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809|回复: 1

[转载] 《三国演义》里的仁义礼智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一段壮阔豪迈的历史,吸引了无数后人的目光。一部《三国演义》为人们呈现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在那烽烟四起的岁月里,太多的人物从中涌现出来,并牢牢刻印在人们的心里。
也许,《三国演义》里的人和事并不完全真实,可这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并不重要。《三国演义》里值得我们去追随、思索的,是那个动荡年代交织碰撞的人性,是那波澜壮阔的史诗中激荡的崇高德行。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古代儒家学者对“仁政”思想非常推崇,“仁”也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最想表达的思想之一,所以他塑造了刘备这么一个典型的形象。
在那个连年战争的乱世中,刘备博爱的人格被彰显得淋漓尽致。且看败走江陵,面对追来的曹军,刘备想到的并不是自身的安危存亡。为使百姓不被曹军杀戮,他毅然携民渡江,眼看着扶老携幼的人们流离失所,刘备大恸,道“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追兵已至,危在旦夕时,他仍旧没有抛弃追随他的百姓,“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何以弃之”。刘备身上所体现出的体恤军士、爱民如子的崇高品德,成为《三国演义》里“仁”的典范。
而刘备拒绝以吊丧为名夺取荆州,更是在当时唯利是图的诸多诸侯身上几乎看不到的。这其中的原因固然也有出于笼络人心、建立统治的目的,但至少在危急关头,刘备在“仁”和“功利”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
很多人评价刘备是“妇人之仁”、“假仁假义”,但笔者却不这样认同,至少刘备展现了民为邦本的崇高政德。这,无疑是“仁”的思想贯穿在《三国演义》里的重要线索。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义”,在烽烟弥漫的三国里,变得尤为突出。大大小小的人物以义作为准则,吸引了无数人的叹息和思考。






上一篇:谯周与贾诩同样的人生却不一样的结局
下一篇:赵云和他战马的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义的概念实在太广,公义、正义、情义、忠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对各种义进行了充分的描述。</p>    论国之大义有为国难慷慨赴死的王允,有痛骂曹操的太医吉平;论情义则数桃园结义的三兄弟、为父舍身的曹昂;论忠义则当数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关羽。
    无论是何种义,都足以屹立在天地之间,流传千古。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义”经过罗贯中的描写,几已上升为判断其中人物忠奸的标准,让后人在读《三国演义》时,默默凭吊那曾经的“义胆忠肝”。
    礼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篇》
    “礼”,向来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重要德行,古代社会更是把“礼”当做道德规范。当然,封建社会所规定的“礼”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不同的人要遵守不同的行为规范。但是在《三国演义》里,我们看到的“礼”,却不仅仅停留在这一维护统治者的狭隘层面,里面人物的尊礼重礼也同样让我们为之感动着:曹操赤足迎许攸的场面至今为人所称颂,而为了当世大贤三顾茅庐的刘备,这种重礼的行为更是传为佳话。
    自然,《三国演义》里一些细节也反映了罗贯中对“礼”的推崇。如孙权与周瑜的对话,权曰:“都督治水军劳神。”瑜曰:“主公掌政事不易。”简短平常的对话,却从侧面反映了上下属之间的互相尊敬。再如,刘备、关羽、张飞受到袁术忌恨而离开时,曹操暗自抚慰三人;关羽为避嫌,秉烛观《春秋》,这无处不在的“礼”使得《三国演义》呈现了温暖的一面。
    智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 ——《荀子·正名》
    说到“智”,从古到今喜爱《三国演义》的人,很大一部分大概是喜爱其中精彩的智战。的确,《三国演义》通过军事、外交、朝堂等各种智慧的应用,把智战描写得酣畅淋漓。田丰、沮授、荀攸、荀彧、郭嘉,都是以“智”称道的谋士,而诸葛亮隆中定三分的宏图大略、舌战群儒的机变无双,让其成为了智者中的智者。
    《三国演义》里大多数的智者都有着自己的气节与抱负,田丰宁死不肯负袁绍,沮授面朝故主方向坦然受刑,陈宫被曹操俘获决意赴死。种种义烈的行动,让《三国演义》里的谋士们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信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国语·晋语》
    “五常”中的“信”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也同样是《三国演义》中时有提及的思想。虽是群雄割据的乱世,无论是英雄还是枭雄却都高度重视“信”。刘备回答孔融的“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曹操义放关羽的“吾欲取信于天下,安肯有负前言”;即便是对曹操恨之入骨的徐庶,也因为信义不肯叛曹。这种种的“信”,构筑了属于三国时代的道德基础,让“信”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和立国之本。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巨著,在渲染战争场面的同时,把儒家的“五常”也同样描写得淋漓尽致。诚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不断改变,现代的人们对“五常”或许有着不同的解读。就如崔州平曾对刘备说过的“往是今非,昔非今是”。可无论是与非,《三国演义》仍将会继续流传,这段悲壮豪迈的历史,仍将为人们不断传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3 07:47 , Processed in 0.10637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