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286|回复: 4

破解赤壁之战三方谋士的攻守同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内容提要】  
  本讲论证赤壁大战孙、刘联军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一战成功,是因为曹操在战前早已遭到三方谋士"三角同盟"的孤立和掏空。随着曹操逐步以权术代替智谋,清除卧榻之侧,他身边的高级谋士们也发现他的纯法家本质已经落伍,官渡之战以后便决心将他控制在北方,留给刘备及其他新人、新思潮发展机会。这其间涌现出了一大批至今不为人知、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曹操的赤壁惨败证明失谋士者失天下,大中国的命运是由不畏生死、思想自由的谋士集体决定。然而,文学帝国--《三国演义》的前途又将由谁决定呢?  
  "赤壁之战"有很多种版本,笔者认为罗贯中的创作最为复杂、深刻,个中是非曲直、情理逻辑至今让人匪夷所思。比如转战了大半个中国的曹操为何突然放弃武力方式而相信劝降?青年才俊郭嘉为何偏偏在赤壁大战前染病死去?官渡之战中大出风头的荀彧为何突然深居简出?老谋深算的荀攸、程昱为何变得唯唯诺诺、晕招迭出?……  
  由于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系统攻略的组成部分,所以只要将它放在小说的整体架构之下研读,种种玄机精奥还是不难破解。其实赤壁之战不仅是军事上的以弱胜强,更是哲学上的以优胜劣、以新代陈。当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为"三国"时期伟大的谋士群体心生敬畏,他们为推动华夏民族发展进步而精诚合作、锐意创新、不惧强权、舍生忘死的精神或可作为当代知识阶层的一面铜镜。
  一、许都放刘备是曹操与众谋士合演的"反双簧"  
  曹操一生佩服过两个人。一是刘备,认为他是"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潜龙,与自己同为英雄,如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不过,由于自己这条显龙占尽了先机,所以刘备只配四处打游击,作困兽之斗。另一个人是孙权,随着东吴的逐步强盛,曹操也不敢像看待孙策一样小觑孙权了,颇为感慨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但他并不认为孙权堪与自己相提并论,所以将他放在儿子的辈份,夸中带骂。可以看出,曹操佩服的都是与自己一样具有帝王之质和帝王之相的政治家。  
  如果说曹、孙、刘等人构成的是一个政治家群体,那么他们手下的谋士构成的则是哲学/理论家群体。前者以称霸天下、集权专制,发展生产力为目标;后者以哲学创新、社会和谐,改善生产关系为己任。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两个群体之间并非是纯粹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君(主)臣关系,而是以整个天下即大中国利益为整体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当利益一致时,他们会相互合作;当利益出现分歧时他们又会解除合约,有的表现为正面冲撞,有的是背地里"出轨"。这种"看不见"的特殊层面的斗争可谓是暗流涌动、惊心动魄。此亦赤壁之战的真正看点所在!(其中还有兼为哲学家和政治家的谋士,后文详解。)  
