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345|回复: 2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真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荆轲刺秦之事刚一出来,在诸侯各国就有不同的记载。司马迁在“本纪”和“世家”部分如实地记录了各国史官从自己的角度来诠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秦国和燕国这两个“当事人”的描述。
  在秦国人看来,起因是太子丹害怕秦兵攻打燕国,才派荆轲行刺秦王,最有意思的是“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也就是说我们秦国大智大勇的天子事先就觉察到这件事,及时把这场危机化解了,还对肇事者予以了最严厉的惩罚(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史记·秦始皇本纪》)。同时秦国的史官也认定,这件事与燕王喜无涉,因为他昏庸无能,以至太子丹能够秘密策划这件事(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史记·秦始皇本纪》)。这就有点蹊跷,荆轲来到秦国,明明拿的是燕国督亢之地图,而且特别说是“燕王拜送于庭”,而不是“太子拜送于庭”,为什么秦国的史官反而这么肯定此事与燕王喜无干系,一定是太子丹干的?
  因为秦王心里很清楚,这事的起因是他与太子之间的个人恩怨,秦国的史官当然不好意思说,“我们的大王如何如何羞辱了太子丹,才招致了这次报复”。当然,秦国史官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怎么也想不通与秦王前世无仇后世无怨的荆轲为何做这种“傻事”,那么一定是被太子丹指使的。

  燕国的史官也认为事情的起因是,秦国将要灭掉六国,已经陈兵易水之滨,太子丹偷偷地养了二十个壮士,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且至燕。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于秦,因袭刺秦王。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史记·燕召公世家》)。这跟秦国的记载差不多,都认为是太子丹私下筹谋的,差别只在于燕国的史官没提到自己的大王昏乱。有一点很值得玩味,燕国的史料也是说“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即秦王事先觉察到了这件事,荆轲没有接触到秦王就被杀了,同时《郑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都采用完全一致的口吻,这与《刺客列传》中的记载完全不符。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这是荆轲事发当时,秦国所发布的官方新闻,与此同时,他们严格封锁消息,燕国和其它诸侯国的史官只是如实记录当时的官方报道。荆轲事发到燕国实质灭亡(都城被占)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燕国史官还来不及调查清楚事情的真相。司马迁是从当时在场而且救了秦王的药师夏无且那里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这应该是比较晚的事情,结果才造成了《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与当时各诸侯国的史料出入很大。
  其一、燕王喜是后台老板
  那时甚至还有人认为,这件事情的后台老板是燕王喜(子婴进谏曰:“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而用颜聚,燕王喜阴用荆轲之谋而倍秦之约,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史记·蒙恬列传》)。这些都是当时人的臆测,就更不足为凭了。
  其二、文学家的解读
  古今的文学作品,一口同声的认为,这件事的总后台是太子丹。这以陶渊明的《咏荆轲》为代表: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古往今来,人们都认为刺秦大计的策划者是燕太子丹。这是对荆轲刺秦王的第一大错误解读。表面上看,这还能有什么疑问?你看,殷勤招待田光、荆轲的是太子丹,投资金额最多的也是太子丹,心急火燎催荆轲上路的还是太子丹。最重要的,这种误读来自太子丹对荆轲说的一段话: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丹之私计”,把版权归自己所有。如果我们照单全收,按照字面去理解理解,就把问题简单化了,结果让我们与历史真相擦肩而过。下面让我们仔细分析刺秦大计浮出水面的详细过程。
  误解的另一个原因是刘向《战国策》对荆轲传的特殊处理,以后我们再将这个问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始皇帝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一定对吗
下一篇:史上唯一比箭招亲的开国皇帝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话是太子丹自己的想法吗?太子丹有这个能耐吗?让我们看看太子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一心只想报私仇的太子丹
  太子丹性格上有很多弱点,简述如下(详细情况请参阅《败事有馀的太子》一章)。
  意气用事的太子。太子丹小的时候先在赵国作人质,秦王也生在赵国,他们两个玩得不错。太子丹命中注定是一位资深的人质,后来又到了秦国作人质,秦王不仅不念旧交,反而羞辱他。太子丹咽不下这口气,竟不顾两国的协定,私自逃回了燕国。这应该是当时外交上的一件大事。太子丹的任性,不顾大局,在这件事上充分表现出来了。
