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855|回复: 2

魏文帝的偶像:曹魏重臣钟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后汉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在这幅绚丽多彩的历史长卷之中,曹魏重臣钟繇绝对算得上是璀璨夺目的一个。论忠义,早年他曾经和朝臣一起策划营救献帝于水深火热之中;论谋略,他向曹操提出伐虢取虞之计,使曹操一举平定关西地区;论军事,他曾经带兵同马超一起大破郭援,并连续平定周边叛乱;论政治,他使原本荒芜的关中和洛阳一片欣欣向荣,被曹操比喻为萧何;论艺术,他更是楷书的发明者,和王羲之齐名的大书法家;论品德,他被曹丕称赞为“一代伟人”,是后世效仿的榜样。
201321616202193357.jpg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出身于东汉望族,祖先数世均以德行著称。曾祖父钟皓“温良笃慎,博学诗律,教授门生千有余人”,祖父钟迪因党锢之祸而终身没有做官。父亲早亡,由叔父钟瑜抚养成人。
  钟繇小时长相不凡,聪明过人,他曾经与其叔父钟瑜一起去洛阳,途中遇到一个相面者,相面者看到钟繇相貌,便对钟瑜说:“此童有贵相,然当厄于水,努力慎之”。结果,走了不到十里路,在过桥时,钟繇所骑马匹突然惊慌,钟繇被掀翻到水里,差点被水淹死。钟瑜看到算命先生的话应验了,感到钟繇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便加倍悉心培养,钟繇也不负厚望,刻苦用功,结果长大以后便被当时颍川太守阴修举荐为孝廉,做了尚书郎。从此,钟繇开始走上仕途。
  钟繇也逐渐结识了荀彧、荀攸、陈群这样的青年才俊,这些人以"匡佐汉室"为己任,志同道合,也为日后曹魏颍川集团的成型埋下了伏笔。
  兴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由于相互猜忌而兵戎相见,汉献帝被挟持,并随之颠沛流离长达一年多的时间。不但毫无皇帝的威严可言,就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就在汉献帝处于水深火热之时,一群爱国人士开始秘密筹划拯救献帝的行动,钟繇就是其中的一位,刘协最终得以逃出长安,对于钟繇这次行动的表现,史书用了“繇有力焉”四个字来形容。
  钟繇作为一介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拯救献帝的行动中来,我们可以看出钟繇的胆气和铮铮爱国之心。而且,钟繇也清楚的认识到,仅仅凭借一己之力是无法实现自己“恢复大汉”的理想,而自己也必须投靠在某个诸侯的旗号之下,借助其庇护以保全自己家族的地位,甚而进一步求得政治上的发展。
  此时,钟繇注意到了曹操:曹操在讨董联军中勇于进取,不畏强敌;对于袁绍"改易"天子的图谋,也严辞予以拒绝。曹操既有雄略,对待汉室又未显异志,于是钟繇将兴复汉室的重任寄托在了曹操身上。
  这在《三国志.钟繇传》注引《世语》有明确提到:太祖遣使从事王必致命天子。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的钟繇眼中,只有曹操是心存大汉的,是自己可以托付的对象。而对于曹操本人来说,自己的"浊流"出身使他很难挤进名士行列,他也必须结交当时名士来谋取政治进一步的发展。而曹操本人也非常乐意在像二荀、钟繇这样的意图匡扶大汉的名士面前“展露”出自己远离宦官、恢复汉室的忠臣形象。他作《让县自明本志令》,自述本志为:"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我们知道,东汉党人与宦官势力作斗争,双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地方同中央的对抗,党人领袖如陈蕃、李膺等都有守郡作教、树立名声的经历,曹操的志向正是循其轨范。而在董卓逃往长安、各地诸侯都埋头苦干于自己的势力之时,曹操仍问计于荀彧①,以曹操的雄才大略,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关键,他这样做,无非是投其所好。
  这一时期的钟繇和曹操,可以说是郎有情女有意,双方一拍即合。
  当曹操不断的铲除异己,为“恢复大汉”扫清障碍之时,钟繇也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之中,双方开始了君臣亲密无间的写照,钟繇也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一篇:笑侃三国人物:蔡邕
