位移交给才德兼备的人,福运赐予大魏。吉祥的征兆清楚明白,接受上天之命已经确实,普天之下,神人一齐应合,就算是有虞的凤凰来仪,成周的鱼跃入船,当今的事,都不足以来说明。而陛下违逆天命来修养小处的操守,不顺应人心来坚守个人的志节,上抵触天帝垂爱并赋予重任的意旨,中忘却圣人明达世情的礼数,下辜负臣下翘首企盼的殷切期望,这不是所能光大圣人之道的重要途经,以及身担无限大的功勋的啊!
臣等听说事奉君长有对君长进谏、劝善规过的行事法则;侍奉主上则有触犯人主之怒而坚持直言强谏的大义,臣等敢以死来请求!”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47
三国不是演义 457-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氏君臣为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曹丕回令说:
“古代德才超群达到极致的帝王他们治理国家,至高的道德匹配天地;惠爱与恩泽公平地施于自然界,礼仪教化连昆虫都善待;仁爱恩德连草木都润泽。凡是日月所能光照到的,以及生于天地之间,含有气息有生命一类的,无不蒙受清惠的风化,沐浴上天的德性;所以战争不起,暴虐邪恶不作,风雨适应节令,吉祥的征兆遇事而显现。
现今百姓受冻的人没穿暖,挨饿的人没吃饱,无妻的人未娶,守寡的人未嫁。孙权、刘备还存在,宽容地示以武力不可使其归服,正要用皇权来整治他们。兵事在外没有平息;百姓在内没有安定。耳朵没听到康哉之歌(古歌谣。后泛指太平颂歌);眼睛没看见有人玩击壤的游戏(古代一种游戏。把一块鞋状的木片侧立在地,离三、四十步远用另一木块向它投掷,击中就算赢。据说尧主持天下时,百姓安宁无事,有五十老人在路边玩这种游戏。后就用该词来称颂太平盛世)。婴孩未能托寄在安全的家园;剩余下的粮食未可以预留于乡间百姓。人力所能做到的事尚未完备,才以至于此。夜空没显现瑞星(古人认为瑞星会显现在有道之国);治世没达到真命之人那样;黄河没出龙马(龙头马身的神兽);西泰山没出象车(大象拉的车,为黄帝所驾);蓂荚(一种传说中的瑞草。每个月的初一到十五,这种草每天结一个荚,然后从十六再到每月的最后一天,它又每天落一个荚。所以从荚数量的多少,可以知道具体日期。它还有个名字叫历荚)没长在台阶前的庭院;萐莆(也是一种传侻中表示吉祥的神异草)没生于厨房(这是尧的典故);西王母没敬送白玉环;渠搜(古西戎的一国名)没献上珍贵的皮衣;上天所显示的祥瑞没呈现,又如同前者那个样子。
昔日东户季子、容成、大庭、轩辕、赫胥这样好德行的人,全都得以以这些成就和功业名刻于碑石。如今各位难道不能少替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来调和天与人,来推究真正的道理,让那些众多的事情完备,众多的祥瑞呈现,然后再从容地商议这件事么?怎么相责怪相逼迫我成像这个样子呢?速速写辞让的奏章,向上交还玉玺印绶,不要有伤我那本就存在欠缺的德行。”
侍中刘廙等人又上奏说:
“恭敬地伏在地上想到陛下您以通达大道、应变无穷、明辨万物情性之人的高尚完美;身担上天授命的帝位相承的次序。观看天文的现象则帝王受命的吉兆显明;推察图谶和纬书则文字的意义昭彰;调查人情事理则天下同心;考核前代之事则不同时代结果都相同。而您却坚持拒绝禅让之命,不登帝位,天子的意思诚恳真切,臣等敢不接受皇帝的诏令吗?立即写好奏章派遣使者。”
曹丕还接旨说:“泰伯三次将天下辞让,人们不依从而称赞此事,仲尼(指孔子)感叹他至高的道德,而我只是个什么人呢?”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48
三国不是演义 458-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氏君臣为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十月十八,魏王曹丕上书说:
