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42
三国不是演义 445-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凉州各郡起叛,一部分羌胡也跟着作乱。面对他郡的告急求救,金城太守苏则力排众议,根据实际情势及时自主发兵,与朝廷后派来的军队平定了叛乱。】
整个河西平定后,苏则才回到金城郡,曹丕因他的这次大功,加授苏则为护羌校尉,赐爵关内侯,再进封为都亭侯,食邑三百户。
曹丕发令问雍州刺史张既说:
“试行代理金城太守苏则,既有安抚百姓,平定夷族的功劳,听说他又出兵在西面平定了湟中,为河西的军队作呼应,互为支援。我十分赞赏他。苏则的功绩,认为可以加授爵位封邑否?封爵是重大的事,所以拿这件事来询问您。秘密报告您的意见,且不要泄露。”
张既回答说:
“金城郡,昔日是被韩遂所屠杀剥害的,百姓死的死、流亡的流亡,有的躲逃入戎狄,有的身陷外患内乱,户数不满五百。苏则到官任职,对内按抚劫余的百姓,对外聚集离散的民众,如今已有一千多户人家了。还有梁烧杂种羌,以前与韩遂共同作恶,韩遂倒下之后,他们穿越出阻塞路途的障碍而去。苏则前前后后怀柔招抚,回归而来郡里的有三千多个群落,苏则对其都用声威和恩泽来体恤,使其为官府效劳。西平的麹演等人发动制定邪恶的阴谋,苏则不久就出兵,进临他的咽喉要害之地,麹演当即归顺投降,遣送人质,击破断绝了贼军的粮食。苏则既有救助忧虑人民疾苦的功劳,又能相安和解戎狄,竭尽忠诚,尽瘁国事。遇到治世明时(或英明圣哲的君主),有功必定录记。如果苏则加授爵位食邑,实在是足以鼓励忠臣,劝勉风气。”
苏则这次出兵平叛能得以顺利成功,也有张既进兵为他造出声势的功劳,因此张既也进爵为都乡侯。
凉州的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人反叛,河西地区大乱。天子担忧这件事,他说:“不是张既是不能平定凉州的。”于是就召回邹岐,让张既接替他,并下诏说:
“昔日贾复请求攻击郾的贼军,光武(指刘秀)笑着说:‘执金吾攻打郾,我还有什么担忧呢?’您计谋策略过人,现在就是发挥的时候,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自行处理,不须再先请示。”然后派出护军夏侯儒、将军费曜等人在张既后面跟进,又下诏派遣成公英佐助凉州平定陇右。
张既到了金城,要渡黄河,众将领都认为:“兵又少,道路又艰险,不可深入”。
张既说:“道路虽然艰险,但并不是井陉口那样的要隘,夷狄之人是没有严密组织而临时凑合的,没有像李左车那样的计谋,如今武威危急,应该迅速赶赴那里。”于是就引军渡过了黄河。
叛军的七千多名骑兵在鹯阴口迎面抵御张既军,张既扬言说军队要从鹯阴经过,实际上却偷偷从且次而出,抵达了武威。胡人还以为张既是有神相助,便引兵撤回显美。
张既已经占据武威后,费曜才赶到,而夏侯儒等人还未到达呢。张既犒劳赏赐将士,准备进军攻打胡军。
众将都说:“士卒疲倦,敌众士气旺盛,难以与他们交战争胜。”
张既说:“现在我军没有现存的粮食,应当利用敌人的作为自己的资用。如果敌人看见我军集结,退入深山依托,我军追赶他们则道路险恶,困顿饥饿;我军撤回,他们则又出来伺机劫掠。像这样,战争就不会停止,正所谓‘一天放走了敌人,祸患留在好几代。’”于是就向前进军到显美。
面对张既军的来到,有数千名胡人骑兵趁着大风准备放火烧张既军营,将士们都很害怕。张既则在夜里隐蔽了三千名精兵作为埋伏,然后派参军成公英督率一千余名骑兵前去向胡人挑战,并敕令成公英让他佯装后退。胡人果然争先恐后地追奔而来,于是张既出动埋伏截断他的后路,得手后成公英再返身杀回,首尾两下进兵夹击,结果大破胡军,斩首和生擒的人数以万计。
天子得知后十分高兴,下诏说:
“您越过黄河,历经险阻,用疲劳的军队去攻击安闲的敌军,用人数少的军队战胜了人数众多的敌军,功劳超过了南仲,辛劳超过了吉甫。这个功勋不止是击败了胡人,而且还使河右地区永远安宁,使我长期不须有顾及西面的思虑了。”然后调封张既为西乡侯,增加食邑二百户,加上前面的一共四百户。而可惜的是,那个成公英却病死了。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42
三国不是演义 446-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此次平叛后,苏则、张既受到封赏。张既平定了凉州的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人的反叛。】
