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556|回复: 1

[转载]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古人怎样说话?怎样打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近期文化生活中又掀起“三国热”,直接原因是新版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在几家电视台热播,而且公开叫板同时重播、已经相当成功的《三国演义》,不怕观众心存“先入为主”的认同感,不忌重复,不信观众会厌烦,硬是要比上一比,而且比得众说纷纭,热火朝天。
  其实,影视界先出现了一股“重拍热”。具体情况不同,一是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容量受到限制,现在重拍大容量的电视连续剧,例如《我这一辈子》。二是已经拍过电视连续剧,现在有了电脑绘画和新的特技手段,予以重拍,例如《西游记》。三是电视连续剧获得成功,一再拍摄续集,例如《铁齿铜牙纪晓岚》。第四种情况就是向成功作品挑战,一如《三国》。
  重拍影视作品,很难笼统地说好或不好。但是,向成功作品挑战者,仅就我看到的,大多不成功,也许《三国》是个难能可贵的例外。有人说,“谁拍三国都赚钱,因为它是三国。”这话不无道理,“三国”的内涵太丰富了,首先是历史赋予了“三国”诱人的戏剧性,从爱情到外交,变幻无穷,古今中外,“三国”者多矣。再就是群雄争霸、逐鹿中原、英雄辈出,小说、戏曲、说书人,早已塑造了十几位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再加上郭沫若为曹操翻案,易中天品三国,你说鲁肃、诸葛亮、司马懿谁更聪明?“文学就是人学”,文学基础之深厚,人物画廊之璀璨,保证了一台大戏“群英会”。更有高超的军事艺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在这里展示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难怪许多日本客商来华投资办厂之前先读《三国演义》。
  尽管基础稳固,新版《三国》还是有它自己独到的功夫,譬如在情节的编排取舍上,并不囿于小说原著,就显得更精彩。我不会写影视评论,仅借“三国热”,讨论一下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古人怎样说话?怎样打仗?
  古代没有录音机,我们无从知道古人说话的音声腔调,这对当代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并无大碍,不论曹操还是刘备的台词,都用现在的普通话来说就是了,即使云南部族首领孟获,也可以说普通话,因为这些影视作品是给今天观众看的。问题在于古人的台词,是用文言文呢还是口语?
  文言,就是书面语言,我国古代的书籍大多使用文言文。它突出的优点是精练,这在发明造纸和印刷术之前非常重要,刻字于竹简,书写于简帛,必须精练,“惜墨如金”。它最大的缺点是远离生活,除了“读书人”,大多数中国人不懂文言文,类同文盲。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就是“废除文言文”,推广白话文。白话文更接近社会生活,接近口语,便于大众学习和传播知识。
  然而“废除文言文”也过于偏激。语言文字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怎么“废除”?就连现在热播的《三国》也是依据文言文古书改编的吧。事实上,今天的汉语白话文仍然是“文白混用”的,譬如常用的成语就有上千条,它属于文言文,来源于我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是智慧的结晶,极其精练、生动、内涵深刻、富有哲理,无可替代。仅“三国”故事就创造了“三顾茅庐”、“借东风”、“挥泪斩马谡”、“空城计”、“过关斩将”、“单刀赴会”、“大意失荆州”、“乐不思蜀”等广为流传的成语。由此可见,推广白话文,也不能“废除”文言文
  白话文也是书面文字,接近口语,却不能完全口语化。那么,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台词怎么写——古人怎样说话呢?我以为,在区分时代、场合、人物身份的前提下,应该以口语为主——这是个难题,我们手里只有文言文写成的古书,于是不少影视作品采取了让古人用文言文交谈的办法,演员别扭(因为即使是古代的文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用书面语言交谈),怕今天的观众听不懂,就加字幕,仍然别扭。幸亏我们已经拥有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能听得懂的普通话,那就让古人用普通话交谈吧,演员和观众都好接受。至于古人说现代普通话的问题,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就像翻译作品一样,让外国人说中国话,读者观众也能接受。当然啦,别让古人嘴里出现电脑、飞机、欧共体、资本主义这类“硬伤”。诸葛亮舌战群儒,引经据典,多用一点文言文也对。刘备织席贩履,多年征战,戎马倥偬,就算当了皇帝,也不会满口斯文。曹操是奸雄也罢,英雄也罢,并不妨碍他是文学家,既有《短歌行》之佳作,又有“青梅煮酒论英雄”之美谈,所以他的话语属于“儒将”,区别于小商贩出身的刘、关、张。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刻画人物,台词十分重要。俗话说,“三句话认识一个人”,几句台词,这个人物的脾气秉性、文化素养都能显露端倪。在这方面,我看新版电视连续剧《三国》超越了相当成功的《三国演义》。




上一篇:王立群:曹操墓石牌“魏武王”称谓补证
下一篇:死在曹操刀下的文人们,孔融不买账终获一死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究竟怎样打仗?这个难题困扰影视作品多年了。就“三国”而言,它有各方投入兵力总数近百万的官渡、赤壁、彝陵三大战役,更有许多中小型战役、战斗,几乎涵盖了我国冷兵器时代平原、山地、江湖、攻坚、布阵、火烧、水淹、长途奔袭、运输粮草等各种地形和战法,但是电影电视却被文学作品和戏曲舞台艺术捆住了手脚,以致混淆了视觉艺术与文学、戏剧的界限。戏曲表演,由于受到舞台的限制,出来一位将军,就代表一支军队,手执马鞭就代表骑马,两位将军挥舞刀枪交手几个回合,就代表了一场战斗,这种舞台上的假定性,观众是接受的。小说里马超与许禇一对一地打斗上百回合,换马再战;与赵云也是大战一百回合,天黑了,挑灯再战,以表现虎将之英勇,读者也可接受。但是到了影视作品里,两军对垒,按兵不动,只派一名将军出战,厮杀一百回合,还要换马,挑灯夜战,双方的千军万马却变成了呐喊助威的“啦啦队”,这就不合情理了。将军者,军事指挥员也。小说里可以写他“身先士卒”,实战中却不能让双方的将军变成单打独斗的武士,那就贬低甚至丧失了指挥员的作用。同样是两军对垒、剑拔弩张的情况,却让双方主帅曹操与韩遂单骑出阵密谈(以引起马超的疑惑);让诸葛亮单独出阵“骂死王朗”(以表现蜀汉是正宗),这样的情节在小说里可以,在实战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视觉艺术讲究逼真性,电影电视可以舍弃这样的情节。
  古人怎样使用冷兵器打仗?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在戏曲舞台上已经舞蹈化,音乐伴奏,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边唱边舞,好听好看。影视作品最好不要模仿这些舞台动作,它离实战要求太远了。怎样才算贴近实际呢?这就要求改编者想办法,再创作。譬如,诸葛亮设计了“木牛流马”在山区小道运输军粮,小说并没有展示这种运输工具的设计图,读者可以接受;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制作者,大概是望文生义,居然造出一群牛形大木箱,四条腿还会迈步走路,观众看得哈哈大笑,没有动力,今天的机器牛也办不到呀。新版《三国》进行了再创作,将“木牛流马”解释为独轮手推车,可以走山区小道,一人推几百斤,前面加一人拉,可载重千斤,用它运送军粮,合情合理。
  虽然艺术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真实,但是,影视作品的正剧,还是要讲究逼真性,尽可能贴近实际。据说有志者还要再拍“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希望他们在古人怎样说话、怎样打仗方面,多一些符合实际的再创作。
  (作者:北京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京味小说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4 17:48 , Processed in 0.36752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