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061|回复: 3

从官渡之战看曹操用人哲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歼灭袁绍主力,奠定了重新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极具里程碑意义,其胜利不是偶然的。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两军统帅曹操和袁绍的个人对决,性格决定了命运。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命运具体反映在用人和决策的差异上。曹操之所以最终取得胜利,首要在于其高瞻远瞩的用人哲学,关键时刻得到对手的关键人才,双方一得一失,大大缩小了差距。在知人善用方面,曹操比诸葛孔明也不遑多让。
  
一、实力对比



  袁绍摩下兵多将广,人才济济,实力远远超过曹操。文有田丰、沮授、审配、许攸等谋士,武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诸将,辅以七十多万大军,令人闻风丧胆。 官渡之战开打前,因双方实力悬殊,当时很多人都以为曹操必败,曹操不少部将以及大臣,甚至纷纷暗中给袁绍写信,准备一旦曹操失败以后就归顺袁绍。在这种极为不利的局面之下,曹操硬是以区区七万军马,以一当十,以小博大,力挽狂澜,全歼袁军。袁绍占尽天时,离胜利几乎只有一步之遥,到头来却落个满盘皆输。有人说,是因为袁绍自己犯错,所以曹操才得以取胜。此话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曹操也出昏招,并错失战机,则胜利之神同样不会青睐曹操。演义里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比如赤壁之战周瑜大破曹操83万(真是风水轮流转),陆逊夷陵大败刘备70万。
  官渡、赤壁和夷陵这三大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处于绝对优势的一方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可见兵力多寡不是决定胜利的最关键因素。俗云: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统帅的指挥才能才是决定整个战局最后走向的关键。而主帅的指挥才能又具体表现在其用人方面。从很大程度来说,官渡之战是双方文臣武将斗智斗勇的综合比拼,这又反映在双方主帅的筹策和拍板上。双方都不缺乏谋士,本人甚至认为袁绍的智囊团更胜一筹。曹操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兵少粮缺),竟然胜出,这和其高超的用人之道分不开。反观袁绍,基本上是在浪费人才,糟踏人才,自掘坟墓。
  尽管兵力非最关键因素,但不等于说不重要。袁绍虽拥有七十多万大军,但排兵布阵,有时显得小气巴叽,令人困惑不解。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仅遣5千军劫寨,1万军救乌巢。曹操有7万精锐南军,倘若倾巢而出劫粮,那么蒋奇仅领1万军马去救乌巢,岂非飞蛾扑火?倘若曹操对守寨有所防备,那么张郃、高览的5千军马劫寨,岂不成了自投罗网。更莫名其妙的是,在人选问题上,袁绍简直稀里糊涂。张郃、高览极力反对劫寨,力主率军急救乌巢,但却被派去做不愿意做的事——劫寨,而另遣蒋奇去救乌巢。须知乌巢关系重大,攸关全局胜败,非倾力抢救不可,而劫寨毫无把握,纯属押宝赌运气,两者孰轻孰重,袁绍居然搞不清楚。


<b>
二、用人之道





上一篇:纸上谈兵话三国——漫谈《三国演义》的兵
下一篇:最难的“走为上”——曹刘追逐战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B>

