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632|回复: 1

[转载] 《三国志》“从祖父”问题考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关于“从祖父”的问题,最近引发了一系列轰动不小的讨论热潮,其中不乏神级考证帝,在下历史渣一枚,回去特意翻了一些资料,略有所得,所以也来说两句。
  首先,这个争论的缘起——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
  对此大家的争论无非就是以下两点:
  一、“从祖父”同父辈。
  二、“从祖父”同祖辈。
  大多数人基于现代称谓的思维惯性,素来将“从祖父”认同为祖父辈,并且很难接受一直认为的“周忠是周瑜伯(叔)父”忽然变成了“周忠和周瑜同辈”,说实话我最初也是万分不愿意相信,但是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还是得看证据。
  对于这一称谓的解读,第一便不得不提《尔雅·释亲》中的“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祖晜弟为族父。”那么关键就在于“从父”与“晜弟”这两个词的解读,为此,我特意去下了《尔雅注疏》,其中正文清晰地记载着:
  “晜,兄也。”
  也就是说,“晜弟”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翻译成“兄弟”的,而“从祖”的翻译,至今仍然凝滞在如下两个分界里:
  一、“从祖”表示的是辈份,即“祖辈”,所以说是“从祖”辈,而不是“从父”辈。
  二、“从祖”表示的是亲疏,并举郝懿行义疏:“云父之从父晜弟者,即父之世父、叔父之子也,当为从父。而言从祖父者,言从祖而别也,亦犹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之例也。”
  在《尔雅·释亲》的注疏中,也有“从祖而别世统异故”和“从父而别”的两点重要注释,分别补注于以下两句之后——
  “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从祖而别世统异故)”
  “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晜弟。(从父而别)”
  其后又有释曰:“从祖而别,继世分宗,其统各异,故曰从祖。”由此可见,“从祖”是一个单独的名词,“从祖父”三字应断为“从祖—父”,而不是“从—祖父”,只有“父”字代表的是辈份,而“从祖”指代的是亲疏,“从”字指代横向的亲疏,“祖”字指代纵向的亲疏。
  当然,如果你认为这样的注疏也是后人理解,缺乏绝对的说服力,那么《释亲》中还有如下条目,可以一观:
  “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晜弟。”
  假使如第一种观点所言,只有“从”一字表亲疏,而其后的两字或一字表辈份的话,在对于如上内容的理解上就会出现讹误和矛盾:
  即,若“从父晜弟”如第一种观点解释,就是“父亲的兄弟”,高于自身一辈,那么整句话就成了“(自己)兄长的儿子和弟弟的儿子互相称对方为父亲的兄弟”,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都是无比矛盾的。
  由此可见,无论是注疏也好,原文也好,素来认同的都是“从祖”为一的指代亲疏观念,“从祖父”表父辈,于是《晋书》中的这样一句话也可以得到解释——“燕公是王之父,王出奉明帝祀,今于王为从祖父。”辈份未变,只是改祀而已。
  由此可以进行相关推断,诸如《陆逊传》的“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通过陆氏家族谱系可知,陆康同陆逊的亲属关系基本可以证实,“从祖”可以相当于《尔雅·释亲》中的“从祖祖父”,《晋书》中这一段也可以相为补正:
  “经年,国中谋推匹磾为主,事露,被害。文鸯亦遇鸩而死,惟末波存焉。及死,弟牙立。牙死,其后从祖就陆眷之孙辽立。”(注:段就陆眷是段匹磾祖父[即段乞珍]的兄弟,即段匹磾的从祖。段辽是段就陆眷的孙子。段匹磾和段辽是从祖兄弟关系。)
  经由以上两条出自《晋书》的例证,可知《晋书》中对于“从祖父”、“从祖(祖父)”的关系也并未与《尔雅·释亲》有几多出入,然而同在《晋书》,却又有一句每每被拿来作反例的证据,即“又礼,祖之昆弟,从祖父也。”