“皇帝陛下:承接今月乙卯日(即先前十月十三)的诏书,恭伏在地上听到册立的命令,内心惊恐而震动,魂飞魄散,都不知道自己的所在了。
臣先前向上交还丞相之位,退身居守分封的藩国,听认帝王的恩宠。臣虽然没有古人量度自身和德行而自安的志向,但是保全自己,存养本性,确实很是我内心的愿望。臣不醒悟陛下您有辱且损害自身、行事失当的命令,颁发如此罕见的诏书,来强加在我这种没有德行的臣子身上。而且听说尧禅让给重华(就是虞舜。此为他的美称),是选用他能够合作的品德;舜把帝位授予文命(就是夏禹。此为他传说中的名字),是挑取他聪明圣哲的优点,帝尧为此事还下询问其臣羲、和四子(也称四岳),上观察北斗。如今臣道德不是虞舜、夏禹那样的,品行也不是这两位帝君那样的,却接受帝位相承次序的商议,答应经过选定授以帝位的命令,我内心自己审度省察自己,没有德行来以此相称。况且许由这种平常的人,还拒绝帝位;善卷这种平民百姓,能违背虞舜的诏命。臣虽然不通达,敢忘却坚守节操来承担天子的命令,但是仍承受不了这恳切的愿望。谨上奏章陈诉衷情,派代理相国永寿少府粪土臣(相当于贱臣。是自谦的言辞)毛宗上奏,同时上还玉玺印绶。”
十月十九,给事中博士苏林、董巴上章表说:
“天有十二星次作为州、国地域相对应的位置,王、公的封国,各有所属,周在鹑火星次,魏在大梁星次。岁星(即木星)经历十二次国(我国古人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其轨道与黄道相近,因此将周天分为十二分,称十二次),天子接受上天之命,诸侯以此来分封。周文王开始接受天命,岁星在鹑火(对应的是周),到了周武王讨伐商纣十三年,岁星再次在鹑火,因此《春秋传》说:‘周武王讨伐商纣,岁星在鹑火(南七宿中部的柳、星、张),岁星的所在,即是我周与星次的对应地域啊。’以前光和七年,岁星在大梁星次,武王(指曹操)才接受天子之命,当时准备讨伐黄巾。这一年改年号为中平元年。建安元年,岁星再次在大梁,武王开始被拜为大将军。十三年又在大梁,武王开始被拜为丞相。现今二十五年,岁星再在大梁,陛下您接受到天子禅位的命令。这是魏受到岁星的照临,与周文王受上天之命相应合。
今年青龙(即木星)在庚子(这一年也正是庚子年),《诗推度灾》说:‘庚的意思就是更改(谐音“更”),子的意思就是繁盛(谐音“滋”),圣人之令天下大治。’又说:‘王者广施恩德于子,大治成就于丑。’这是说今年上天改命圣人统治天下,向百姓广施恩德啊。魏以此来改变天下的制度,就与《诗推度灾》相符合啦!颛顼受天之命,岁星在豕韦(室宿的别名。即一星宿名),卫(今河南濮阳)处于这个地域,也在豕韦,因此《春秋传》说:‘卫,是颛顼的故地。’现今十月建亥(旧历每月所建之辰。古代以北斗七星斗柄的运转作为定季节的标准,将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用来纪月,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建子之月,类推,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二月建卯,直到十月建亥,如此周而复始),则是颛顼接受上天之命的机运,新魏在十月承继旧帝让给的帝位,这与始祖接受天命的征兆相合。魏的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一个祖先,可见于《春秋》世家。舜以土德承替尧的火德,如今魏也以土德承替汉的火德,在行运上,符合于尧、舜交接的次序。
臣听说上天的取舍,本来就有定分(古人的宿命观点认为人事均由命运前定,人力难以改变,故称为“定分”),圣人担受这些,明明白白而不疑惑,因此尧舍弃自己的骨肉而禅让帝位给有虞(舜为有虞氏),始终没有为难的神色,舜出身于田亩而主宰天下,如同本来就拥有一般,他们相互交接,之间没有缺漏,天下已传替啦!之所以速速接受上天之命,是因为天下不可一日没有君主啊。现今汉机运已经终了,反常怪异的现象已经确切地绝迹了,阶下您受上天之命,吉祥的征兆宣露迹象,嘱告详尽而周密完备,反反复复细致全面,就算用言语相告知,也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代替这些。现今已发诏书,您玉玺印绶未执掌,坚持己见而谦虚辞让,上违背天命,下不顺应民众的期望。
