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招实在高明,但让人奇怪的是,萧何的人品为何如此之差?出卖朋友,手段残忍。而这一点,正是吕后的高明之处。吕雉是一个残忍果敢、有决断力的女人,即使刘邦不在,她也完全有能力凭己之力解决韩信的问题。但是,她选择了与萧何共谋此计,对于吕后来说,利用萧何既可以避免滋生其他祸端,更快更周密地解决掉韩信;又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提醒萧何谨慎自己的行为,不可有半点儿谋逆之心。否则,不论军功大小,一概处之。借力打力,敲山震虎,被吕雉运用到了极致。
她为何有把握,萧何愿意落井下石,不会为韩信辩解、开脱呢?对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萧何此时的处境。早在汉高祖三年,刘邦已经逐渐对萧何猜疑,吕雉凭着对萧何的了解,料定其为求取信任,摆脱艰难处境,必定选择出卖朋友,谋求自保。而有了韩信的前车之鉴,萧何也必定更加小心,实际上,终萧何一生,都表现得十分"乖巧",当然,也正因此得以善终。
媳妇吕雉使的这一手,刘邦是个什么态度呢?历史上是这么记载的:刘邦听到韩信的死讯,很高兴。
赵匡胤"釜底抽薪"
政治斗争是残酷的,在权力移交这样的大事上,少有不发生流血惨剧的。统治者对待手下功臣的态度往往是兔死狗烹,以保自己江山的稳固。不过,宋太祖赵匡胤神奇地"杯酒释兵权",则是君与臣都心照不宣,不伤和气同时釜底抽薪,彻底而巧妙地解决问题,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案例。
赵匡胤是靠篡夺后周王权登上皇帝宝座的,所以这就更容易理解,他担心有了自己做榜样,自己手下的重臣之中难保不会冒出另一个"赵匡胤",也来个"黄袍加身",让自己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的君主。
于是,恐惧像条绞索缠绕在他心头,折磨着他,他不甘心重蹈覆辙。于是,他找到亲信赵普,虚心求教:"李唐覆灭以来,帝王更换频繁,篡夺帝位的一个接着一个,原因究竟何在?我想消除这种动乱,使国家长治久安,究竟该采取什么措施才好?"
先介绍一下赵普这个关键人物,他是赵匡胤最重要的谋臣之一。早在周世宗平定淮南之时,赵普就结识了当时地位并不显赫的赵匡胤,传说两人一见如故,无论政治见解或者交友标准都十分接近,多年的交情使得赵普特别了解赵匡胤的秉性。赵匡胤深思的问题,赵普当然不会没想到过。他成竹于胸,果断回答赵匡胤:"以前的动乱,都是由于唐朝遗留下来的弊病没有消除,藩镇权力太大,国君力量过弱,君弱臣强,尾大不掉。要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夺去他们的权柄,控制他们的钱谷,收回他们的精兵。"
听到这里,赵匡胤反应过来了。他没让赵普说完,马上就说:"你不用再讲了,我懂了。"
这以后,赵匡胤开始清点自己手下那帮拥有兵权的重臣。当初他黄袍加身之后,曾经按惯例大封功臣,后周的大将慕容延钊拥护宋朝有功,升任了殿前都点检;守卫着北部边界的韩令坤,当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当了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宋朝的主力部队禁军,就掌握在这几个人手里。
说干就干,赵匡胤登位后的第二年,便开始了削弱藩镇的行动。首先就是自己曾经干过的殿前都点检,原则就是绝不能让其他人复制自己的成功。于是他罢免了慕容延钊,派他到外地当节度使,从此不设统领禁军的殿前都点检一职。他还顺便解除了原非亲信的韩令坤的职务,也给他一个节度使当。只有石守信等,赵匡胤一开始念旧情,视他们为亲信,没有立即动手。
赵普看到商定的措施没有彻底执行,而且似乎事情到这地步已经完结,于是多次劝赵匡胤撤换石守信等人。赵匡胤只是笑笑:"他们是我兄弟,绝对不会背叛我。"赵普急了,想了想,对赵匡胤说:"问题不在他们本人,他们能力有限,没有驾驭天下的才能,万一他们部下一拥而起,他们就身不由己了。"一席话说得赵匡胤眼前仿佛又出现自己两次兵变的情景,他暗暗思忖,赵普的话太有道理了,自己非动手不可,否则遗患无穷。
至于怎么动手,赵匡胤和赵普思忖商量了很久。终于,在这年秋天的一个晚上,赵匡胤召石守信等一批"好兄弟"进宫欢宴。酒足饭饱,赵皇帝开始"口吐真言",他忧心忡忡地说:"过去全靠着诸位出力,我才有了今天。不过,当个天子实在也难,还不如当初做节度使,那时候我逍遥自在极了,而今简直没有哪一晚是能睡个安稳觉的。"
石守信等人确实心无城府,听到赵匡胤当了皇帝还吐苦水,觉得非常奇怪,问赵匡胤:"陛下已登大宝,还有什么忧虑呢?"宋太祖苦笑一声:"我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呢!"石守信等人立刻说:"如今天命归陛下,谁敢大胆觊觎?"宋太祖叹了口气,又说:"你们绝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这点我放心。但是,有朝一日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也把黄袍披到你们身上,那时候你们即使不想做什么,恐怕也无法回避啦!"
