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楼主: 温县司马懿

[其他] 古代人姓名称呼大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有关名字的一些小P事:

王莽错误地理解了《春秋公羊传》里的“讥二名”三个字,以为两个字的名是不好的,号召全国通行单名,后来还把二名定为一个刑罚。因此《三国演义》里都是单名,除了袁术手下的一个文官杨大将。
杨大将:被罗贯中看掉字的小人物。正史里写的是长史杨弘、大将纪灵,中间弘字看掉(那时还无顿号标点),成了“长史杨大将、纪灵”。所以,实际上他是单名。

行辈:我们今天知道,兄弟的名字经常会有行辈现象,例如:章子怡、章子男。古代也有这样的名字现象,如宋皇帝赵匡胤、赵匡义,上可追《左传》,长狄有四个兄弟,侨如、焚如、荣如、简如。

而兄弟从同偏旁的,目前看到最早的是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都从斜王偏旁。再早就未见了,如果MOP有达人,可查检一番,看看有无可能找到最早的偏旁班辈。后来这样的情况就很多了,如苏轼和苏辙。

如果管仲生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名字是什么?
前面已经说了,自周开始,“伯、仲、叔、季”就用来表示家里兄弟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所以管仲很可能就索先在你乡下的亲戚的“管老二”。这在三国 夏侯渊的几个儿子里表现得最清楚,《三国志.魏志.夏侯渊传》记载他的几个儿子,二子夏侯霸字仲权、三子夏侯称字叔权、四子夏侯威字季权、五子夏侯荣子幼权,(结果夏侯渊还能生。。。)六子夏侯惠字稚权、七子夏侯和字义权(我以为要字孙权。。。)看了夏侯叔叔一家,你应该已经发现,夏侯渊很可能还有未载入史的一个大儿子,应字伯权。
看了这个,大家就可以类推适用了,例如鲍叔就索鲍老三;但秦叔宝还索不能叫做秦三宝。

到了唐宋,行辈称呼达到 极限,例如韩愈称为韩十八,柳宗元称为柳八,李白称为李十二,高适称为高三十五。。。三十五?他爹爹介么能生?解释一下,当时这个排行是同祖父、大家族里同辈的通排行。所以,还有白居易还有一首诗,诗名有“王五十一”。。。女性,也有这样称呼的,孙二娘,扈三娘,当然,最出名的还索春三十娘。。。

唐 宋后,行辈的表现早已变为字辈,很多家族在明朝清朝就排下了几个字、几个字的字辈,例如,康熙诸儿子就以胤做排行字,雍正诸字都用弘做排行字,乾隆定了下 面四辈“永、绵、奕、载”,道光时,又加四字(四代)“溥、毓、恒、启”。启字辈中,有个大家熟悉的,启功,他就是清代皇族之后,“启”字辈。不过很多新时代的父母已经不介么给小孩取名了。你的名字是按子辈起的吗?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名和字的使用

前面已经说了,古代成年男子,既有名,又有字,那在什么场合使用哪个,作为早已不使用字的社会主义新青年来说,时常搞混。这又要提到那些不注意BUG和积淀就动笔的历史小说,几乎全部称字,要不然就是曹贼,诸葛那厮,读起来总是十分别扭。

先秦古人的习惯和定例是,起字是为了名不能任由晚辈叫而显得不敬。《仪礼.士冠礼》中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民,他人则称字也。”又说:“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而顾武炎在《日知录.以字为讳》中说:“古人敬其名,则无有不称字者。”

虽然名在有字之后,成了敬、避的称呼,但同辈之间,还是可以称名,顾武炎在《日知录.同辈称名》中说:“古人生不讳名,同辈皆面呼其名。”而对长辈,偶尔可以称名,这可见《礼记.曲礼上》:“父前子名,君前臣名”,郑玄对此的注为:“对至尊无大小,皆称名。”

战国后,逐渐形成了名只能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同辈之间多称字。而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就只能称字。因为这样的习惯,称名逐渐有了卑称的含义,而相对的,字就有了尊称的含义。

看到这里,大家就知道为什么“指名道姓”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了。当然,指名道姓在今天主要说的是不顾场合的揭发、暴露、对号入座,与原意已经有了些变化。

当然,如果与人面对面的时候,直呼其父辈、祖辈的名字,那就更加不敬了。《唐书.杜甫传》中就记载了杜工部,有一次赴严武的宴请,因为喝高了,不小心叫了严武父亲严挺之的名字,惹得严武大怒,几乎招致杀身之祸。