  论才能,曹操强于袁绍是事实。早在官渡开战前,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纵论天下英雄,分析相当客观中肯,根本没把袁绍放在眼里。操自诩为“胸怀大志,腹隐良谋”之英雄,而今以官渡之战视之,倒也恰如其分,并非吹牛。袁绍的屡屡失误固然显示了其自身能力不足于成事,而曹操在弱势之下能临危不乱,出手果断,成功扭转战局,确是下了一盘绝妙好棋。
  曹操的战略指导思想是速战速决,因为粮草不足以支持久战。官渡第一役,曹操发动强攻,结果受挫。袁绍利用绝对军事优势,急于消灭曹操主力,因此也积极采取主动进攻。面对袁绍七十多万大军的强大攻势,曹操的战略意图被有效扼制,甚至被动挨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曹操逐渐陷于粮草不敷的困境。饿则思变。其实曹操也一直在思索蛇打七寸的点穴战法——扼住对方生命之源,袁军不战自溃。然而曹操深知粮仓重地,攸关整个战局,袁绍必派重兵把守。而且,袭击乌巢之路必经袁军别寨,被敌军发现的风险极大,搞不好会被首尾夹击,偷鸡不着蚀老本。曹操在等待机会。许攸的倒戈非常及时,曹操终于摸清了敌军底细,也找到了应对袁军盘查的办法,下定决心放手一搏。在这个重要关头,袁绍出了大错,而曹操则捉住了战机。这是曹操获胜的关键,谁在粮草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握有主动权,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也许有人认为,刘晔造发石车破箭雨才是曹操获胜的关键,个人觉得未必。刘晔的两个好点子帮助曹军站稳了脚根,但仍不足以成为取胜关键。袁绍的箭雨和地道战,是主动进攻招数,而刘晔的霹雳车和掘长堑,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见招拆招,属于被动防守。刘晔的计谋使双方很快地进入了战争的相持阶段。决胜阶段在于乌巢一役,曹操亲自率领5千精兵实施突袭,可见此战的重要性非同寻常。扭转整个战局的关键,在于许攸加盟曹操阵营。双方都在打粮草的主意,谁先把对方饿晕了,谁就胜利。这个时候,许攸投奔了曹操。可以说,袁绍连出昏招,已经不知所措。该关进监狱的不关,不该关的却关了。既然已经怀疑许攸暗通曹操,那就该把他关起来防止叛逃才对,而不是故作大方说什么“本欲便斩汝首,反道吾不能容物,权且寄头在项”,人家田丰、沮授只是好意劝谏,充其量态度消极点,并无里通外敌的嫌疑,却关得毫不犹豫。许攸给曹操支了个好点子:伪装蒋奇军护粮,趁机瞒过袁军巡查。曹操依其计而行,最后成功烧掉乌巢粮草。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体现了曹操高人一筹的判断力。张辽等人对许攸不放心,生怕有诈。曹操却认为许攸如果说谎,他不会留于曹营军中(除非他不想活了)。另外,曹军的缺粮状况也不允许久守,所以必须想法让对手先揭不开锅,而许攸的计谋来得正是时候。当然,曹操对自家老巢也做了万全防备,否则让郭图这竖子成名了。
  曹操在官渡,用人和纳谏方面表现相当突出。这是徐庶诸葛亮周瑜亮相之前,曹操发挥最为出色的一次战役,堪称完美。这应该也是曹操一生中最精采的篇章。
  白马和延津。在这两役前哨战中,曹操爱才的良好习惯最终得到了丰厚回报。程昱向曹操献计,请关羽出战。曹操对关羽又爱又疑,起初有点犹豫不决,其实曹操心里很清楚,如果关羽胜了肯定待不久,高官厚禄留不住他的心。其时曹营似已无人可敌颜良,权衡得失,曹操终于下了决心。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结果,袁绍麾下第一大将就这么过早地报废了。紧接着没多久,第二大将文丑也命丧关羽之手。袁绍失去左膀右臂,攻击力锐减。倘若颜良和文丑还活着,袁绍在调兵遣将方面则从容多了,这两把锋利无比的尖刀,将让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吃尽苦头,胜负难料。使用关羽的结果,是失去关羽。但这已足够确保官渡之战,曹军在武将大比拼中处于优势地位。自颜、文亡后,袁绍用兵开始捉襟见肘。韩猛押送粮车半路被劫,非战之罪,结果被打成小军。正是用人之际,却如此浪费人才。袁绍摩下的著名将领,张郃、高览、韩猛、蒋奇和淳于琼,张、高降曹,韩猛贬为小军,蒋奇死于敌手,淳于琼挨曹操整容后也被袁绍立斩,武家班底挥霍殆尽。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初面对强敌,曹营上下人心浮动,恐惧不安,许都及曹军诸人甚至暗通袁绍,随时都有倒戈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深知团结稳定的重要性,他把内部关系处理得很好,不但从谏如流,让谋臣武将畅所欲言倍受重视,也没有让文武大臣之间存在内耗而影响战斗力。基本上,谋士们的意见都被采纳了。曹操极有主见,并非盲从,他的判断力高人一等。如张辽等人对袭击乌巢的怀疑,夏侯惇对张、高投诚的怀疑,都没有动摇曹操的决心,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当曹操内心举棋不定之时,他很善于借助别人的智慧。比如随着战争的深入,曹操有点扛不住了,缺粮。这对南军是致命的。曹操内心打起了退堂鼓,想必也征求过身边谋士的意见,估计守和撤两派意见皆有,所以才下不了决心,但仍书致许昌求教于荀彧。荀彧力劝曹操要顶住。曹操从其言,咬牙硬撑,等待袁绍出错。这很关键,万一曹操撤军,很可能兵败如山倒,并危及许昌。曹操很聪明,修书向远在许都的荀彧要答案。
