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后汉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在这幅绚丽多彩的历史长卷之中,曹魏重臣钟繇绝对算得上是璀璨夺目的一个。论忠义,早年他曾经和朝臣一起策划营救献帝于水深火热之中;论谋略,他向曹操提出伐虢取虞之计,使曹操一举平定关西地区;论军事,他曾经带兵同马超一起大破郭援,并连续平定周边叛乱;论政治,他使原本荒芜的关中和洛阳一片欣欣向荣,被曹操比喻为萧何;论艺术,他更是楷书的发明者,和王羲之齐名的大书法家;论品德,他被曹丕称赞为“一代伟人”,是后世效仿的榜样。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出身于东汉望族,祖先数世均以德行著称。曾祖父钟皓“温良笃慎,博学诗律,教授门生千有余人”,祖父钟迪因党锢之祸而终身没有做官。父亲早亡,由叔父钟瑜抚养成人。
钟繇小时长相不凡,聪明过人,他曾经与其叔父钟瑜一起去洛阳,途中遇到一个相面者,相面者看到钟繇相貌,便对钟瑜说:“此童有贵相,然当厄于水,努力慎之”。结果,走了不到十里路,在过桥时,钟繇所骑马匹突然惊慌,钟繇被掀翻到水里,差点被水淹死。钟瑜看到算命先生的话应验了,感到钟繇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便加倍悉心培养,钟繇也不负厚望,刻苦用功,结果长大以后便被当时颍川太守阴修举荐为孝廉,做了尚书郎。从此,钟繇开始走上仕途。
钟繇也逐渐结识了荀彧、荀攸、陈群这样的青年才俊,这些人以"匡佐汉室"为己任,志同道合,也为日后曹魏颍川集团的成型埋下了伏笔。
兴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由于相互猜忌而兵戎相见,汉献帝被挟持,并随之颠沛流离长达一年多的时间。不但毫无皇帝的威严可言,就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就在汉献帝处于水深火热之时,一群爱国人士开始秘密筹划拯救献帝的行动,钟繇就是其中的一位,刘协最终得以逃出长安,对于钟繇这次行动的表现,史书用了“繇有力焉”四个字来形容。
钟繇作为一介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拯救献帝的行动中来,我们可以看出钟繇的胆气和铮铮爱国之心。而且,钟繇也清楚的认识到,仅仅凭借一己之力是无法实现自己“恢复大汉”的理想,而自己也必须投靠在某个诸侯的旗号之下,借助其庇护以保全自己家族的地位,甚而进一步求得政治上的发展。
此时,钟繇注意到了曹操:曹操在讨董联军中勇于进取,不畏强敌;对于袁绍"改易"天子的图谋,也严辞予以拒绝。曹操既有雄略,对待汉室又未显异志,于是钟繇将兴复汉室的重任寄托在了曹操身上。
这在《三国志.钟繇传》注引《世语》有明确提到:太祖遣使从事王必致命天子。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的钟繇眼中,只有曹操是心存大汉的,是自己可以托付的对象。而对于曹操本人来说,自己的"浊流"出身使他很难挤进名士行列,他也必须结交当时名士来谋取政治进一步的发展。而曹操本人也非常乐意在像二荀、钟繇这样的意图匡扶大汉的名士面前“展露”出自己远离宦官、恢复汉室的忠臣形象。他作《让县自明本志令》,自述本志为:"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我们知道,东汉党人与宦官势力作斗争,双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地方同中央的对抗,党人领袖如陈蕃、李膺等都有守郡作教、树立名声的经历,曹操的志向正是循其轨范。而在董卓逃往长安、各地诸侯都埋头苦干于自己的势力之时,曹操仍问计于荀彧①,以曹操的雄才大略,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关键,他这样做,无非是投其所好。
这一时期的钟繇和曹操,可以说是郎有情女有意,双方一拍即合。
当曹操不断的铲除异己,为“恢复大汉”扫清障碍之时,钟繇也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之中,双方开始了君臣亲密无间的写照,钟繇也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
|
上一篇:笑侃三国人物:蔡邕下一篇:曹操杀使事件的可能性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