臣谨考据古代的典籍,用图谶和纬书来参照,魏的行运(古代封建统治者迷信阴阳家的理论,以为王者受命于天,以五行之德为运,水、火、木、金、土各有定位,并以五行相生相克来附会历代王朝的兴衰)以及上天的意旨所在,继登尊位的征象,就在今年的这个月,清清楚楚,明明确确。希望阶下您改变原来想法,及时即位,明告天帝而宣告天下,然后更改新的年始月初历法,改换车马,修正国号、帝号,天下庆幸之至。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48
三国不是演义 459-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氏君臣为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曹丕复令说:
“总共这些都适合至高无上的道德,因此说:‘如果不是那样的人,道不会无条件地发生作用。’上天降下的祥瑞虽然明显,但是必须靠德行而显扬;我这种德行浅薄之人,如何足以担当呢?如今推拒,希望被接受应允,让外部和内部的人都闻知此事。”
到了十月二十,天子下诏书道:
“皇帝告魏王说:您派遣毛宗送十月十八的奏书已到,上面所援引和称述的,都知道了。朕考虑汉家在位超过二十代人,时间超过四百年,回环运转气数终了,行运福祚已经完结,天意已经改变,百姓希望断绝,上天的有所放弃,是有由来的啊!如今天命有所终止,神器(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这里借指帝位、政权)应该归圣德之人,违反众意不被顺服,违背天意则不吉利!魏王你当效法有虞(指舜)至高无上的德行,顺应帝王按次序相承的好时机,所以吉祥的征兆告谕符命,图谶(关于帝王受命徵验一类的书,多为隐语、预言。这类书始于秦 ,而盛于东汉,其实都是编造的)显示记载,神和人共同接受,承受上天之命都是合理的事。
朕敬畏天帝,向王您辞去帝位;上天不可违逆,众人不可违背。而且,重华(指舜)不违抗尧的命令;大禹不辞让舜的帝位。另外,由、卷这样的平常人,不被记载在圣人的述作,他们本没有皇帝的才能与器识而所该被赞许和钦羡。现在派张音捧来皇帝的玉玺印绶,王您可晋登帝位,不要违背朕的命令,以此来敬奉天意吧。”
于是尚书令桓阶等人上奏说:
“如今汉派张音带着皇帝的诏书到,臣等认为天命不可阻止,神器(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不可轻慢。周武王在黄河中有白鱼跃入船的应兆,不等出师的日期而国号已经建立,舜接受总领天子的事务,桑树的荫影还没随太阳的运行而移动(形容时间短暂)就已经登上帝位,他们都所以此来敬奉天意,像这样的快速。因此,没有再三辞让的大义,且不以坚守节操为重要的事,而只一定要告知于神灵,符合于天地而已。《周易》说:‘其接受命令如同回声。无论远近幽僻,就知道未来的事,不是天下深奥微妙的道理,这谁能助他如此呢?’现在陛下您符合机运的气数,被皇天所当成儿子,却再三在谦逊推让上拖延,在皇帝的号令下徘徊,不是所用来垂范天地的法则,符合天下的期望的。臣等敢以死来请求,立即敕命有关部门修整坛场(古代设坛举行祭祀、继位、盟会、拜将等大典的场所),选取吉日,接受禅让之命,交付玉玺印绶。”
曹丕下令说:
“期望三让帝位却不被接受,你们为什么急切要求于这些呢?”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49
三国不是演义 460-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氏君臣、汉帝为曹丕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十月二十二,魏王曹丕上书给汉帝说:
