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218|回复: 4

[转载] [建康实录]与[吴书](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
第三篇:官职篇
----------------------------------------------------------------------------------
一、增补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建安二十五年:秋,魏将梅敷使南阳长史张俭送欵。(欵,音kuan,既今“款”。)
??吴主传:“秋,魏将梅敷使张俭求见抚纳。”

2、黄武元年:以东征将军高瑞领丹阳太守。
谨案:时吴国无“东征将军”之号,或应为“征东将军”。然,孙吴“四征将军”中,“征南、西、北将军”皆有人领之,惟“征东”无考。

卷第二:[太祖下]

1、黄武八年:右长史张纮卒。
张纮传:“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
谨案:[吴书]未分“左、右”。

2、嘉禾元年:以太子少傅、都乡侯是仪为侍中。
谨案:[吴书]未载实授“太子少傅”一职。同见于[列传篇--官职类--卷二第1条]。

3、赤乌元年:侍御史谢宏奏更铸大钱,一当千,以广货,帝许之。
吴主传:“春,铸当千大钱。”
吴主传注引江表传曰:(赤乌九年)是岁,权诏曰:“谢宏往日陈铸大钱,云以广货,故听之。今闻民意不以为便,其省息之,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私家有者,敕以输藏,计畀其直,勿有所枉也。”
谨案:依上所引,则是谢宏所奏。[吴书]未言及其官职。谢宏于嘉禾三年(234年)随陈恂出使辽东时,[吴书]亦仅称其为使者。[实录]则将其名列于陈恂之后。未见“侍御史”一说。

4、赤乌三年:使左台侍御史郗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名运渎。
谨案:三国时各国皆无“左台侍御史”之号。

卷第三:[废帝]

1、五凤元年:以大将军、左司马李衡为丹杨太守。
孙休传注引襄阳记曰:“后常为诸葛恪司马,幹恪府事。”
诸葛恪传注引汉晋春秋曰:“恪使司马李衡往蜀说姜维。”
谨案:李衡未尝为“大将军、左司马”,此不应断句,应为“大将军左司马”,既任大将军诸葛恪属下左司马一职。又,[吴书]未言“左、右”。

2、永安元年:右军将军魏邈言于帝曰:“綝不可使居外,居外必生变。”帝不答。
孙綝传:“将军魏邈说休曰“綝居外必有变”。”
谨案:[吴书]未言其将军号。时吴国无“右军将军”之号,或为“右将军”讹。

3、永安元年:是月,诏初置五经博士一人、助教三人。
孙休传:“诏曰:“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所以道世治性,为时养器也。自建兴以来,时事多故,吏民颇以目前趋务,去本就末,不循古道。夫所尚不惇,则伤化败俗。其案古置学官,立五经博士,核取应选,加其宠禄,科见吏之中及将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业。一岁课试,差其品第,加以位赏。使见之者乐其荣,闻之者羡其誉。以敦王化,以隆风俗。””
谨案:[吴书]仅载其诏,未知员数。

卷第四:[后主]

1、元兴元年:尚书万彧闻之而构于帝,帝潜怒,使收兴、布等下狱。
2、甘露二年:(春正月)常侍王蕃嘲尚书万彧曰:“......”
谨案:[吴书]未载万彧任尚书。又[吴书]、[实录]于后皆称万彧从常侍升为右丞相。

----------------------------------------------------------------------------------
二、辨疑类
----------------------------------------------------------------------------------

卷第二:[太祖下]

1、嘉禾六年:夏用左执法胡综,左节度顾谭议定法长吏不许奔丧。
胡综传:“拜综偏将军,兼左执法,领辞讼。”
顾雍传:“赤乌中,代恪为左节度。”




上一篇:[建康实录]与[吴书](四)
下一篇:[建康实录]与[吴书](二)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谨案:“左执法”为兼领之职,当称“偏将军”为是。
    又若顾谭代诸葛恪为左节度在赤乌中,则此时不应越前而称之。
    今查诸葛恪注引江表传曰:“权为吴王,初置节度官,使典掌军粮,非汉制也。初用侍中偏将军徐详,详死,将用恪。诸葛亮闻恪代详,书与陆逊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足下特为启至尊转之。”逊以白权,即转恪领兵。”
    其下紧接的是丹杨山越事。
    诸葛恪传:“恪以丹杨山险......屡自求乞为官出之......权拜恪抚越将军,领丹杨太守。”
    吴主传:“(嘉禾三年)秋八月,以诸葛恪为丹杨太守,讨山越。”
    则诸葛恪从左节度转领兵在嘉禾中,顾谭代为左节度亦应此时,是[顾雍传]误。

