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643|回复: 2

忠诚的“背叛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死后杨仪与魏延二人争斗,最后以魏延的“作乱”为名为杨仪所杀。蜀汉一代名将魏延退出历史舞台,但他的死却疑点重重,耐人寻味,为历史的浮云所遮蔽。让我们拂去迷雾,再看当时历史。
  蜀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于北伐途中突然病逝,对于蜀国而言由诸葛亮所创造的蜀汉历史结束。但对于诸葛亮的猝然离世,关于各方面的事务却未予以处理,大军该由何人带领撤退呢?杨仪带着蜀国大军有条不紊的开始了撤退,但是怎会是身为长史的杨仪领军呢?长史作为丞相的助手是并没有资格领兵的。那么于理而言诸葛亮死后谁为军队的统领着呢?从几个实例中来比较一下: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太祖在长安,遣使假郃节《三国志魏志张郃传》。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三国志蜀志蒋琬传》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三国志蜀志费祎传》
  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从四例中可看出,作为领导军队的人,假节是个必要条件。而只有假节的人才有资格领导军队,显然在诸葛亮死后军队的接替者应当是魏延。但却是仪既领军还《三国志蜀志杨仪传》,却是为何?魏略曰: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三国志蜀志魏延传》注引魏略。从这段史料中明确的记载了领军的是魏延,与蜀志中的记载完全相反。裴松之简单的说是敌国传闻而否定了这段史料的真实性。但作为敌国的魏国所记载的这段历史并非完全不同。敌国所记载的历史关于一些机密的事情是不真实的,所以诸葛亮秘密说的话真实性是有问题的,但对于一个事件却可以从表面上记录,况且就算记载了魏延领军,并非是对任何人的诋毁与丑化,魏略没有必要杜撰这件事。既然如此,那事实又是怎样?魏延被杨仪所杀,被杨仪冠以一个作恶的罪名,原因是魏延率军公然攻打自己。而后军队在杨仪的带领下撤退,问题便是杨仪为长史何来军队,身为军队接替者的魏延为什么会被杨仪打败?魏略只是简单的说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很明显这是从表面情况下的结论,却大体符合事件的发展。那么杨仪到底何来军队攻魏延呢?从后来的事件发展中不难发现端倪。当魏杨二人互表叛逆之时,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为什么所有人都去支持杨仪而都怀疑魏延,原因就是这是早就密谋好的。当诸葛亮死后,如上文按理是由魏延接替诸葛亮继续执掌兵权,而对于一些人而言,这是存在相当的矛盾的。既然魏延会掌握兵权,那么就要去打压他,以免日后争权,而诸葛亮的死正是一个好机会。