“恭敬地承接今月二十日的诏书,再次蒙受圣命(对天子命令的尊称),公谨地伏在地上听了诏书的告谕,臣肝胆惶恐发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天下神器(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借指帝位、政权),帝位禅让和接替是重大的事情,所以尧将要禅让给舜,就让其进入广大的山林;舜授命禹,则用玄圭(一种上尖下方的黑色玉器)赐予他,宣告其建立了特大的功绩。舜遇疾风而不迷途(就是前面说舜入山林接受尧考验的事。这个典故从原出处来看,其两个关键词各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故而此典故有两种说法:一是尧让舜进入山林,结果舜遭遇疾风雷雨而不迷途,经受住了考验。二是尧召收舜来总领天子事务,结果疾风雷雨各按时节而发,也就是气候没有失常,意味着舜通过了尧的测试),九州安定(这指的是禹的事),再查询、考核他们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然后才授予承替帝位的命令,而舜还是秉持谦虚退让,认为自己德行浅薄,不足以继承尧的帝位。何况臣愚妄固陋、不知变通,资质也不是舜、禹两位圣人那样的,却顺应天道,承受帝位,来公开宣示天下。臣敢坚守细小的节操,立志像昔日许由那样归隐箕山,承担不了您那宏大的愿望。谨上奏章陈述自己衷心的想法,派人同时送上玉玺印绶。”
侍中刘廙等人上奏说:
“臣等听说德智卓越的帝王不违背时代的趋势,贤明的君主不违背人民,因此《周易》称赞道:‘了解天下的意愿;裁断天下的难题’。臣等恭谨地伏在地上想到陛下您继承有虞(指舜)的德智超群;承接土德的行数气运;面对盛衰交替(原文取自于《周易》;指盛极的阳气和日落)的时机;顺合汉氏福祚终了的运数,与天文、五行相一致;与天地、阴阳相合。所以开国之君诞生时的祥瑞征象显露于外,天下共同接受,与朝代兴衰更迭而相应的天象运行显示天意的取舍,深刻而显明。论说此天命,没有什么能和其辨议;比校此时宜,没有什么能与其相争。因此受命即位的日子,季节清凉,晴朗无云,太阳普照,祥瑞的云气升腾。这是天意欢喜愉悦,民心欣悦拥戴,却仍被拒绝,于礼何在呢?而且百姓不可一日无主,帝位政权不可以片刻没有统揽,所以臣对君有所违抗以此来成就事业,下对上有所违背(也可以翻作“匡正”。但这两句话其实是一个意思,最好按“违背”来译)以此来建功立业,臣等敢不庄重地以死来请求。”
魏王曹丕为此回令说:
“天下政权,王者一系相承、统一全国的国朝,即使用至高无上的道德来担当这些,还是有惧怕之心,而我又是什么人呢?且公卿也没到没有君主的地步,这哪是小事,暂且应等再三辞让之后,才该改议这事即可啊。”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50
三国不是演义 461-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氏君臣、汉帝为曹丕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十月二十五,汉帝册书诏命魏王说:
“上天完结汉家的运祚,天象显明,朕敬奉天命,辞去帝位给魏王,一再在皇帝的文告上陈说帝位相承的次序及相应的天象;用笔墨告知符命。政权不可以推辞拒绝,皇位不可以谦虚退让,您阻滞上天的意旨,以至于再三。且天下不可以一日空缺君主,各种重要事务不可以片刻没有统管,因此建立大业的人不拘小节,识知天命的人不被小事物所束缚,所以舜接受承替帝业的命令而没有谦让的言辞,圣人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不也是任重道远的吗!(这个不太好用语言来直接表达原文。它本有出处,实际意思相当于:目标崇高,即使不停地去追求,也不能做到,言下之意是你就尽管放手去做吧,路远着呐。)如今派张音奉带皇帝的玉玺印绶,魏王你当恭敬地承受,以此来回复天下赞同支持的期望吧!”
