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599|回复: 1

论两晋南北朝人评三国之诸葛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两晋南北朝人对三国时期的战争、历史人物和事件格外关注,他们或检讨三国时期战争的得失,或剖析三国人物之行事,目的非常明确——“此皆前代之殷鉴也”。其评论虽未必公允,但从时间上看,这一时期距三国最近,战争的陈迹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影响当残留更多。因而两晋南北朝时人们的种种评论,对于今天我们研究三国历史和三国文化,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些论文和学术性文字对此已有触及,但并不是专题性的讨论,尚不系统和全面。本文再进一步做些工作,试图使其能更深入一些。
20126911151972900.jpg
  二、对诸葛亮的评论
  对诸葛亮,南北朝时人大都肯定其治国的才干、勤劬,以及对君主的忠贞不二,将其视为贤相。人们谈到当代享有盛誉的政治家,也常常将其与诸葛亮相比拟。东晋的陶侃也算得是领袖一时之人物。当时朝中的尚书梅陶对陶侃就非常推崇,其与亲属曹识的书信中,就认为陶侃“忠顺勤劳似孔明”。(《晋书·陶侃传》)又,王猛是前秦著名的政治家,在其治理下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成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最强盛的国家。《南史·王镇恶传》载:“王猛之相苻坚也,北人以方诸葛亮”。
  刘备托孤于诸葛亮的史事在南北朝时有很大影响。一些人对之赞扬不已,甚而至于景仰,有意在他们的政治生活中仿效之。如北魏孝文帝元宏托孤于其弟彭城王元勰,就清晰可见刘葛托孤的影子。
  据《魏书·彭城王勰传》载: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南朝太尉陈显达率军攻入北魏境内,同年三月孝文帝出师亲征,孝文帝之弟、时任“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总摄六师”的元勰也随军出征。征途中孝文帝“不豫”,于是元勰一面“侍疾禁中”,一面“总摄百揆”。有鉴于当时北魏皇室对权力的敏感,元勰感到集权于己身容易罹祸,曾经向孝文帝表示自己“侍疾无暇”,精力上顾不过来,要孝文帝“更请一王总当军要。”孝文帝则答道:
  戎务、侍疾,皆凭于汝。牵疴如此,吾深虑不济。安六军、保社稷者,舍汝而谁?何容方便请人,以违心寄。宗祏所赖,唯在于汝。诸葛孔明、霍子孟异姓受托,而况汝乎!
  孝文帝不仅要元勰继续执掌军权,同时已表示要向其托孤之意向。孝文帝所举先代托孤成例,便是诸葛亮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霍光受汉武帝之托辅佐汉昭帝,因孝文帝准备向自己的弟弟托孤,遂称诸葛亮、霍光为“异姓受托”。其后北魏军队在战事上十分顺利,但孝文帝的病情迅速恶化,遂向元勰托孤。元勰虽然答应并在后来也完成了辅助太子登基,但同时他也说服孝文帝并得到其遗旨,允许其在孝文帝死后“辞蝉舍冕”,辞去官职。事实证明元勰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史籍记载了孝文帝托孤时元勰的表现:
  行次淯阳,高祖谓勰曰:“吾患转恶,汝其努力。”……高祖疾甚,谓勰曰:“修短命也,死生大分,今吾气力危惙,当成不济矣。虽败显达,国家安危,在此一举,社稷所仗,唯在汝身。霍子孟以异姓受付,况汝亲贤,可不勉也!”勰泣曰:“士于布衣,犹为知己尽命,况臣托灵先皇,聊晖陛下,诚应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
  面对孝文帝之托孤,元勰所言“诚应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云云,与诸葛亮当年回答刘备的话何其相似。按《三国志·诸葛亮传》载: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从孝文帝与元勰围绕托孤的这些言行,可见他们对诸葛亮受遗托孤之史事景仰有加,境遇相似时便情不自禁地模仿起来。由此可见诸葛亮受遗托孤之史事对那时人们的影响之深。




上一篇:论两晋南北朝人评三国之曹操
下一篇:论两晋南北朝对三国其他人物的评论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两晋南北朝人对刘葛托孤一事的看法也有歧见。这主要是围绕刘备所说下面这番话的争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一些人认为刘备是想用这番话来表明自己托孤的真诚,表明刘备为了“终定大事”即兴复汉室,不惜牺牲一切的决心,并欲以之统一蜀人的意志。陈寿在《三国志·刘先主传》卷末的“评曰”,就可以称为这种看法的代表:“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陈寿对此非常赞赏,认为刘备之托完全出于公心,盛赞刘葛堪为君臣关系的楷模。
