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178|回复: 2

[转载] 曹操墓到底在哪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关于曹操墓所在地,1000多年来说法众多,诸如许昌城外说,漳河水底说,铜雀台下说,河北彭城说,最著名的莫过于七十二疑冢之说——曹操临死前害怕坟墓遭到盗掘,吩咐死后将72座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抬出邺城,埋葬在漳河旁72个不同的方位,布下迷局。众多的传说中,哪些更为可靠?真相如何?曹操墓究竟在何地?
据说许昌有两座曹操墓
今年夏天,在许昌采访三国文化遗迹时,曾听到曹操墓在许昌之说,这勾起我们探访曹操墓的兴趣。
我们的寻访首先从许昌开始。在许昌,据说有两处曹操墓:一处在今魏都区大十字街原土特产门市部的后院,这里传说在日军侵占许昌时,曾遭到日军一个连队的盗挖;上个世纪50年代,遗迹尚存,但已经没有文物可做佐证了;我们今日探访,已经看无可看。
另一处在许昌清潩河中。说曹操墓在此河中,来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曹操冢》一文:“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遏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在该文的最后,蒲松龄还曾感叹地说:“后贤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家藏君尸。’宁知竟在七十二疑冢之外乎?奸哉瞒也!”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多采自民间志怪传奇,但这篇似乎言之凿凿,成为曹操墓所在地众多说法中的一种。
许昌市文物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由于缺乏实物佐证,曹操墓在许昌之说不足为凭。而真正的曹操墓很可能在漳河两岸的安阳与河北临漳境内。
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最流行
在关于曹操墓地的说法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莫过于“七十二疑冢”了。曹操做过盗墓贼,挖掘过黄巾军将领张角的坟墓,而其生性多疑且又奸诈的性格,使很多人相信:他完全有可能临死设下“七十二疑冢”。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特别写道:“(曹操)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
安阳市原地名办主任许作民介绍,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最早产生于宋代,正如《三国演义》所说,曹操是怕后人盗挖才设下的。古代写曹操疑冢的诗词很多,如北宋王安石《疑冢》诗云:“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几春秋。”这里所说的“八九丘”即指七十二疑冢。
在南宋诗人范成大《拦辔录》中,写他出使金国途中经过相州时看到“(讲武)城外有(曹)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传云操冢在古寺中”。古寺即好事者所建的曹公庙,在七十二疑冢中。
元代纳新的《河朔访古记》中也曾提到“(讲武)城外高丘七十二所,参错布置,垒然相望,世云曹操疑冢。初,操之葬为惑后人,不致发掘故也。冢间有曹公庙,殿屋甚华丽”。
在明代的《邺乘》中也曾记载:“疑冢在漳河南北,垒垒不绝,大小殊状,俗曰曹氏疑冢。”
关于七十二疑冢,还有一个颇为蹊跷的传说:在清朝同治年间,有个叫牛伢儿的少年在讲武城东南的彭村打柴时,突然在一人多高的蒿草丛中发现一座大冢,大冢墓砖已显露,墓前倒卧一块石碑,他赶忙从几里外的村子里叫来一位私塾先生,辨认石碑上的字。一读,才知道这是魏武帝曹操陵墓。于是村人立即将这件事报告到磁州县衙门。县令得知后,马上坐轿赶到彭村,可是再拨开蒿草丛看,那座大冢竟无影无踪,连石碑也找不到了。县令十分生气,认为私塾先生欺骗他,命役卒将他一顿毒打,而再去寻找牛伢儿,这少年却从此没了下落。
在这些文字记载与传说中,七十二疑冢毫无例外地都跟“讲武城”有关。讲武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上一篇:魏晋时代的神女下凡
下一篇: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说献疑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安阳市出发,沿107国道向北二三十公里,即到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村,该村隔漳河与河北磁县讲武镇相望,其间相距不过两三公里。通过漳河大桥,即可到达讲武镇地界。相传曹操疑冢就设在讲武城外,即今磁县及相邻的临漳县境内,都有着数丈高甚至数十丈高的墓冢,这些墓冢长期被当做曹操的疑冢。
    这些墓冢是否为曹操的疑冢?有人曾经提出过疑问,因为根据曹操临死时下达的《终令》,曹操要求他的寿陵建在西门豹祠的西原上,“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也就是说,陵墓必须建在地势高的地方,上面既不要封土,也不要种树,没有任何标志。而临漳、磁州境内的七十二疑冢,却是人工封土堆积而成,明显不符《终令》。
    疑问最终被证实。1976年,磁县大冢营村北一座墓地被发现;两年后经过发掘,从其墓志铭中得知主人是北齐武成皇帝高湛之妻、北方蠕蠕族的邻和公主。
    距蠕蠕公主墓不远,考古工作者随后又发现了北齐后期著名战将兰陵王的墓地。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物部门开始了对七十二疑冢的系统调查和部分发掘,最终证明“讲武城外”的疑冢并非72座,而是134座,它们也与曹操墓无关,大都是东魏和北齐的皇家墓葬。
    许作民说,历史上,邺城作为国都是从曹操时代开始的,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及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都把邺城作为国都,皇族都把墓葬埋在邺城不远的漳河两岸,是自然的事儿。讲武镇离邺城不过数公里,有大量的东魏、北齐墓并不奇怪;即便在漳河南岸的安阳市安丰乡境内,也有数十座这样的古墓。这些墓显然与七十二疑冢无关。
曹操墓埋在漳河河底?