    卷第三:[废帝]

    1、建兴元年:加恪都督中外诸军事、荆扬二州牧、丞相、阳都侯。
    诸葛恪传:“进封恪阳都侯,加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
    谨案:[吴书]未载诸葛恪为丞相事。
    今据孙皓传注引襄阳记曰:“悌垂涕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兒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佑顾。今以身徇社稷,复何遁邪?莫牵曳之如是。””
    襄阳耆旧记:“悌垂涕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兒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知顾。今以身徇社稷,复何遁邪?莫牵曳之如是。””(或曰[孙皓传]注所引[襄阳记]既此[襄阳耆旧记])
    资治通鉴卷八十一:“悌垂涕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为儿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识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知顾。今以身徇社稷,复何道邪!””
    “仲思”,既诸葛靓。“卿家丞相”,既指诸葛家的丞相。
    三国志集解:“胡注:“丞相”谓诸葛亮也。或曰谓诸葛瑾。余谓张悌襄阳人,盖亮在荆州识之于童幼也。弼按:诸葛瑾未为丞相,张悌指武侯无疑。”
    难曰,既为诸葛亮所拔,当作蜀汉之官,何又至吴?
    或曰,张悌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或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为吴所虏而降。
    然据其所云“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佑顾”,“降吴”则已有所负。是其不得降吴者一也。
    再依其所云“今以身徇社稷,复何遁邪”,既是可“徇社稷”于吴,何以不可“徇社稷”于“拔其为儿童时”的诸葛亮同在的蜀?此为不得降吴者二也。
    又同据孙皓传注引襄阳记曰:“悌字巨先,襄阳人,少有名理,孙休时为屯骑校尉。”
    而诸葛亮在荆州时,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前(于是年领兵入蜀)。
    “孙休时”,既永安元年(258年)至永安七年(264年)。
    若其于建安十九年(214)之前为诸葛亮所拔,又安得在四、五十年后才有其仕官记载(当然,其应不至于一出仕既为“屯骑校尉”,然升至此官需四、五十年亦略显荒谬)。
    综上数点,此“丞相”非诸葛亮甚明,另有他指尔。
    而纵观孙吴诸葛氏,仅诸葛恪有此可能。
    今查吴相自步骘卒,除朱据曾代领过一年丞相外,直至建兴二年(253年)孙峻杀诸葛恪后才自领之,兼领了诸葛恪之前的官职“大将军”和“都中外诸军事”(既“丞相”,亦很可能是从诸葛恪的头上夺来)。
    诸葛恪完全有可能在这段空白的时间里领上“丞相”一职(更可能的既是在孙亮即位后,既[实录]所述)。于时“拔张悌于儿童时”,至数年后官至“屯骑校尉”,亦在时间上相合。
    当是[吴书]偶失之,应据[实录]补。

    卷第四:[后主]

    1、元兴元年:以濮阳兴为侍中、丞相、领青州牧。
    濮阳兴传:“皓既践阼,加兴侍郎,领青州牧。”
    孙休传:“(永安五年)冬十月,以卫将军濮阳兴为丞相。”
    谨案:[三国志旁证]:钱大昕曰:“兴位为丞相,何缘更加侍郎?此必误。宋本作‘中郎’亦未可据。”沈钦韩曰:“兴已为丞相,当加官侍中,作‘侍郎’者误也。”
    当以[实录]“侍中”为是,但属加官。另,其出任丞相已两年,不得到此时才受拜。

    2、天玺元年:后主乃遣兼司空董朝、太常周处等往阳羡县,封襌国山。
    孙皓传:“乃遣兼司徒董朝、兼太常周处至阳羡县,封襌国山。”
    谨案:禅国山碑:“......于是丞相沇、太尉璆、大司徒燮、大司空朝......”(原文见[三国志旁证]、[全三国文])
    三国志考证:碑称大司空董朝。考建衡三年司空孟仁卒,朝当以是年为司空。凤皇二年司徒丁固卒,朝当以司空兼司徒。故碑称大司空,而史称兼司徒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志校笺:碑文载大司徒燮、大司空朝,以司徒自有其人任之,董朝固不能兼摄也。考[梁书-许懋传]曰:孙皓遣兼司空董朝。朝兼摄者乃司空,而非司徒也。当以碑为正。
    则当以[实录]为是,[孙皓传]误。
    又[周鲂传]、[晋书周处传]皆不言其“兼太常”事,上引[禅国山碑]文亦无其名。
    今据三国志旁证:而[云麓漫钞]载‘丞相沇’下有兼太常处奉迎之文。
    则周处确曾“兼太常”。盖因兼领之虚职,不为本传所载。如朱据之领丞相,本传亦不言。另,[实录]于此脱一“兼”字。盖以为两“兼”可合而为一。当改。