不仅凉州发生叛乱,南面也传来军情说孙权率军从南境的西线经过,朝中商议认为樊、襄阳没有粮谷,不能用来防御贼寇。
当时曹仁正镇守襄阳,大家便请求召曹仁回宛。可司马懿说:“孙权才袭破关羽,现在是他想要主动攀附、缔交我们的时候,因此孙权必然不敢引发兵祸。襄阳是水陆通行的要地,防御贼寇的要害,不可以放弃。”但是曹丕听完司马懿的建议,最后却没有采纳,就召曹仁回驻宛。
于是,曹仁便焚毁丢弃了这两座举足轻重的城池。
延康元年六月初八,曹丕在东郊整治兵马,公卿在场宣唱仪节,督促礼仪,曹丕在华盖下检阅视察金鼓对军队的指挥号令。
然后曹丕准备出征,这时候度支中郎将新平人霍性上奏疏进谏说:
“臣听说周文王与商纣的事情,当时天下人缄口不言就没有过错,所有的大臣,都不肯进谏。如今大王您体察忖测天下,广开途径来远闻四方,使贤人愚人各自提出自己所建议的。我想到先王(指曹操)的功劳没有能与他相比的,而今那些有独到见解的善辨之辈,不称之为‘德’。因此圣人说‘得到百姓的欢心。’兵书上说‘战争,是危险的事情。’所以六国努力交战,而强秦却承接衰世,周的先祖豳王不争夺计较,周代的治国之道因此而昌盛光大。我认为大王该当倚重本朝而以柔弱的态度处世,显扬出巨大的威势,如同猛虎般雄强超逸地卧踞一方,功勋事业便可以成就了。而今才创立基业,便又起兵,军队是引起祸端的不祥之物,必定会产生恐惧骚动,骚动就会想着作乱,作乱则发动于意料不到的时候。臣认为这个危险,比堆迭起来的蛋还危险。
昔年夏启克制忍耐了三年才伐有扈,《易经》上有‘治国初期动作不能太大,应该修身积累经验。’《论语》里也有‘不要怕改正过错。’的说法。实在是希望大王您揣测古事而考究今天,深谋远虑,与三公大夫们权衡事情的利弊。臣蒙受先王的恩遇,又才变更政主,再接受重要的职任,虽然知道所说的话冒犯了君长的威严,迎合献媚就会靠近福祐,但是我私下感到用隐晦的话来婉转地讽谏暗示,就如同有危险而不去扶助一样(或翻成:就是在国家危急之时而不去救助,等着它安然平息)。”
霍性的奏疏呈递上去,结果曹丕看后发了怒,派刺奸把霍性弄过来拷问,最终杀了他。但不久曹丕又后悔了,可惜这时他赦宥霍性而追回处罚的成命下达已经来不及了。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42
三国不是演义 447-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丕才即位的这段时间,不仅凉州发生叛乱,南面也传来军情说孙权率军从南境的西线经过,朝中商议认为樊、襄阳没有粮谷,不能用来防御贼寇,于是曹丕不顾司马懿的反对,让镇守于此的曹丕焚毁丢弃了二城。同年六月,曹丕准备南征,这时候霍性上奏劝阻,不料激怒曹丕而获死罪。当曹丕心生悔意,准备宽宥霍性时已经来不及了。】
延康元年六月二十七,曹丕率大军南征,他的妻子甄氏则留在邺。
这次大军出征,才做了几个月魏郡太守的贾逵又回来担任了丞相主簿祭酒。贾逵曾经受到别人的牵连而获罪,当时魏王说:“叔向传了十代人还能得到宽宥,况且贾逵的功劳与德行就在他自身呢?”
再说贾逵随曹丕大军到了黎阳,在渡口渡河的人乱了行列,贾逵把他们斩了,秩序才变好。
同年秋七月初七,曹丕下令说:
“轩辕黄帝设有明台做为听政之地;唐尧放勋设有衢室做为征询民意之所,都是所用来向下广范征求意见的。百官及各部门,其务必要尽职用正言劝诫谏诤,将领军帅陈说军法,朝中官员阐明制度,州牧太守申述政事,士大夫考察六艺,我将全部考察这些。”
不知道是曹丕的军事动作起了效果,还是司马懿预料得对,这时候孙权派遣使者来进贡。
不仅吴方示好,蜀方的将领孟达也率众来投降。当初关羽围攻樊城、襄阳时,多次叫刘封、孟达发兵来帮助自己,可这两人都推脱不来。等到关羽覆灭败亡,刘备便因此十分怨恨他俩。后来再加上刘封与孟达忿怒相争,关系不和,刘封又夺走了孟达的鼓吹乐队。孟达既害怕自己有不援关羽的罪责,又恼恨刘封,于是就上表向刘备告辞。
孟达在辞别刘备的奏表上说:
“我恭伏在地上想到殿下您将建立伊尹、吕尚那样的大业,追循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勋,大事开始创建,凭借吴、楚之地的势力,所以有所作为的人士都深深目睹而归依趋向您。臣归附您以来,犯下的罪过堆积如山,臣尚且自知,何况对于君长来说呢!