  由于政治家有政治家的共同理想和利益,所以曹操有时会抛弃谋士的谏言而"支持"同为政治家的刘备。譬如他在第二十一回"青梅煮酒"后就私下放走了刘备,其目的就是想获得这位与自己不在同一重量级的政治家的反向帮助。事实上在讨伐袁术、袁绍时刘备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但曹操万万没有想到,是众谋士率先背叛了他,刘备兄弟带着五万人马浩浩荡荡离开许都,怎么可能同时瞒过四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职业谋士呢?就是"星夜启程"也不可能。孰不知这些谋士在第十六回就已经心照不宣同时倾向了刘备。郭嘉回答曹操是否该杀刘备时说:"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而荀彧先前主张杀刘备则是为了与郭嘉互为唱和,荀彧知道郭嘉才是影响曹操的主角(后文第五节有进一步的论证)。有趣的是,刘备带着人马走后,一方面郭嘉等人煞有介事地慌作一团、相互埋怨;另一方面曹操是虚以委蛇,仅派心腹许褚带区区五百人去追赶。好一出逢场作戏、各怀心思的"反双簧"。 
  后来,司马昭之所以故意派出有异志的钟会征伐西蜀,也是政治家的反向利用,但他成功了。曹操的失策在于被擅长韬晦之术的刘备迷惑,实际上刘备的政治才干不在他之下。比如刘备也曾在许田制止关羽杀曹操,也曾撇开诸葛亮的建议而放任曹操占领荆州,其想法就是要用民心、儒术从曹操手中反夺天下,模仿甚至超过刘秀。(所谓"辅汉安刘"、"匡扶汉室"都是借口。)显然,曹操和刘备都过高估计自己,看低了对方,致使如意算盘均只达成了一半。  
  二、曹操从新法家到纯法家的退化  




上一篇:历史无间道:三国最大的桃色诽谤案
下一篇:孟子与梁襄王的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曹操早就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法家宣言,但很多谋士还是集合到了他的身边。因为说归说,他在行为上更多表现的是嫉恶如仇、义重于山、智勇双全、破旧立新、海纳百川、从谏如流。这些优点使他在各路诸侯中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主子,如大谋士荀彧、荀攸叔侄同投门下,之后荀彧又荐程昱,程昱荐郭嘉,再以后孔融、祢衡、许攸等高人也纷至沓来。但是,我们不能说曹操不是法家,他只是改换行头将前人的法术做了简单而又实用的伪装,在法家的表面覆盖了一层超薄的儒皮。从他刺董卓,尊刘协,到伐吕布、袁术、袁绍,再到准备在赤壁同时拿下刘备和孙权,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轨迹:随着地盘和权力的扩大,曹操逐步以法家的权、势、术取代儒家的仁、义、智。我们姑且称这种法家为虚儒实法的新法家。 
  什么是权术呢?权术是法家以个人利益为圆心背信弃义、巧取豪夺的阴谋。手段可谓繁多。《三国演义》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弱势对强势,常以违背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如借人的忠、孝大义暗中用计;另一种是强势对弱势,他们是明目张胆地实施严刑峻法。而曹操的不同在于他总是会用一些儒术粉饰自己的行为动机。比如他在滥杀无辜之后,要么大哭,要么厚葬,要么说喝多了。很显然,儒道只是被他当成了强盗逻辑,没有融入他的血肉之躯。赤壁之战前,随着曹操权倾天下,其儒家外衣基本上脱得就只剩下一条新内裤了。  
  曹操没有想到儒家之智谋与法家之权谋有螺旋式上升的层级演进,以为自己用智谋摧毁袁绍的权势之后,就不会再有更高的智谋动摇自己的权势。实际上要取得天下,必须一以贯之保持这两方面的领先地位,不可偏废。但此时曹操已然被显性的财富迷醉,认识不到智力资本的潜力了。这也是法家的局限所在。  
  杨修对曹操的研究很是透彻,他能猜出园门上"活"字的含义就是因为发现了曹操的心胸正在变窄。心窄便热衷于玩文字游戏,心窄便嫌门宽;心窄便吝啬地只给朝臣分一人一口酥;心窄便怀疑床边的侍从;心窄到最后甚至妒忌自己贤达的儿子曹植,还有知心的"小秘"--杨修。  
  诗云:"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这并非说曹操是一个善恶的矛盾体,而是揭示他儒消法长、从新法家到纯法家、从英雄到奸雄渐次退化的生命历程。 
