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188|回复: 3

史记中五个伟大而另类的母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除了皇亲国戚之外,走进《史记》里的女性寥寥无几,而在这少之又少的女性之中,有几位母亲的形象却令人过目不忘:赵括的母亲,陈婴的母亲,王陵的母亲,张汤的母亲,还有吴起麾下一位不知名的士卒的母亲……这些伟大的母亲没有留下姓名,留下的仅仅是吉光片羽,星星点点。这些母亲闪耀着异样的光芒,温暖的光芒,她们的光芒照亮了《史记》。然而,这些伟大的母亲却又是渺小的,如同萤火虫一般,在中国古代惨淡的夜色里飞来飞去,因而,她们散发出的光芒必定有是暗淡的。
  第一个走进人们视线的是一位悲情的母亲,不但没有留下姓名,连她的儿子也没有留下姓名,后人所能知道的仅仅是,她的儿子是吴起麾下的一名普通士兵,阴差阳错,曾得到过吴起的“亲切关怀”。
  然而,儿子得到吴起将军的亲切关怀,却没有让母亲有一丝一毫的高兴,反而让她痛哭不已。
  这名士兵名不见经传,长期的行军打仗让他的整体免疫力下降,以至身上生出了恶性脓疮。生脓疮毕竟是件痛苦的事情,但该士兵却在痛苦之中感到了幸福,因为他一夜之间成了名人。他成为名人不是因为有战功,而是因为军队的最高长官吴起,亲自趴在毒疮上为他吸脓。大家争相传诵吴将军爱兵如子的佳话,他和他的脓疮也因此成了伟大的见证,见证着吴起将军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品质。
  是的,士卒们没有理由不发自肺腑地赞颂吴起,没有理由不用朴素的感情爱戴吴起。因为作为将军的吴起,在军队中居然不愿享受一丝一毫的特殊待遇。他穿的是粗布衣服,和士兵一模一样;吃的是杂粮粗食,和士兵一模一样;睡觉也经常是席地而卧,和士兵一模一样;行军也从不躺在担架上,和士兵一模一样;甚至在行军的路上还和最下等的士兵一样身上背负着军粮。这不叫“伟大”叫什么?
  可是,当这个幸运的士兵的母亲听说这件事之后却放声大哭,刚开始大家以为这位母亲感激涕零,于是就想,先让老太太感激的热泪流淌一阵子吧。谁知老太太越哭越难受,越哭越伤心,最后声遏行云,涕泗滂沱。
  战地记者抢好了角度,站好了位置,拿出录音笔采访这位痛哭不已的母亲:“可敬的妈妈,我看到您一直在哭,哭得这么伤心,这么无助,我想,您一定是受了吴起精神的感染,请问,您有什么话要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诉说吗?”
  母亲终于止住了眼泪,显然,她还不习惯面对镜头,因此,她的回答有些离题:“我是想起了孩子他爹,说来也巧啊,当年,孩子他爹也跟随吴将军当兵,我们家里的人体质都不好,孩子他爹也生了脓疮,当时也是吴将军替他往外吸的脓。你猜怎么着,孩子他爹被吴将军吸过脓之后,就如同服用了兴奋剂,在战场上像一条狼狗一样勇往直前,最后,我的丈夫当然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为我儿子吸吮毒疮,我想,我儿子离死亡也就不远了。因此,我才哭他啊。吴将军吸的是脓血,要的是性命啊!”
  在我看来,这位不知名的母亲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经验主义者,她没有用三段论,却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吴将军吸的是脓血,要的是性命。她用哭声和眼泪表达了她的无可奈何,表达了对吴起复杂的感情。
  如果这位母亲知道吴起早年的经历,可能她的哭泣会更加悲哀。
  吴起是卫国人,最大的志向就是爬上高位,做到公卿级别的高官。在他告别母亲外出谋求发展的时候,曾经许下诺言:“不做公卿,誓不归家!”离家不久,他母亲就去世了,那时吴起还没有做到公卿,于是坚持自己的誓言,没有回家料理母亲的丧事。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和吴起交往的人都认为吴起心肠太硬而纷纷和他绝交。
  吴起善于用兵,曾侍奉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却难下决心,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君因而对吴起有所猜疑。吴起一心成名,于是愤而杀妻,以实际行动表明他不亲附齐国。杀妻一身轻,吴起终于被任命为将军,率领军队大败齐国,战功卓著。
  问题就在这里,一个连自己的母亲去世都可以不回去奔丧的人,一个连自己的妻子都可以杀的人,为什么就能够替士兵吮吸脓疮呢?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爱兵如子”?