  曹操在收买和笼络人心方面,无疑做得相当出色。许攸是一个成功例子,张、高两将投诚是一个例子,焚书宽赦暗通袁绍的手下也是一个例子。从与许攸对话、试探和采纳意见的过程中,看到了曹操狡诈和果断的一面。关于自家粮草能撑多久的问题,是绝密情报,曹操起初跟许攸虚以委蛇,从一年、半年、三个月、一个月到不得不承认粮已尽绝,可见老奸巨猾,对许攸还是有所提防。被许攸戳破谎言以及听了许攸的献计后,曹操对许的价值迅速做出了正确判断:许攸此来,吾始知天败袁绍也。张郃和高览是袁绍军中续颜良文丑之后最优秀的两位军事将领。张郃是一个武艺精纯、能独当一面的智将,但袁绍不用张郃来守粮仓乌巢,却将一个嗜酒如命的淳于琼派到了这个极其重要的岗位上,怎能不误事?袁绍居然还听信郭图谗言,欲召郃、览归寨问罪。结果逼得张、高结伙投奔曹营。操曰:“若使袁绍肯从二将军之言,不致有败。昔子胥不早悟,自使身死。今二将军来归,正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敌军的人才拿来己用,曹操爱才,可谓登峰造极。袁军自去了郃、览,又绝了乌巢之粮,军心惶惶,多有逃窜,可见军心已开始土崩瓦解矣。焚书一节,曹操不计前嫌的作法,对稳定军心起了很好的作用。对于那些曾经三心二意之人,日后岂非感恩戴德肝脑涂地?这体现了曹操高超的统战手腕,曹操在官渡不但收买官心,也大肆收买民心,创造人和优势。官渡之后,曹操号令三军:“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之罪!”于是军民震服。曹操用程昱“十面埋伏”计大破袁绍于仓亭,紧接着手下众人皆劝操乘胜赶尽杀绝,然操曰:见今禾稼在田,功又不成,枉废民业。姑待秋成,取之未晚。”又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若废其民,纵得空城,有何用哉?”想当初,曹操为报父仇,也曾屠城N座。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原本厚待沮授,想劝降之,后沮授决意要逃,操不得于杀了沮授,心里甚悔,伤悼不已,亲自设祭并立碑纪念,充分体现了曹操一贯的爱才美德。
  说曹操,不得不提提袁绍。袁绍偏听偏信、为君不仁的性格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袁绍手下谋士虽众,却势不相容,相互攻讦,内耗严重。袁绍本无主见之人,却常犯忠言逆耳、偏信谗言的毛病。先说田丰。田丰乃帐下第一谋士,其人英杰,见识高明,可惜刚而犯上,战前一番缓兵伐曹的强谏,被袁绍打进了牢狱。应该说,在对待田丰这个问题上,袁绍有失误之处,但也不能全怪袁绍。本人认为袁绍的失误在于完全放弃了田丰。如果把田丰押在军中,必要时可以唤来听听他的意见,可能会有帮助。田丰这人实在是不识趣,在袁绍决心出兵的情况下净说些败兴的话,入狱也算是咎由自取。好比后来的秦宓力谏刘备勿兴兵伐吴而同样面临牢狱之灾。田丰自刎之前,曰:“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者,是无智也!不识嫌疑而进之者,是不明也!”诚哉斯言。如果说田丰当初入狱是自找,那么袁绍后来听信逢纪谮言杀田丰,则完全是昏庸到了极点。说说沮授。沮授的谋略,不在田丰之下。如果袁绍能听从沮授的意见,那么立于不败之地是完全有可能的。官渡一战之初,沮授提出了论持久战的观点。他敏锐地看到了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粮食。南军缺粮,难于久战,因此宜且缓守待变。曹操的谋士荀攸与沮授的看法不谋而合:南军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军必散矣。这个观点与当代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不同,毛泽东是基于敌强我弱的现实才提出与敌人耐心周旋的持久战观点,而官渡之战正好相反,袁强曹弱,强大的一方反而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这就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沮授的看法,无疑与袁绍南辕北辙。袁绍意欲凭借绝对军事优势,迅速歼灭南军。沮授为此亦锒铛入狱。平心而论,沮授缓守待变的计策显得有点消极,毕竟袁绍有七十多万大军,兵力十倍于南军,一味地不战固守,多少有些打击士气。如果沮授灵活一些,委婉一些,譬如说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的话,或许袁绍还能听得进去。不过这时的袁绍,已有点走火入魔,沮授不过是提了个建议,采不采纳由你,何至于将其打入大牢?战争还没开打,先折两个优秀谋士,实为不智。尽管沮授的计谋听起来消极,但它点出了问题的关键,而且也很快就灵验了: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终,绍军不退。操军马疲乏,粮草缺少,意欲弃官渡,回许昌。可以说,沮授对粮食的重要性始终是十分清醒的。后来夜观天象,得出“必有贼兵劫掠于后。乌巢屯粮之所,不可不提备。速遣精猛将于间道山路巡之,免被曹操之策算”的预言,可谓精准无比,令人击节赞叹,真乃奇人异士呵!可惜那个烂泥扶不上墙的袁本初,喝得醉熏熏的(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也难怪淳于琼有样学样),竟然对沮授的及时提醒嗤之以鼻无动于衷,活该他当丧家犬。再说许攸。许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相当关键的人物。许攸也相当了解粮草对整个战局的致命影响,然而袁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始终在这个问题上犯迷糊,拒不听许攸的意见,相反,听信审配,拿许攸的清廉度作文章,羞辱许攸。许攸的操守确实存在问题,但袁绍的过失在于:以偏概全,他太过于依赖审配,而忽视了其他谋士的作用。对自身集团内部的矛盾,袁始终没有清醒的认识,偏信一方,打击另一方,堡垒从内部被攻破。袁绍气量狭窄至斯,实为用人之大忌。袁绍把许攸推向了曹操,这无疑是灾难性的。许攸带走了绝密军事情报。在镇守乌巢粮仓的人选上,袁绍也犯了错误。乌巢是袁军的命脉,用许攸的话说,只要断了乌巢之粮,不三日,绍军就得鸟兽散。因此,派“嗜酒无备”(许攸语)的淳于琼镇守粮仓,袁绍无疑没有作到知人善用。


