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了曹操的张辽终于有机会从武夫升级为勇夫了,首先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数有战功是没意思的评语,就是一小卒打几年仗那也是数有战功。值得一提的是和关羽一起斩颜良,这自然是关羽首功,否则《张辽传》不会只字不提。“袁绍破,别遣辽定鲁国诸县。”这回张辽终于独立带兵了,任务有点无聊,权当积累战功。接下来就是降昌豨了,夏侯渊和张辽打这个太山山贼打了半天打不下来,张辽合计这昌豨每天阵前必与自己眉目传情一番(豨辄属目视辽),弓箭越射越少仿佛是在给曹家伸橄榄枝。于是张辽私底下劝说昌豨投降,武夫张辽与其说是玩谋略还不如说是逞武勇,不怕昌豨诈降“遂单身上山”,夏侯渊做这个当然是做不来的,渊武力并不高,如果这时单身上山脑袋说不定就到不了黄忠那了。无怪曹操事后批评张辽“非大将法也”,昌豨就是一山贼,太山附近的和昌豨关系密切的山贼团伙诸如臧霸等该降的早就降了,只剩昌豨这一伙招降的意义也不大,倒是夏侯张辽将略不济,另出歪招,后来昌豨仍然叛曹操,反是前功尽弃。
后来张辽的战绩多是跟随曹操平复袁家残余、单独去征讨叛贼。曹操壮大了,张辽分了一杯好羹。原来在吕布那里打的仗都是和诸侯硬碰硬,高顺还能有点战功,张辽就行不通了。这下到了曹操这里要么受人指挥做肉盾立功,要么自己单干也行,虽然对手弱的拿不上台面,但是立功快。张辽迅速与乐进、于禁平起平坐,一荡寇、一折冲、一虎威。
“从征袁尚於柳城,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大耳称赵云一身是胆,这诡异的比喻同样适用于张辽。张辽的武力和勇气真的不是盖的,当然此役首功还是曹操全仗战术选择得当、御人有方的结果。
在天柱山讨贼之战中,张辽“尚武”的思想再次得到体现,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辽曰:“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辽曰:“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这莫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最早出处?此役之后,曹操假了张辽节,只是这节几乎没发挥什么作用,张辽还是那个只发挥个人武勇的张辽,而没有拿着这象征权力的节号令更多的将领。
赤壁之战,群将无功,张辽亦在其列。赤壁之后,就该张辽最著名战例“八百吓十万”粉墨登场了。我发觉总有人说“八百破十万”,“八百破十万”那是岳飞传里的口袋阵,张辽的这个本应叫做“八百被十万破”,算了,还是叫“八百吓十万”吧。“八百吓十万”是合肥之战的一部分。曹操只给了镇守合肥的乐进、张辽、李典七千兵力,目前没有任何史料显示此三人互相有统领关系,故视作平级。战术方面他们三个没有原创成分,是曹操给他们锦囊妙计,教:“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大家看了这锦囊妙计是怀疑得很,然而张辽就是张辽,在一切逞勇逞力的境遇下都不会说有问题。于是张辽李典带了800人出战,800人战得很辛苦,被孙权围的很惨,张辽一开始只带了几十人脱身,其他的战士不干了:“将军弃我乎!”张辽又回去把他们带出来,逃回城去。800人还剩多少不得而知,但孙权的部队伤亡不会有多惨重,只不过被吓到了,士气有所下降。守了十多天后,孙权部队由于疾疫士气不振,下令退兵。这时张辽追击,差点要了孙权的小命,给了吴军一定的打击。合肥之守宣告成功。此次合肥之战真正能体现的是曹操的优秀军事才能,如果是我编写战史一类的著作,合肥之战必然入选,而且必然算作是曹操的经典战例。孙盛把这次战争总结得很好,合肥之战主要是依靠曹操根据源于千里之外的准确推测向三位将军下达具体战术,而且曹操善于用人,勇者和怯者结合,令这三位将军能够准确的执行自己的具体战术。恐怕也只有张辽这种人才敢毫无顾忌的完成这种陷阵任务吧?
在援助樊城曹仁未果之后,张辽一直受制于夏侯惇,为南线的一名武将。张辽老了之后,颇受曹丕青睐,但无奈年老鲜有武勇表现,受制于曹休。随大军南征时遭吴将吕范抵抗,吕范运气不好被风吹翻了船,被曹休大军捡了便宜。这也是张辽的最后一功。
张辽谥曰“刚”,符合他的特点。他的儿子叫张虎,以兽为名,和江夏的一位山贼同名同姓,难怪没什么出息。不知道张辽读没读过书,怎么取这么一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