  反正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爱兵如子”,后人也经常用此事来赞扬吴起,但他们没有看见这位可怜的母亲的泪水,没有听见这位母亲的哭声。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吴起就是一个冷血的魔鬼,他是个狂热的官本位主义者,他心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跻身公卿。他所做的一切都在为自己的这一目的服务,杀妻求将,拒绝为母亲料理丧事,为士兵吮吸脓血,都是吴起为自己的公卿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士兵的母亲看透了其中的把戏,她因此预见到了儿子悲惨的未来。
  一将功成脓血干,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上一篇:史海烟云里的黄埔三杰
下一篇: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时机和背景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悲情的母亲,无奈的母亲,目光敏锐的母亲。
  和这位不知名的士兵相比,赵括称得上是声名显赫。赵出身将门,尤喜纸上谈兵,终致灭亡,留下一段令人扼腕的凄惨故事。
  但是,赵括本来是可以不死的。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一代名将,他是战国时代赵国人,和廉颇、蔺相如等齐名。
  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迎战秦军,结果赵军遭遇了连败。廉颇分析形势,认识到秦军实力强大,不能靠阵地战和敌人死拼,赵军是本土作战,只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敌人打持久战,以之来拖垮秦军。战略方针既定,赵军每天高挂免战牌,坚守营垒不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赵军一概置之不理。
  秦军无奈,就派遣间谍到处散布谣言,说什么“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目的就是让赵国换下老谋深算的廉颇,改用军事战略尚不成熟的赵括。只有换上赵括,秦军才有可能速战速决。
  赵王信以为真,拿来秦军的棒槌就当针认,兴冲冲地任命赵括取代廉颇做将军,梦想毕其功于一役。
  儿子当了赵国的将军,可把赵括的母亲吓了一大跳,她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反对国王的这项任命,甚至到了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还在孜孜不倦地上书反对。赵王弄得没有脾气,只好质问赵母其中的原因。赵母条分缕析地说:“我们女人家往往是感性的,因此,对赵括和他父亲之间的差别看得很清楚。当初赵括的父亲在世时,虽然担任将军,但他礼贤下士,待人真诚,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作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给他的东西也全都被他分给了军吏和僚属。他一旦接受任务,就不再过问家事,而是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心一意谋胜利,因此,最后往往可以取胜。但是,赵括却没有受老赵良好的作风感染,他虚荣贪财,刚做了将军就自以为了不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习惯于坐在主位接受大家的拜见。虽说当上将军的时间不长,但架子已经拉了出来,他的军吏没有一个人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的金帛,他也全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境界不同,最终的结果也一定不会相同,因此,我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这是军国大事,无需你过多操心。我意已决,赵括做将军之事已是板上钉钉,无可更改!”