    3、天纪三年:晋军来伐,大将军司马伷侵涂中。
    孙皓传:“晋命镇东大将军司马伷向涂中。”
    资治通卷八十:“大举伐吴,遣镇军将军琅邪王伷出涂中。”
    晋书武帝纪:“大举伐吴,遣镇军将军、琅邪王伷出涂中。”
    晋书司马伷传:“晋命镇东大将军司马伷向涂中。”
    谨案:今查资治通鉴卷七十九:“(泰始五年二月壬寅)镇东大将军东莞王伷都督徐州诸军事。”
    晋书武帝纪:“(泰始五年二月)壬寅,东莞王伷为镇东大将军都督徐州诸军事。”
    晋书司马伷传:“武帝践阼......入为尚书右仆射、抚军将军,出为镇东大将军。”
    则是司马伷未为“镇军将军”,[晋书武帝纪]自相错乱,[通鉴]延袭其误也。应作“镇东大将军”为是。[实录]脱“镇东”二字。

----------------------------------------------------------------------------------
三、讹误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建安十年:使都尉贺齐讨上饶,分置建平县。
    贺齐传:“拜为平东校尉。十年,转讨上饶,分以为建平县。”
    谨案:齐为平东校尉在建安十年之前,此言“都尉”,误。

    2、建安十五年:以南中郎将步骘为交州刺史。。
    步骘传:“徙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明年,追拜使持节、征南中郎将。”
    谨案:步骘在徙交州刺史同时为立武中郎将,建安十六年升任征南中郎将,未曾为“南中郎将”,吴国亦不置此官号。疑此脱一“征”字,兼误后为前。

    3、建安二十四年:汉天子以权为荆州牧、领车骑大将军,封南昌侯。
    吴主传:“曹公表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魏王操表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
    谨案:孙权已于建安十四年(209年)为刘备所表,任车骑将军。又魏、蜀、吴立国前未闻有杂号大将军,当以[吴书]、[通鉴]为是。

    4、建安二十四年:是岁,南昌太守孱陵侯吕蒙卒。
    吕蒙传:“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吕蒙传:“鲁肃卒,蒙西屯陆口,肃军人马万馀尽以属蒙。又拜汉昌太守。”
    谨案:孙吴时无南昌郡,吕蒙安得为之。据上所引,竟是将“南郡”、“汉昌”各去一字合之,诚为一笑。

    5、黄武四年:夏五月,丞相孙邵薨,谥曰肃。
    吴主传:“四年夏五月,丞相孙邵卒。”
    顾雍传:“权素服临吊,谥曰肃侯。”
    谨案:[吴书]未载孙邵之谥,此“肃侯”或是因二人皆为丞相而混之。

    卷第二:[太祖下]

    1、黄武八年:(秋九月)以陆逊为上将军,诏辅太子登,留守武昌。
    陆逊传:“黄龙元年,拜上大将军、右都护。是岁,权东巡建业,留太子、皇子及尚书九官,徵逊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
    吴主传:“徵上大将军陆逊辅太子登,掌武昌留事。”
    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使上大将军陆逊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二郡事,董督军国。”
    谨案:据[陆逊传],拜“上大将军”在留镇建业之前,当为四月孙权既帝位时事,不得至九月才封之。[吴主传]、[通鉴]皆言徵、使,非“以、为”之意。[实录]误。又,“上将军”,脱“大”字。

    2、嘉禾元年:魏辽东太守公孙渊叛魏,使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来,奉表称藩请援。
    吴主传:“魏辽东太守公孙渊遣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称籓於权,并献貂马。”
    资治通鉴卷七十二:“公孙渊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奉表称臣于吴。”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孙渊传注引魏略载渊表曰:““臣前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甘言厚礼,以诱吴贼。”
    谨案:“阆中令”,则“阆中县县令”。然阆中县在益州巴西,与幽州相隔何止千里,孙综安得为之。当以[魏略]、[通鉴]作“郎中令”为是。
    [三国志旁证]:殿本[考证]云:[通鉴]“阆中令”作“郎中令”。案:辽东无阆中,[公孙渊传]注作“郎中令”。
    [三国志校笺]:毛本(毛氏汲古阁本三国志)“阆”作“郎”,是。

    3、赤乌七年:以大将军陆逊为丞相。
    吴主传:“以上大将军陆逊为丞相。”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吴主以上大将军陆逊为丞相。”
    谨案:“大将军”,脱“上”字。