轻轻一席话,说得石守信等人冷汗直淌,连忙拜伏在地,哭泣着请求:"臣下实在愚蠢,想不到这一点,望陛下给我们指出一条生路,免得我们做十恶不赦的罪人。"
赵匡胤见时机已到,便劝起自己这批兄弟来:"兄弟们,人的一生好比白驹过隙,可短暂了。人们追求富贵荣华,不过是要多攒点儿钱好让自己安享晚年,让子孙也过上好日子。如今,诸位已经达到了这个目的。我替大家打算,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当个节度使,购些好田,建座大宅子,替子孙创立家业;自己买点儿歌妓舞女,天天饮酒作乐,不比现在更好吗?你我过去是兄弟,今后我们再结成儿女亲家,君臣之间再也不会生嫌隙,这样做大家都安心,不比现在这样更好吗?"
这一席话高明,既是兄弟之间的"酒后交心",又是君主对臣下的威严警告,石守信等人再笨,也不至于听不出赵匡胤的真正意思,他们当然不敢敬酒不吃吃罚酒。第二天,纷纷称自己身患疾病,不宜再领兵出征,一个个乖乖地交出了兵权。宋太祖龙颜大悦,对他们大加恩赏,只留下石守信一个担任禁军中有职无权的官员,其余的都派出京城当了节度使。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赵匡胤使出这一手釜底抽薪,不动声色地完成了领导班子的大换血,稳稳地把禁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消除了可能出现部下篡夺皇位的隐患,走出了五代十国帝王频频更替的怪圈,同时,又没有重蹈刘邦和后来的朱元璋的覆辙,在青史上落下"诛杀功臣、背信弃义"的污点。
朱元璋"斩草除根"
前面提到过,朱元璋这个人,出身草莽,没有任何门荫可依,也没有任何背景可靠,空以徒手打下江山,同时,在历代开国帝王中,朱元璋也是以励精图治的模范帝王著称,精于政治、目光深邃,在治理国家方面力矫元朝之失,赢得小康的局面,在朱元璋执政的三十一年中,百姓从天下大乱迅速走向小安,诚属难得。
然而,史家并不以此来买朱元璋的账,朱元璋虽敬业勤恳,获得的评价却实在是低得很,朱元璋的恶名,除了源自创立臭名昭著的八股等封建桎梏以外,就是他的肆意屠杀功臣给后世留下的阴影。
我们承认,在新政权建立后,一定会有几个人在战功、才智能力、个人威信等方面,"功高震主",这也是为什么历代开国皇帝在登基之后都会诛杀兄弟朋友的原因,但是,朱元璋却是真正的"够狠",他是真正的斩草除根,将所有功臣良将一网打尽。前文我们提到过,先后死于其屠刀下的有刘基、徐达等功臣。其手段之狠,花样之多,在历代帝王中少有可比者。
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朱元璋对曾一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忠臣元勋实行了灭种式的屠杀。在明初两大谋反案"胡惟庸案"与"蓝玉案"中,各路开国功臣被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罪名牵连,几乎被一网打尽,甚至株连九族。
除了朱元璋,另一个功臣杀手是刘邦,这个当年为了和项羽争天下可以不顾老父性命并笑称可以和项羽一起分享拿老父煮成的汤的主儿,当皇帝的第一步就是借助老婆吕雉之手解决了打下一半江山的韩信,然后又把一起夺取天下后分封的六个异姓王一一砍了头。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自古卸磨杀驴,草根皇帝,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