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国自古就有“杀降者不祥”之说,两军对垒,当胜负已分,再行屠戮放下武器投降的士兵,是为不仁!天道循环,报应不爽,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杀降”将军,结局大多悲惨,遍观中国历史,曾经有过“杀降”之举的不在少数,现列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 1、白起:公元前262年,战国时期长平之战(今山西高平西北)。赵国40万士卒败降秦国,秦国领兵大将白起将赵国降卒40万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后因与权臣范睢交恶,范睢在秦昭王面前进谗言,于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宝剑,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剑自刎时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于是自杀。(博主注:中国的正史好多浮夸之处尤其描述两军交战或多用形容词、或语焉不详、或夸大数字:血流漂杵、血流成河、江河之水为之壅塞、斩杀不计其数等等词汇一再出现,这一点,反不如日本人,日本人在记述他们的大名之间的战斗时,统计数字极为详尽,阵亡、受伤、失踪、被俘人数基本精确到个位,司马迁在中国史学界不但是龙头老大,而且所著史料准确度高,但此次描述长平之战,却留下了很大的疑点,坑杀四十万人,如果是绑缚起来再挖坑推入,别说四十万人,就是四十万只鸡,恐怕也极为费力,而且赵军即使再饿,面临死亡也会拼死挣扎。如果是让赵国降卒自行挖坑,赵国人也不是傻子,不会不反抗,而且即使迫使赵国降卒自行挖坑,也不会不给工具,冷兵器时代,工具就是武器,所以说,此点也不成立。那么就剩最后一种可能,就是找一条峡谷,让赵军进入后封死两端,用土将峡谷填死。但是人死留骨,后世的史书和考古并未发现大规模遗骸!综述推断,此段历史颇为可疑)。 2、项羽:汉元年(公元前207年十月至公元前206年九月)十一月,项羽率军行至新安(今河南渑池东)。担心秦朝降军生变,在新安城南将20万降兵全部坑杀,只留下雍王章邯、上将军司马欣、都尉董翳三人。但是项羽坑杀秦军20万于新安之事,也有很多历史学家表示怀疑,因为以项羽当时的兵力(据《汉书·项籍传》记载当时“羽将诸侯兵三十余万”),在冷兵器年代,很难在一夜之间坑杀或用其他方法杀死20万并未被解除武装的秦军。否定新安杀降的人认为,这件事很可能是汉朝建立后为抹黑项羽而编造的。而且,同样后世没有发现大规模遗骸。项羽后来垓下兵败自刎,项羽死后,王翳取了他的首级,其余汉军为了争夺项羽的遗体,自相残杀,死数十人,最后五个汉将(吕马童、杨喜、杨武、吕胜、王翳)分了项羽的遗体,都被封侯。可谓死不得全尸! 3、李广:唐朝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 嗟乎!时运不齐,鸣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何以难封呢?李广极精骑射,“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对待士兵犹如亲人,与之同甘共苦,“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且“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李广一生征战匈奴,大小战役七十多次;很多看似远不如他的人都封侯了(比如为人中下的李蔡),然而李广一生未能如愿。而且最后一次出征中出现失误(迷失道路,未能按时于卫青大军会合),觉得无颜以对刀笔吏,愤而自杀,结局可谓悲惨。李广对于自己不能封侯百思不得其解,苦恼之余曾请教一个叫做王朔的卜士,在听完了李广诉说后,王朔问道,将军您反躬自问一下,有没有干过后悔的事情呢?