  三、谋士们冥冥中追寻儒法混
  谋士们之所以纷纷投到曹操门下,不是他们看不出曹操的法家本质,也不是他们要拥护法家或者趋炎附势。法家是一种在秦朝就没落了的哲学,比汉家之儒更不得人心,当然不能又用它取代汉朝,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而从他们后来的结局看,攀附权贵的想法则可彻底排除(不入流的小谋士如蒋干、蔡和、蔡中除外,当今社会的所有谋士除外)。笔者通过系统分析后发现,这些谋士在厌倦了纯粹的法与儒之后,都在冥冥中向往一种能将法和儒取长补短、有机结合的新哲学。他们不知道该混合体最终应是什么样的配合比例,什么样的实现形态,什么样的变化趋势,但他们依旧满怀信心要去寻找,去摸索。当发现曹操具有一些儒法糅合的特点时,他们眼前一亮。尽管不是很地道,却至少让人看到了儒法混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另一位政治家刘备之所以能让郭嘉等人刮目相看,并吸引到徐庶、诸葛亮,也是因为他不是纯粹的儒家,他虽不反刘汉,但反东汉,属于新儒家。而新儒家比新法家又稍稍进步了一些。不过刘备的法芯也仅是用来缝合内部伤口的丝线,一旦得到天下还是会抽去,继续效仿高祖的"约法三章"、"宽刑省法"等仁政,刑法略严于东汉末。第六十五回刘备在占据益州后便通过好友法正阐述了自己的这一政论,但随即被诸葛亮驳回。只有诸葛亮才是将儒与法血肉相融的第一人:"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 
  随着曹操的法形渐露,当初乘兴而来的谋士一天天失望,有的人不能忍耐就提前造反了,如祢衡、孔融。然而他们拼将一死的斗争是徒劳的,丝毫不能遏制曹操的扩张势头,何况利用曹操消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亦不失为国之幸事。但接下来曹操准备攻打刘备就完全跨入民心向背的另一面了。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身边的谋士便一齐行动,采取了比祢衡、孔融更有效的手段,他们不但内部分工协作,还适时与对方的谋士外通内联。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说官渡之战是新法家与旧法家的较量,那么赤壁之战就是所有谋士众志成城阻截新法家继续前进的大决战。此时,三方谋士虽然思想创新的程度各有不同,但反曹反法的立场却达到了惊人的一致。在他们看来新法家只能作为天下统一道路上的阶段性哲学,现已完成了历史使命,须当立即止步于赤壁,等待新人、新思潮的成长。于是,三方谋士便围绕曹操这一邪恶轴心共同构筑了三角同盟。该同盟结构松散隐秘,没有协议,没有章程,只有扑朔迷离的智慧和机巧,犹如一个绕来绕去的数学拓扑。  
  这里需要稍作说明,孙权的思想是一种苟全于乱世的儒法混,准确地说是有善有恶的"儒法换",即根据本地域的形势需要随时作纯儒、纯法的两极"变脸"。比如他既可以比关羽更"义"地夺取荆州,又可以比曹操更"法"地杀害关羽;既可以向汉室或曹操投降,也可以联刘反曹。这种没有稳定信仰的"新有善有恶"注定只需要也只能够聚集一帮惜命保家的二流谋士,所以也就安不了天下(庞统寄寓江东是为了避诸葛亮之锋曲线救刘)。中国民族从来都崇尚顶天立地、不卑不亢的大国风范。 
  四、郭嘉率先刮起倒戈曹操的完美风暴(杨修亦同) 
  在孙权王心偶炽、刘备求贤若渴请来了两位"可安天下"的谋士的同时,曹操却以为随着主要对手的消灭,已不需要大谋士或者说战略军事家了,只要用人海战术和几个奴才、爪牙就可以完成余下的统一大业。他决定从高到低依次裁减智囊和功臣。先借黄祖之刀杀祢衡,之后又千方百计找理由屠孔融和许攸。他们纵然有一些缺点,但也都犯不着死罪。其中许攸是曹操的功臣、故友,许褚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是决不敢随意斩杀的。之后,曹操也没有追究许褚的任何责任。典型的权谋手段!