现在王朝(指汉中王)已经兴盛,才智杰出的人群集,臣内没有辅佐的器质,外没有将领的才能,依次排列为有功之臣,实在是自己感到惭愧。
臣听说范蠡看到事物的苗头就能察知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向,于是便乘轻舟隐遁于吴越地区的湖泊;咎犯自认有过,请求谅解,于是就在黄河上徘徊不进。在这机遇之间,我却请求保全和解脱而辞职。为什么呢?是想分清取舍的区别。况且臣低微鄙陋,也没有特别大的功勋,把自己关联到当世,私下仰慕过去的贤人,早想着远避无功无才的羞耻。
昔日晋太子申生极尽孝道却被父亲所怀疑,伍子胥极尽忠诚却被君上诛杀,蒙恬开拓领土却身受死刑,乐毅打败齐国却遭遇谗邪奸佞之言。臣每读此书,没有不感叹流泪的,而亲身碰到这种事,更加为此哀伤之极。什么原因呢?荆州倾覆败亡,大臣们丧失节操,一百人中能回来的还不到一个。只有臣心生忧虑,自己来到房陵、上庸,而又请求辞职,自我流放在外。
我恭伏在地上希望殿下您的王者之情受到感动而醒悟,怜悯臣的心,哀念臣的做法。臣实在是小人,不能自始至终地侍奉您,明知道这个道理却那么去做,敢说没有罪吗?!臣往常交情断了不会有怨恨之声,离开国家的臣子也不会有怨恨的言辞,臣已接受过君子的教诲,希望君王努力!”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43
三国不是演义 448-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延康元年六月二十七,曹丕率大军南征。这时,孙权遣使示好,刘备方面的孟达也率军来降。】
再说孟达在延康元年这一年率自己所统领的部队投降了曹丕,其归魏的部曲有四千余家。
此时曹丕才即王位,平时就已经听说过孟达,这次闻知他来,很是高兴,就命令位高显贵的大臣中有知人善辨的前往观察孟达,结果回来说:“将帅的才能啊。”,有人则说“卿相的料子啊”,曹丕听了后对孟达更加敬佩了解了。
于是,曹丕先给孟达写信说:“近日有王命发放,算不得表达了我的旨意,为什么呢?昔日伊挚背弃商而归周,百里离开虞而入秦,乐毅有感于伍员而离燕国投赵国,王遵识辨出逆顺而弃隗嚣归光武帝,这都是查知了兴衰的征兆,明白了成败的必然,所以丹青留画了他们的形貌,正史(意为:真实可信的史书)记载了他们的功勋。听说卿(对孟达的爱称)姿态风度善美,器局才识绝佳,应该施展才能弘扬于时世,收录名姓于传记。如今您幡然在洁清的水流中涤荡自身(意为:弃暗投明),我对您很是嘉美喜爱,我全意地西望(孟达的所处的方向),思慕想念如同故人一般,下笔写下文辞,高兴地送达给您。昔日虞卿入赵果,第二次拜见赵王就取得了相的职位,陈平前往汉,一次进见就陪坐在高祖车右,孤如今对于卿,情意比以往这些还深,因此送给您所用的马匹器物以彰显我的真诚和仁爱。”又说:“现今天下清平安定,辽阔的疆域统一完整,三方的边境没有战事的警情,中原地区也没有小惊扰的忧虑,因此法律宽松,禁令宽缓,社会无可疑虑,监狱也空着,从来也没什么人质或作抵押的人。您到我这儿来,应该明白我的心意,当心不要让你带来的家人(即部曲四千余家)交杂并进在道路上,结果让自己所亲近的人吓到了其他的生人。如果您要来相见,且应当先安顿好部曲,有个可用来守保安身的坚固之所,然后您再缓缓地轻骑向东而来。”
就这样,孟达到了谯后,进见时举止言辞平静文雅,才智机辩超出他人,众人无不嘱目。魏王曹丕又在不久后出行,乘坐着小辇(人力挽行的轻车。在汉以后作为帝王专用的制式车乘),抓着孟达的手,抚着他的背和他开玩笑说:“卿(对孟达的爱称)莫非是刘备的刺客吧?”然后就与孟达一同坐车而行,这种做法在当时对臣子来说,则是莫大的荣耀。
孟达这个人有相貌,有举止,有才华,有仪表,曹丕也很欣赏孟达的资质禀赋和外貌仪态,因此非常器重喜爱他。曹丕加授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这还不算,曹丕又合并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让孟达兼领新城太守,将西南方的重任委托给孟达(也指地方长官的职位)。
刘晔则认为:“孟达有自己不当得却得到了的心态,而且他恃仗才能,喜好谋术,必定不会感念恩德,心怀大义。新城与吴、蜀接连,如果情势有变化,将会为国家生出祸患。”曹丕最后也没改变主意。
当时众臣中有人认为魏王对待孟达过于谦和亲昵,简直可以说是降低身分,而且还不应该将一方长官的职任交托给孟达。魏王曹丕听说这些后,就说:“我保证他没什么害处(或没有异心),也好比用蒿箭(用蓬蒿制作的箭,比喻无用而不足惜之物。)射到蒿中去罢了。”
孟达上任后,才入新城时,登上白马塞,感叹说:“刘封、申耽,倚占着千里之大的坚固城池,却丢了它么!”
另外,武都氐王杨仆也在这个时期率领族人归附朝廷,定居在汉阳郡。曹丕亲自手写教令说:
“日前派使者宣达了国家的显赫声威,而孟达马上就前来。我考虑《春秋》赞扬仪父,当即封拜孟达,让他回去兼领新城太守。近来又有扶老携幼主动归向天子教化的人。我听说古代胶东地区夙沙部落的百姓主动绑缚着自己的君长来归附神农;豳国的民众用襁褓背负着自己的孩子而迁入丰、镐,这难道是驱赶、劫掠并迫胁他们到来的吗?是风气教化触动了他们的感情,而且仁德大义感动了他们的内心,喜悦之心由内而发使他们这样做的。以此而推断,西方、南方将万里之地都是一家,孙权、刘备将和谁誓死相守呢?”
