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服后的变化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击败了归降未久而又反叛的并州刺史高干,彻底占据了并州,于是任命梁习以别部司马暂领并州刺史。
梁习一上位就所面临的局面就非常不稳定。“胡狄在界,张雄跋扈,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兵家拥众,作为寇害,更相扇动,往往棋跱。”是《三国志》对于当时局面的描写。
上文中的“胡狄”主要为南匈奴诸部,“张雄跋扈”则表示了他们内在潜有的割据隐患。为了可以消除这样的隐患,梁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三国志·梁习传》对梁习的治理措施描写完毕后,第一句话就是“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於编户。”可见,梁习主要针对的对象还是匈奴。
梁习的治理政策可以大致分为3类:
1、把匈奴的高官子弟、上层人物吸收到地方政府中担任官职,使他们与部众完全脱离关系。(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
2、把匈奴的牧民壮丁调征,编为“义从胡”和“勇力吏兵”,分发到各个地方打仗或驻防,他们的家属则迁移到了邺城居住。我想在座的应该知道邺城是什么样的地方。(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吏兵已去之后,稍移其家,前后送邺,凡数万口)
3、对于一般匈奴百姓,鼓励他们参与农业生产。可以说从这里匈奴人开始从畜牧经济转向了农业经济(百姓布野,勤劝农桑)。
在采取一系列政策之后,梁习有效消除了匈奴对于北方的余在威胁。以至于 陈寿 不得不评论他说为“后单于入侍,西北无虞,习之绩也。”至此匈奴的威胁基本解除。
公元207年,曹操派人去南匈奴左贤王(当时的左贤王是刘豹)那里迎回了蔡文姬,这就是有名的“文姬归汉”。(不过这件事只是一个小插曲而已)
在公元216年,匈奴发生了惊天的巨变。那年,曹操晋魏王,威名遍天下,他的声明传到了北方,匈奴人都很仰慕他,于是单于呼厨泉 亲自 来邺城拜贺曹操,注意是亲自。(《后汉书》和《三国志》乃至《晋书》都有提及)
曹操为了削弱匈奴势力,将呼厨泉留在了邺城,用上宾之礼对待他,让他的右贤王回去帮他管理南匈奴各部。
曹操又匈奴分为了 左、右、南、北、中5部,每部选尊贵者为帅,别令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
匈奴部落组织虽然名义上虽还被继续保存着,但权力就此却已全部落入曹魏政权的手中,单于也变成了徒有虚名的称号,南匈奴国家政权基本灭亡。
不过匈奴人那也不是束以待毙的,他们之中也不乏野心极大而富远见的人物。此人就是呼厨泉的时期所立的 左贤王,本应该在呼厨泉死后担任单于之位的刘豹。但由于曹操的分匈奴为五部的举措,刘豹只担任了一个左部统帅。对了这个刘豹有一个厉害的儿子。那个儿子就是赵汉的开国皇帝 刘渊。因为此段属于晋朝的历史了,所以我就不提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百科一下。
《三国志·邓艾传》记载:
是时并州右贤王刘豹并为一部,艾上言曰:"戎狄兽心,不以义亲,强则侵暴,弱则内附,故周宣有玁狁之寇,汉祖有平城之围。每匈奴一盛,为前代重患。自单于在外,莫能牵制长卑。诱而致之,使来入侍。由是羌夷失统,合散无主。以单于在内,万里顺轨。今单于之尊日疏,外土之威浸重,则胡虏不可不深备也。闻刘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为二国,以分其势。去卑(分五部匈奴时候曹操所派去监国的右贤王)功显前朝,而子不继业,宜加其子显号,使居雁门。离国弱寇,追录旧勋,此御边长计也。"又陈:"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塞奸宄之路。"大将军司马景王新辅政,多纳用焉。
上述文段大概是邓艾在嘉平元年(249)左右提出的。开头第一句就直接表明了刘豹此人的野心能力。
《三国志》在此处引录了这样一段文字:
胡三省曰:谓南单于留邺,虽有尊名,日与部落疏。而左贤王豹居外,部族最强,其威日重也。
从上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2个结论:
1、南匈奴的单于此时仍然在曹魏方做人质,但是由于时间太长了所以已是名不副实。
2、刘豹此时的部落对于当时的曹魏已然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而邓艾所述的“外土之威浸重,则胡虏不可不深备也。 ”所说的则是刘豹吞并其他诸部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