  另一种看法则与之针锋相对,认为刘备托孤时竟然有这样的话实在太糊涂。你如果相信所托者是忠贞不二的臣下,就用不着说什么“君可自取”之类的话;反之,所托者是位野心家,那你这话正好给人篡夺政权铺平了道路。所以刘备的这种做法“乱孰盛焉!”持这种论点当以孙盛为代表。孙盛在谈到刘备托孤时所讲的这番话时,指出:
  备之命亮,乱孰盛焉!世或有谓(刘)备欲以固委付之诚,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诲,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涂。是以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幸值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谓之为权,不亦惑哉!(《三国志·刘先主传》裴注引“孙盛曰”)
  此外还有一种看法进而直接怀疑刘葛之间关系是否真诚。按《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曾三顾茅庐,向诸葛亮征询天下大计,当诸葛亮为刘备这种折节下士的虔诚所折服,答应出山帮助刘备逐鹿中原后,刘备曾慨叹为“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多数人也认定刘葛之间是这种鱼水般融洽的关系。但东晋时的一些人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如晋安帝元兴初(402年),“朝廷将讨桓玄,以牢之为前锋部督”。刘牢之多谋善断,对桓玄的威胁很大。于是桓玄派何穆去游说刘牢之。据《晋书·刘牢之传》载,何穆的游说辞是:“自古乱世君臣相信者有燕昭乐毅、玄德孔明,然皆勋业未卒而二主早世,设使功成事遂,未保二臣之祸也。”自古君臣之间相互信任的典型有战国时的燕昭王和乐毅、刘备和诸葛亮,不过这两例都是功业并未完全成就时君主即已早逝,“设使功成事遂,未保二臣之祸也。”言下之意非常明白:朝廷现在信任你刘牢之,但你是否能永远得到信任呢?“狡兔死,走狗烹”,一旦叛晋武装被击溃,你刘牢之的灭顶之灾也就快来到了。
  有趣的是,关于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是否恰当的争议,早在两晋南北朝时就已开始了。几乎与今人相似,当时一部分人认为诸葛亮应当同意魏延的建议,让魏延独立率领一只部队放手地干,没能这么做,恰恰就因诸葛亮自己无奇谋、奇计。如北魏的李苗即持这种论点。据《魏书·李苗传》载:
  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常叹息谓亮无奇计。及览《周瑜传》,未尝不咨嗟绝倒。
  另一种论点与之相反,认为蜀汉时魏延是被当作主将使用的。魏延既非“宿旧”而被委以重任,脱颖而出,有充分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应当视作重用。如《晋书·张轨传附张重华传》载:
  牧府相司马张耽言于(张)重华曰:“臣闻国以兵为强,以将为主。主将者,存亡之机,吉凶所系。故燕任乐毅,克平全齐,及任骑劫,丧七十城之地。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于将相也。然议者举将多推宿旧,未必妙尽精才也。且韩信之举,非旧名也;穰苴之信,非旧将也;吕蒙之进,非旧勋也;魏延之用,非旧德也。盖明王之举,举无常人,才之所能,则授以大事。”
  张眈认为乐毅、骑劫、司马穰苴、吕蒙、魏延等是不同朝代使用的主要将领,而“主将者,存亡之机,吉凶所系”,不可随意任用。如同为燕国,任用乐毅则可战胜强敌,任用骑劫便大遭失败,所以任用主将务必慎重;同时,又必须避免另一种过于求稳的倾向,举荐将领时“多推宿旧”,只使用那些久已有威信、有信誉、有功勋、有功德者,因而能人奇才就难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韩信、司马穰苴、吕蒙、魏延等均非宿旧,他们都因为有才能而在不同的朝代被破格重用,应当视为敢于提拔和重用新人的典型。
  关心诸葛亮的人们,自然也留意他的子孙。晋武帝司马炎对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评价就很高:“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晋泰始起居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6 10:48 , Processed in 1.863827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