而名作为谦称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大量可见。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自称总是称“亮”,而别人称他是称“孔明”或“诸葛孔明”,区分清楚。而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有一段孙权和陆逊的谈话,评论了当时诸人。对周瑜称公瑾、张昭称子布,称字表示尊重;对已死的刘琮称名字不避讳;对于不在场的曹操,当时没有开战,而且
关系不算太差,称孟德;对刘备,虽然当时蜀吴在开战,但毕竟是妹夫,所以还是称玄德。唯有关羽,荆州开战前、开战后,孙权都一直称关羽或羽。明白了吧?为什么关羽必死于吴手,从称呼上就可见一斑。

当然上面说的习惯也有些例外。例如,君臣和师生关系中,君称臣,老师称学生,也多称字表示尊重。例如刘邦曾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就是称张良的字“子房”以示尊重。而直呼其名也不一定表示蔑视,关系极熟的时候,就可不拘此礼。

另外,有些正式的场合,会使用名字连称,这一般是先名后字。例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有“鲁国孔融文举、山阳王粲仲宣。”

称字为尊,在千年的礼仪中,也有变化。称字示尊,因而大量的场合中称字表示尊敬,所以有渐用渐滥的趋势。清代王应奎的《柳南续笔》中说:“古人敬其名,则未有不称字者。自宋人多著别号,于是有卑幼不敢字其尊长之说...遂不复以字行矣。”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小名

今天我们还在广泛使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有两千年历史了。游国恩《离骚纂义》中说小名:“兴于两汉,盛于六朝。”这个要不要去申遗?别又被韩国抢了先。

小 名,又称“小字”、“乳名”、“咳名”。小名一般取贱,以便养活,沿袭今天仍旧一样。不过古人有些贱名比我们今天更加强大。例如清代汪辉祖《病榻梦痕录》 中说:“先大父(祖父)年已五十九甫抱孙,甚喜,咳名‘**’,取其贱且多而有资于农也。”。。。看到这里,我想,再贱也贱不过“**”这样的小名吧。。。

古代人称小名,并不忌讳是否成年、或王侯将相的身份,称小名一般不是表示藐视,而是敬重。这虽然与今天小名不登大雅、不上台面的社会礼仪有些出入,不过,特别熟悉的朋友见称小名,也是亲密的表示。

而古人小名中,“阿”字是使用十分频繁的,三国就有阿瞒曹操、阿斗刘禅。李世民的小名也是阿瞒。

孔氏的字辈很有来头。孔、孟、曾、颜古称“圣裔”,即圣人的后裔。他们的字辈,自明开始,是皇帝御赐的。

以孔子为例,明开国,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洪武年间略改。崇祯年间,朱元璋定的自卑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奏请,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到了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礼部调查孔子后人,经繁复整理,又报乾隆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到 了1919年(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自立了二十字的字辈,咨请当时的北洋go-vern-ment核准公布。(当时兴了股复古风潮,北洋 当局就准了,实际上乾隆定的字辈都还没有用完)这是孔圣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前几年搞孔氏祭祖的活动,调查出现在已知最小孔子后人才用到“钦”字辈。

说到这几家圣裔的同族和互相间的称呼,还有些可说:

1、 孔子后人间不同辈分的称呼:旧年,孔氏有家规,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但由于同宗衍生众多,年龄相仿者当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 就不好呼叫。假设在旧年代,孔令辉见了孔庆祥,就必须叫“祖爷”。。。不过,现在我们,包括众多的孔子后人,都已经不大计较这样的旧规矩了,知道就好。陈规遵照起来很麻烦。

我的高中物理老师,早过花甲,在教我们的时候五十多岁,家规十分严格,必须按辈分称呼。恰好我们班有个同学,辈分早他两辈,还是远亲。因此点名时候,老师从不敢直呼其名,而要叫“幺爷爷”。。。就仗着“幺爷爷”的身份,这位同学的物理成从来都是70分,从来不多,从来不少。
就我自己的家族而言,到了最小的表妹结婚时,她的侄女应该已经当婆婆了。。。

