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897|回复: 1

剑戟丛中的文人碎片:刘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魏明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刘晔进宫与明帝商议,却说“可伐”,而出了宫与朝臣说时,又说“不可伐”。中领军杨暨是魏明帝亲信之臣,他也反对伐蜀,数次劝谏,明帝便说:“卿书生,焉知兵事!”杨暨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有道理,便拉出刘晔说:“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明帝不解:“刘晔对我说蜀可伐。”于是召刘晔对质。刘晔被召来,明帝再三问他,他只闭口不言,装聋作哑。等杨暨离开,只有他和明帝时,刘晔责备明帝道:“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做梦都常恐泄密,陛下怎可显而露之呢?敌国早已知道了!”如此一来,明帝反觉自己不是了,于是,连忙向刘晔称谢。
  这样几次,刘晔的应变和善持两端便出了名。但曹植对其骑墙作风非常看不惯,讥讽他为“蝙蝠”,有人对他更是十分厌恶,便对明帝说:“刘晔不是个忠臣,他只是善于揣测上意而趋和迎合。陛下试之,皆反意而问之,其必原形毕露!”明帝一试,果然如此,从此疏远刘晔。刘晔因此发了狂,忧郁而亡。
  《三国志》中评价刘晔说:“巧诈不如拙诚。以晔之明智之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与世士相经纬,内不推心事上,外困于俗,卒不能自安于天下,岂不惜哉!”
  在曹操手下时,刘晔绝不是个专一揣测上意、首鼠两端的人。事实上,他替曹操出过许多好主意。曹操攻打汉中张鲁,到了汉中,山峻难登,军粮缺乏,曹操想退兵了。刘晔力谏,以为张鲁可克,劝说曹操全力攻打,后来果然平定汉中。平定汉中后,刘晔又劝曹操趁势进攻盘踞巴蜀的刘备。次策,司马懿曾向曹操讲过,曹操笑话他“得陇望蜀”。刘晔并没有因此不再进谏,而是分析形式,再三劝说曹操乘刘备立足未稳攻蜀,可惜曹操未采纳,坐失了良机。后来毛泽东读三国,对刘晔的计谋推崇有加,曾在全军高级干部会议上称赞刘晔是个“大军师”。
  刘晔是个聪明人,他看人断事都有一双独特敏锐的眼睛,这是建立在他的世事洞察,人情练达上的。曹操手下有个叫魏讽的名士,在社会上名声十分响亮,自卿相以下都已结交魏讽为荣;魏文帝时蜀汉将领孟达前来归降,文帝十分喜欢孟达,朝野上下也都附和着赞美孟达,说他有古代名将乐毅之量。但是刘晔一见这两人,就断言这两人日后必定要谋反,后来的事情果如其言。
  东吴袭取荆州,杀害蜀汉大将关羽后,魏文帝召见群臣,问大家对未来局势的意见,很多人都认为蜀汉乃小国,关羽一死必然举国忧惧,不可能再出兵攻打东吴。但刘晔独特异议:“蜀虽狭弱,而备(刘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蜀国越是弱小,刘备越是不肯示弱,否则就会失去凝聚力。何况刘备与关羽的关系非同寻常,刘晔断言刘备必定会倾国力伐吴报仇。他还建议,趁此机会与蜀汉合作,两面夹攻东吴。这实在是一招十分厉害的棋,若果如此,则东吴必然危矣!东吴若灭,蜀汉也绝无力量单独对抗曹魏。可惜,魏文帝曹丕没能采纳他的意见,否则,三国局面有望提前结束。
  刘晔的很多计谋都无法实施,而且他发现,曹家主子们的度量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曹操还能容得了不同意见,鼓励提不同意见,所以刘晔敢大胆直言,畅抒己见。而曹操的继承者们早已没了先祖的雅量,刘晔对此一清二楚。他后来专一迎合上意也是因为当皇帝的喜欢听顺耳话的缘故,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这能怪他吗?刘晔算不上忠臣,却是个智者。至于后来被魏明帝识破,那叫“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无法向魏明帝解释,只得佯狂终日,以至忧郁而死。