  曹操清除卧榻之侧一方面是想在将来称帝之日抢得无与相争的全功,另一方面也是要优化现在的资源配置,不想花大价钱白养人。然而,他没有想到未来的天下已非"秦时明月汉时关",不但需要战略思维,还需要比祢衡、孔融更高层次的战略思维。看重眼前既得利益的法家确实已经过时了。 
  曹操的险恶用心当然逃不过其他几位谋士的眼睛,谁还敢为他立功卖命呢?许攸死后,首先唇亡齿寒的就是郭嘉。 
  郭嘉的死亡比许攸更加神秘。在袁尚、袁熙投奔乌桓之后,曹操原是不必劳师远征的,连曹洪都知道:"袁熙、袁尚兵败将亡,势穷力尽,远投沙漠;我今引兵西击,倘刘备、刘表乘虚袭许都,我救应不及,为祸不浅矣。请回师勿进为上。"事实上所有辽西、辽东的首领都打定了一个主意:只要曹操不主动进犯就不支持二袁,都知道二袁已沦为丧家之犬,不值一保。然而,向来善于判断形势的郭嘉这回却出人意料劝说曹操不惜一切代价追杀,为什么?郭嘉很清楚在消灭袁绍之后,曹操下一个攻击目标就是刘备。但郭嘉心目中的这位贤明主公还刚刚投靠刘表,立足未稳,所以他决定以二袁牵制曹操。表面上他向曹操解释说:刘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必不会重用刘备。实际上郭嘉相信,只要给刘备足够的时间,谁也不能阻挡他们三兄弟的短传渗透,郭嘉在曹操许都放刘备之后就说:"一日纵敌,万世之患。" 
  另外,郭嘉意识到许攸死后曹操也必不会久留自己这个首席顾问。所谓谋士,是既谋生也谋死,与其将来在曹、刘之间无所适从,与其将来被曹操窝囊整死,不如主动赴死。此时郭嘉便选择了死在北伐征途中。其用意在于:一、以漫长的作战时间给刘备留出积蓄力量、厉兵秣马的契机。二、以艰苦的作战环境消耗曹操与曹军的战斗力。三、以北伐的小胜利冲昏曹操的头脑,令其意得志满。四、以战死疆场的行动成全自己的忠义之名,同时让曹操不疑。如他说:"某感丞相大恩,虽死不能报万一。"  
  曹操在郭嘉死后曾大哭:"奉孝死,乃天丧吾也"。这并不是真话。不必说在放走刘备的事情上与郭嘉已有过嫌隙,就是当郭嘉病中说出不祥之言--"虽死不能报万一"时,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只顾问计,既不送回许都,也不请名医疗救,只留他在易州等死。最重要的是,这句话曹操哭在接到郭嘉的遗书之前,一时也确实有些无助,但当他看到遗计之后,尤其是二袁的脑袋被辽东人送来之后,曹操笑了!  
  华容道之后曹操又哭道:"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实际上所有应当防范的问题,他身边的谋士都提醒了,曹操的失败完全是咎由自取。显然,曹操哭郭嘉是假,推卸责任是真,当时就让"众谋士皆默然自惭。"  
  由于郭嘉不愿意伐刘,性情又较为耿直,所以即便北伐时不死,他的头颅也会成为曹操南下的祭物。原来郭嘉只不过就--早死了那么一点点。《三国演义》告诉人们,政治家是不会有眼泪的,他们的哭泣和顿足全都是权术的表演,刘备、诸葛亮亦然。赤壁之败也让人们看到,失去谋士之后的曹操的智识其实是多么浅陋,徒剩八十三万匹夫之勇而已,并不比他心目中另一位"英雄"刘备高明多少(刘备在东征时亦因刚愎自用被烧了个精光)。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嘉算得上是第一流的谋士,从他最后的遗计更是可以看出这一点。他没有让曹操继续冒生命危险进攻辽东公孙康。他和诸葛亮一样都深知曹操还有继续存在的意义,只可控制,不可铲除(诸葛亮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留下一个强弩之末、惊魂不定的曹操,才是刚刚好。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众谋士费尽了脑筋,殊不知拖垮一个人要比弄死一个人难得多。  
