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无论是小说《三国演义》还是在《三国志》都出现了郭嘉对孙策的预言,而孙策也鬼使神差般的走向了那个预言。对于拥郭派他成了“奉孝神谋”的有力证据,而对于疏郭阵营他却成了诋毁郭嘉的中心要点,因为他们可以以此为证据说郭嘉只是一个说大话的骗子,再加上裴松之的注解更是让这件事火上浇油,你我唇枪舌箭好不热闹。个人认为:越是矛盾的激化点,越蕴藏着丰富的开采价值(个人认为郭嘉的魅力就在于此)。这件事说的通,则郭嘉“神谋”当之无愧(三国中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要是说不通则骑虎难下,尴尬难当。对于这件制胜法宝有些人回避不提怕弄巧成拙,有些人则指着这件事混饭吃不依不饶。
鄙人本着对郭嘉钦佩的心情,现对这一预言作一小解,可能真会弄巧成拙,但那只能说明本人道行不够,但如能引来那位大虾的真知灼见,那也算我没白说
先让我们来看看三国志中奉孝对孙策分析的原文: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於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看完原文后开始我的论证
首先我要拿出一件物证,就是我在题目中说到的那封许贡的书信。我们的许大人虽然也算的江东名士,但是却很不幸运,他给中央的那封检举信折腾了半天却落到了孙策的手上,最后当堂对峙时弄得哑口无言乖乖伏法。这固然是许贡作茧自缚的结果。但几个问题就出现了,落到孙策手上的是许贡的这封信,那没落到孙策手中而送到中央的(也就是放在曹操桌案上的)信又有多少呢?又有多少人写这样的信呢?许贡作为江东的一名官员而且还是一名太守不去巴结本地的实力人物,反倒做出这种举动,不是很反常而且很冒险吗?他为的是什么啊?上面郭嘉的几句话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奉孝说:“英豪雄杰”郭嘉说的这些人到底是何方神圣?孙策下江东后与民秋毫无犯,这里提到的人不会是老百姓。因为他们没有根基养不起那样的人。能让人效全力说明这些人在江东的根基很深。而豪杰则说明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关系和背景。私自猜想那恐怕就是江东的一些老既得利益集团了。这些人在孙策下江东以前的主要代表是严白虎,王朗,和刘繇,这里的刘繇因为被袁术从寿春赶走才到的江东,但是凭借名声和威望算得上半个代表。随着孙策的到来这些人的命运又如何呢?严白虎、刘繇被孙策打得早早的推出了历史舞台。而王朗则被逼到了海边,不得不从海上离开江东,到中原开始新的生活。总之是没有落得什么好的。作为江东新领袖的孙策年轻气盛,他虽然对江东的老百姓不错。但却没有给这些自诩为社会精英的江东既得利益集团好脸。这在《三国志》中与孙策有关的记载中不难发现(篇幅关系就不举例说明了),《百家讲坛》里易中天老师在“江东基业”中所谈到的一些关于孙策事情也可以说明孙策在处理这一层面人群方面确实有一些孩子气,这也不能怪孙策毕竟他还太年轻。我们可以原谅,但那些老人家可不是这么想,举一个例子,如果说江东要打仗,孙策出将,老百姓出人,而供应钱粮的重任就会落在这一集团的头上,先无论胜败,孙策要是记他们的好,至少还有个盼头,反过来我做了我该做的可你孙策还是无动于衷,那他们不就成了“既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的冤大头吗?以上看来孙策在军事上的成功不能掩饰在政治上的不成熟。而许贡的行为印证了江东本地集团对于孙策这位江东新领袖的不确定性和不信任性。所以他们才会冒险的舍近求远向中央寻求帮助。只不过许贡太背,被抓了个原形,但是这件事情并没有给孙策敲响警钟,孙策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武王伐纣时第一次会盟诸侯于延津并非没有实力灭殷,却没有兵发朝歌不能不说明些什么啊!)依然我行我素的贯彻这着他大丈夫志在四方的梦想。中国有句古话叫“灯下黑”从这点上郭嘉评价他轻而无备一点都不过分。话说回来张昭也曾提醒过孙策,但孙策根本不往心里去。人的性格怎么可能改变?而性格又决定着命运,同样一件事可以看出张昭比郭嘉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啊!而周瑜与孙策情同手足却没有注意到这点。难怪才有的那句“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绝问张昭。”内事是公瑾的弱项啊!而内事又找不出比张昭强的又岂能不问他?这可是孙策最后付出珍贵代价才领悟到的啊!鲁肃的到来或许正是一个转机。扯远了,还是回到正题吧。综上所述,不切实际的讲恐怕孙策的一举一动都逃不出曹氏集团的视线。轻而无备算是到家了!孙策虽然轻而无备,但这只还是条件,还不能以此准确推断他为何会一定会在挺进中原的时候败在匹夫之手。关于这个疑问,鄙人在网上倒是看到许多的证明方法:有反证法、有排除法、有辅助法,等等方法。虽然最终能令命题成立,但个人感觉少了一点奉孝的风格。鄙人对三国谋略有三个等级理解:下谋谋计,中谋谋势,上谋谋人。相互间不是单独的而是叠加的。而郭嘉的所有奇谋都是上谋,就他本身对事物见解的风格则是:稳、准、狠。
稳是十拿九稳,准是算无遗策,狠是不留余地,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体现出了他对自身判断力的自信。也正因为这点他才被有些人认为是“狂”而心存不满,欲批之而后快。(但要是大家都作谦谦君子,相互打着哑谜那曹操不用到赤壁就得哭啊!)这么说太不具体,打个比方吧,普通的计谋是先设好陷阱然后引你进入。而郭嘉的计算是只要不换人就算陷阱让你看到,没人骗你,你也一定毫不犹豫往里跳。因为与方法相比,他更看重人的本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孙策的意外是不会出现特殊情况的,而且只对孙策有效。