李广承认曾经一天之内用欺诈手段把业已投降的八百羌人统统杀死了,这是他引以为耻的事情。王朔就指出“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广杀降,不但自己一生命运多舛,而且遗祸子孙,李广之子李敢因袭击卫青替父鸣冤遭到卫青外甥霍去病的谋杀,汉武帝向着霍去病,说李敢是被鹿顶死的;李广的后代李陵力战不支投降匈奴,汉武帝勃然大怒,将李陵家族屠戮殆尽。司马迁也因替李陵喊冤,而被“割鸟皇帝”汉武帝(柏杨语,汉武帝刘彻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喜欢切掉别人的小弟弟,故柏杨先生称之为“割鸟皇帝”)施以宫刑!李广后人境遇之悲惨,或许也是因为他的“杀降”。 4、拓跋珪: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燕建兴十年(公元395年)农历七月,后燕皇帝慕容垂派太子幕容宝为元帅,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为副元帅,领兵八万,向北魏大举进攻,北魏采取坚壁清野战术,拒不与之交战。后燕师老兵疲之后,不得不回撤,北魏拓跋珪立即率精兵二万骑渡河,追击燕军。于参合陂追及燕军主力,而燕军当时安营于陂东靠近河边处。魏军连夜登山,计划奇袭燕军。翌晨,魏军登上山头,下临燕营。燕军正要东归,忽见魏军遍布山上,士卒大惊。拓跋珪下令攻击,燕军争相渡河逃命,人马相互践踏,压死及溺死者数以万计。仅包括太子慕容宝及部分亲王在内的数千人逃走,其余燕军四、五万人全部投降。后来,在北魏大臣王建的建议下,所有投降的燕军全被坑杀。公元409年,拓跋珪次子拓跋绍生母贺夫人(此女为拓跋珪亲生母亲的亲妹妹,也就是拓跋珪的亲姨妈,并且已有丈夫。拓跋珪秘密令人杀贺夫人的丈夫而纳她为妻,生下拓跋绍)有过失,拓跋珪幽禁她于宫中,准备处死。贺氏秘密向拓跋绍求救。拓跋绍当晚带人翻墙入宫,杀掉拓跋珪,时年三十九岁。一代雄杰,死于亲子之手! 5、薛仁贵: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回纥铁勒九姓突厥进犯唐朝,薛仁贵领兵讨伐,回纥铁勒聚兵10余万人,凭借天山(今蒙古杭爱山)有利地形,阻击唐军。当年三月初一,唐军与铁勒交战于天山,铁勒派几十员大将前来挑战,薛仁贵应声出战,独挑几十人,连发三箭,敌人3员将领坠马而亡,敌大军见之,立即混乱,薛仁贵指挥大军趁势掩杀,遂不时,敌人大军投降。有诗赞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因为铁勒骚扰唐边境达数十年之久,薛仁贵命令将投降兵13万人就地活埋,以除后患,蒙古杭爱山依旧还有坑杀遗迹。永淳二年二月二十一日(683年3月24日),薛仁贵因病于雁门关去世,享年七十岁。唐高宗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洽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都督。官府还特造灵舆。护丧还归故里。杀降将军中,只有他一人算是善终,只是得过写贬黜。 6、胡宗宪:胡宗宪,明代抗倭名将,嘉靖三十五年擢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浙、闽总督,诱降并歼灭倭寇的徐海,陈东,麻叶,辛五郎等部。嘉靖三十九年以平海盗汪直功加太子太保,晋兵部尚书。戚继光是他一手培养的抗倭名将,历史学家称“没有胡宗宪,就没有戚家军”。沈明臣、文征明、徐文长等一大批著名画家、文学家投奔到他的麾下,成了他的幕僚、智囊团。徐文长在《徐渭集》中将他喻为明代的“郭子仪”、“李愬”。当时的倭寇海盗集团首领除了王直以外,位居其次的就是徐海。此人极为善战,胡宗宪几次与之对垒皆讨不到便宜,便听从幕僚徐文长的建议,改剿为抚,通过徐海的爱姬王翠翘说降徐海,嘉靖三十五年(1556)八月,徐海入平湖城向胡宗宪请降。胡宗宪一边稳住徐海,一边加紧部署兵力。这时,已经投降的陈东秉承胡宗宪的命令,率领其党攻击徐海部。徐海仓惶出逃,途中负伤。第二天,官军又将徐海团团围住,徐海暗呼:“翠翘误我!”