<b>
三、结论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B>

  关于曹操在官渡取胜的关键,诸葛亮与周瑜曾有一段精采对白:瑜曰:“昔曹兵少,绍兵多,两军相拒于白马、官渡之时,操以何计破袁绍之兵?”孔明答曰:“盖闻许攸之谋,先断乌巢之粮,因此一战以成功。”由此可见,官渡之战的胜负,在于双方粮草多寡的较量,而争夺粮草的关键,在于谋略运用正确与否,其归根结底还是体现在用人纳谏和决策上。基本上,曹操在官渡没犯什么错误。谋士的作用虽然很大,但毕竟最后拍板定案的是曹操。袁绍手下谋士也提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计策,可惜袁绍缺乏辩别是非的能力,弃之不用。袁绍能聚人而不能用人,把田丰、沮授入狱,把许攸、张郃、高览逼反,故有此败。曹操宽宏大度,善于纳谏,英明果断,也善于笼络人心,故有此胜。不过曹操的性格也是非常复杂而多面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愿天下人负我”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潮鼻祖便是曹操,杀了才子杨修的也是曹操。然而,在官渡之战,我们看到的是曹操完美的一面。用诸葛亮的话说,曹操比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人谋,亦即谋人,用人之术,经典之作,在官渡。 
  以曹操的《龟虽寿》一诗做为结束语: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3 21:24 , Processed in 0.87137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