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以及九卿上奏说:
“臣等受到召请来到,恭谨地伏身在地看见了太史丞许芝、左中郎将李伏所上奏的图谶、符命,及侍中刘廙等人表述的众人之心,百姓共同的营求。再者汉朝知道陛下您帝王式的超凡教化洞达于神灵,至高无上的道德比同于虞、夏(指舜、禹),顺应上天为应合您德高而降下的祥瑞一齐来到,接受了按帝王相承次序而皇位所落于您之身,于是就献出玉玺印绶,再三辞让帝位。除了不会说话的婴孩,所有人无不拍手而舞,河图、洛书,上天的意旨降下祥瑞来应验。世间的事情符合于天道运行的规律;民众的言论顺从于天定的等级。而陛下您生性秉持勤劳谦恭;本质崇尚谦虚退让,汉帝英明的诏示诚恳殷切,可您不肯听从答应,男女百姓,无不郁悒忧闷。
臣等听说从古到今,拥有天下的人不永远只在一个姓上,拿德行和威势来考究,则盛衰在于强弱;从开头到结局来分析,则兴亡在于机运。唐(指尧)、虞(指舜)按次序帝位相承,继位者不在其子而在舜、禹。舜、禹虽然内心怀有的谦让之意迫切,但是诸侯拿着圭璋和束帛而朝见他们;万民怀着欣悦拥戴而归附他们;全境高唱歌谣(有音乐伴和着唱为歌,空口唱为谣)而歌颂他们。因此那些坚守节操的约束,不可以做到后就固定不变地身居其中(或翻为:作为处世之道);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的权宜变通,不可以遇到后就永远地回避躲开。所以有人让位而不吝惜,有人接受禅让而不推辞,不吝惜的人未必厌恶嫌弃身在皇位的尊崇荣耀,不推辞的人未必迫切地希求帝位,他们各自迫于上天的意旨而不得不按着这样去做。禅让帝位完毕后,则唐氏(指尧的)的子孙做了有虞(指舜的)宾相,虞氏(指舜的)的后代做了夏代(指禹的)客臣,既然如此,那么帝位的禅让和接替的大义,不仅接受的人确实顺应上天所赐之福,而且授予的人也给子孙后辈留有德泽啊!
汉自汉章帝、汉和帝之后,世间多有意外发生的变化,逐渐因此衰败,等到孝灵皇帝(即汉灵帝),他的心意变化无常,残害贤人和仁者,不加节制地搜刮财货,国家政权握在受宠幸的宫内小臣手中,视人民如同仇敌,于是让上天震怒,百姓迅速响应,并把此举看作如同归家一样。当遇其时则天下大乱、局势动荡,最终则灾祸发生在宫庭,荣耀和权势一起失去,皇室就衰微了。像在帝舜的末期,还选取圣人代替并授予他帝位;荆人捧着玉璞,还想着让技艺高超的工匠来雕刻它。何况汉国已经过去了,没有人能匡扶,辞让国家神器,迁出君主之位,交付给具有超凡品德、才智的人,本来就是应该的。汉朝弃身献出皇位,已经愿意把以礼禅让的事情赶快确定,皇位和整个国家,必将有主;掌管全国的人,除了陛下您谁还能担任呢?正是所说的评判德行无与伦比;考核政绩无可推让啊。
上天的意旨不可以久久阻滞,百姓的期望不可以久久违背,臣等勤恳恭谨,承受不了这宏大的愿望。恭谨地伏在地上请陛下您割舍树立谦逊之德的志向,施行王朝更迭而新皇帝接受旧帝让给帝位的礼仪,顺合人、神的意向,抚慰里里外外的心愿。”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51
三国不是演义 462-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氏君臣、汉帝为曹丕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曹丕下令说:
“拿德来说,则我不够;拿时局来说,则西戎、北虏未消灭。如果凭借众多德才兼备之人的威灵,得以保全生命,长久地主宰魏国,对我来说就足够啦。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值得承蒙天下呢?至于上天降下祥瑞来应世间的事,都是先王(指曹操)至高无上的道德留下来的福泽幸事,我和这有什么关系呢?所以不敢接受教导。”