  历史是由所有人共同参与合作的结果,当然个别的关键时刻是由个别人左右的,具有不可预测的随意性和可变性,然而一旦发生,就成为不可改变的必然事实。时代的每一步推进都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识时务者为俊杰,俊杰深得进退之机宜。
  在这寂静的冬天,面对天地皆白的环境,我不禁的感慨:春秋交替,大自然生生不息。人生还有多少个春夏秋冬可供虚掷呢?做什么都不容易,都需要耐下性子,认真去做,一步一个脚印,踩在这大地上,走过去只让脚印留在后面。什么也不要说,也不需要说,这一路行程已经足以说明一切。正如刘晔的一生一样,匆匆流走的时间,被时间遗忘的人才。




上一篇:剑戟丛中的文人碎片:周瑜
下一篇:剑戟丛中的文人碎片:祢衡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室宗亲的少年刘晔在十三岁时表现出过人的胆识。他七岁时母亲病亡,临走时对他们兄弟俩说:“你爸爸身边的侍者,有陷害人的本性,我死之后,担心他要为祸我们家,你们长大后能除了他,则我死而无忧了。”刘晔一直记着母亲的话,等他长到十三岁时,他对长他两岁的哥哥说:“母亲临终交代的事,现在可以做了。”随即进入室内杀了那名侍者,径自到母亲的墓上去拜告。其父对这个十三岁的少年大为惊诧,于是也就不再责罚他了;二十出头的刘晔,用智慧击败了膂力过人的郑宝,并接替郑宝军阀头子的位置。他不想做个拥兵自重的军阀,于是带着这支队伍投奔了庐江太守刘勋。他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他为刘勋出谋划策,欲一统江东。可惜刘勋不是明智之君,忠言逆耳。最终被孙策的调虎离山之计一举歼灭。刘晔不甘如此,投奔了曹操,很受曹操赏识,屡次升迁,成为了曹操谋士集团的一位重要人物。
  这样一个有胆识、有卓识的人到了曹操死后却变成一位迎合上意的滑头,《傅子》批判刘晔不能“推心事上”然而,如果上级不能做到“推心事下”,那么做下级的又何必要“推心事上”呢?还是孟老夫子讲得好:君之视臣如手足,臣之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草芥,臣之视君如寇仇。
  为什么曹操的手下这么多出众的人才到了曹丕、曹睿手里都默默无闻了呢?年纪大了也许是原因之一,但人才总是容易被耽误的,即使在三国这样一个十分需要用人的时代。然而,历史却从不批评耽误人才的主子,反而苛刻求全于被耽误了的人才,这是历史的势力之处。
  无论在三国,还是在现在,我们都是为自己谋划的谋士。在黑夜等待黎明。任何人并不总是在任何时候都是主角,也不一定总处在主要位置。刘晔的死,很可悲,更多的则值得我们探讨。
  天地坦荡,谁的胜利都无所谓,都可接受成为历史背影,正如人们常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天意只是托词。
  命运总是掌握在那些有准备的人手中。他们会说,替天行道。
  命运总是掌握在那些充满希望而奋斗不息的人手中。他们所行之道就是上天的旨义。
  那些懒汉与悲观者最终都将受到命运的嘲弄。他们也只会感叹,天不佑我。
  其实,命运对于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并不对谁特别青睐。但是对于那些坚定的奋斗者必然给与肯定。的确,如同雪花,公平地下落落,并不厚此,也不薄彼,均匀的降落。所不同的是你以怎样的心承载。
  那些经历了命运砥砺的人,是上天的幸运儿。
  命运流淌在青春的阳光里,无论国事或是人生,其实就可以归结为几句话: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都取决于我们自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2 21:23 , Processed in 1.05466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