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因为史料记载极少,使得这支军队或许永远都是个迷……我们只能怪曹操斩了高顺,如果曹操放了高顺又会怎样呢?有可能高顺和陷阵营在历史上流芳百世……可这就是历史,历史永远充满神秘……
八百先登/先登死士
先登,在三国时期,算一种先行部队,也可算为敢死队。先登兵一般都是当开路先锋,遇河搭桥,遇坑填路,遇密林则先探察,撤退时则断后。很多将领都统领过先登,如曹操军的于禁,史料也有这样的记载:“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禁原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魏传》)
可我介绍的这支部队,却不是一般的先登兵,并有着传奇的经历。在袁绍军下,有四人最被袁绍器重,而排第一的,就是鞠义。水涨船高,鞠义所统领的这支先登,也是袁绍军中的精锐之军。
在正史中,这支先登兵首次正面亮相,是在界桥战。让我们先来说说界桥战!
在界桥战中,袁绍从一开始便处于被动,理由?公孙瓒咱界桥战中派出了万余骑,其中包括了精锐部队——白马义从。反观袁绍,主力军为步兵系的,在对抗上处于绝对劣势。典型例子,就是张合的大戟士。下面有段取自《英雄记》的片段,描写的是袁绍派出大戟士时的信心满满的样子。
绍笑曰:“彼有‘白马义从’,某有‘大戟士’,安惧哉?”呼郃:“隽乂,盍为吾破之!”
结果呢?大戟士大败而归,根本承受不住万余骑的冲击。之后,袁绍派出了鞠义这支精锐先登兵。史料这样记载道:
“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於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
很多人都误认为,鞠义手下的这支先登兵是一支弩兵,其实不然。鞠义的这支先登实乃一支步兵,且配备有大盾,并且“晓习羌斗”。到了这里,可能很多吧友会问:“白马义从是被弩箭,生生射跨的,如果先登兵不是弩兵,那么弩箭哪来的?强弩难道不是弩兵吗?难道那些弩箭是靠什么东西自动射出来的?似乎那时候,诸哥还没发明[诸葛弩]。”
全答对!不过先不着急解释疑问,看下去就明白了。
史料有万余骑被射跨的描写:“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陷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
这场战斗,鞠义战术之妙真是令人佩服。从字面理解,加上从各方面搜拢来的资料,我认为,当时的阵型应该是这样的:(下图,自己认为,大家别砸东西呀!)
━━━━━━━━━━━━━━━━━ ━ 表大盾放置位置
■ ■ ■ ■ ■ ■ ■ ■ ■ ■ 表鞠义的先登兵所处位置
━━━━━━━━━━━━━━━━━ □ 表“强弩”放置的位置
■□■□■□■□■□■□■□■□■
首先,鞠义让先登兵按阵型所示排布,再“强弩千张夹承之”,将大盾横放,做到将自己和“强弩”完全遮掩在大盾之下。公孙瓒看不到大盾之下的情况,又如何作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所以,战斗的结果,在一开始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再加上公孙瓒再此前大败大戟士,心中警惕已经减弱,贸然让万余骑发动突击。
看到万余骑向自己狂奔而来,这支先登兵竟然毫无胆却,而且依然镇定自若,不得不佩服他们心理素质的强硬。
当万余骑离阵型“未至数十步”时,这支先登兵“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在配合上“强弩雷发”,万余骑的结果当然是“所中必倒”。
描写得太简单了是么?那么再回顾一次。
首先,看到万余骑杀到,先登兵立即站起,扛起大盾,把“强弩”亮出来,并且运用“晓习羌斗”的技巧,死扛万余骑。然后呢?无数弩箭从“强弩”中射出,失去移动能力的万余骑只有挨箭的份了。
汉武帝时,李广之孙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深入匈奴腹地,与相当于自己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骑兵相遇,结果他们硬生生坚持了十天,转战千里,杀敌数万。但最后李陵箭尽被擒,被俘前他曾说:给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们就可以坚持到汉朝边境。可惜他们一只箭也没有了。据说他们一共射出五十万支箭。而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