    理清讲武镇的疑冢谜团之后,我们沿着漳河河堤前往邺镇(邺城遗址所在地)三台村的途中,不时可以看到漳河河内的景象:这条历史上经常洪水泛滥的河流,如今却干涸得面目全非,河底种满了郁郁葱葱的庄稼,丝毫不见水流的踪影。
    曹操墓埋葬在漳河河底是传说之一。这则传说来自清康熙年间褚人获的《坚瓠续集》,其中说:“顺治初,漳河水涸,有捕鱼者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溪,窥之黧然,疑其中多鱼,仍由溪入。数十步,得一石门,心怪之,出招诸捕鱼者入。初启门,见其中尽美女,或坐,或依,或卧,分列两行。有顷,俱化为灰也。内有一床,床上卧一人,冠服俨如王者。中立一碑,渔人中有识字者就之,则曹操也。众人因跪而斩之,磔裂其尸。诸美人盖生儿殉葬者,地气凝结,故如生人。继而泄其气,故遽成灰。独操以水银殓,其肌肤尚未腐朽也。”
    这种清人笔记体裁的记载,其真实性有多大,则很难判断。
    倒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篇探讨曹操墓的文章曾引述财政部副部长的信,这位副部长抗战时期曾任太行区磁武县县长,对磁武、临漳一带名胜极为熟悉,谈及曹操墓,他说:“古漳河在历史上几经迁徙,铜雀台、冰井台就是在漳河改道时被冲垮的。曹丕说‘欲祭先王于河上,揽省上下,悲伤感切’。”似乎因为漳河滚动把曹操冢淹没了,致使他无处祭祀,“曹操冢被埋在河底,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位副部长的观点很有代表性。许作民说,其实这种说法只是种猜想,没有考证的依据。“欲祭先王于河上”,是曹植在其封地鄄城向曹丕上的《请祭先王表》中提出的,并不是曹丕要祭先王于河上。曹植所说的“河”并非漳河,而是指当时流经鄄城之北的黄河。
铜雀台下有没有曹操墓?
    从讲武镇向东五六公里,即为河北临漳县的邺镇,这里原为曹操邺城遗址,今位于漳河大堤内,堤外即为三台村,这里即是曹操修建的有名的铜雀三台——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所在地。
    公元208年春,曹操依邺城城墙开始修建铜雀三台。铜雀三台有现在的10层楼高,之间相隔60步,并有楼阁相连,雄伟壮观,曹操常在其上听歌看舞,作诗赋歌。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三台之中,最为高大的是铜雀台,其铸铜雀于楼巅,俨然象征着曹魏政权的权威,最为曹操所喜爱,曹操也经常将自己钟爱的美女安排在此台上,故有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之说。
    现今三台只存在金虎台一座,高十几米,有长长的台阶直通其上,其下还有曹操的转兵洞,直通台北侧。在北侧,我们才看清这是座土台,夯筑的痕迹很明显,虽壁立却不坍塌。
    据讲解员讲,金虎台往北为铜雀台,在明代漳河洪水中被冲刷去一部分,到现在只留下台基一角,而冰井台则在明代洪水中完全被毁。
    有传说曹操死后被葬在三台之下,当地也有民谣说:“漳河水,冲三台,冲出曹操的红棺材。”从曹操对三台的喜爱程度来看,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可信性。但实际上,曹操临终时交代子女说:“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这则史料很显然否定了曹操墓在三台之下的传说。
    记者曾就此询问金虎台景区讲解员,她说确实有此一说,前几年在铜雀台等遗址上曾经进行过发掘,想寻找些相关线索,但并没有什么收获。
    真相到底如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2 16:23 , Processed in 1.19830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