十月二十七,魏王曹丕上书给汉帝说:
“臣听说舜有在明堂(指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四方之门礼敬接引宾客的大功,才从陶唐(指尧)那里接受了禅让的帝位;禹有保全了七百国的功劳,才从有虞(指舜)那里承继了福运。臣因昏庸不明、愚昧无知,德行也不是这二位圣人那样的,辱受承担帝位,不敢接受命令。敢屡次向您上书直言,简要地陈述个人的愿望,但愿章表上递到天子的宫庭,得以保全细小的节操;意见上达给皇帝您,永远坚守历来的志向。而张音反复遵奉命令,陈说制命来诏令臣(或译成:一再用皇命命令臣。不过这种翻译从当时的语法和结构上来看不算太通),臣实在惊悸恐惧,不打开诏书,而张音迫于您的严令,也不敢完成使命后回报。希望陛下您让驿站车马疾行,一站一站地奔赴,召张音回官署。非常诚恳之至,谨派毛宗送书信来。”
一开始都是其他臣子上书言事,然后又有汉帝加入,如今可以说已到了劝进的最后阶段,最高级别的公卿也集体现身。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以及九卿上奏道:
“臣等恭伏在地上读了诏书,更加非常得忧烦郁闷。
臣等听说《周易》称述圣人遵守天道运行的规律,《论语》说君子敬畏上天的意旨,天意有取舍,然后做皇帝的人才有帝位的禅让和接替。所以唐(指尧)禅位给虞(指舜),天命落在你身,虞(指舜)服从唐(指尧)命令的事,称之为承受帝位。尧知道天意离开了自己,因此不得不禅让给舜;舜知道帝位相承的次序落在自身,因此不敢不接受。不得不让位,是遵守天道运行的规律;不敢不接受,是敬畏上天的意旨。
汉朝虽然正当末世渐趋衰败的残存时代,但还是致力于遵守天道运行的规律来效法尧的做事法则,所以愿意禅让帝位并出嫁两个女儿。而陛下您正处于大魏接受上天之命的开始阶段,却遏止舍弃虞(指舜)、夏(指禹)的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崇尚延陵季子的礼让谦退,而所失误的大;所正确的小;所周详的细微;所忽略的重要,连普通人和平庸的人都为陛下您感到浅薄。如果死去的人有灵,那么重华(指舜)必会在苍梧的神墓愤怒不平;大禹必会在会稽的山北忧愁苦闷;周武王必会在墓地的皇陵中不高兴啊!所以臣等敢以死来请求。
且汉朝政权落在宦官手中,福运离开皇室已经七代啦,结果在他们的宫殿遭受箭矢和垒石,并且二座京都(指洛阳、长安)因此而成为丘墟。正当这个时候,全国动摇颠覆;天下分裂离散。武王(指曹操)亲自穿着铠甲并戴着头盔;饱经风雨而劳苦奔波。(他)为人民作主,出面反映百姓的疾苦,则拯救了天下万邦;为世间平定祸乱,则致使了太平。(他)聚集百姓而树立君长;修建官舍而设置官吏。百姓没有灾祸,一心致力于以前的工作,并开始对中原地区有所建设。
陛下您即王位,发扬光大礼乐教化,以此来辅佐在军事方面取得的成就,忧悯关怀民众的痛苦,视他们如皮肉的创伤,惊怕的人就安抚他;劳苦的人就停歇他;受冻的人就给他温暖;挨饿的人就给他充饥;远方的人用德行来使其顺服;入侵之敌用恩典来使其归降;对人远施恩德,圣德美名充满被溢于极远的四方之外。考察古事,淳厚和睦,优秀超过放勋(指尧);网里故意漏掉足以吞没舟船的大鱼,宽容大于周文王。因此施政未满一年,人、神一起应和(或喜悦),皇天则降下甘露并聚集麟、凤、龟、龙四种灵畜;后土则生出灵芝草并涌出甘甜的泉水,虎、豹、鹿、兔,都使自己的毛色变成素白;雉、鸠、燕、雀,也使自己的羽毛变成白色,不同根而枝干连生在一起的树;不同蔓藤而连皮同心的瓜;青、黄、赤、白、黑五彩的鱼,吉兆和祥物,在这期间纷杂繁多的人,没有不全都具备的。古人有句话:‘不是大禹,我们大概就成了鱼啦!’不是大魏,那么臣等的白骨就交错纵横地散落在旷野啦!