  话已至此,赵括的母亲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既然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只求免受株连。”显然,被逼无奈的赵母说的这些话有些出格和过火,但这些包含着强烈的赌气因素的语言充分说明了她的绝望和无助。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随即就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更为关键的是,连廉颇的战略战术思想也抛弃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对赵军发起攻击。新官上任的赵括岂能做缩头乌龟,他立即调动军队,给秦军以迎头痛击。秦军虚与委蛇几招之后就假装败逃,赵括求胜心切,下令赵军大举追赶。在秦军的引诱之下,赵军越追越远。哪知秦军早已在另外一边截断了赵军运粮的道路,并乘机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被分割包围,互相不能照应,很快士卒离心。
   过了四十多天,赵军粮草彻底断绝,士兵饥饿难耐,情况十分危急。赵括尽出精兵,亲自指挥军队和秦军搏斗。赵括银样蜡枪头,很快就被秦军射死。赵括既死,群龙无首的几十万赵军于是投降秦军,最后竟被全部活埋。据统计,此役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士兵。
  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损兵折将的赵国无力保全,靠了楚国、魏国的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之围。
  因有言在先,赵括的母亲最终没被株连。
  母亲的先见之明虽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却没有保住儿子的性命,因此,赵母是失败的。和赵括的母亲相比,赵王无知人之明,并且不听劝谏,当然也是失败的。赵母的失败使她失去了儿子,赵王的失败使赵国几乎亡国灭种。
  赵括以自己的身死名裂,证明了母亲的正确。但是,有的母亲为了坚定儿子的信心,采用的是相反的方式。譬如王陵的母亲,就采用自杀这种激烈的方式,让儿子服从自己所作的决定。
  王陵和刘邦是同乡,但王陵的家庭背景比刘邦牛逼得多。王陵是当地著名的富豪,刘邦则是流里流气的瘪三。王陵缺乏文化素养,爱意气用事,喜欢直言,加上家里有钱,王陵当年的名气比刘邦大得多。因此,尽管刘邦当年谁也不怕,但对王陵则避让三分。虽然王陵的实际年龄比刘邦小了很多,刘邦却以对待兄长的礼节对待他。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这样一层关系,王陵心理上一直很藐视刘邦,也从来都没有真正佩服过刘邦。很多时候,王陵甚至有意和刘邦一争高下。尤其是当他看到原来根本不如自己的刘邦居然成为一代枭雄的时候,心里的酸味就更加浓重。当刘邦的部队率先攻入咸阳,刘邦本人也已呈现出王者气象时,王陵的心理失衡就显得更加严重。远远不如自己的刘邦都可以弄得这么大发,自己难道还不如他?王陵干脆自己也聚集几千党羽,驻扎南阳,也想和刘邦一样成就一番事业。他多次谢绝与刘邦合作,他心里就是不服气—当年老子可比你强多了!
  然而形势比人强,在秦末乱世,一个人的成功靠的是多方面的积累,家里曾经有钱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必然理由。当楚汉相争的局面初步形成,王陵就需要挑边站了,要么依附他人,要么自取灭亡,他不可能自成一极。万不得已,他选择了刘邦,但内心的不服气却时时存在。谁也不能保证,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之下,王陵会一心一意地跟随刘邦走下去。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不久,项羽就盯上了王陵。他派人把王陵的母亲挟持过来,极尽礼节,想以此招降王陵。王陵派手下前来探望母亲,在送别他们时,王陵的母亲说:“我知道王陵原来不服气汉王,但是在我看来,将来得到天下的一定是汉王。请替我转告王陵,要小心地侍奉汉王,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有三心二意。为了避免王陵节外生枝,我将以一死来为你们送行。”说罢即拔剑自刎而死。
  美好计划成了泡影,项羽大为恼火,随即传令将已经自杀的王陵之母投入开水中给煮了。王陵从此铁了心跟随刘邦干革命。建国后,王陵被封为安国侯,并且成为刘邦去世后重要的托命大臣,后来接任曹参做了右丞相。
  因此,当王陵回顾往事时,一定会为母亲的远见卓识而百感交集。
  远见卓识的何止王陵母亲一个,其前,陈婴的母亲也曾为陈婴的未来做过明确的规划和界定。
  陈婴愿为东阳县县令手下的普通工作人员,为人诚实谨慎,在当地有较好的口碑。陈胜吴广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秦末农民大起义在全国各地引发了连锁反应。东阳县的年轻人也跃跃欲试,他们聚众杀死县令,经过广泛的民主评议,大家公推老实的陈婴担任他们的首领,几天之间,前来参加革命的人数就达到了两万。