  由此可见,郭嘉才是帮助孙、刘在赤壁击败曹操的急先锋,他以悲壮的凤凰涅槃换来了刘备和诸葛亮等后来者的新生。郭嘉之后又有几个人如法炮制,例如后来在曹操决定南征以报赤壁之仇时,荀攸就献计要他去捅西凉的马蜂窝,结果又借马超之力给刘备留下了取西川的间隙;马谡也是唆使孔明七擒孟获而失去了进攻曹魏和司马懿的最佳时机。当然,郭嘉、荀攸是心怀天下,马谡仅出于一己之私。  
  至此,或许我们都能明白了,杨修为什么明知惑乱军心是杀头之罪,还要不加掩饰去以身试法呢?我们知道,"鸡肋"只是寓意曹操的犹豫不决,但杨修却故意解释成退兵,其目的就是利用曹操素来嫉恨自己的情绪,反激他非理性进兵。此时曹操的实力明摆着不如刘备,进攻必然是自取其败。尽管杨修只用一条命换了曹操的两粒门牙(被魏延所射),但却让刘备提前得到了汉中。另外,杨修当初怠慢张松也是不想让曹操得到第二个许攸,轻易取得西川(张松后来转助了刘备)。还有,他多次以拙劣的方式支持曹植,也是为了反向影响曹操,使"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让无能的曹丕继位则曹家必早败。客观上,杨修死后还给司马懿等能人让出了继续反曹的官位。  
  谁说杨修是恃才放旷的贫嘴书生?他能在曹操和刘备之间选择刘备,在曹植和曹丕之间选择曹丕,需要何等的眼界和勇气啊!杨修啊杨修,你死时比郭嘉小四岁,比苟活的笔者也小两岁,但你却如此地少年老成,如此地敢于担当,不计身后评论。今天的我除了尽绵薄之力为你正名,还能做什么呢?无奈不是女儿身,否则一定会想办法早早嫁给你,然后笃定为你守一辈子寡,为你养一群大智若贫的优秀子孙…… 
  五、荀彧、荀攸、程昱与曹操的巧妙周旋 
  郭嘉亡于易州之后,曹操追魂的哭声必然让荀彧、荀攸、程昱毛骨悚然,这使他们不得不团结一致、加紧行动。不过与郭嘉飞蛾扑火拖垮曹操筋骨不同的是,他们采取了用糖衣炮弹腐蚀、消磨其意志的方法。乘着辽东凯旋之兴致,他们一块儿怂恿曹操劳民伤财修筑铜雀台。而曹操果然也没有了"天丧吾也"的危机感,很快就玩物丧志,产生了"他日台成,足可娱吾老矣"的衰老和颓堕之态,直到赤壁前线还在意淫说:"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铜雀台赋》还为诸葛亮智激周瑜、促成孙刘联合提供了"二乔"的文本依据:"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这其间三谋士的配合关系是,程昱先劝曹操说:"北方既定,今还许都,可早建下江南之策。"趁曹操迟疑之际,荀攸马上带他仰观天文,只听见曹操装模作样地说:"南方旺气灿然,恐未可图也(表明刘表的身体还不太坏)。"荀攸的目的就是让曹操混淆对手,忘记刘备。刘备此时还没有地盘和名位,天上当然也就没有对应的气象,而且这个观察时点也是由荀攸先期选定。接下来荀攸便顺势制造了地下宝光和铜雀的帝王吉兆。(《三国演义》中没有宿命思想,神鬼要么出自人造的假象,要么出自主观的想象……笔者另文一一论证。) 
  一切铺垫就绪,荀彧才出来说:"大军方北征而回,未可复动。且待半年,养精蓄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这一有悖军事常理的提议显然又是与郭嘉、程昱、荀攸一气呵成的连续组合拳,决不可能是出自久经沙场的荀彧的本意。第一,谁都知道刘表不是曹操的对手,真正的对手是刘备。而坐等"不久于人世"的刘表死去就相当于坐看刘备兴起。第二,敌人应当各个击破,不可同时对付两个,这会逼迫二者联手,徒增变数。事实上如果曹操不是屯兵赤壁,对孙刘两方都构成了威胁,他们就不会联合。第三,当时曹操刚刚取得了北方大捷,刘表又是不中用的"坐谈之客",所以宜将剩勇追穷寇,这才算得上是"一鼓而下"。 