  对此,我在意的,不是这个“从祖父也”的断句问题,而是这个“又礼”的“礼”,于是我在《礼记》、《仪礼》和《周礼》的注疏中挨篇检索,最终发现提及“从祖父”的只有如下两篇(当然,如果有人能找到其他的“礼”,就麻烦您补充下我的证明漏洞):
  《仪礼·丧服第三十一》
  《礼记·曲礼下第二》
  《仪礼·丧服第三十一》:“[疏]‘从父昆弟’。○注‘世父、叔父之子也,其姊妹在室亦如之。’”
  “谓之从父昆弟,世叔父与祖为一体,又与己父为一体,缘亲以致服,故云‘从’也。降於亲兄弟一等是其常,故不传问。”




上一篇:汉末三国军职五问
下一篇:灭族与屠城——读三国话杀戮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见“从”字是别亲兄弟所用,凡用“从”,则有血缘亲系,只是与直系相比血统疏远一分,而他对于“从父昆弟”的解释,也合乎《尔雅·释亲》。
  再者,《仪礼·丧服》中还有:“小功,布衰掌,牡麻致,即葛五月者。从祖祖父,从祖父母报;人祖昆弟;从父姊妹篇,孙嫡人者;为人后者为其姊妹嫡人者。”其中着意把“从祖祖父”和“从祖父母”分开,可见二者所说不是一回事,备份也与后面的几个构成阶梯递减,从而可以引证“从祖父”是父辈的问题。
  《礼记·曲礼下第二》中则仅有注疏中提及“卒哭明日而立主,祔於庙,随其昭穆,从祖父食。”很明显是一个词性的巧合,与我们所查的“从祖父”同名异事,可以忽略。
  可见,《晋书》中这一句屡被引用的“又礼,祖之昆弟,从祖父也”,实则是一句连引用“礼”都引用失当的错误言论,那么这句话的语境究竟源自哪里呢,让我们回去看一看上下文——
  “避乱东渡,元帝以为丞相记室参军,迁临淮内史、振威将军。顷之,征拜散骑侍郎,转尚书右丞。时有事于太庙,雅奏曰:‘陛下继承世数,于京兆府君为玄孙,而今祝文称曾孙,恐此因循之失,宜见改正。又礼,祖之昆弟,从祖父也。景皇帝自以功德为世宗,不以伯祖而登庙,亦宜除伯祖之文。’诏曰:‘礼,事宗庙,自曾孙已下皆称曾孙,此非因循之失也。义取于重孙,可历世共其名,无所改也。称伯祖不安,如所奏。’”
  看到这里,我们就该明白了,景帝司马师和元帝的关系的确是祖孙,而钟雅其人想要表达的也是祖孙的意思,奈何这个“从祖父”用得不得当,甚至违背他所引据的典籍,着实很不合理。
  那么对这样一处讹误应该怎么解释呢?
  当然,史料传抄流徙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笔误,更何况是区区一份奏疏,要知道《晋书》的成书时间可是在唐初,中间隔了多少战乱,再加上《晋书》本身两个致命性缺点——
  其一:记述荒诞,继承了前代晋史著作的缺点,记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之谈也加以收录。
  其二:史料取舍不够严谨。据历史学者考察,在修撰《晋书》时期,所能见到晋代文献很多,除各专史外,还有大量的诏令、仪注、起居注以及文集。但《晋书》的编撰者主要只采用臧荣绪的晋书作为蓝本,并兼采笔记小说的记载,稍加增饰。对于其他各家的晋史和有关史料,虽曾参考,但却没有充分利用。因此唐代成书之后,即受到当代人的指实,认为它“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刘知几在《史通》里也批评它不重视史料的甄别去取,只追求文字的华丽。清人张熷在《读史举正》举出《晋书》谬误达四百五十多条。钱大昕也曾批评《晋书》“涉笔便误”。
  更何况,我们的自身经历也告诉我们,称谓这种东西是不断变动的,也许真的到了初唐,“从祖父”一词所指代的意义就真的发生过变化,然而,对于我们钻研汉末魏晋的人来说,还是要以当时环境为准则,毕竟,《魏书》不是还有这样一大段话可以为我们互相引证不是么——
  《魏书·列传第四十六》:“灵太后尝从容谓昱曰:‘今帝年幼,朕亲万机,然自薄德化不能感亲姻,在外不称人心,卿有所闻,慎勿讳隐。’昱于是奏扬州刺史李崇五车载货,恒州刺史杨钧造银食器十具,并饷领军元义。灵太后召义夫妻,泣而责之。义深恨之。昱第六叔舒妻,武昌王和之妹,和即义之从祖父。舒早丧,有一男六女,及终丧而元氏频请别居。昱父椿乃集亲姻泣而谓曰:‘我弟不幸早终,今男不婚,女未嫁,何匆匆便求离居?’不听。”
  所以,对于《晋书》中的这一句话,我们大可以一笑置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9 06:39 , Processed in 0.1892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