看上去曹丕这话说得未免太主观了,其实这都是对内对外政治宣传的需要罢了,因此不光是敌国有人来投曹氏,曹氏一方也有人去投敌国。就在曹丕接连收降的同期秋季,魏将梅敷派张俭也请求孙权安抚接纳自己。南阳阴、酂、筑阳、山都、中卢五县的五千家百姓都来归附了孙权。
延康元年秋七月二十一,曹丕大军暂驻扎在谯。贾逵先前才担任了几个月的魏郡太守就被调任为丞相主簿祭酒,如今贾逵在这个新职位上还没干到个把月,又被曹丕任命为豫州刺史。贾逵进谏说:“臣守王宫门户,供职作息六年,宫门才开,而臣却在外任职。希望殿下您为众百姓打算,不要有违上天和人们的期望。”
曹丕在城东面用酒食慰劳六军以及谯地的父老百姓,并设置音乐舞蹈、杂耍百戏供大家观赏。他还下令说:
“前代君王都喜欢自己出生之地,制礼也不忘其根本。谯,是霸、王之国,真命之人的故土,可免去谯两年租税。”
当地有名望的老人(或本地执掌教化的官员)和官吏百姓向曹丕敬酒,祝颂他长寿,一直到傍晚宴席才结束。
七月二十三,曹丕亲自到谯陵祭祀。八月,石邑县说看到有凤凰聚集在一起。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43
三国不是演义 449-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刘备一方的孟达和武都氐王杨仆先后来降曹丕,而魏将梅敷也派张俭请求孙权接纳自己,南阳阴、酂、筑阳、山都、中卢五县的五千家百姓都归附了孙权。曹丕为自己做政治宣传,又率大军以南征为名巡行各地。】
此番曹丕出兵并未与孙权发生什么战事,再加上孙权主动进贡的表现,看来先前司马懿所预料的还是准确的,同时曹丕这次出征的实际意义也有可能只是以新即位的魏王身份统兵巡游边境和家乡,以求广泛地认可和扩大影响而已。不过必须承认的是,孙权果然没来进犯,而曹仁却遵从上头的命令白白焚毁了两座城,为此曹丕懊悔不迭。
既然是用巡视来做政治宣传,那么就得广施恩惠,遍布仁义,向公众显示自己是个不负众望的君主。延康元年冬十月初一,曹丕下令说:
“众将征伐,士卒死亡的人有的还没有收敛,我非常哀痛;现在通告郡国供给小棺木来殡殓死者,并送到他们家,由官家为其设祭。”十月初四,曹丕又巡行到曲蠡。
此段时间,左中郎将李伏上表魏王曹丕说:
“昔日先王(指曹操)才建立魏国,在境外的人听到这事没有详知,都以为是拜王。武都的李庶、姜合寄居异乡汉中,他们对臣说:‘肯定是魏公,没有立即为王。平定天下的人,魏公子桓(指曹丕),是神所授命的,当合乎符图谶纬,来应合天子之位。’臣将姜合的话说给镇南将军张鲁听,张鲁也问姜合知道所出自何书?姜合说:‘《孔子玉版》。天子代天理民的继承顺序,就算是百代也能知晓。’此后一个多月,有逃亡者来,写得册文,最终如同姜合所说。姜合擅长谶纬之学,名声被关右人所知。张鲁虽然有怀念旧国之心,但是他沉溺于以不同教义来解析事物产生新状况的本质,果不然领悟了姜合的话。后张鲁秘密与臣商议接受封职而献身于朝廷之事(此时是曹操攻汉中而张鲁未降之时),可国人意见不一致,有人打算向西交通刘备,张鲁当即发怒说:‘宁愿做魏公的奴仆,也不做刘备的上宾。’话说出后颇为悲伤,这确实是有原委的。姜合先来迎接王师,他于往年病死在邺。自从臣身在朝堂以来,每向所亲近的人宣讲这事的意思,可当时并不适当,因此不敢明言。
殿下您即位的初年,祥瑞的征兆和众多的吉祥事物每天每月到来,您受命于天,明明白白,显而易见。然而您道德至高无上,胸襟开阔磊落,显露的征兆预先明示,实在是天下欢腾庆幸,各国信服。臣每每庆贺,想说合乎征兆;竭尽礼仪地事奉君长,别人却以为臣在奉承巴结。况且臣的名声和品行鄙贱,入朝时间也短,说话就是罪过,只得抑制自己罢了。如今巨大的恩惠覆盖四方极远之地,福泽恩宠推及天地之间,天下和谐,异域归服,征兆感应一齐聚集来到,以此宣扬神明的旨意,从头到尾都表现得确实很完美。臣十分欢欣,倍感鼓舞,恭敬地一一上表奏告。”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李伏说的那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很明显说的全是瞎话,还搬出个死无对证的姜合来。也不知道这一切的一切是曹氏一手策划指使的呢,还是臣子心领神会,为了迎合主上曹氏的心意才这么胡编乱造的,反正所做的这些都指向一个目标:把曹氏取代刘氏合理合法化!
魏王曹丕自然隐晦地表示相信,但嘴上还得谦虚推搪,于是他下令说:
“把这份奏表拿给外面看。德行浅薄的人,哪能到这个地步,我不敢当;这实在是先王(指曹操)的盛德传到了神明那里,本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至此,曹丕的代汉计划正式启动!当时曹丕要想登立为帝,即使他各方面条件再成熟,不管是扩大宣传和影响也好,还是假惺惺地彰显个人的谦逊和节操也好,按规矩曹丕不得不走三推三让这个过程。而魏国臣子们明知道刚开始肯定是白费墨水,但还是积极且锲而不舍地摇动笔杆子。面对臣下频繁地劝谏自己称帝代汉,作为主君的曹丕将会一遍又一遍地佯装推辞、否定,甚至驳斥,直到搞得火候差不多了,他才会因“惧怕”上天的旨意,“诚惶诚恐”外加“无可奈何”地“顺应”众人的期望,登上帝位,来取代他的主上——汉天子。因此,如果说从赤壁之役一直到陆逊破刘为止,是各方最具殊死的武斗的话,那么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曹丕称帝为止,将是君臣最为集中的文争!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44
