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章武三年(即公元223年)夏四月癸巳,先主刘备带着满腔遗恨离开人世。在临死之前,托孤于丞相诸葛亮以及尚书令李严。而随着尚书令李严留镇永安,可以说蜀汉的权利以及重担都被诸葛亮一齐挑在肩上。从章武三年五月后主继承大位开始到建元十二年秋八月⑴,可以说蜀汉前期都带着很浓重的诸葛亮的印记⑵.
然而从章武三年后主继承大位开始到建元十二年秋八月,蜀汉政权可谓多事之秋。就算不提那些妖异之事⑶,南蛮叛乱,后主大婚,诸葛亮一伐失败;任何一次大事都有可能成为大赦原因。然而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却只出现一次大赦。五月,后主袭位於成都,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
有些人或许以蜀不置史⑷难之,然而小子认为,如若蜀不置史,所以诸葛亮执政时期大赦只有这一次记载,何以后期蜀汉大赦记载如此清楚详细,显然这不能简单以蜀不置史来评说。
⑴三年夏四月,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后主袭位於成都,时年十七。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于渭滨。《三国志后主传第三》
⑵.诸葛亮弃父母之国,阿残贼之党,神人被毒,恶积身灭。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刘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己。《三国志明帝纪第三》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⑶汉晋春秋曰:冬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
⑷《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评》:“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1.大赦的由来及其作用
大赦,置也。——《说文》。段注:“赦与舍音义同。非专谓赦罪也。后舍行而赦废。赦专为赦罪矣。”显然古时候赦未必专指赦免罪行,不过从现代史观来看,赦从周朝就逐渐开始专指赦免罪行。何以言之?公族无宫刑。狱成,有司谳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公又使人追之。曰:“虽然。必赦之。”有司对曰:“无及也。⑴按理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既然犯了罪就该被判刑,这本应该是喜大普奔之事,为什么还需要赦免那些罪有应得之人?然而法律基准除了给罪犯以严惩之外,同时也应该具有对犯人的宽恕。同时在周朝,宗法制度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也日趋完善。“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⑵既然如此,人与人形成紧密不可分的纽带,而相信每一个人也很在亲情面前对犯罪之人痛下杀手。因此《易经解卦》中有“君子以赦过宥罪”的象词,同时在《逸周书寤儆》也有“赦有罪,怀庶有,兹封福”的句子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时远在周朝,就出现相应官员,如司刺⑶,这些都体现先秦时期特别是周朝为政注重宽恕的倾向。
而后,继承并发展先秦时期特别是周朝为政注重宽恕思想以及宗法制度的儒家,在思想政治领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将儒家推上一个新的巅峰。儒家为政尚宽恕的思想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试举一例:
宣帝即位,不久,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⑷而龚遂正是在儒家的慈悲和仁爱意识以及由周朝宗法制度以己推人的思维基础上,即认为天下一家,百姓乃汉宣帝之赤子,对这群百姓既往不咎。使得百姓安居乐业,自己也成为一代循吏。
|
上一篇:托孤大臣李严的为官之旅下一篇:甲首三千级和俘斩万计背后的第四次北伐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