  不顾大局的太子。太子丹回到燕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倾整个国家之力与秦国拼了,只是可惜国家太小,力量不如人家(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可见太子丹也是一个不太讲究策略的人。
  心里没数的太子。秦国的军队向东讨伐诸侯各国,很快就要打到燕国了,燕国的群臣都担心大祸临头。太子首先想到的是问鞠武,鞠武先大大渲染了一番秦国的土地如何广大,人口如何众多,士兵如何厉害,接着就说秦王现在想的就是咱燕国这块地方,并劝太子丹不要因为个人被秦王凌辱的怨恨,惹怒秦王(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么怎么办?”鞠武答道,容我想一想。看了这番对话,就知道太子丹与鞠武的关系不是统帅与军师的关系,而更像是小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太子丹那茫然无知的眼睛,总是期待着他的师傅给他支个高招,报被凌辱之怨恨。鞠武也清楚他这个学生的斤两,不小心就会捅出什么大娄子,所以就借秦国的强大来镇唬一下被气昏头脑的太子丹,结果才有那“长别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一番劝告。面对当前的危急形势,到底该怎么办,此时的太子丹和鞠武都没有数。
  乱了章法的太子。这时秦国的大将樊於期得罪了秦王,跑到燕国来,太子把他收留下来。你想,秦王这时正是虎视诸侯,掂量着先从哪里下嘴,大家都避之犹恐不及,图苟且多活一会儿。太子丹真牛,他向鞠武讲的收留樊将军的理由也很漂亮,“樊将军穷困于天下,今天选择来投奔我,我不能害怕强秦,抛弃这个可怜的朋友。”我们不要被这番漂亮的话所迷惑,太子丹心里的小算盘很清楚:我现在不是打不过你秦王嘛,但是天赐良机,你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收留樊於期本身就是向秦王叫板的最好手段。同时,太子丹也不会没想到,樊於期是员大将,又是秦王的仇人,是将来军事上报复秦国的重要砝码。此时的太子丹能想到的仍然是以军事的手段来对付秦国。
  孩子气的太子。太子丹在鞠武面前表现得确实像一孩子。鞠武劝太子丹赶快把樊於期送到匈奴,不让秦国有攻打燕国的借口。太子丹说道,“把樊将军送到匈奴之刻,就是我命终之时(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太子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就像一个小孩在大人面前撒泼一样。太子丹真的爱惜樊将军比爱惜自己的生命更重吗?非也。他收留樊将军,实际上就是又跟秦王掐上了,就像两个小孩厮打在一起,大人不由分说硬把自己的孩子拉走,气得自己的孩子大哭大闹,要死要活。此时的太子丹更是没有任何主意了,只好求师傅再想想别的办法。
  置燕国安危于度外的太子。古往今来,都认为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是为了挽救燕国,太子成了爱国的仁人志士,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若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清·侯朝宗《太子丹论》)。
  》)。《东周列国志》更是把太子丹描写成一个爱国的仁人志士,他在秦国作人质时,发觉秦国有攻占燕国的阴谋,就冒死逃回燕国,与燕王商量保家卫国的计策。这些都是小说家的演绎,不足为信。《史记》中的太子丹完全是另外一个人。知太子丹之心思者莫若他的师傅鞠武。真实的情况是,太子丹不能忍受秦王的羞辱,不顾两国外交关系的急剧恶化,只身逃回燕国,就想倾燕国之力来与秦国决以死战。此时鞠武先给太子上了一堂时事政治的ABC,讲述秦国如何如何占有地利,人口如何众多,军队如何厉害,威胁其他诸侯国。鞠武最后一句话颇耐人寻味:
  “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柰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
  这段话应该是在公元前232-231年说的,那时韩、赵、魏还没有被秦所灭,前232年太子丹亡归,前230年秦灭韩。
  鞠武的话说白了就是,秦王现在最想得到的就是咱们燕国这块土地,千万不要一个人的恩怨来激怒虎视眈眈的秦王。这句话明确地告诉人们,太子丹对当时的国际大势,特别是燕国的危险处境,并不清楚。燕国是秦国的下一个目标,秦国要吞并燕国的意图,应该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因此鞠武说的似乎有些多余,是废话。但是鞠武是针对他这个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发的议论,由此可以推断太子丹的脑子里到底想的是什么。更可笑的是,太子丹还煞有介事地把这事报告给田光,“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临走时太子丹还特意交待,“我所回报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出去”(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低着头笑了笑,说“好”。田光的这一反映不正是觉得太子丹的行为幼稚可笑吗?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太子惹大祸,鞠武无奈赌一把
  鞠武心里很清楚,太子丹在秦国作人质却不辞而别,已经激怒了残暴的秦王,现在太子又执意收留秦王一个大仇人,这就等于把燕国这一块肉放到了秦王这只饥饿的老虎的嘴边,又好像是把一片羽毛放在炉炭火上烧,啥也不用说了(必无事矣)!