三国不是演义 450-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丕借南边有军情率军巡行,但也失策毁弃了襄樊重镇。由左中郎将李伏上表魏王开头,曹氏代汉进入了实质性地步骤。】
李伏这一开头,大家纷纷上场。于是之,魏王侍中刘廙、辛毗、刘晔、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黄门侍郎王毖、董遇等人上奏说:
“臣恭伏在地读了左中郎将李伏所上的奏表,察考图谶和纬书上的话,以此验证神明的应兆,核查古代,没有不是这样的。所以尧说帝位相承的次序应在自身,星辰之象来显现预示的天意;周武王尚未进行伐纣的战争而瑞鸟赤乌就衔丹书来到;汉高祖尚未显出天子的迹象而神怪变化成的老婆婆就向他宣告斩白蛇承帝位的征兆;汉孝宣帝(指刘询)身处民间社会的鄙陋之处时,皇家林苑里的树叶被虫子啃噬成预示他为帝的文字;汉光武帝身为布衣时,名字已经刻入谶书中的‘刘秀当为天子’这句话。这是把上天的命令覆加在德才超人的真命帝王身上,不是有像说话那样的声音,像具有芬芳之味那样的香气,可以感觉到而知晓,只是用天象来让人看见,用细微之物来显示天意罢了。
自从汉朝的帝祚气运衰败,延续了几代,汉桓帝、汉灵帝的末期,帝王统治天下的大中至正之道不树立,直至于大乱了二十几年。对此,上天并不沉默,它诞生了明达圣哲之人,来拯救这场祸难,所以各种预言未来的符图谶纬先出现,以此显扬其崇高的德行。殿下您走上主阶登临主位之礼未开,而老天所显示的景象变幻于上,众祥瑞的征兆事物应验于下,四方不遵循礼法的百姓,诚心归附,依从顺服正义,唯恐落在后面,就算是典籍所记载留传的,都不如今天的盛美。民众和藩属以及远方近处的人,没有不像野鸭戏于水藻般的欢悦。”
魏王曹丕则下令说:
“杂色的牛毛色不纯而像老虎,狗尾草才长出来的时候像禾苗,事物有表面看起来似乎是这样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的,今日就是这个情况啊。看见这篇奏表,很是有伤我那本就存在欠缺的德行。”
于是尚书仆射向群僚宣告,让大家全都闻知这条教令。这下曹丕算是“否定”了群臣的看法,那么为了“证明”大家的看法是对的,群臣就得拿出充分的“证据”来,让魏王有“正确的认识”。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44
三国不是演义 451-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氏君臣为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同年十月初九,太史丞许芝向魏王分条陈述了显现魏取代汉的符验和征兆,他说:
“《易传》上说:‘圣人受上天之命而为王,黄龙在戊己日出现。’七月初四戊寅日,黄龙显现,这是帝王受上天之命的吉兆中最显明的了。上面又说:‘初六:脚踏薄霜,阴冷之气就开始凝聚了。’又有聚集的虫子大规模地穿藏于天子的宫禁,其虫灾就像这样子。现今蝗虫出现,应验了此话。又说:‘帝王用德来使天下亲近归附,仁爱恩德遍及,其应验麒麟在戊己日来到,其应验帝王接受上天之命。’又说:‘圣人心境洁净不受外扰而恭行正道;贤人福运到来则百姓遵从他的命令,其应验麒麟来。’
《春秋汉含孳》说:‘汉凭借魏存留,魏凭借征兆代汉。
《春秋玉版谶》说:‘取代火德(指汉)的是魏公子。’
《春秋佐助期》说:‘汉在许昌失去天下。’
前白马令李云上书奏事说:‘许昌有云气出现于当涂高(该词本是谶书中的隐语,当时谁也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都在瞎猜。此处之意是对着路的高物),当涂高的应该在许兴盛。’当涂高的意思,就是魏;象魏的意思,就是王宫门前的两座楼台;对着路而且高大的东西就是魏。魏应该取代汉。现在魏的基业在许兴盛,汉的运象在许断绝,如今显示呈现,如同李云所说的话,许昌递相应验。
《佐助期》又说:‘汉以幼稚无知的后代而消亡。’说的是以稚童相传汉朝的二十四个皇帝,年少幼稚愚昧糊涂,因幼弱而灭亡。有的用杂文指出使继承自己帝位的后代稚幼会失去天下,认为当今汉帝不是合乎正统法则的嗣位之君,他小时候名叫董侯,名字就不正,再遭受大乱的迷离不清,汉室子孙因弱亡。
《孝经中黄谶》说:‘日上承载着東(指“曺”字),断绝火的光芒(指汉的火德运数)。不横着一(指“丕”字),至尊崇高,明察智慧。离京四百里之外,不同皇姓而为王。天下人把功劳归于他,求取太平,安守于管理百姓的八项通法;他共承礼节和音乐以达到尊卑有序以及远近和睦同心,以正道治理广大百姓,使之嘉美喜乐,家邦融洽。’这是魏王的姓氏名讳,显现在图谶。
《易运期谶》说:‘言在东,西有午,两个日的光芒合在一起,一个日处于下部。其为人主,却反为辅弼。五八四十,黄气承接,真命之人出现。’言、午,是许字。两个日,是昌字。汉会以许消亡,魏会以许兴盛。如今时机的期运在许,这是此谶言的大效也。
《易运期》又说:‘鬼在山,禾女连,统天下为王。’(既是“魏”字)
臣听说为帝王的人,是五行的精华之灵;改朝换代的征兆,是更迭兴盛的时机,以七百二十年为一轨。有德的就超过这个时段,达到八百年,无德的则不足,只到四百年。所以周室八百六十七年,夏室四百几十年,汉走的是夏的规则,至今四百二十六岁。再说汉高祖(指刘邦)接受命,运数虽然起于乙未,然而其征兆开始于鲁哀公猎获麒麟的春秋末期。春秋末期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天命的历数也将因这个规则穷尽终了。