下一篇:曹操杀使事件的可能性分析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曹袁决战之际,曹操所占据的兖、豫二州四面受敌,除正面来自河北的袁绍大军外,西面马腾、韩遂等关中诸将持观望态度,是一个难以预测的因素;而在东南和西南面,刘备先是在徐州一带反叛曹操,后又受袁绍指使,勾结汝南郡黄巾余部刘辟和龚都,企图在曹操的后方开辟第二战场,给予曹操以直接威胁;受刘备等影响,东南和西南诸郡背叛曹操的甚多。作为应对之策,曹操授命钟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
  钟繇在这一时期镇守长安,他的活动,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来进行。
  1,积极发展与当时关中各诸侯势力的友好关系。马腾与韩遂均送子为质,暂时稳定了关中的形势,而马腾也不止一次在钟繇的劝说下帮助曹操。
  2,积极补充军备需要,以备应急之需。当时曹操与官渡决战时,钟繇就送了二千匹军马给曹操,这一举动被曹操赞赏为是他的萧何。
  3,积极发展当地内政,使原本荒芜的关中地区一片欣欣向荣,民实殷富,为曹操之后平地关中各地提供了丰富的物资基础。
  4,平定叛乱,维护当地治安的稳定。钟繇曾连续打败了河东卫固的叛乱及边境地区张晟、张琰、高干等敌寇的骚扰。
  钟繇为曹操解除了西顾之忧,而曹操对钟繇的镇抚之功予以充分肯定。可以说,曹操能够平定北方和关西,钟繇功不可没。
  令钟繇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老奸巨滑的曹操根本就没有想过如何光复汉室,只是想利用献帝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随着曹操地盘的不断扩大、权力不断的稳定,曹操逐渐开始铲除异己,集权于一身。对此献帝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反抗行动。刘协曾气愤的对曹操说:“你若要辅助我,就要宽厚一些;否则,你就开恩把我抛开罢。”②说得曹操大惊失色,匆匆告辞,从此不再朝见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刘协任命自己的岳父董承为车骑将军,借以牵制曹操;刘协又秘密写下衣带诏赐给董承,要董承联络终于汉室的大臣、诸侯,共同铲除曹操。不过,刘协的种种努力都因为计划泄露而告失败。刘协的失败,宣告了恢复皇权愿望的彻底破灭。曹操借此加强了对刘协的控制,“左右侍卫莫非曹氏之人者”。这时的汉献帝刘协已经完完全全成了一个傀儡。
  在曹操试图把集权统治转化为建立魏国,进而实施"以魏代汉"的政治步骤时,他与颍川士人的矛盾也变得尖锐起来。颍川士人以“匡扶大汉”为己任,这与曹操推行的霸权统治格格不入。在颍川集团中,颍阴荀氏家族地位特别突出。荀彧既是曹操属下的第一谋臣,又是曹操联系其他颍川士人的主要环节。它在政治上的取向,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或左右着颍川集团的整体政治倾向。
  这一时期,钟繇所在的颍川集团以荀氏家族为代表,逐渐展开了一系列的反抗行动。
  1,时政移曹氏,天子恭已而已。(荀)悦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申鉴》五篇。其所论辩,通见政体,既成而奏之。,
  2,荀悦又删削班固《汉书》,作成《汉纪5)-十卷,其序中称:"汉四百有六载,拨乱反正,统武兴文,永惟祖宗之洪业,思光启乎万嗣。"目的在于宣扬前汉的功业,为复兴汉室营造舆论。
  3,“献帝颇好文学,悦与彧及少府孔融侍讲禁中,旦夕谈论。”荀彧、荀悦同以反对曹操著称的孔融掺和在一起,亲近汉献帝。
  至于钟繇此时心中所想,虽然史料未曾提及,但从他早在李傕挟持献帝的时候就已经筹划如何营救以及是认为曹操可以“匡扶大汉”才引以明主上看,是不会轻易认同曹操建立"霸业"和奉行"霸道"的。
  颍川集团与曹操的矛盾和冲突,终于在曹操与荀彧之间爆发。建安十七年(212),曹操在董昭等人的支持下,拟进爵国公,受赐九锡,并以此密咨荀彧。这是曹操为把集权统治转化为图谋篡汉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因此,荀彧窥透其用心,断然表示反对。荀彧为此遭到曹操冷落,被迫自杀。对于荀彧自杀的原委,有关资料的记述有所差异。陈寿《三国志》本传记为"以忧薨",范哗《后汉书》本传则明确记载:"(曹)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孙盛《魏氏春秋》所记与范书相同。胡三省据此判断:"按彧之死,(曹)操隐其诛。"我们认为,陈寿《三国志》对某些敏感事件的记述多取回护笔法,而范晔《后汉书》、孙盛《魏氏春秋》记述此事确凿,"隐诛"之说是成立的。
