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参战兵团,预计包括张飞的阆中兵团,(张飞如果活着,前锋肯定是他了。)黄忠的近卫2兵团,(黄忠当时已经过世。)费观的江州兵团部分和李严的南方兵团部分,另外,陈到的白毦兵团肯定也有参战(保护刘备,后来刘备能跑的掉,和陈到手下这些武艺高强的精锐中的精锐拼死作战肯定也有关系)。 这些人马重组后,由冯习任领军,张南,吴班,陈式,黄权,杜路,刘宁,傅彤,程畿等分领诸军。 夷陵之战后,蜀汉成建制没有受损的兵团,只余魏延的汉中兵团,赵云的近卫1兵团,此时大部分人马,由赵云统领,驻守江州。 从公元219年到公元222年,短短三年时间,蜀汉竟然死伤降高达10万人马,约占蜀汉总兵力的50%以上。 而且,这些军队是“数十年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就是说,许多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全没于这2场战争中。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还有一个说法,一个老兵能抵十个新兵,我个人看法,不只!(因此,后期,诸葛孔明特别重视阵法,最出名的就是八卦阵了,那个叫司马仲达的人在参观了武乡侯的营地后,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应该说的就是孔明的营地排的像八卦阵,不好破。 我猜想,孔明估计也是考虑到,单兵能力实在无法和曹魏争锋。所以,就像美国大兵,很喜欢搞一个Team,来个什么多兵种组合,这样就可以弥补单兵的薄弱!) 这个打击,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坦然接受的,因此,一代人杰,刘备,向来以百折不挠的形象频频出现在三国的风头浪尖,此时此刻,也禁不起这三年惨烈的折腾,托孤后,驾鹤西去。 蜀汉之所以是司马氏首选的进攻对象,最重要的原因,个人认为,就是在公元219到公元222年间,遭到了谁也想像不到的剧变。 一个,名将谋士扎堆过世,五虎去了四虎(关,张,马,黄),法正过世,我算算,四虎都算万人敌,去了四万了,法正的智谋,也能抵一万人,这里去了五万了。 一个,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蜀汉死伤降高达10万人马。 总计,去了15万人马。其中10万人马,乐观估计,勉强可以补充个70%,然而,关张马黄法,个个是50年才出一个的人才,怎么补?谁来补? 三年,决定了蜀汉的国运! 后面,虽然,孔明很努力,然而,再也不可能创造出公元219年那样,辉煌的蜀汉了。 俗语说蜀汉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一代名将先后过世,经验丰富的老兵也不断过世,新将新兵的素质良莠不齐,而且越到后期,越局限在益州本土,如张嶷,张翼,马忠,这些人用来打打南中的蛮夷,还凑合,用来和中原人马较量,个人认为,压力甚大。 2、“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蜀汉不过一州之地,东吴两州半,其余地方几乎全在曹魏的控制下,这样的形势,魏明帝和晋宣帝那是相当的欢乐,而孔明自然就相当的不快乐,所以他夙夜忧叹,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为什么,实力相差太大! 就好比两个人,一个人手上有1000万的存款,一个人只有100万,现在都放在银行吃利息,10年后,两个人的差距是缩小还是扩大了? 答案不言而喻! 因此,孔明才要不断的北伐,目的就是为了练兵,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更重要,要让全国上下一直保持一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紧迫感! 另外一点,其实,还是一种赌博,寄希望曹魏内部出现内乱,只有这样,双方之间的筹码才有可能发生变化。 俗语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孔明能不谨慎吗?手上就那么些人马,而且,真正的精锐人马,总体说来,只有赵云和魏延底下的部队。 街亭之役,马谡被斩首,很大原因,孔明非常的生气,我们就这么些家底,叫你在大道上防着张合就可以了,你打不过张合没关系,防着就行,实在不行,我会教你怎么撤退,保存实力最要紧。 你却瞎折腾,大张旗鼓要和张合干,就算打赢又怎样,自己不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划算,好嘛,打赢了都不划算,你给我搞了一个大败,崽卖爷田不心疼啊! 孔明是个战略家,自然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几次北伐,除了第一次用人不当,有较大损失外,其余几次都没什么损失,还常常有斩获。 另外一点,就是,“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什么意思? 战争既然不可能停止,军费开支都是要预算在那花费的,打不打,钱都要花,那不如打吧!但打有打的技巧,一不能大兵团作战,蜀汉损失不起。二,在敌人的国土里打战好呢,还是战火烧在自己的土地上好呢?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