恭伏在地上省察群臣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呈报的文书,所用来陈说叙述上天预示陛下受命的符兆的,没有不逐条述说河、洛的图、书,依据天、地的祥瑞应兆,顺从汉朝的真诚,宣扬各地的像影子般密切依附的,可以说是真诚啊!关切啊!夏禹、商汤、周武王三王没有能赶上的;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没有能超过的。民众的生命寄托在魏的国家;民众的意愿维系在魏的政权,已经三十几年啦!这是千载时运到来的机会;万年才遇一回的时刻!明达世情,气度宽宏,应该显示在这时;拘泥琐细微末的操守,不能施用于此刻。久久阻滞上天之命,罪责在臣等。立即营造坛场,备办礼节和仪式,选取吉日,明白地告知苍天上帝,按次序排列众神的礼器,待烧柴升烟祭祀完毕后,在朝堂会聚群臣,论议所该施行的年号、正朔、车马和祭牲的颜色,呈上。”
曹丕回令说:
“以前大舜吃干粮和野菜(形容生活困苦),准备一生都如此,这就是我往昔的志向。等到沿袭尧的禅让法则,穿上绣有花纹的华贵衣裘,娶了天子的两个女儿,如果本来就存在这些,此就是顺从天命啊!诸侯、朝臣、卿、大夫实在认为上天之命不可抗拒,百姓的期望不可违背,我又拿什么来推辞呢?”
从曹丕这条令来看,他“终于”松口了。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51
三国不是演义 463-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氏君臣、汉帝为曹丕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十月二十八,天子册书诏令魏王曹丕说:
“昔日尧凭借与天相比肩的德行;秉持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的权力,还仍是看天象运行所显示的气数和命运,移交给有虞(指舜),放弃推辞了帝位,迅速遵从前人做过的事迹。现在上天已经绝止了我汉的运数,于是就眷然向北回头顾念关怀,帝皇的大业,真正地在大魏。朕保持空虚的名位而窃取(意为不该受而受)古人的大义(本指古人立身行事的义理,这里指关于帝位的事),回首看往事,仍然心存因言行有缺失而内愧,而魏王你却谦让以至于再三再四,我因此而恐惧。不推却天子之位的,是知天命、识时务的做法啊!虞(指尧)、夏(指禹)这样的君主,决断此事(或置身此事)而不迟疑,所以他们的功勋在万年留传;美名永远传播。如今派守尚书令侍中卫觊来告喻,魏王你当速速登升帝位,以此来顺应天、人的心意,符合我宏大的愿望。”
于是尚书令桓阶等也上奏说:
“现今汉氏的诏命已经四次到来,而陛下您却先后坚决推辞和谦让,臣等恭敬地认为天帝之(此字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翻,下同)亲近帝德;机运之兴盛大魏,这难道只是几年的事吗?《左传》说周获得天下,不是甲子之日的早上;殷失去帝位,不是牧野之战的那天啊!因此,《诗经》讲述商汤,追溯商代始祖契(据说他是玄鸟所生,故名。也正因为如此,古人认为商是属水德)本源的尽头;叙说姬周,载录后稷(周的先祖。相传姜嫄循天帝足迹,怀孕生子,因此曾离弃而不抚养,故取名为“ 弃 ”。后虞舜命令他为农官,教百姓耕种庄稼,就称为“ 后稷 ”)的出生,所以接受上天之命已定,不违背其德。汉氏衰败,相生克交替的五行位次已经断绝,日、月、星三辰垂现这些征兆;记载历史的官员撰述这些征象,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识记先古的征候;百姓附合歌谣的韵声。陛下您顺应天命接受禅让的帝位,应该速速到坛场,烧柴祭祀天帝,实在不该久久停放神器,拒绝万民的心愿。臣立即下传太史令选取良辰,今月二十九日,可登坛接受天命,请求诏令王公众卿,详尽条陈礼仪另行上奏。”
