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490|回复: 1

晚年孙权独断骄奢,人格分裂是祸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编辑说话

  作为三国的一方霸主,孙权统治长江以南长达半个世纪。但孙权其人,早年与晚年的表现,堪称判若两人。早年的孙权神武雄才,用人不疑,任才尚计,赏不择怨,由此指挥部下破操赤壁,败备夷陵,擒羽荆州,成就了东吴的鼎峙之业。但晚年的孙权,老悖昏惑,独断骄奢,刚愎自用,废除无罪之子,为吴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这种强烈的人格对比足以够得上人格分裂,那么它是由何而来的呢?

  ■人格分裂泛指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

  在心理学上,人格分裂泛指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一般说来,在任何时间段内,人的意识层面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此时个人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但是,当个体处于极度的消极情绪时,如愤怒、焦虑等,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这些消极人格就会被压抑入分离的人格部分,使得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的差距日益加大,形成了不可渗透,互相独立,最终使得后继人格削弱了主体人格,导致人格分裂。

  在特定情况下,人格分裂者会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当后继人格开始占主导地位时,原先的主体人格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业已发生过的事情。因而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在其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是非常不同的,不时处于剧烈的对立面。

  ■孙权人格分裂的迹象:独断误信、固步自封、残害贤臣、为所欲为、老悖昏惑

  前期的孙权,备受各方豪杰的推崇,不但曹操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感慨,刘备也有“吾不可以再见之”的赞叹,至于曹魏的谋士,如程昱、刘晔、贾诩等,也都对孙权的政治之才百般推崇,而蜀营的诸葛亮、蒋琬等人也对孙权的用人之术钦佩不已。但晚年的孙权,性情大变,言行举止好似昏庸君主一般,极度敏感、猜疑成性,并十分容易产生焦虑和妄想,由此他越来越独断专权,滥杀功臣,使得东吴的稳固局面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信公孙渊

  吴嘉禾元年,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派使者向孙权称臣,因为当时公孙渊是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的叛魏称臣的举止让孙权异常自得,打算派遣使者去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更派张弥等将兵万人支援。对此,文武大臣都极力反对,声言这是公孙渊的计谋,因为他背叛魏国后受到压迫,想利用东吴来对抗魏国,所以不必如此兴师动众,只需派个使者去即可。可孙权不听群臣所劝,坚持派了使者和将领前去。事实证明,孙权果然上了公孙渊的当,公孙渊杀了孙权派去的使者,又归降了曹魏一方。这使得孙权勃然大怒,声称:“我活了六十岁,还没有被这样的人所骗,要不杀掉这个鼠辈,我还有什么脸面在皇帝位置上坐着!我一定要亲自去杀了这个小人,以解我心头之恨。”这次没有任何胜算把握的战争,最终在大家的苦苦劝说下被放弃。但孙权独断专行的决策,与他早期的表现截然相反。

  与张昭较真

  嘉禾元年,孙权由于没有听张昭的苦心相劝,一意孤行,派遣使者去辽东,结果自取其辱。张昭一气之下装病在家。孙权闻知后很生气,命人弄来泥土,将张昭家的门口堵住。张昭气愤之余,也让家人从里边也用泥土堵住,自己干脆不出门了。虽然后来孙权亲自求张昭出门才化解了这场闹剧,但与其前期的虚怀若谷相比,孙权明显变得固步自封起来。

  残害陆逊等贤臣

  嘉禾三年,孙权设立中书校事,以监察各级官吏。而校事吕壹等人恃宠弄权,离间君臣,擅作威福,挟嫌报复,且手段又十分残忍,使得许多大臣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即使是重臣陆逊,也不敢尽言直谏,只能与潘濬窃窃私议,“言至流涕”。赤乌四年,由于太子孙登早逝,东吴朝政陷入太子之争。孙权听信谗言,有意废黜新立太子孙和,陆逊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并请求到建业来面述自己的意见,孙权不但不许陆逊还都建业,还以亲附太子之名处罚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流放外地。此外,孙权还多次派遣使者前去责骂陆逊,由此陆逊忧伤过度,含恨而亡。如此令人心寒的行径,也与之早年对陆逊的重用成鲜明对比。