    4、赤乌十一年:丞相、冀州牧、番禺侯步骘薨。
    步骘传:“权称尊号,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是岁,都督西陵,代陆逊抚二境,顷以冀州在蜀分,解牧职。”
    步骘传:“黄武二年,迁右将军左护军,改封临湘侯。”
    谨案:“冀州牧”职已解,不应复称之。又其后未闻改封侯爵。
    今查吕岱传:“进封番禺侯。”
    番禺,交州南海郡属县。吕岱和步骘都曾做过交州刺史。
    步骘传:“岁中,徙交州刺史......延康元年,权遣吕岱代骘。”
    吕岱传:“延康元年,代步骘为交州刺史......岱表分海南三郡为交州,以将军戴良为刺史,海东四郡为广州,岱自为刺史。”
    而番禺县既是广州刺史治所,当封吕岱此处为是。[实录]误。

    5、赤乌十三年:鲁王霸权倾太子,大将军陆逊、太子太傅吾粲等极谏,帝不纳。
    谨案:“大将军”,脱“上”字。
    然,此时称其“上大将军”亦属不当。
    陆逊传:“赤乌七年,代顾雍为丞相,诏曰:“......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
    州牧,既荆州牧;都护,既右都护;领武昌事,既当初辅太子所领。然未提其“上大将军”如故,当是以“上大将军”转“丞相”。此应作“丞相”。

    6、太元元年:右将军吕据取大船以备宫内,帝闻之喜。
    吕据传:“迁越骑校尉......太元元年,大风,江水溢流,渐淹城门,权使视水,独见据使人取大船以备害。权嘉之,拜荡魏将军。权寝疾,以据为太子右部督。太子即位,拜右将军。”
    谨案:吕据拜“右将军”在权薨后,此处越时称之,误。应作“越骑校尉”为是。

    7、神凤元年:帝崩于内殿,遗诏太子太傅诸葛恪与太常滕胤、卫将军孙峻等辅太子亮。
    孙峻传:“孙权末,徙武卫都尉,为侍中。权临薨,受遗辅政,领武卫将军,故典宿卫。”
    滕胤传:“孙亮即位,加卫将军。”
    谨案:孙峻死后,从弟綝亦为“武卫将军”。
    孙綝传:“綝始为偏将军,及峻死,为侍中、武卫将军。”
    而孙綝迁大将军后,又以弟恩任“武卫将军”。
    孙綝传:“弟武卫将军恩。”
    当是[实录]脱“武”字无疑。

    卷第三:[废帝]

    1、太平三年:使中郎李崇夺帝玺绶,为会稽王。
    孙亮传:“綝遣中书郎李崇夺亮玺绶。”
    资治通鉴卷七十七:“綝遣中书郎李崇夺吴主玺绶。”
    谨案:[实录]误。

    2、永安六年:大将军陆抗上表言成都不守。
    陆逊传:“永安二年,拜镇军将军......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
    谨案:陆抗其时为“镇军将军”,未加“大”。

    卷第四:[后主]

    1、甘露元年:镇西将军陆凯......
    2、甘露二年:大将军陆凯等固谏不可,乃止。于是自绝于晋。
    3、宝鼎元年:以镇西将军陆凯为左(原作大)丞相。
    4、宝鼎元年:将欲还建业,左丞相、大将军陆凯谏曰......
    5、宝鼎二年:时大将军陆凯、徐陵亭侯华覈上书谏曰......
    陆凯传:“孙皓立,迁镇西大将军。”
    谨案:“镇西将军”,脱“大”字。“大将军”,脱“镇西”二字。

    6、甘露二年:太常滕牧、征西将军留平等苦请,不得。
    王蕃传:“卫将军滕牧、征西将军留平请,不能得。”
    孙皓滕夫人传:“皓即位,立为皇后,封牧高密侯,拜卫将军。”
    谨案:滕牧未尝为太常。
    今查滕胤传:“太元元年,权寝疾,诣都,留为太常,与诸葛恪等俱受遗诏辅政。孙亮即位,加卫将军。”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曾为太常,亦曾为卫将军。是[实录]误此为彼。当从[王蕃传]作“卫将军”。

    7、甘露二年:右司马丁奉言忠不可信,师出必无功。后主大怒,不纳。
    8、建衡三年:大司马丁奉斩之。
    孙皓传:“元兴元年八月,以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
    谨案:“右司马”,脱“大”字。“大司马”,脱“右”字。

    9、凤皇元年:左丞相万彧以汇禁中语,因会钦毒,不死,自杀。
    孙皓传:“(宝鼎元年八月)以陆凯为左丞相,常侍万彧为右丞相。”
    谨案:是“左”为“右”之讹。[实录]误。