上一篇:刘璋的迅速败亡仅仅是因为他暗弱无能么?
下一篇:东成西就说马周——兼谈“信布之勇”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延在诸葛亮死后率军回国,对于诸葛亮的突然死亡甚至后事连一点都没有嘱托,这时正是打压魏延的好时机。既然早已预谋,那么杨仪在朝廷中肯定做好了工作,当魏延率军回国之时自己可以凭朝廷命令接替军队。既然是朝廷的命令,自然就算是兵权的合法继承人,魏延也不可抗旨。但是作为一个武将,一日失去兵权便使自己陷入了危险。对于魏延而言自己没有军队不仅自己的志向难以完成,自身也会陷入危险。而就在此时,杨仪却对魏延发号施令。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蜀志魏延传》。这段史料看似符合情理不过深究一下便不难发现问题。如果诸葛亮与杨仪等人有此密谋,为什么不把这命令告知诸君,对于军队的指挥来说不是有很大的问题。为什么他们能很准确的预测魏延的两种情况,甚至说他若不从便舍了他,难道他们早就知道魏延会做乱?很显然,这段记载根本是与事实不符的。在北伐大军中,魏延是先锋官,更是仅此于诸葛亮的统帅,公然的弃他不顾莫不是想他反叛。这岂想诸葛亮做的事。这道命令根本就是杨仪等人所为。魏延已付出军队,杨仪一个文官还来命令自己,二人本来就不和,魏延就更不会受其制约了,杨仪便派费祎去试探魏延亮適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三国志蜀志魏延传》。魏延这一番话不仅道出了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他表明了自己将要继诸葛亮北伐,意思便是他要掌握兵权。成功的试探出了魏延,费祎便赶紧回报了。当魏延恍然大悟的时候费祎早就走了,他所能做的就是将兵权在夺回来。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三国志蜀志魏延传》。魏延与杨仪真正拉开了战斗的序幕。但对于早有预谋的杨仪,这根本就在预料之中,况且朝廷中杨仪早就安排好,而军中费祎蒋琬等人也已安排好。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魏延,魏延一时猝不及防,派兵强攻杨仪事后再做打算。杨仪之前所统帅的应当是北伐的主力大军,而没有包括魏延的前军,魏延还是有力量与杨仪争斗的。但魏延的军队被人表为叛乱,又是对抗朝廷,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三国志蜀志魏延传》。被人一骂人都散了,而大势已去的魏延只得回汉中以图后计了,但杨仪等人以免纵虎归山派马岱杀了魏延。
  魏延已死,如此一来诸葛亮的大权就无人可争了,但军政大权是落在了蒋琬身上而非杨仪,虽然杨仪自己认为功勋卓越,却无大升迁。日后抱怨被费祎告发而死。魏杨二人便都死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答案是否定的。魏延是死于国家权力间的政治斗争,绝非普通的争权。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杀魏延?这并靠不住。有人长篇大论的解释魏延如何与诸葛亮的军事看法不同,所以诸葛亮要在死后杀死魏延。那要是如此,费祎岂不是要诛姜维九族了。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三国志蜀志魏延传》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姜维与魏延受制如出一辙,但魏延的受制是在诸葛亮和魏延都北伐下受制,姜维则是在费祎不同意北伐而姜维想要出军的情况下受制。诸葛亮若因此杀魏延,姜维又怎能日后掌握蜀汉大权呢。魏延作为北伐军中资格能力都越于旁人的将领,也受假节。魏延是诸葛亮的得力帮手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三国志蜀志杨仪传》,诸葛亮对于魏延也非利用那么简单,作为另一受假节的将领,魏延应当是诸葛亮的北伐继承人,诸葛亮和魏延在北伐的具体指挥上存在分歧,但魏延的能力与资格都是汉中防守的不二人选。诸葛亮若是为了后人杀了魏延,在军事上是有损失的。前文引魏略曾言诸葛亮告诫魏延莫再北向。诸葛亮半生北伐,而魏延也赞同北伐反而在死时放弃,难道他知道了自己的错误,而告诉魏延岂不是所托非人。再说,既然是密言魏人如何得知。况且日后蒋琬以为昔诸葛亮数闚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三国志蜀志蒋琬传》,可见蒋琬并非未想过北伐,甚至在后来还有了自己的北伐看法琬承命上疏曰:“芟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闇弱,加婴疾疢,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三国志蜀志蒋琬传》。显然诸葛亮死后的第一位继承人就不尊崇他的遗命。对于三国最弱小的蜀国不北伐难道等死?诸葛亮不会不知道,魏延也不会不知道。既然诸葛亮有空对魏延密言,为何他没有对后事嘱托,对于诸葛亮的性格他死前肯定是要详细的托付后事的,但却什么都没有,只是简单的早就命蒋琬为自己的继承人,这岂是诸葛亮会做的事。魏略的记载很有可能是后人附后,而诸葛亮杀魏延更显得子虚乌有,那魏延到底是怎么死的?
  前文谈到,杨仪接领军队是在朝廷和军中都安排周密,事前预谋好的。但杨仪日后却并未得大权,得权的是蒋琬。而魏延之死的预谋者也与蒋琬等人有关,魏延是蒋琬等人所杀。魏延与杨仪的矛盾只是停留在看对方不顺眼,而且杨仪的地位与魏延是悬殊的。一个是北伐大将,另一个只是丞相秘书,日后魏延若是掌权,一个小秘书又能造成多大威胁。而真正的威胁是蒋琬费祎等人。诸葛亮唯一嘱托的后事就是命蒋琬为继承人。而诸葛亮死后的军事继承人自然是魏延。但二人虽都有北伐之志,在具体问题上的矛盾却比诸葛亮与魏延之间的矛盾更大。诸葛亮与魏延的北伐大体在秦川一路,纵使是冒险的子午谷也是在秦川,而蒋琬的北伐则考虑到了水路,二者格格不入。如果魏延存在,不仅蒋琬的北伐难以实行,日后自己的权力也可能受魏延的威胁。而费祎姜维等人同样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蒋费姜杨四人与魏延都存在多多少少大大小小的矛盾。既然要打压魏延,在军中都只是非重要将领的几人,自然要寻求内部的协助,这个人就是杨仪。杨仪与魏延的争锋相对,正是蒋琬等人利用的突破口。作为诸葛亮的非公开继承人(亮每言:“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三国志蜀志蒋琬传》)直接与魏延争斗是不占上风的,对于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杨仪于公于私都是蒋琬利用的最好人选,而这也正是为什么日后杨仪未掌大权的原因,为什么费祎要告发杨仪的原因,既然杨仪已利用完,而且对于魏延之死的事件是重要参与者,那么他的死是必要的。由于蒋琬与魏延多方面的矛盾,蒋琬要杀魏延是必要的了。而常年羁旅的魏延怎会有那么多考虑,他的死倒显得悲哀了。魏延之死是源于蒋琬等人的预谋。
  侃侃谈来,魏延死因已明,那罪名为何?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三国志蜀志杨仪传》,十二年,亮卒於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三国志蜀志王平传》,可见陈寿对于魏延之死的记载并非是叛乱受诛,而是作乱罢了。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文中道出了魏延之死的真相,是魏延与杨仪争权罢了,绝非叛乱。而从表面而言此乃实话,但在事实内部是蒋琬等人的阴谋。魏延根本不可能叛乱,杨仪与魏延争斗之时给魏延的就是叛乱的罪名,若是他真叛乱他又怎么与杨仪争权呢?魏延叛乱一说实则经不起推敲。陈寿也同情魏延,也为他辩解一番,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国志蜀志魏延传》。
  历史记住的只有胜利者,但却从来没有完全的胜利者。今天盛名远播的成都武侯祠中我们也寻不见魏延的位置,不免为这位为蜀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名将惋惜,叹息。当我们真正看清历史真相的时候,才发现,许多的历史是那么不公平。曾有人在游览过后主屹立的武侯祠后不禁叹道:“该有的人没有,该没有的人却有。”一千八百年前的魏文长,后人妄言,愿请见谅,后人依旧铭记您。

  个人拙见,望诸君多加批评指点,不吝指正之言。独孤云风不胜感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6 02:19 , Processed in 0.10104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