  骄奢淫逸 为所欲为





上一篇:“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原因及教训
下一篇:浅悟诸葛亮北伐用兵之“形”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权到了晚年,骄奢淫逸,又好神仙术,一度遣将入海求亶州仙山,导致吴国赋役繁重,刑罚残酷,由此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人民经常起义反抗。当时陆逊曾上书,劝谏孙权实行恩德治国,放宽刑罚,并减轻赋税。孙权却在复信中为自己残酷刑罚作辩护:“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警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君以为太重者,孤亦何利其然,但不得已而为之耳。”孙权的这些表现与其早期的恤民如子有天壤之别。

  胤嗣废毙 老悖昏惑

  赤乌四年,太子孙登病逝,年仅33岁。在以后的9年内,孙权先后废了第二任太子孙和,赐死了四子鲁王孙霸,最后立七子(幼子)孙亮为太子,并立孙亮之母潘氏为皇后。而潘皇后生性妒忌,虽身居皇后位置,但仍不满足,还想做女皇。孙亮10岁登基,政令不由己出,终身苦受权臣威逼之祸。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祸根。公元260年,孙亮遭到宗室大将孙琳的罢黜和杀害。而东吴第三位皇帝孙休也饱受权臣之苦,在位7年即英年早逝。到了第四位皇帝孙皓,则是残暴荒淫,最终导致吴国被晋国所灭。

  综合孙权晚年的昏聩表现,及其早年可圈可点的政治谋略和用人之术,其人格裂变之巨,可见一斑。不过这是帝王晚年常见的通病,前有汉武帝,后有明太祖,孙权的人格裂变也就不足为奇。

  ■角色转变的恶质化导致孙权人格分裂

  公元222年前后,是孙权人格分裂的分水岭。而其人格转变,并不是突发而成,而是深有缘故的。概括说来,这是他角色的转变的恶质化结果。

  具体来说,前期的孙权只是东吴的统治者,尽管东汉的皇权已经名存实亡,但孙权仍旧是处于人臣之位。而后期的孙权则越来越是个君主,而从“一人之下”的地方诸侯到“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的帝王,孙权的心理产生了质的变化。他由礼贤爱士,虚心纳谏变得越来越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此外,权力使人产生自信,也使人产生焦虑。其权力越大,焦虑也越大。根据帕森斯原理,在官场上,上级选拨下级,一般都不会选那些比他本人聪明或能力比他强的人。尤其是在和平年代里,上级是不会允许下级在任何方面超越自已的,那样会威胁到他的地位,损害了他的威望。例如陆逊,本是“世江东大族”,家族姻亲甚为显赫,由此功高震主,为孙权所畏忌。这样,陆逊越是拥戴太子和,孙权越疑惑不安,怕将来陆逊也导演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戏剧。因而他逼死陆逊,而选择资望较浅、社会关系比较单薄的侨居大族诸葛恪为首辅。

  再者,相比较前期动乱不安、征战不断的环境,吴国立国后,疆域大致确定,政治环境相对平和。孙权对外攻虽不足,守则有余,足可划江自保。因而将政治重心放在吴国的治理上,整顿内部,回笼权力。孙权也由此变得骄奢淫逸,丧失了原有的自我警惕。

  职场小贴士

  警惕职场的“帝王心理综合症”


  在日益追求高效的职场,领导不仅是身份和荣誉的象征,也是能力和才华的肯定。但说到底,领导应是一种责任的担当、魅力的体现。但是,不少领导由于身处高位,自我感觉良好,或对外界环境放松警惕,忘乎所以,或独断猜疑,刚愎自用。那么,如何才能消除这种职场潜在的“帝王心理综合症”呢?下面有一些建议:

  1.寻求突破

  坦然面对曾经的成就,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因此不必自鸣得意,更不因沉湎于过去的功绩而不求进取。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发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不断充实,以长远眼光看待自己的发展。

  2.虚心纳谏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而时局却纷繁多变,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想法,才能做到兼听则明,从而加以理性判断,得到最可靠最全面的认知。

  3.修身养性

  保持一定的危机意识,但应以危机意识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心态,而不是以此作为敌对他人的根据。从容面对别人的赞美,多思考自己的不足,多分析自己以往的过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5 22:08 , Processed in 0.96468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