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739|回复: 1

隆中策是统一策还是均势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有人认为,诸葛亮在隆中能为前途渺茫的刘备规划出了既不是四分,也不是二分,而恰恰是三分天下的计策,不能不说诸葛亮远见卓识。这显然是褒论。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在曹操北有公孙,西有马超、韩遂,北方未有全定的情况下,在孙权偏隅江东数郡内忧外患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就为刘备设计出鼎立之局,真是佩服诸葛亮先知先觉。这带有些贬义,或者说是疑义。我暂不论这褒贬二论,只指出一点,这两论显然都倾向隆中策是一个均势策。

  我既不高看隆中对,但也不低视之。诸葛亮说的不是三分计,而是大致的曲线救国的战略之策。从三分的结局说诸葛亮事先就规划了三分显然不对。汉家天下到底将成什么样的格局,诸葛亮是不清楚的。诸葛亮主要是针对刘备的情况,针对天下的大势,给刘备说了一条可以逐鹿中原的路线。诸葛亮认为刘备要想夺取中原,完成统一之业,曹操是头号大敌,这一点其实刘备比诸葛亮更清楚。曹操以弱胜强打败袁绍,诸葛亮认为刘备谋划的好也可以做得到。辽东的势力,雍凉的势力,在诸葛亮看来只是割据的势力,不是争天下的势力。诸葛亮认为曹操大敌当前,江东小有根基(诸葛亮断定孙权要比刘表、刘璋有所作为),刘备最好宜与之结援,只要拿下曹操,江东大概不战可屈之了。正象西方人说中国缺少均势理论一样,诸葛亮的隆中策从总体上主观上还是一个统一的理论,不是均势的理论(尽管它在具体上客观上有均势的成分)。

  基辛格说:“欧洲身陷均势政治之中,是因为其第一选择,即在中世纪统一诸国的美梦幻灭后,遗留下一群实力相去不远的国家。当这一群国家不得不相互打交道时,仅有两种可能的结果:要么是有一国变得异常强大,得以宰制其他国家,最后形成帝国;要么是没有一国有足够的国力能够完成一统天下。在后一种情形下,最具侵略性成员的言行会受到其他国家联合的压制。换句话说,便是取得一种权力的均衡。”(《大外交》第5页,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出版。)

  亨廷顿说:中国人从来没有多极,甚至也没有多边的安全观念。欧洲历史上典型的有效均势体系对于亚洲来说是陌生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261页,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国秦汉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后,均势政治确实有些阙如了,但东周时代,均势政治是不输统一政治的。战国张仪连合六国以事秦,谓之连横。盖东西为横,秦地偏西,六国在山东,故合六国以事秦曰连横。这是著名的统一政治。战国苏秦说六国合而摈秦,谓之合纵。盖南北为纵,六国地亘南北,故连合摈秦曰合纵。这是著名的均势政治。这与基辛格说的“最具侵略性成员的言行会受到其他国家联合的压制”如出一辙。为何连横得逞,合纵泡汤,这不是本帖要深入讨论的。

  基辛格在其《大外交》里说,均势很少是来自刻意的安排,反而常是为了阻止某一国扩张的野心而形成的结果,十七世纪欧洲的均势便是因围堵法国而产生。最初均势几乎完全是偶发的结果,不是国际政治预设的目标。英国成为欧洲均势的保持者,最初是情势使然,后来则是主动采取此种策略。若无英国如此执着地扮演这个角色,法国几乎无疑地会在十八或十九世纪成为欧洲的霸主,德国也会在当代登上欧洲盟主地位。英国对欧洲除均势外别无所求(虽然对海外殖民地极贪得无厌),英国一旦择定方向,它便会坚持到底,令人产生信赖感,因此英国在稳定欧洲局势上可发挥决定性的影响力。

  我们可以这样说,东西方原本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是罗马帝国解体后,再行统一的力量均未能如愿,均势的概念得以深入,这未必就是必然的。而周王朝灭亡后,却接连出现秦汉帝国,统一的概念几乎成了金科玉律,这未必不有偶然因素。我曾说过,在东周诸侯一片兼并的大潮中,一晋三分显得有些反常。晋若不分,秦之东扩将相当困难。秦晋齐楚的四方格局可能会形成。当然,六国若都能抱定苏秦合纵,不为张仪连横所动,七强并立之势也是可以存在的。