由许贡的那封信鄙人得出的结论之一便是江东的旧利益集团对孙策的表现出极不信任的态度。而孙策因为本身的经验和性格,没有注意到这一潜在的危机,而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的精力,却用于积极组织军队挺进中原的准备工作中。以至于这一排孙集团保留了很大的实力和活动的空间。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原袁曹争霸的白热化阶段,而孙策从战略角度上看准了这个机会,加快了准备工作。但却给了这些老人家们以空前的压力。个人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这是一次普通的战略准备,那这些人还能忍,不过是钱粮供应。可这一次不同:目的是直捣当时的政治中心许昌,对于其中打小报告的人:在他们看来无论袁曹谁做了中原霸主都比让孙策拿下许昌要有利。因为他们太了解孙伯符了,“小霸王”可不是浪得虚名的与他有过节的老人们没几个有好果子吃的。他可不会像曹操官渡烧书那样宽宏大量。许贡就是最好的例子!这回可不是“既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而是“让马儿往屠宰厂里跑!”他们不猴急才怪哪! 当然或许他们中大部分与其它集团没有联系,但是对一个不领情的人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值吗?恐怕没在他饱的时候自己就先垮了此时摆在这群人们的路有几条:1.要么起兵造反,这首先行不通。因为由王朗他们的事迹可以得出,造反对于孙策只能是“小霸王其乐无穷!”他们只有“GAME OVER”的份。2.保持沉默坐以待毙,这就等于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别人去赌。3.坦白交待将功折罪,孙策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几率也不是很大。剩下的一些方案里也没啥好办法的了。这里便有刺客这一特殊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这一方案要求的环境很苛刻,两方面都需具备触发事件的条件才有可能成功。拿专诸刺王僚来说。首先那时王僚的弟媳部队及将领都在与楚国交战。国内空虚,而他的敌人也就是后来的盍闾在国内具备一定的雄厚实力,且蓄势待发,一虚一实正好互补。对于孙策虽然他叔父是曲阿太守,但其基本算一个外人,与当时的旧集团格格不入,再加上他没有太在意他们,没有投入足够的力量整顿内部,反而急于用兵。从而给了这个本身具备一定实力的集团以空间和时间。从这点上可以说明他确实是急性少谋。王僚怕人暗算常以宝铠护身,而我们的小霸王却轻而无备,常常横行无忌。这点又增加行刺的可行性。而且无论成败,行刺后就说是谁谁的门客,孙策树敌太多,赖谁不是赖啊,先下手为强吧。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一小部分。也有一些是本人的猜想。但总体意思就是:孙策具备军事才能,可是缺少政治头脑,没有发现并协调好自辖地区的内部矛盾,终于养虎为患。这就好比一个盛满水的盆卡在门上,要出门的人不仅没有把它拿下来,还任别人往里面加水。以至最后只要他要出门必然会淋湿。冷箭一直对着孙策而他从没在意,以至当他一转身冷箭就放了出来。这体现了出了,孙氏集团在政治上的不成熟性。
个人感觉郭嘉对孙策遇刺的自信正是来源于孙策自身危机的熟视无睹,自身经验和性格上的不足以及自身实力的错误估计。更重要的在于他不断地进逼使他的对立面不得不对他采取行动,终于造成这一结果。可以说正是孙策自己促成了这次刺杀事件,可算得上是自食恶果,而郭嘉预见到了事态必然性:就是孙策舍本逐末,难有作为不足为惧。才会劝曹操不必在意孙策。
曹操在官渡相持的时候,汝南是袁绍的家乡也存在一定的反曹势力及类似的问题,所以他派满宠前去处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见三国志.魏书.满宠传)反观曹操集团在处理类似事情及问题的意识。不能不说孙氏集团从上到下还很年轻啊!
以上是在行刺事件没发生时鄙人做得的推断。下面将用行刺事件发生后的各方面表现加以证明。在行刺事件发生后,孙氏集团似乎清醒了许多。就连孙策都认识到内部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着手解决了。首先他们将刺客认定为许贡的门客所为,不再深追,首先稳住了旧利益集团情绪,表现出既往不咎的态度,避免了一部分人狗急跳墙。并且不再作用兵中原的打算,将经力放在如何维持自己在江东的经营。但是孙策能做的就只能到此为止了,而后他的继任者孙权,继承了这项费时而艰巨的任务,全力招贤纳士以维持自己的统治。同时循序渐进的与就是力融合, 即便如此到赤壁之战时,内部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一下出了那么多投降派,不应该是一个良好政治集团所该有的表现。至少曹操集团从没像他们那样。而我们的小霸王则成了这场政治妥协的牺牲品。其实放眼世界史上也可以看到类似的事件,美国总统林肯和肯尼迪遇刺事件都可以算是一场政治妥协的牺牲品。林肯要求废除农奴制度,并通过南北战争的最终胜利达到了目的,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南方的庄园主们又岂能善罢甘休呢?于是林肯的牺牲就在所难免了。而后双方握手言和既往不咎的了
还是回到正题上来吧,郭嘉最擅长的就是分析人,而后得出结论并根据不同的形式运用到需要的地方上来。从而使曹操从不需要顾及不确定因素把握住了每一个机会。所以这里鄙人报着像不像三分样的态度作出了以上的推论。至于好坏倒是其次,还是那句话郭嘉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的不确定性。愿这种不确定引来更多的遐想,并创造出新的辉煌。 |
上一篇:“黄盖是赤壁之战的第一功臣”论下一篇:曹操:一个平乱致治的超世之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