帝王的兴起,不固定为一个姓。太微居中,黄帝星位常明亮,而赤帝星位常不显现,认为是黄家兴盛而赤家衰败,为凶亡的迹象。打这以来四十几年,又有荧惑(指火星,也代表汉家的火德运数)失去光彩不明亮持续了十几年。建安十年,彗星先改犯紫微,二十三年,又横掠太微。新天子之气显现于东南方以来,二十三年,白色长虹穿过太阳,月亮侵蚀荧惑,近来连年己亥、壬子、丙午发生日蚀,都是水灭火的象兆(当时认为汉家是火德运数)。殿下您即王位,才登王基,道德与天地匹配,行为与神明相合,给予臣民的恩惠像润泽万物的雨露那样充裕满盈,遍布天下,推及于上天下地。所以黄龙多次出现,凤凰频频飞翔,麒麟都来到,白虎表示仁爱,先后进献晋见于京郊野外;甘美的露水和及时之雨,罕见的兽类和灵异之物,众多吉祥的事物一起出现。这都是帝王受上天之命而改朝换代的征兆啊。
昔日黄帝接受天命,其臣子风后得到《河图》;舜、禹拥有天下,凤凰翔空,洛水出《书》;商汤成王者,白鸟为符兆;周文王为西伯,赤雀衔着丹书停在门口;周武王讨伐商殷,渡河时白鱼跃入船中;汉高祖才开始起兵,白蛇是征兆。显现巨人的足迹,天降祥瑞以应帝德,都表示帝王兴起。看汉先后的大灾,如今这些帝王受天命的吉兆,考察图谶的机运,揣测估量河、洛所选定显示的,都不如现在大魏的无比佳美。能对应岁星的,帝王道统才开始兴盛。
昔年周武王讨伐殷纣,岁次在南方朱鸟七宿中部的柳、星、张之鹑火星次,是周与十二星次相对应的地域。汉高祖攻入秦地,东方岁星、南方荧惑、中央镇星、西方太白、北方辰星(即金、木、水、火、土星)五星聚会在玉井之东的井宿,是汉与十二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如今这岁星在胃、昴、毕三星的大梁星次,是魏与十二星次相对应的地域。而上天应和帝王修德以及时世清平而降下的祥瑞,一起聚集来到,四方之人归附,背负着襁褓而赶来,民众欣悦拥戴,都为这吉祥喜庆的事而高兴。
《春秋大传》说:‘周公为什么不到封地鲁地呢?大概是他认为即使有继承帝位且遵循先王法度的君王,也不可让帝者接受天命而为王的法则受损。’周公重新让天子执政,《尸子》认为孔子反对周公的做法,他以为周公不圣明,此举不为民众着想。京房写的《(京氏)易传》上说:‘凡是为王的人,凶恶的人就被赶走,庸弱的人则被剥夺。改朝换代,天命顺合常理,与众人商议谋划来断定得失,向鬼神卜筮来推究吉凶,百姓推举有才能的人为王。’恭敬地伏在地上想到殿下您效法尧、舜的圣明,承接七百二十年一个周期的帝位禅让与接替,身受商汤、周武王那样的机运,逢遇上天之命的转授,河洛所记载的,图谶所描绘的,明明白白,显而易见,是天下的学士所共同目睹的。臣身在史官的职位,推考符兆,察观征迹,图谶显现,时运的期数,谨以此向上呈报。”
对此,魏王曹丕下令说:
“昔年周文王拥有天下的三分之二,还以此依服数事奉殷商,仲尼(指孔子)感叹他至高的德操;公旦(指周公)假登天子之位,听取天下奏报而作出决断,最终仍还政于天子,《尚书》赞美周公其人。我虽然德行比不上这二位圣人,但是敢忘却德行高尚和行为正大光明的大义吗?
至于唐尧、舜、禹的征兆迹象,都是因其神圣的秉性和盛德处事,因此能上顺应神祗,下安宁百姓,传颂到今天。如今我的德行非常浅薄,人的品质非常低劣,遭逢机遇,有幸承继先王留下来的基业,恩惠没有施加于四海,恩泽没有延及天下,就算是把仓府弄个底朝天来赈济魏国的百姓,但受冻的人还是不能全穿暖,饥饿的人还是不能全吃饱。我日夜忧愁恐惧,不敢安逸,希望能保全头发和牙齿(意为延长生命),长时间地守保今日,以此终身在封地上来保全魏国,到地下见了先王,拿这些来向他敷衍自己继承基业的责任(这是曹丕谦虚的说法,意为自己死后向父亲好做交代)。我希望怀着短小的志气器量,守着这份基业而已;虽然屡遇祥瑞,面对这些,我恐惧不安,神色不定。像许芝说的话,怎么是能听的呢?心里恐惧手发抖,写不成字,言辞也不能把心中的意思表白出来。我闲暇时作诗说:‘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佐时整理,复子明辟致仕。’希望要固守这话直到自己死,最终不虚此言。应该将此令公布给远方近处的人,使我得以彰显赤心。”
这就是曹丕的《答许芝上代汉图谶令》,此令结尾之诗的大意是:“时局动荡而失去法纪,死者的白骨横七竖八地遍布广大地区,悲伤不已的百姓离散失亲,我将辅佐当世之君整治国家,还政于君后辞官身退。”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45
三国不是演义 452-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曹氏君臣为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曹丕的这条答令把许芝的奏表一驳,于是侍中辛毗、刘晔、散骑常侍傅巽、卫臻、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中博士骑都尉苏林、董巴等人再次上奏说:
“恭敬地伏在地上看到太史丞许芝上奏魏国承受上天之命的征兆;而您下的令书诚恳殷切,言行符合谦虚退让的美德,就算是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的大义也没有能超过您的。然而古代圣明的君主之所以接受天命而不推辞的原因,实在是迫切地要遵奉皇天的旨意,顺应万民的期望,不得已啊。且《易经》上说:‘从观望天体分布运行的情况来知晓四季时节的变化,从观察礼乐教化来成功地教育感化天下。’又说:‘上天显示征兆,呈现吉凶,圣人按着去做;黄河出《河图》,洛水出《洛书》,圣人也照着应和。’认为天体运行随人事而变化,至于《河图》、《洛书》,撰述在《洪范》上,殷、周则依照而采用它。这些话,实在是帝王的明显征兆,天象变化的要旨。所以,因德行得以应登帝王名录的人在前朝更替旧君而兴起;丧失道义和运数已尽的人则被后面的朝代改换废止,《左传》批评苌弘要支助上天所毁灭的,而悦服蔡墨‘雷乘干’的言论(“乘干”的意思就是凌驾于君主之上。该言论意为君臣、主辅两者会往相反的方面发展和转换。其说‘雷乘干’为《易经》里的“大壮”,即刚阳气盛。),表明帝位与政权的存在或灭亡,不是人力所能创设做到的。
现今汉室衰败,帝王治国的纲纪丧失,天子的诏令,消失而不为人知,皇天将舍弃旧的而指命新的,百姓已经离开汉而成为魏,明明白白,显明易见,这是可以知晓的。
先王(指曹操)平定祸乱,安定世间,才创建大业;至于殿下您,以最高的德行而身应帝王承继次序的运数,即王位以来,上天显露征兆应验人事,清楚明白,一切具备;神灵和图籍所显,兼代并沿袭古昔,且顺应吉祥佳美的征兆(其实这两个词都是吉祥的征兆之意),超越胜过了前朝。这许芝所取用的《孝经中黄谶》、《易运期》等姓名纬书的谶言,这些文字是在前世撰写的,与汉朝同时出现。由此来说,天授君命的规律法则已经很久啦,不是殿下您所可以拒绝的。
神明生出旨意,人占候观察星象时气,升烟供物祭天,万民期待盼望,全都祝告美好的意愿。臣等想殿下您看到图书文籍中明确的文字记载,热心天下的公正义理,就该向朝内朝外宣达命令,遍告州郡,使众人知道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显明,和殿下您的谦虚之意。”
曹丕又回复令文说:
“下达到四方来表明我的诚心,对的。至于看到多余、次要的文辞,哪是所说我的呢?我难道所足以承受吗?各位的议论,不如我自己估量自己的确切啊。脱离实际的言论和非常不合情理的说法,鄙陋浅薄还不恰当。且听说近时向东征伐,通过郡县,经过屯田,百姓脸上带有饥饿的面色,上衣或粗布短衣都不完整,罪过全在我;所以上羞向众多的祥瑞;下愧对士人和百姓。由此说来,德尚不足以据一方之地而称王,还说什么称帝之人呢!应该停止这项论议,不要有伤我本就欠缺的德行,让我死了之后,无愧于后世的君子。”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45
三国不是演义 453-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曹氏君臣为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同年十月十一,曹丕将自己的意思宣告给群臣。面对曹丕的一再“坚持”和“表白”,大家表现得依旧不依不挠。
督军御史中丞司马懿、侍御史郑浑、羊秘、鲍勋、武周等人说:
“令似乎有偏差。
恭伏在地上读了太史丞许芝上奏的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符兆的表章,臣等听说有唐(指尧)时代衰落,上天之意旨落在虞(指舜),虞氏时代衰落,上天之意旨落在夏(指禹)。既然这样,那么天地的福分,帝位相承次序的运数,天意取舍的征兆,只在于有德。所以孔子说:‘凤凰不来到,黄河不出《河图》,我就算了罢!’如今汉室衰落,从汉安帝、汉和帝、汉冲帝、汉质帝以来,天子一脉相传的统绪屡次断绝,汉桓帝、汉灵帝迷于佚乐,沉湎酒色,福运离开了皇室,这是上天意旨的取舍,可不是一朝一夕,其从开始到现在由来已经很久啦。
殿下您即了王位,盛德遍布,推及于上天下地,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吉祥的征兆一起来到,考查先前的史书,没有像今天这么隆盛的。为帝王的人,先于天时而行事,天会依从;后于天时而行事,则要奉守天道运行的规律,天时已经来到而还是谦让的事,连舜、禹都不会去做,因此,人民承蒙救助的恩惠;各种生灵受到养育而生长的施予。如今八方期待盼望,长幼老少瞩目希冀,皇天眷顾关怀,神与人共同谋求,十个人中有九个来臣服归附,大义超过周文王,就是所说的“过恭”啊。民众和藩属上上下下,恭伏在地,有所不安。”
直到现在,这些臣子们所上的奏章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言辞不外乎“天命”啦,“符兆”啦,以及夸赞曹丕“至德”啦,受拥戴啦,魏代汉是符合天道法则啦等等,可以说是千篇一律,甚至竟有十分雷同的段落出现在不同的奏表之中。其实这也难怪,即使是文豪大家,让其围绕同一个简单的意思连写好几篇长篇大论,到最后也会才尽辞穷的。
回头再说这个曹丕仍“坚定”地推让,他知道现在虽然不停地打文墨官司,但是称帝代汉的进程正积极迈进,很快自会有他推脱不了的那天到来。因此,曹丕继续回复令文说:
“世间所不足的东西就是道义,所有余的东西就是胡作非为!常人的本性,就是轻视能力有所不足的,看重能力强而有余的,因此说‘不用担忧没有地位,而担忧有什么能力来立足。’我虽然缺少德行,但希望在常人的看重中自请免职。
‘石头可以损毁却不能夺去它的坚硬,丹砂可以磨灭却不能夺去它的红色’。丹砂和石头如此细小的东西,尚能保持这种本性,何况我寄身于士人间坐次低的席位,曾向先生们接受教诲呢?而且于陵仲子把仁德当富有;柏成子高以道义为尊贵;鲍焦有感子贡的话,丢弃了他的菜,困饿而死;砍柴的人指责季札言辞失当,他们都舍弃贵重而不放在眼里。我难道是以上的哪一种人吗?