  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鵰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
  必无事矣:什么也没有了,就像炉炭火上燃烧后的鸿毛,连灰烬也找不到。
  岂足道哉:啥也不用说了。
  鞠武对太子丹执意玩火的两个后果的估计。
  在这种情况之下,鞠武才引荐出一个关键人物——田光先生。鞠武对田光的评价是“其为人智深而勇沉”。智慧高深与勇气深藏不露,是刺杀秦王的最关键的两个素质。很明显,只有智慧而没有勇气,擒不了秦王;只有勇气而没有智慧,接近不了秦王。像张飞、鲁智深那副模样,因为他们自身就是一件杀伤性武器,到不了咸阳就早被秦国的军队抓去拷问了。可是鞠武推荐田光时,并没有指明要怎么干,而是让太子亲自与田光商量(可与谋)。实际上,此时的太子尚蒙在鼓里,还不知道事情会如何发展。但是,鞠武引荐出一个“节侠”,就一定清楚事情如何进展,将要发生什么事,这个事情的风险有多大,将会给燕国带来什么后果。
  鞠武引荐田光,西去刺秦的大计已现雏型。
  鞠武看到太子丹执意玩火,大祸临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赌他一把,这才引荐出田光。老道的鞠武平时就留心社会上的各种人才,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办什么样的事。然而太子丹则没有这点儿见识,他是通过鞠武才知道田光这个人的,所以太子自己根本也想不到刺秦王的事,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是否存在这种条件。
  鞠武自己也认为西去刺秦王是无奈之举,他给太子出的上策是西边与韩、魏、赵三国结成同盟,南边联合齐国和楚国,北边与匈奴和好,大家联合起来,也许可以免受秦国的吞并,保全燕国。此虽算不上万全之策,但在当时来说,是最稳妥的办法。可是,鞠武的“上愿”被太子丹一票否决。他的理由也很奇怪,说“师傅的计策旷日持久,我现在被气得心发昏,一刻也不能等待了。”
  鞠武在给太子出险招前后有两个反常的举措。首先,在引荐出田光之前,他撕破脸皮,大骂了太子丹一通,“你这是精神分裂,做着危险的事情而想求得安全,制造祸害而追求福份,头脑简单而怨恨很深,收留一个秦国的仇人而不顾整个国家的安危,这就是所谓的滋长怨仇而招致祸害。”这话说得够狠了,不知道太子丹当时的反应如何。在引出田光之后,鞠武就从前台完全消失了。深谙世故的鞠武不愿自己背上历史的黑锅,避免人说他招致燕国灭顶之灾,他可能又停留了一段时间,在背后指点太子如何行事,待太子说服田光、荆轲接受刺秦计划后,就到其它地方避祸去了。鞠武这一招确实很成功,以至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人意识到,第一个提出刺秦计划的是他鞠武,而都把这笔冤大头帐记在没有头脑的太子丹身上。
  鞠武是制定刺秦计划的第一人。他是在自己的上策不被采纳,燕国的灭顶之灾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出于赌一把的心理,引荐出了节侠田光,使得刺秦计划逐渐浮出水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3 04:15 , Processed in 0.18035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