2、 在四家圣裔中,孔子最尊,其次是亚圣孟子,再次曾子和颜回之后。四家中尊有高低,后人见面,也要分个高低。为了表示对孔家的尊敬,孟、曾、颜三族人在与其 照面时,遇到比孔后高辈分的情况,孔后要是不主动说高低,其他三家不能去和他比辈分高低,知道名字的也不能主动说。当然要是比孔家人低,可以说比孔低了。曾、颜两族见到孟氏也一样的道理。这也是陈年就事,现在都是尊姓大名,没有这样的旧礼讲究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古人怎样说“我”

太多,幸好新文化运动和谐了这些古文。《尔雅》就说:“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简单分析:余用得最早,被和谐得也最晚。自甲骨金文时代起用,近代还有许多自称称“余”的。

予是余的同义,先秦可见,使用少与余。

我:甲骨金文时代起用,至今未被和谐的强大文字。

吾:春秋起用,与我通用。

朕:秦始皇下令“天子自称曰朕”之前,是普遍的自称之词,但一般不做主语和宾语,多用为定语,实际上是“我的”之解。读《离骚》可见屈原用以自称。

侬:现在华东一带的方言是“他”,实际上魏晋至清,该字都在吴地方言区内做“我”用(可见《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葬花词》)。这个字很特殊,在做“我”的同一时间段,还可兼称“他”。

俺:隋唐后,北方方言区做“我”用。书中《水浒》例最多,水浒中李逵例最多。

咱:隋唐后,北方方言区做“我”用,又可说成“咱家”。注:并非太监专用自称,众多破烂电视剧把这个词毁了。孔尚任《桃花扇.抚兵》:“咱家左良玉,表字昆山”

洒:隋唐后,北方方言区做“我”用,又可说成“洒家”。注:并非头陀专用自称,我们听鲁智深说得太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古人怎样说“你”

最早的是“女”,也写做“汝”。甲骨金文时开始用,“汝”字用到很近代。

戎:周代起用,可见《诗经》。其实接近于吴地方言发音中的“你”。

若:西周起用。《庄子.齐物论》中有:“若胜我,我不胜若。”

尔:东周起用。《左传.宣公十五年》:“尔为尔,我为我。”

————————华丽地分割————————

分割的原因是不管什么样的“你”字只用在平辈或下辈之称。对尊、长不能用上面几个字


————————华丽的冒号————————

对尊长,除了关系极熟,否则不能当面称你,称长辈“你”会被视为轻蔑。

继续:

你:隋唐始见。多见于词曲,诗、文少见。

您:宋代始见。《俗字背篇》有:“您,你也,俗。”多用于填词。很长一段时间内,你、您并无任何含义上的区别。数百年后您才慢慢在北方方言区变成“你”的敬称。另,您又可写做“恁”,清代更通宁(左边加个单人旁,我打不出来。。。)

伊:自汉以来,就可做他称,也可做对称指“你”。

乃:周开始用,在《史记》、《汉书》中多处可见,只做主语和定语,不做宾语。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古人怎样说“他”

你发现了吗?其实汉语中一直没有第三人称代词。最常用的“之”“其”“彼”实际上都是指示词做代词用,而这三个字一直无法完全含盖现在汉语中“他”字的含义。

最常用的他称,是“之”。这个例子太多,不用举了。同时,“之”又是古文之王,他称之外,又做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各位初中、高中都做个“区分一段古文中多个‘之’字的用法”这样痛苦的题目吧?

“其”,与之的情况一样,他称之外,可做副词、连词。

“彼”:最出名的当然是《孙子.谋攻》里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还有些他称字,用得比较少:
“伊”:柳永《凤栖梧》:“为伊消得人憔悴”。

“渠”:汉代起用。

“他”: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汉及汉之前的很长时间内,实际上是“它”字,晋开始才写做“他”(首见于《晋书.张天锡传》:“他自姓刁”)。晋之前,其意思是“别人”、“别的”、“其他”,不做他称用。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尊称

很多尊称,我们至今在用,知道含义来源,也是件趣事:

父:作为长者、男子的尊称,至今在用。最常用的就是“父老”。而帝王称臣子为父,也是臣下劳苦功高的极限化尊称,有些时候甚至都有帝王示弱而尊臣的意思了。例如《三国志.魏书.董卓传》中就有:“卓至西京,为太师,号曰尚父”。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也是类似。

甫:实际上就是父的通假字,孔子就被称为“尼甫”