    10、凤皇三年:中(原作尚)书仆射、高陵侯韦昭以嫌收下狱。
    韦昭传:“孙皓即位,封高陵亭侯,迁中书仆射。”
    谨案:[实录]韦昭传:后主立,封高陵亭侯。
    则是前之“高陵侯”脱“亭”字,当补。

    11、天纪三年:夏四月,合浦部曲将郭马反,杀广州刺史,自称交、广二州刺史、安南将军......以张悌为丞相、领军师将军......
    孙皓传:“马本合浦太守脩允部曲督......攻杀广州督虞授。马自号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安南将军,兴广州刺史,述南海太守......以军师张悌为丞相......”
  资治通鉴卷八十:“聚众攻杀广州督虞授,马自号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吴以军师张悌为丞相......”
    谨案:“部曲将”,[孙皓传]作“部曲督”,其后又别立“部曲将何典、王族、吴述、殷兴”等,则是两者非一官。是[实录]误以为“督”既“将”也。
    “广州刺史”,两书皆称“广州督”。
    “交、广二州刺史”,两书皆称“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而“广州刺史”由殷兴领之。
    “领军师将军”,两书皆作“以军师张悌为丞相”。
    又孙皓传注引干宝晋纪曰:“吴丞相、(此标点原缺,应补之)军师张悌。”
    孙皓传注引搜神记曰:“忽然大呼,言“人缚军师!人缚军师!”声激扬,遂活。人问之,荣曰:“上天北斗门下卒见人缚张悌,意中大愕,不觉大呼,言‘何以缚张军师。’门下人怒荣,叱逐使去。荣便去,怖惧,口馀声发扬耳。”其日,悌战死。”
    皆作“军师”。孙吴还有张昭、刘惇;又有副军师诸葛靓;左军师全琮、丁奉;右军师朱然等(其各见本传,惟诸葛靓见[孙皓传注干宝晋纪])。另,孙吴时亦未闻“军师将军”之号。
    “军师将军”,又见[列传篇--官职类--卷二第2条]。

    12、天纪四年:后主使丞相、军师将军张悌,右将军、副军师诸葛靓等督丹杨太守沈莹、护军将军孙震帅众三万渡江,逆之至牛渚。
    孙皓传注引干宝晋纪曰:“吴丞相、军师张悌、护军孙震、丹杨太守沈莹帅众三万济江。”
  资治通鉴卷八十一:“吴主闻王浑南下,使丞相张悌督丹杨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帅众三万渡江逆战。”
    晋书王浑传:“吴丞相张悌、大将军孙震等率众数万指城阳。”
    谨案:“军师将军”,见上第13条。
    “护军将军”,各书皆作“护军”,[晋书]则作“大将军”。孙吴又有中护军周瑜;左护军步骘、吕蒙、全琮、留赞;右护军朱然、陆逊等(其各见本传,惟留赞见[孙峻传注吴书])。另,孙吴时亦未闻“护军将军”之号。

    13、天纪四年:拜太子为中郎将,诸子为王者,并拜郎中。
    孙皓传:“皓太子瑾拜中郎,诸子为王者,拜郎中。”
    资治通鉴卷八十一:“拜瑾为中郎,诸子为王者皆为郎中。”
    谨案:[实录]误。
    [三国志校笺]亦引用此曰:[实录]“郎”下有“将”字。
    惟取其异同,未作解析。

----------------------------------------------------------------------------------
四、待质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黄武四年:(六月)以尚书陈化为太常。
    吴主传注引吴书曰:“以尚书令陈化为太常。”
    谨案:同见于[列传篇--官职类--卷一第2条]。
    又,[校勘记]卷一第68条云:(陈化)拜郎中使魏。[吴志孙权传]注引[吴书]作“为郎中令使魏”(见后[校勘篇])。[实录]皆无“令”字,未详孰是。

    卷第二:[太祖下]

    1、嘉禾二年:诏使中书郎陈恂、谢宏往拜句丽王宫为单于。
    吴主传注引吴书曰:“遣使者谢宏、中书陈恂拜宫为单于。”
    谨案:“中书郎”、“中书”,未详孰是。

    2、嘉禾五年:辅吴将军、娄侯张昭薨......谥文成侯。
    张昭传:“谥曰文侯。”
    谨案:“文成侯”、“文侯”,未详孰是。

    3、赤乌四年:下有司谥为宣明太子。
    孙登传:“谥登曰宣太子。”
    谨案:“宣太子”、“宣明太子”,未详孰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6 22:03 , Processed in 2.26942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