  然而,荀彧又在郭嘉有意拖延的基础上一拖再拖。看得出,这里三位谋士又是正反唱和的关系,只是此刻荀彧顶替郭嘉成了主角。荀彧当配角时是信誓旦旦要杀刘备,当主角时又小心翼翼护着刘备。他的演技丝毫不逊于曹操,不过演的是智谋。此后他便不再滥用自己的权威,变得寡言少语了。 
  短短几个月的声色犬马和皇帝春梦,曹操就从一名勇往无前的战士变成了外强中干的懦夫。赤壁之战开局即不利,水战败给甘宁,雾战又被诸葛亮草船借箭,但曹操却不敢表露自己的胆怯和心虚,还沉浸在取荆襄兵不血刃以及破新野、樊城零伤亡的快感中,认为东吴只是在不识时务地局部挣扎,只要随便派个人去做形势教育工作即可和平演变。所以他一会儿派腐儒雕虫蒋干去说降周瑜(且二过江东,先致蔡瑁、张允被冤杀,后致庞统登门入室),一会儿寄望庞统去说降周瑜身边的谋臣。曹操在偷鸡不着反蚀几把米之后,非但没有警觉,还继续听取荀攸的恶意谏言,派两只菜鸟蔡和、蔡中去诱降。曹操的想法越来越直白:你们东吴连刘表都打不过,就更不是我的对手了,还是赶快配合我改变以往残暴好战的形象,成为你们的"仁慈之君"吧!终于,在曹操望眼欲穿之际,阚泽和黄盖翩然而至。  
  谁都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境界,一般只作为战争前期的辅助手段,所谓"用武则先威",一旦无效就当果断攻城。试看孙皓垂手站立在司马炎面前还敢说:"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人之不肯屈膝的本性可见一斑。首选攻城本来也是法家的家训,但曹操由于雄性荷尔蒙下降、帝王激素窜升,所以失去自我,将攻城与攻心本末倒置了。成日陶醉在"……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寨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从他这些下意识的念叨也可以看出,他的"煮酒论英雄"不过是通过抬举以试探刘备而已,从那以后他再就没把刘备当回事了。 
  曹操一方面想做仁君,另一方面却又连小臣刘馥都容忍不了,在横槊赋诗时倚酒将他刺死。(仅因直言诗句不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如此类推,曹操还能听得进程昱、二荀的逆耳忠言吗?幸好三位谋士先知先觉,提前疏远了曹操,不然早已死无葬身之地。再类推,曹操一旦当了皇帝会怎么样呢?所以他的劝降战略不过是"王莽谦恭未篡时"。  
  想当初官渡之战郭嘉是"十胜十败说",荀彧也是三番五次谏议曹操坚持到最后。世事难料,转眼间主、臣就从互助互信变成了互离互弃。这就是不可抗拒的对立统一规律。 
  六、程昱想在曹操失败后崛起,可惜不得其时 
  既然三位幕官决计要抱团反曹,但为什么程昱又要在庞统献连环计之后,以及东南风刮起之后提醒曹操预防火攻呢?这中间可是大有深意,堪称倒戈反主的经典。 
  第一,程昱利用曹操听不进谏言的逆反心理稳住他,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错误决策。由于程昱不是第一谋臣,加之曹操现已高高在上,所以程昱料定他必然心存逆反(与前文提到的杨修一样)。比如曹操在听到火攻的警示之后说:"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若彼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曹操在做了这番主观思考之后,当然就不会怀疑庞统了,甚至认为只有他才能解悟大隐士庞统的奇谋。庞统也确实夸奖过他:"丞相用兵如此,名不虚传!"曹操心说,庞统是比伏龙诸葛亮还要强得多凤雏,有了他相助,你们就不必多虑了。谋士们便旋即拜伏曰:"丞相高见,众人不及。"意思是--军中无戏言,您可别反悔哟!  
