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羌,胡的可行性。《益部耆旧杂记》里记载了王嗣与羌胡的友好关系,(蜀书最后附注)。羌胡归附,北境安宁。姜维北伐,羌胡人民出资支持。这虽然说的是王嗣的好处,但是诸位不知道上行下效的道理吗?况且如果羌胡对姜维不支持,只看在王嗣的面子上,也绝不至于到“国赖其资”的地步。可见姜维在羌胡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可以达成结羌胡的目标。
再讲对陇以西的控制的可行性。关,陇之险非常,姜维的作战才能虽不见得是天才,但绝对绝对不可能是废柴。(有疑异吗?那我无话可说了。)再得到其地其民壮大羽翼,不难作到倾国之兵拒之,十万之兵吞之。魏不能控制西北的话,广大的西土便可能为蜀汉所控制。
而魏怕的也就是这个。洮西之后众议论“经奔北,城不足自固,维若断凉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宜须大兵四集,乃致攻讨。…”但是老司马懿一语道破,“昔日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谋远,非维所任也……”这个诸葛大神有没有这个意向我没找到旁证……反正这个战略的难点就是:很难打进去。魏也认识到严重性,不可能轻易给这一战略有实性的空间。
虽然难是难了点,却未必是不能达到的,甚至已经有了胜利的可能。洮西之后的大盛之势连邓艾等人都要“壮士解其腕”,放弃狄道割险自保。如真如邓艾所为,蜀军乘胜东取关陇,恐怕这个战略也胜利了一半。但个这战略毕竟还是失败了,原因在于蜀本身的弱小和每况愈下,又遇到了郭淮、陈泰、邓艾三巨头前赴后继,而且姜维确实不能和韩信之流比军事。还要加上:说实话姜小维也倒霉了点——天下之事虽然有他的历史必然性,但总有些历史契机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比如段谷的大败。
最后说它最终的失败
其实蜀的北伐从来没停,姜维一直都有参与,但并非一直都是主事者。记载姜小维北伐了11次,这是把蒋琬费祎的都算进去了(但没记载的应该远不止这个数)。费祎时期他虽然也有独自出战,但受限制,人不过万。他自己掌管军权后的只记载了6次。。
253年,得到兵权,(因诸葛恪游说而出狄道也在同年,没记)首次率领几万大军出石营,攻击南安,粮尽还。(传说中的“丞相带我们爬山?”)
254,来年收到狄道长李简降书,又出陇西,杀讨蜀护军掉徐质,拔河关,狄道和临洮三县民还。(丞相拔了三郡,你怎么才拔了三县……)。
255年,第三年就打出了“洮西大捷”,并不见蜀有怎么欢腾,倒是曹髦的诏书里可见魏军的凄惨。(唉,看魏打赢了段谷那次,都高兴成什么样,“饮宴终日”啊……)
256,第四年进攻上邽,(这次进军路线是除257年兵出秦川外最东的一次)。这里离翼县很近了,回家的感觉,想必不会好的。这里就是转折,“更整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姜魏传》)大胜之后马上就是大败,这弯也太陡了点啊。(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报应来了。)王基还为此评曰:“……姜维因洮上之利,轻兵深入,粮饷不继,兵覆上邽。”拿他和诸葛恪并列当了反面教材。
关于这两次战役的死伤人数,《姜魏传》和魏的官方言论不一致。按照《姜魏传》说洮西是“经众死者数万”,段谷是模糊的“死者甚众”。而按照魏诏书的说法,洮西是“计以千数”,洮西“是动以万计”(算算带去的应该没那么多人啊--)。我觉得是魏诏书有意粉饰扭曲,因为政治言论一向失实,陈大神也没有什么帮蜀粉饰扭曲的理由。但无论如何,魏受一次洮西之伤,只是很痛(真的好痛),但换蜀挨一次段谷之伤,便是元气大伤,这是无疑的。
根据陈大神的记载,胡济失约还是个主要原因。胡济到底为什么没去,大神没写,所以我不知道--。但很显然他并没有因为这次失约耽误了前程,在姜维改变汉中防御的时候,依然重用了他,可以知道失约并非是胡济个人原因所致。真的很倒霉,精锐此时也算怠尽了吧。
257年,此次出兵秦岭,原由是诸葛诞反了,关中兵力空虚但积谷丰厚,的确是个好时机。(这次是唯一一次东线作战吧)但此战也没捞到什么便宜,一是因为精锐怠尽,二是因为遭到老司马亲传的无敌小乌龟战术。三是因为诸葛诞撑了半年就败了,于是只有引兵还而已。
262年,事隔5年再出,与邓艾战于侯和,为邓艾所破。怕就是这一战,暴露了蜀的虚弱,魏才胆敢大举南下。诏书:“蜀,饵小国,土狭民寡,而姜维虐用其众……”(别理会这些政治言论的诋毁,姜维降了钟会,诏书上就成“蜀之豪帅”了。(见《钟会传》))
这就是最终结果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