经过一场激战,徐海投水而亡,王翠翘被俘。传说,王翠翘被俘后曾向胡宗宪请求埋葬徐海,胡宗宪不许;请求去做尼姑,还是不许,而是要将她许配给一个小兵。王翠翘对胡宗宪说道:“你诛杀归顺的人,你把天道放在什么地方了?”她面对大海痛哭,喊道:“明山(徐海的字),我辜负了你呀!”遂写诗一首,投水而死(另有一说王翠翘在投海自尽前仰天长呼,说胡杀降不祥,若天行有常,胡必有后报)。不管怎么说,报应还是如约而至。嘉靖四十一年五月,内阁首辅严嵩被罢官,其子严世蕃被逮。胡宗宪是由严嵩义子赵文华的举荐而屡屡升迁的,在朝中很多大臣的眼里,他属于严党。赵文华已死,严嵩失宠,胡宗宪的处境也就岌岌可危。这年年底,在新任内阁首辅徐阶的授意下,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就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弹劾胡宗宪。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胡宗宪被逮捕入狱,次年春被革职还乡。嘉靖四十四年三月,再次对在家已两年的胡宗宪以所谓“妄撰圣旨”问罪。十月,押赴至京,十一月初三,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 7、常遇春:朱元璋帐下第一猛将,此人勇武绝伦、对上忠心、对下爱戴,一生为将从未败北!只有一个毛病,爱杀降!公元1359年,朱元璋在与陈友谅在池州作战,常遇春是先锋,他在九华山设伏,一举攻克池州,俘虏陈友谅降卒3000余人。面对这批降卒,徐达建议上报朱元璋后定夺。常遇春当时没表态,却在当晚徐达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这3000降卒坑杀,只留了几个活口给陈友谅送信,还放出狠话“人是我常遇春杀的,有本事来找我”。常遇春不但杀降,而且还喜欢屠城!害的朱元璋常常叮嘱他不要嗜杀:光有土地,没有人民又有何用(《明史·常遇春传》记载:太祖使使谕遇春:“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8月9日),在追讨元顺帝,全歼开平元军后,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岁。 8、李鸿章、程学启:程学启(1829-1864),字方忠,安徽桐城人,初为太平军将领,隶属叶芸来所部,驻守安徽安庆。1860年(文宗咸丰十年)曾国荃围安庆,遂叛降湘军,任前部,陷安庆、安徽无为、安徽铜陵(今属安徽),擢为参将。1862年,改隶李鸿章,为开字营首领,程学启作战极为凶悍,横绝无前,且富有谋略。为李鸿章帐下淮军第一猛将!1863年,李鸿章围攻苏州,苏州城中纳王郜永宽等诸将自觉大势已去,早已暗底里通过原太平军降将、淮军水师副将郑国魁与清军通款输诚。十月二十日夜间,郜永宽与程学启、郑国魁、英国人戈登(常胜军统领)密会于苏州城外阳澄湖上,达成杀不愿投降的太平天国慕王谭绍光并献城投降的协定。郜同时提出:李、程在其降后满足“三事”,即“留半城屯其馀众”、“编定廿营照给饷”和“奏保总兵、副将官职,指明何省何任”。同时,郜永宽将侄女许配戈登密友、常胜军军医马加尼。由戈登居间作保,程学启折箭起誓不杀降将诸人,三项条件一概应允。十月二十四日午后,郜永宽等人在慕王府议事厅刺杀坚不投降的守城主将谭绍光,又搜杀谭绍光亲信将士千余人。当晚,大开齐门献谭绍光首级并兵卒三万余人降清。十月二十六日中午,郜永宽、伍贵文、汪安均、周文佳、范启发、张大洲、汪怀武、汪有为,八人出城至淮军副将龚生阳部大营谒见李鸿章。李鸿章命左右捧出顶戴、官服恭送至八人面前。说:“今日做的我大清之官,好好立功。”八人不免自鸣得意,入席坐定,李大摆筵席款待八人。酒至半酣,李托故走出大帐。一声炮响,程学启率精兵百余人挺刃涌出,瞬间将八人杀死。接着,程学启等率部布阵入城,大闭城门,以郜永宽等八人首级示众:“八人反侧,已伏诛矣!”太平军降卒惊扰不已,程学启捕杀八人余党彪悍者数百人。其余数万人分别逐步遣散。程学启以太平军将灭,淮军亦将为之遣散,为发放各部欠饷计,纵容部下于城中大肆抢劫财物、劫掠子女。