  有人说,西方民族意识非常强,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意大利人等都有极鲜明的个性,虽处欧洲一陆,但却各保传统。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要归于均势政治的结果。汉人这个概念起于汉朝。汉时兵威远震,外族均称汉朝人为汉人,魏晋以降,仍有此称,由是中国人遂自名为汉族。汉朝前的秦朝曾统一文字等。这些使中国人有了一定的凝聚力。如果不是这样,战国格局定型,齐楚燕韩赵魏秦可能与法德英意等差不哪去。吴王欲北伐,伍子胥说宜伐越,越与吴同类,占之便占之也,中原人与吴人有差,语言都不同,南腔北调,占也白占。村夫可以向洋人说声哈喽,可却无法向大上海、老广东说声好,我是东北那嘎嗒的银。大统越千年,可地域差别仍然相当大,纸上网上常见南北揶揄,东西嘲讽的东西,这些不比欧人相互埋汰的程度差。





上一篇:曹丕为什么称帝
下一篇:讨论三国,你必须得看《三国志》?谁规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西方的地理也没有什么绝对的。阿尔卑斯山高,但隔绝不了翻越,长江长宽,阻止不了涉济。导致林立合并的原因主要是人的行为。

  秦汉的英雄尝到了混一六合的甜头,遂使后起之辈皆野心勃勃,都以打天下为己任,合纵策渐渐沦为懦夫的哲学。《三国志·张既传》记:东汉末,张既与游殷论霸王之略。这说明霸王之略是士大夫中流行的概念,大概就象我们今天谈论民主和专制差不多。群雄割据,很少人谋求多边体系,多是想重整河山,这就是一些同盟不能久存的原因。沮授说袁绍,拥北方四州,可济河取天下。曹操据兖州,毛玠说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孙权在江东,很多人认为孙权只是限江自保,无上岸之心,但周瑜、鲁肃、沈友等均向孙权进献帝基策,孙权只是暂不声张而已。曹操说刘表是自守之贼,不足虑。刘表在官渡之战,既不援袁绍,也不助曹操,多数人认为不足取。不管刘表是考虑四境未安,还是要作壁上观,但他持中立的立场在客观上无疑导致了均势。袁绍败北,统一梦破灭了,他的力量基本与曹操平衡,曹操不敢轻易南下,这应该是刘表最愿看到的结果,荆州的危险减轻了。只是袁绍命舛,不久忧死,子嗣如犬,最后做了曹操的前驱。刘表很快也步袁氏后尘而去。

  前一拨均势很快在纷乱中过去,但后一轮均势似乎可告安定了。吴蜀连手共治曹魏,现实使然,三方在力量面前妥协了下来。客观虽然如此,但积极进取的精神从未有歇息过。曹魏还是要一个个收拾,吴蜀也不停地要完成东西对进。孙权谓邓芝曰:若并魏,吴蜀分治,不亦乐乎!邓芝对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吴不臣蜀,争天下之战方始耳。孙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耶!可见,邓芝将蜀汉的统一政策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一政策与隆中对是一致的。诸葛亮、孙权为了不甘落后,为了最后的决战,遂积极扩军北伐,好象他们真能轻易打败曹魏似的。如果隆中对是均势理论,那么诸葛亮在鼎足之后就应该进一步寻求多边安全体系的建立,但显然,他不是这样做的。

  司马炎准备对东吴发动最后一击,强行统一。山涛说不如存之为警惕。我看这是一个独特的刻意的均势安排。弱势群体联合抗拒强权是一般分寸,让猎人放走枪下的兔子则是鲜闻,除非他是动物保护主义者,可动物保护主义者难为猎人,两者基本不兼容。山涛的意思是留个竞争对手利于晋的巩固,把它兼了过来可能会带来懈怠。可司马炎这个世家猎手对到手的猎物怎能放过呢?刻意只能是一相情愿的,实力决定一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4 03:33 , Processed in 0.0967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