昔日的周武王,是道德最完善、智能最超绝的人啊!他派弟弟姬旦(即周公)在四内(是地名)与胶鬲盟誓,派召公在共首山与微子立约,所以伯夷、叔齐一起笑他们说:‘以前神农氏拥有天下,不因他人的衰劣而成就自己;不因他人的卑微而抬高自己。’他们认为周讨伐殷太凶暴了。
我的德行不是周武王那样崇高,而且在大义上比起伯夷、叔齐也自惭形秽,希望想远离胡作非为的违背道义之举,树立显现丹砂和石头那种不可改变的本质;勉力追求于陵所当做富有的;沿袭遵循柏成所认为尊贵的;坚持秉持鲍焦坚贞高尚的道德修养,遵承仿效砍柴人高洁的节操。因此说:‘三军可以丧失主帅,即使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这是出处的本意。后人依照情理则认为是:大丈夫不可以强迫他改变志向)。’我的这个志节,怎么可以改变呢?”
果然,曹丕推让的形势很快“恶化”,因为禅让帝位的另一个当事人——天子,也加入了“战团”,他主动让曹丕来取代自己。如果群臣对曹丕只能是劝谏使之听从,而作为主上的皇帝对曹丕可就是下命令了。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6:46
三国不是演义 454-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曹氏君臣为称帝之事以文书的形式来一方劝谏,一方推辞。】
之前,也不知道卫觊对皇帝的劝导起了多大的作用,反正现在魏要取代汉的形势放在这里,于是汉帝因众望在魏,就召来群臣百官,下诏说:
“朕在位三十二年了,遭遇天下动荡颠覆,有幸依靠祖宗的神灵,临近危亡却又得到保全。然而仰面观望日月星辰分布运行的现象,再俯首察看民众的意愿,火德的运数已经终结,运数相承替在于曹氏。所以前王(指曹操)已经建立了足以威服天下的功绩,今王(指曹丕)又显扬佳美的德行来应顺这些期运,这是帝王继承的次序显明,的确是可以知道啊!
最高的治世正道的施行,(即是)君位不为一家所私有,(而)选用贤良的人、推荐有才能的人,因此唐尧对他的儿子不存私心而名声无限传扬。朕爱而向往此举,如今将追随尧的典制,禅让帝位给魏王。”
然后汉帝到高庙祭告祖先,还派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带着玉玺印绶禅让帝位给魏王,册书上说:
“啧!你(最初为“你”之意,后就与“咨”连用)魏王:以前帝尧禅位给虞舜,舜也以此命令禹接替自己,上天授命帝位不是永远不变的,只归于有德之人。汉家的道统国祚衰败,世间丧失了它的秩序,国朝落至朕身,大乱的世道愈加黑暗,众恶人横行不法、背叛作乱,天下颠倒失序。幸亏武王(指曹操)英明威武,拯救了四方的这场危难,又肃清了中原,以此使我汉家的宗庙得到保全,获得安宁,哪是我一个人得到安定,实在是让全国各地区都受到他的恩赐。今王(指曹丕)恭敬地继承前人的事业,光大前王之德,恢弘文治武功的大业,显扬你父亲巨大的功业。天帝降下祥瑞,人神明示征兆,诞生并让你来辅佐政事,众人献言,用同种言辞来应对朕的命令,都说你的器度能够和虞舜一样,采用遵循我唐尧的旧例,谨把帝位让给你。
呜呼!上天授予帝位的运数就在你的身上,你的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天赐的福禄永远长久;您可敬顺庄严隆重的典礼,享有这天下,来庄严地承接上天的旨意。”
关于这一段,《献帝传》还标出了具体日期,就是延康元年十月十三。上面记载册书诏命魏王禅代天下说:
“惟(助词,常用于文言文中的句首,没什么意思)延康元年十月十三,皇帝说:啧!你魏王。天命运数的盛衰,依德升降,夏、商、周三代预测国运的年数,著写于《春秋》,所以上天授命帝位不是永远不变的,帝王不是一个姓,由来已久了。汉家的道统衰败,时间已经很长了,汉安帝、汉顺帝以来,世间丧失了它的次序,汉冲帝、汉质帝在位的年限很短,三代没有子嗣,朝廷的纲纪开始损毁,帝王的法规衰落败坏。直到朕身一朝,上天降下祸灾,遭逢灾祸变乱、艰难苦难的时会,赶上属火德的汉朝昏暗不明的气数。改立汉帝,祸起宦官。董卓趁这个空子,比浇、豷还凶恶,劫持胁迫迁徙官署宫禁,火烧宫殿宗庙,于是致使全国如布幅般的撕裂;强敌像恶虎般的激烈争斗;中原如沸水翻滚般的纷扰动乱;坏人像蝮蛇般的充塞道路。正当此时,即使是一尺的土地都不再是汉所有,哪还有一个人是朕的子民呢?幸亏武王(指曹操)德承符命,有力地奋扬神明威武,铲除凶恨残暴之人,使中原地区安定,使皇家安宁太平。
现在王(指曹丕)继承前人的事业,盛德彰明显扬,控驭天下不迷惘,施行恩德开阔远大,声威教化延及天下,仁政如风般的流布传播到边远地区,所以四方献宝,人神响应,上天定下帝王相承的次序确实落在你的身上。昔日虞舜有大功二十件,而放勋(即尧)把天下禅让给他;大禹有清理水道,使之畅通的功绩,而重华(即舜)将帝位禅让给他。汉承继尧的运数,有让位圣贤的大义,更加顺应神灵的意思,承受上天神圣的命令,送出二个女儿来下嫁给魏。并派使持节代理御史大夫事务太常张音,捧来皇帝玉玺印绶。愿以仁义取得并将永久主宰天下,敬行帝王的威严,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天赐的福禄永远长久,恭敬地行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