  年轻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活力无穷,用青巾裹头,以表示自己这一队人马是新突起的一支义军。为了将革命推向新阶段,他们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想索性立陈婴为王。陈婴当然心中窃喜,当王的诱惑不是哪个男人都可以抵挡得住的。关键时刻,还是母亲清醒,她对儿子说:“你们陈家祖坟上从来没有冒过青烟,所以你们陈家世世代代都没有显贵之人,你一夜之间暴得大名,不祥!依我看,就凭你的那几下子,还不如率众去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大树。这样,革命成功了就可以弄个省长厅长干干,革命失败了,因为你不为外人瞩目,也就容易逃脱。”于是,陈婴率众投奔了项梁,后来又投奔了刘邦。果然,革命成功后,陈婴被封为堂邑侯。
  和这些富有远见的母亲比较起来,另一位母亲更为令人难忘,她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让人记住的。
  这位母亲就是张汤的母亲。
  张汤在汉代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在《酷吏列传》里,张汤光彩照人,连人的眼睛都晃花了。
  张汤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亲让他在家看门。父亲回家后,看到肉有被老鼠偷食的迹象,就怪张汤看家不负责任。受到父亲训斥的张汤恼羞成怒,愤愤然掘开鼠洞,找到偷肉的老鼠和没吃完的肉,举告老鼠的罪行,加以拷打审问。张汤还记录了审问的全过程,反复审问,把判决的罪状报告虚拟的上级,并且把老鼠和剩肉取来,当堂最后定案,把老鼠分尸处死。他父亲看到这一场景,又看到张汤所写的判决书,大为惊讶,就让他学习断案的文书。
  汉武帝时期,张汤成了负责刑法事务的权臣,后来补侍御史。因在审理陈皇后巫蛊狱和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事件中穷治根本,受到武帝赏识,累迁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汉武帝刘彻为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张汤是制订和实施这些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曾与赵禹共同编定《越宫律》、《朝律》。
  张汤用法苛刻严峻,又十分注意迎合武帝所好,他最为拿手的是以《春秋》古义治狱,审理案件完全以皇帝意旨为准绳,并推而广之,把汉武帝对于疑难案件的批示制定为律令程式,作为以后办案的依据。他还协助汉武帝改革币制,实施盐铁官营,打击不法富商大贾,诛锄豪强兼并之家。张汤炙手可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势尊贵远在丞相之上,因此深受统治集团内其他人员的嫉恨。元鼎二年(前115),张汤受御史中丞李文、丞相长史朱买臣等人诬告,被逼无奈,只好想汉武帝写信谢罪:“张汤没有尺寸之功,起初只是文书小吏,蒙陛下宠幸,使我位列三公,我实在感激涕零。面对别人的诬告,我不愿推卸罪责,但是我想说,阴谋陷害我的人就是三位长史。”之后,张汤含恨自杀。张汤死时,据说家产总值不超过五百金,全都来源于自己的俸禄和皇上的赏赐,没有任何来源不明的资产。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汤虽然自杀,但生前毕竟担任过高级别的领导职务,为了张汤的体面,他的兄弟和儿子仍想举全家之力厚葬张汤,同时也想借此告慰张汤屈死的冤魂。张汤的母亲却力排众议:,言辞坚决地说:“张汤是天子的大臣,遭受恶言诬告而死,我们为何要厚葬呢?我们又有什么义务来如此粉饰太平呢?”因此,曾经位列三公的张汤,死后就如同一个草芥百姓一样,被一辆破破烂烂的牛车拉到了古陌荒阡。据说,张汤的遗体躺在一个薄薄的棺材里,棺材之外连个外椁都没有。
  张汤的母亲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怨恨,以这种方式向社会发出了无声的抗议。汉武帝听到这种情况之后,感慨地说:“非此母不能生此子!”
  张汤身后的凄凉感动了汉武帝,他穷究此案,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砍下了三个诬告张汤的长史的脑袋。
  皇上怜惜张汤,可是张汤不能复生,就有意在张汤的儿子张安世的职务升迁上给予补偿。从此,张安世步步高升,到汉宣帝时期被封为富平侯,尊贵无比。随着张安世地位的提高,班固在撰写《汉书》的时候,就将张汤由《酷吏列传》中拔出,张汤总算翻了身。而这一切无疑都和张汤母亲当年的重大决定有直接关系。正是因为张母坚持薄葬张汤,张汤的冤情才得以为皇帝所瞩目,张家才赢得了最后的公正。
  这些母亲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是历史却顽强地记住了她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2 21:13 , Processed in 1.39423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