公:周及周前为高级贵族专用,如“周公”、“召公”。汉代开始,作为男子普遍的尊称。例如“沛公”(刘邦出身贫农,非贵族。)帝王称臣下、父亲称儿子,有时也可叫“公”,是尊重和表示场合正式的含义。公派生出,几个常用的词:太公、明公、相公(注:相公一词表尊,始见于曹操以丞相封魏公后,之前未见。隋唐后变为普遍的男子尊称,清代其因滥用而失尊意,清代后期,甚至用于专称鸭子。。。见《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四回:“甚么相公、婊子,我都玩过的了,倒要请教请教这位尼姑的风味”。。。这个P客,比老衲师太那个强吧。。。)

子:先秦常见。《武林外传》中载吕轻侯言:“子曾经曰过。。。”而孔子的学生,“子贡”之类,也是这样。
子派生出,几个常用的词:夫子、君子、公子,都是尊称。其中夫子,在孔门兴旺后,成为专指老师的称谓;君子至今常用;公子一称,先秦时称诸侯贵族之子,秦后扩大为一般男子的尊称(稍微有点款型的就可称公子。)

先生:最早见于《论语》,使用至今,仍旧是尊称。当然,至宋以后,包括今天,先生都有因滥用而不达尊的趋势。但至少还是比“同志”这个词好。。。

后生:与先生相比,无太多尊意,但也绝无贬意。

大人:最早见于《周易.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先秦时一直与小人相对,用来称呼有德有望之人,而不分官场、民间。晚辈对长辈,也用大人称尊,例如“父母亲大人”明清之后,大人渐渐专用于官场。见本帖开篇所言。

丈人:今天我们说丈人等于岳父。在南北朝前,用于尊老之称。唐以后,用做岳父之意普遍,不再用来称尊。

君:至今仍用。派生出来的词汇有:主君,先秦称贵族;君侯:对已封侯者的尊称;使君:汉代起用,称呼奉朝廷之命出使的官员,如称刺史;府君:汉代专称太守,汉以后多用于碑铭。

卿:最开始是官员的简称,战国起用于尊意。例子很多,不用举了。派生出来的词汇:先卿:指“卿”的父亲,用得比较少;卿卿,有男女亲爱之意,源于《世说新语.惑溺》:“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现在我们都还用“卿卿我我”。

郎:汉时就有呼年轻男子为郎的习惯,后又做普遍之称,无太多尊意。派生出来的词汇有郎君。

长者:初指年长之人。汉代起又称富贵显赫为长者。《史记》中有此尊称,见《陈丞相世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另,妇女也可用长者称呼。《史记。楚元王世家》中,刘邦就说过:“为其母不长者”

老:顽强地没有被和谐掉。我们今天叫“老张”、“老王”,就有以老做尊称的含义。

爷:自唐起,作男子尊称用。但最早享用的一例,却是宦官高力士。。。

问:据WIKI百科,字是别人称呼自己时用的,切不可自己称呼自己的字,但是赵云经常说:吾乃常山赵子龙也~不解

回:古人称字表尊,而就我国自谦的礼仪传统,不能自己尊自己,所以称自己少称字。但有时候,上阵杀敌,树立威势,就必须精神强大,三国演义单挑的时候,武将一般都这么叫。赵云说:“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最有威慑力的一次是在长坂,曹操吩咐曹洪来问,其实是说给曹操听的。曹操见了赵云气势,发出“真虎将也”的感叹。
演义中另一位强人,张飞,在当阳桥留下的称字更狠:“燕人张翼德。。。”如果这个时候还自谦,称自己“飞承让”,说不定就被曹军群殴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特殊的尊称:以卑达尊

我们今天经常看到的“足下”、“阁下”、“陛下”之类,就是此意。

足下:战国起用,非常广泛,对国君都可以这样称呼。汉代起,不再用于国君之称。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说:“少卿足下”。足下作尊称的考据,始见于刘敬叔《异苑》,介子推逃晋文公的官,被烧死在树边,晋文公抱着他烧剩的鞋说:“悲乎,足下!”但此说未经考实。

陛下:原义是台阶下面。战国起用,秦汉以来,多用于称帝王诸侯。汉高祖虽然下令:“臣民称之(皇帝)曰陛下”,但陛下专称皇帝,还是在汉代以后。

殿下:原义是台阶下面。东汉末起用。唐代以后专称皇太子、皇后、皇太后。

阁下:汉代见用,强大地维持到了今天。古代三公开阁,因此称阁下,唐前后,郡守之类,也称阁下。近代称阁下无须品级。

膝下:这个比较特殊,现在我们一般用来表示儿女。在古代,子女对父母也可称“膝下”,是一种以卑达尊的说法。例如《北史.宇文护传》载《报母书》:“远离膝下,三十五年。”