这次曹丕的回令只有一个字:“可。”也就是“可以”的意思。随着曹丕对代汉称帝的事表示点头同意,也意味着曹丕和群臣的这一番文字表演终于结束了。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52
三国不是演义 464-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氏君臣、汉帝为曹丕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最后以曹丕的“妥协”而告终。】
前面说过,早在汉帝十月十三下诏时就开始在繁阳建造禅让皇位的祭坛了,不用说,此刻也差不多该建成。这时,关于曹丕称帝代汉的具体程序则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就在天子十月二十八下诏的当天,魏王曹丕登坛即帝位,百官陪同。事毕,曹丕下坛,观烧柴祭天施行礼仪完毕而返回。改年号延康为黄初,大赦天下。
另一种说法则是在十月二十九,魏王曹丕登坛接受汉天子禅让给他的帝位,华歆登坛赞礼,恭奉皇帝的玉玺印绶,来完成接受上天之命的礼仪。公卿、列侯、众将、匈奴单于、四夷来朝见的人共有数万人在陪同,烧柴祭告天地、五岳、四渎说:
“皇帝臣曹丕敢用黑色公牛向上天(天帝)明白地告知:汉历世二十四代,经历的年数有四百二十六年,四海各地艰难窘迫,君臣、父子、夫妻三纲不树立,金、木、水、火、土五星错乱失常,神灵一起显现,根据自然之象来推测气数和命运的人,考虑到古代之道,都认为天定的帝王相承次序,运数完结在此世,所有的各祥瑞、百姓以及神的意愿,都显示了有汉(即汉朝)运数终了的尽头;魏家接受天命的征兆。汉的君主认为皇帝印玺等神器应该授于臣,以有虞(即舜)为典章制度,把帝位交给曹丕我。曹丕我惊惧上天的意旨,即使辞让也不能辞让。诸侯、朝臣、百官及朝中的军事大臣,外到将士,再到蛮夷的君长,众人都说:‘上天的旨意不可以辞让拒绝;国家的神器不可以长久荒废;众多的臣子不可以没有君主;纷繁的政务不可以没有统管。’曹丕我敬顺上天的征象,敢不恭受。让专人拿龟甲来占卜,卦兆呈现大横(龟卜卦兆名。龟文呈横形,后为帝王登基之兆);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的合称)用蓍草来占卦,卦兆显示日月改制、革变之兆。谨选取吉日,与众官员登坛接受皇帝的玉玺印绶,向尊神您行祭告上天之礼(原文的这种礼特指为皇帝即位或立皇太子等特殊重大事件而举行的非常之祭)。希望神灵您,来享用祭品吧!吉祥永久!万民的期望,赐福于有魏(即魏)世代享受。”
然后,曹丕正式以皇帝的身份下命令给三公说:
“从上古开始有君主,必推崇恩惠教化来使风气、礼节以及习惯美善,于是百姓才顺承教训而刑法树立。如今朕承接帝王的次序,当以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论议更改正朔,变换车马和祭牲的颜色,使用不同的美称,统一长短、容积轻重的计量标准,承继土德行运,大赦天下。自判斩首的死刑以下,各不应该赦免的,全都赦免。”
新皇帝曹丕登坛施行礼仪完毕,回头对群臣说:“舜、禹的事,我感知啦!”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符合史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此,东汉王朝最后一任皇帝让位,魏王曹丕称了天子。
东汉的终结,使得实质上割据西、南两方的刘、孙又各自在名义上失去了归属。如今,魏、吴、蜀三方都不存在共同侍奉的在位天子,形成了根本的独立,幅员辽阔的东亚大陆再次陷入短期内难以统一的分裂状态,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三国现在才刚刚开始……!
(第二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