连李鸿章也看不下去,责其律下不严,斥之,有“君亦降人也,奈何遽至于此!”之语。苏州即平,程学启授一品封典骑尉世职,赏穿黄马褂。同治三年(1864年),在攻占嘉兴的战斗中,程学启被太平军用洋枪击中头部左太阳穴偏后部位,脑浆迸流而死,时年三十六岁。李鸿章虽然后来位极人臣,但却逢中国多事之秋,晚清对外诸多不平等条约,多为李鸿章签订,招致国人一片骂声:“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其内心酸苦,外人不得而知。在签订《辛丑条约》后,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1901年11月7日,这位大清重臣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他“久经患难,今当垂暮,复遭此变,忧郁成疾,已乖常度”。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瞑”,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 10、孙立人、李鸿:1944年3月14日,孙立人将军率新三十八师参加了孟拱河谷战役,中国驻印军共击毙日军第十八师团6800余人(日本第十八师团,师团长为田中新一。这个师团在“一·二八”、“八·一三”进攻上海,南京大屠杀,攻占广州、南宁等战役中,血债累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师团接受亚热带丛林作战训练,在日军发动的东南亚诸战役中连连获胜,号称“常胜师团”,还有“亚热带丛林之狐”的美称)。孙立人部下114团团长李鸿经历过淞沪会战,对日本人恨之入骨,当着一众记者的面,拿着电话下令:俘获的日本鬼子,派人审问一下,没去过南京的当俘虏送来,去过的就地处决!(此说极有争议,有的说是活埋了400人,有的说是活埋了1200人,也有的说是根本没这回事,不过我宁愿相信有这回事,而是人数越多越解气!)。孙立人及李鸿两位将军后来的遭遇似乎印证了“杀降”的真实性。1955年8月20日,孙立人“兵变”事件公开化。当天台湾政府以“纵容”部属武装叛乱,“窝藏共匪”,“密谋犯上”等罪名,革除孙总统府参军长职务。事后,组成调查委员会,查处此事。孙被判处“长期拘禁”在台中市向上路寓所,直到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过逝后,同年5月时任总统的李登辉才解除孙长达33年的“监护”。而李鸿自孟拱河谷战役后即荣升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荣升新一军军长,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抗战胜利后,李鸿率领新38师被调往东北,1948年10月19日李鸿及其所部与困守在长春的国民党部队一起放下了武器。1949年6月,他回到湖南老家,1950年5月,应孙立人之邀与陈鸣人、彭克立、曾长云等旧部一起经香港到台湾。不久,李鸿等一行人被拘捕,被指控来台系中共派遣,为阴谋策反孙立人作“匪谍”。但李鸿等人都拒不认罪。是谓李鸿“策反孙立人案”。后来孙立人将军终因1955年发生的“郭廷亮匪谍案”被清洗。由于李鸿等人坚不认罪,台湾军事法庭直到1966年才以“弃守长春”罪名判处李鸿无期徒刑,后减刑为有期徒刑25年。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李鸿才被释放,因积郁成疾,1988年8月15日病逝。.两位将军均遭受一定程度的磨难,但都没有死于非命,一是因为蒋家父子都是仁义君子,很少屠戮有功之臣!二是因为日本鬼子根本不算人,说他们是畜生都污辱了畜生,用他们自己的骂人话来讲,是“鬼畜”,杀“鬼畜”不算杀人! 综述得知,历史上“杀降”之人,绝大多数未得善终,要么自己死于非命,要么遗祸子孙。
来自:蓝色天空309 > 《文史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