  荀彧之死是影响当时政局的一件大事,它表明作为曹操属下第一谋士和功臣的荀彧,由于思想观念上同曹操相抵触,已经成为曹操图谋篡汉的一大障碍。因此,曹操以果断而隐晦的手段除掉荀彧,使自己既定的政治目标得以不受阻挠地实现,同时尽量避免过分刺激其他颍川士人。这件事同时也表明,颍川集团与曹操的政治关系必须作新的调整。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无法得知钟繇此刻的心情。多年好友的死亡就发生在眼前,家族的利益和地位还需自己来维持。而随着时势的变化,“匡扶大汉”这一腔热血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权衡再三,他还是接受了曹操所作的政治安排。而对曹操来说,在他摒弃荀彧之后,修复同颍川集团的关系,继续利用其社会政治影响,对于他图谋篡汉,尤其显得重要而迫切。
  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曹操进爵为魏公,魏国建立,标志着曹操在通向篡汉自代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此之前,曹操授意文武群僚发起了大规模的劝进运动,钟繇也在劝进群僚之列。魏国建立以后,钟繇任大理,成为最早接受魏国官号的一批重臣。荀攸去世之后,钟繇在建安二十一年八月擢拜为魏相国。这是一次不寻常的拜官。《宋书》卷三九《百官志上》"相国"条称:"自魏晋以来,(相国)非复人臣之位矣。"其实早在东汉末年,董卓自号相国,情况已是如此。但钟繇并非权臣,他被拜授为魏相国,只是曹操力图维系与颍川集团的政治联合而采取的非常措施,象征意义十分突出。颍川集团与曹操终究协调立场,修好关系,在实施"以魏代汉"的政治步骤方面取得一致。
  太和四年(230年),钟繇与世长辞,明帝穿孝衣凭吊,并谥之为成候,下诏赞其“功高德茂。”
  钟繇自幼孤苦,父亲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去世,性格较为深沉,再加上遭受过董卓的劫难,更养成了“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没事”的思想,有一次因为没有处理好王邑等人的矛盾,竟然主动上书自劾请罪,但被汉献帝驳回③,由此可见一斑。这一点和钟繇最好的朋友荀攸非常之像④,荀攸七八岁时就以处事低调又懂得圆滑为人所惊,曹操评价为:“与之相处二十载,竟无毫毛可非者”。而钟繇也和曹氏宗亲关系非常要好,一直和曹操曹丕有书信来往。钟繇荀攸虽然和荀彧一样心存汉室,但是不妄自碰触曹操的软肋,做到识辨风向,不卑不亢,最终得到善终。虽然从悲剧感和道义上,荀彧更值得人们怀念和称赞,但是钟繇的处世之道不也是伴君如伴虎的时局下应该提倡的吗?
  从一开始的选定明主,到最后的束之花瓶,钟繇所做的一切,都为了心中的那一缕青烟,这缕青烟,既可以是匡扶大汉的振臂一呼,也可以是保护家族的低吟浅唱,正所谓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最后,我不由想起关于曹操的那一句经典名言,世人皆看错我曹操。
  注①是时,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问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三国志.荀彧传》
  注②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忿,因曰:“君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献帝春秋》
  注③诏徵河东太守王邑。邑以天下未定,心不原徵,而吏民亦恋邑,郡掾卫固及中郎将范先等各诣繇求乞邑。而诏已拜杜畿为太守,畿已入界。繇不听先等,促邑交符。邑佩印绶,径从河北诣许自归。繇时治在洛阳,自以威禁失督司之法,乃上书自劾,诏不听。《三国志.钟繇传》
  注④初,颖川荀攸、钟繇相与亲善。攸先亡,子幼。繇经纪其门户,欲嫁其妾。与人书曰:"吾与公达曾共使朱建平相。建平曰:'荀君虽少,然当以后事付钟君。'吾时啁之曰:'惟当嫁卿阿骛耳。'何意此子竟早陨没,戏言遂验乎!今欲嫁阿骛,使得善处。《三国志.方技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3 21:47 , Processed in 0.57015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