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114|回复: 2

[转载] 曹魏“纪检官”如何预防职务犯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孔明亲手打造蜀汉“庸官俱乐部”
下一篇:三国兵器排行榜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三国时期,曹魏曾出现过一个奇怪的官名,叫“宫正”。如曹丕称帝后,司马懿曾推荐鲍勋担任“宫正”。之所以说它奇怪,是因为“宫正”这个官历来有些不清不楚,西周时它是专门管巡逻的,南北朝时它是太子的老师,唐代时它又成了宫女干的活。让学富五车的老鲍做太子老师还说得过去,如果管巡逻,乃至于进入深宫代替宫女,就显得很滑稽。</p>    据《三国志》作者解释说,“宫正”在曹魏其实就是御史中丞,这就好理解了。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是全国纪检干部的头头。鲍勋的个人品行不错,而且刚直,完全可以胜任此职,足见司马懿慧眼识人。
    曹魏的纪检干部们是相当牛逼的,由于他们的努力工作,对官员的职务犯罪起到了系统化、立体化的震慑、预防和打击作用,可为今日鉴。
    首先,在队伍建设上更加完备。
    除了御史台,还有侍中寺(谏官)、尚书左丞、司隶校尉、校事等纪检机构,构成了曹魏政权的中央监察系统,既分工明确,又相互交叉:御史台负责全部政府机构的监察,名义上还管地方;侍中寺的侍中,负责对皇帝提意见;尚书左丞的监察对象主要在尚书台内,是部门内设的纪检干部;司隶校尉监察京城及其附近地区的官员;校事在曹丕时期,监察皇帝以下的文武百官。
    除尚书左丞和侍中寺外,其他三套班子基本上是重叠的。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在监察体系内分权制衡,彼此制约;二是随着政治上的需要,须不断强化监察的力量,因为曹魏政权既要取得豪强世族的支持,又要加强对他们的控制。
    也就是说,不管是谁在什么地方搞职务犯罪,总会有纪检干部管得了你,甚至在魏明帝曹睿主政时,还出现了各系统纪检干部联合执法的例子。
    其次,在隶属关系上,曹魏的纪检干部基本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
    我们知道,东汉的御史台,名义上还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办公厅一类的机构),即纪检干部除了有个婆婆(皇帝)之外,还有一个后妈(办公厅主任),束缚太多,也难怪东汉官场贪渎成风。曹魏的御史台则彻底脱离了少府,这一脱离是我国古代纪检监察体制的重大变革,表明御史台已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他们只需对皇帝一个人负责。
    有趣的是,正是由于他们的相对独立,皇帝有时候也会犯糊涂,把他们给忘了。一次魏文帝曹丕上朝,看到大殿的台阶上端坐着一个人,头上还插了一支笔,就问身边的人这是干什么的。身边人回答不上来,还是一个叫辛毗的侍中说:“这是殿中侍御史,头上插的笔是用来举报不法官员的。”
    第三,在人员配备和实际职能上都有所增强。
    如东汉御史台的官员,除派驻地方的刺史外只有18人,而曹魏时御史台官员的人数达到23人,对地方的监察仍沿用派刺史的做法。魏国共有十二个州,州的“一把手”称州牧或刺史,他们握有监察权,名义上隶属于御史台,但却是以行政和军事长官的身份对下属进行监察,性质与西汉专职监察的刺史已不相同。监察工作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占有多重地位、甚至抓与不抓,完全因人而异。
    再比如,东汉司隶校尉的属官有从事史12人、假佐25人,共37人,而曹魏时司隶校尉属官有从事史、假佐等100人,人数远远超过前代。
    因为曹操曾做过司隶校尉,政权建立后,就很重视这项工作。按照级别,司隶校尉排在各部门首长之后,但在朝会的时候,大臣们坐在宫殿的正南门外,这时司隶校尉坐在各部门首长的上首,一个人单坐,比东汉时的“三独坐”更为显要。进入宫殿后,再按职务高低,司隶校尉坐在各部门首长的下首,即回到了自己应该坐的位子上,也不单独坐了。
    曹魏时期最厉害的纪检干部,当属校事了。校事这个职官的设置,大概是在曹操被封为魏王之后。由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的养子,说起来曹操也是宦官的后代,他的这一出身为世人所不齿,他的对手也总是拿这一点来贬损他、攻击他。所以,曹操急需一种超常规的工具,帮助他树立权威,监察百官,控制豪强世族,于是设置了校事一职。校事身兼帝王亲信、监察和军事执法官,能直接向曹操检举不法官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担任这一职务的是卢洪和赵达两个低级官吏,两人中,赵达的作风更加生猛。当时官场流传一句话:“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曹丕称帝后,校事成为正式的监察官,监察对象无所不包,权力更大。
    公元239年,魏明帝去世,7岁的曹芳继位,大权旁落,校事失去了过硬的靠山。不久,大臣程晓上奏要求取消校事,他甚至把有些地方发生的水旱之灾也怪罪到校事头上。程晓的意见代表了豪强世族的心声,当时辅政的司马懿一心要取得大族的支持,以夺取曹氏政权,便接受了这个建议。
    校事一职在曹魏只存在了30余年,但影响很大。今天我们谈论校事这一古代的纪检干部,应该从昨天的实际出发,曹操身边猛将如云,谋士如雨,没有震慑他们的“杀手锏”,恐怕是不行的。特殊时期的制度做法不仅要合法,还要管用,即在实践中要行得通、见实效。校事就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预防职务犯罪的产物。
    第四,领导能够以身作则,对纪检干部给予大力支持。
    曹操就不说了,没有他的支持,卢洪和赵达根本牛不起来。《三国志》还记载了这么一个事例:文帝曹丕时,辛毗为侍中。曹丕想把冀州的10万户世家大族迁到河南去。当时连年天灾,百姓饥苦,群臣都认为不宜搞大规模的搬迁,但文帝的主意很坚决。辛毗和其他大臣一起求见文帝,文帝知道他们想说什么,板起面孔,没给好脸色看,吓得大家都不敢作声,只有辛毗一人敢于说话。
    辛毗:“听说陛下要让世家大族搬迁,有这回事吗?”文帝:“你认为我做得不对?”辛毗:“确实不对。”文帝:“我不和你议论这事。”辛毗:“承蒙陛下不嫌弃,让我担任了参与谋划的侍中,怎么不和我议论?并且我所说的并非出于私心,而是在为国家考虑,陛下怎能加怒于我呢?”文帝自知理亏,不吭声,起身回内室。辛毗跟在后面扯住文帝的衣袖,文帝很生气地一甩袖子,进了内室。过了好一会,才从里面出来,问:“你为何逼得这么急?”辛毗诚恳地说:“如果现在大规模搬迁,既丧失民心,又无法安置那些世家大族。”最终,文帝下令把迁徙的人数减半。
    纪检干部敢提意见,帝王先怒而后从之,这个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这里,有两个因素应考虑进去:一个是辛毗为曹操时的老臣,资深望重;另一个是更重要的,即当时处于战争年代,必须君臣一心,共同对外。这是客观环境使然,亦是对皇权的一次制约。当然,曹丕能做到这一步也是不容易的。
    有一个叫贾逵的人,做了豫州刺史,他没有忘记自己还是一名纪检干部,就坚持按规矩办事,到任没几个月,就把辖区内二千石以下官员有不法行为的都给举报了一遍,免了他们的职务。当时曹丕刚刚称帝,急需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就同意了贾逵的做法,称赞贾逵是真正的刺史,并让其他各州都学习豫州的经验,这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察吏六条”。(赵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3 07:14 , Processed in 0.0869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