看了上面几个词,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古人以脚板底下、台阶下面这些低下的物品称呼尊贵呢?这 是我国的一个独特尊称现象:以卑达尊,即古代等级森严(包括家庭内部),地位低的人与尊贵的人说话,不敢直呼其名,有时连字都不敢呼,因此他就以人身上比较低下的足、膝等部位,或君王身前、台阶下面的侍从,来指代高高在上的尊者。这个礼仪,自先秦而下,计较很多,非常麻烦。

而有人说阁下之称,近代消散,我们现在用得是近代与干部之类的词汇,从日本学来。这就不能不说是本末倒置,后生当先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谦称(上)

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所以自谦之称,尤其的多。就此而看,改革礼仪其实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实际上我们在和谐社会的平等生活中不需要装太多的B。。。

鄙人:起于春秋,今天仍在用,不过一般人说这个词就是装B。鄙人,实际上就是郊野之人(在周代,鄙和郊还有些区别,离国近的,称郊;远的,称鄙或野,相当于今天的郊农和山农。)

卑:历来是低下、微小的含义,一身为谦称,应是汉代。官场之上,尤其是国军,很多称呼“卑职”的。。。

还 有一个很强大的谦称,“**”,今天无论如何不能再用。但《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就有:“我,**也,不足以辱令尹”。当然,女性自谦称“贱妾”、在别人 面前谦称自己妻子“贱内”、“贱累”,很常见了。强大的书《金瓶梅》第六十一回:“贱累还恐整理的不堪口,教列位哥哥笑话”(请联系上下文后再 YY。。。)

臣:《说文》解为:“事君也。”君王前称“臣”,作为谦称已有三千年历史,后来“称臣”、“臣服”还被用来表示华丽地拜服或投降。当然,我们最为感动和熟悉的自称,还是诸葛亮“臣本布衣”的涕零之语。(现在跳了个什么叫兽,说中国人哭诸葛,哭出师表,是“不爱好世界和平的”行为,中国人被诸葛愚弄了。。。唉,怎么评价呢。。。反正我自己,每读《出师表》,总觉喉中有哽。。。)

仆:《说文》解为:“给事者。”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中就有“仆少负不羁之才”。但现在,这个谦称已经完全被日本人给顺走了。现在日语的第一人称谦称就是“仆”(8GA个马鹿。。。马鹿,也是源出中国的日语脏话)

奴:宋以前,男女通用。宋以后,“奴”、“奴家”专称女性(很YD地自称。。。《金瓶梅》**叫得。。。据说她是日本人?)

妾:派生妾身,仅做女用。


十七、谦称(下)下面一些,有些现在仍旧在用:

不才:即不似先人、尊长般有才,因此做自称。

不谷:原意是不善良。与孤、寡之类,都是“人之所恶”,而先秦王侯用以自称。《老子》中说:“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不 肖:并非不孝的意思。原意与不才一样,也是不如先人般有才、有德,用以谦称。不肖,就是不似。自唐起,父亲死后,儿子在办丧事的场合,称“不肖子”,自 称、宾客都可这样叫。“不肖”和“不肖子”的使用,一直不是“不孝”、“不孝子”的意思,现在语文里还有判断正误的题目。

小人:几乎是古代最广泛的自称,但也被用滥。古装片凡是店小二和家奴就称小人,搞的小人太过轻贱。实际上,小人之称,只用于主人、长者,而不用于平辈。“小人”也可用为“小的”。

小可:唐后方起用。例如宋江经常这么谦称。

学生:这个容易理解。门生、晚生之类的都是谦称。门生一词,在唐代后,因为怕科举的考官与中举的学生拉帮结派,所以禁止这么呼叫。到清代,终于禁绝。见《日知录.座主门生》。

某:春秋至今,广泛使用,不再赘述。

走:大家在古文中经常看见的“牛马走”,就是该谦称派生。走做谦称,实际上指供人驱使,帮人跑腿的意思,“牛马走”就与今天的“当牛做马”一般意思。如果不知道这个,《报任少卿书》中的开头一句就读不懂:“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断句是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
发表于 2014-5-1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有人统计 三国里被叫主公的仅刘备一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2 17:25 , Processed in 1.8536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