  正因为前面程昱反向强化了曹操的思维定势,所以当东南风真刮起时,他仍死要面子说:"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心说,这种小概率的风是捉摸不定的,并无实战应用价值,风头会随时转向。然而,他也不想想,对这一"不足为怪"的天气常识为什么当初谋士们都不提及呢?都只夸"丞相高见"呢?可见此曹丞相已不是彼曹阿瞒了,已不再拒绝任何形式的奉迎。 
  顺便要解释的是,曹操在冷落身边谋士的同时,还玩出了一个人力资源新花招,那就是临时聘用外来的谋士。他以为只要给足面子或金钱,任何人都能收买。并且这种雇佣兵不会与自己抢功,还可以随时解雇。他此前也确实屡试不爽,比如关羽出于感恩就为他解了白马之围,斩颜良诛文丑;许攸就为他献了偷袭乌巢之计。但曹操没有料到世上还有用声色货利、虚情假义不能收买的人,哪怕是一瞬间,比如徐庶、庞统。权术给曹操带来了一时的成功,更给他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失败。赤壁之后的曹操是既不敢相信身边的人,也不敢相信外来的和尚,赶尽杀绝之后,司马懿夹缝而生。  
  第二,程昱是谋士兼政治家的复合体。在司马徽的四个主要学生(或朋友)中,智谋从高到低的排名是庞统、诸葛亮、徐庶、程昱。相互之间的差异理论上是"十倍",实际是西川级、荆州级、樊城级、东阿县级。其中庞统和徐庶是纯粹的儒家谋士,既孝又忠,诸葛亮和程昱(包括司马徽)则是胸存王霸之志的儒法混的谋士,也就是说郭嘉、二荀反曹是为了拥刘备,程昱、诸葛亮则是为了拥自己的家族(具体说诸葛亮是想扶诸葛均称帝)。诸葛亮是"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在当时的社会只有想当皇帝才是不能外露的"异志",其它自比管仲、乐毅、吕望、张良都无大碍。小说对程昱虽然没有这方面的描述,但从他的行为可以判断,比如他利用徐庶的至孝陷害其母子,就是非常阴损的权谋,能干出这种事的人对主子也必定不忠(这是古代的人性逻辑,如能孝必忠、有机巧者存机心)。与之对应,孔明则是利用庞统对刘备的至忠加以谋害。由于"三国"时期的人心和战争形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所以忠谋士大都职业生涯不长,他们不是被主子清除,就是被兼通智谋和权术的同类算计。近似于现在的高分低能儿。 
  需要说明的是,在罗贯中看来,汉朝气数已尽,篡逆是合理的,如崔州平就曾对刘备直说匡复汉室是逆天数,王道须当更新。揭开《三国演义》隐秀的面纱,有异心的谋士比忠谋士更具英雄相,而且是反得越彻底越好。当然这里有一个界定原则,他们必须是主观为天下,客观为自己,比如程昱、崔州平、诸葛亮、司马徽。那些只顾个人或局部利益的机会主义者就是狗熊了,如袁术、袁绍等。辨别时我们可从结局反推其动机,此亦文学的方便之处。实际上问题还没有这么简单,《三国演义》中没有一个人不是英雄,也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英雄。另文再解。 
  程昱之所以要在不想让曹操成功的情况下继续进谏,另一个目的就是希望曹操失败后能重用自己,成为他的宠臣。之后再做新的打算。他的这一做法与后来的司马懿如出一辙。司马懿也是不管曹操采不采纳,先轻描淡写献几条计谋,曹操在前后比较之后便逐步接受了他。但程昱由于计划实施得太早,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曹操在华容道之后依旧很轻狂,未落入程昱的圈套,抢天呼地还是只念郭嘉。可见程昱比刘备、诸葛亮更"不得其时"。不过凭一县令之才爬到振威将军的位置并善终,还是很不错了。他的宦友荀彧、荀攸后来为抵制曹操晋位就惨死在了曹操的手里。说起来曹操本人也不是很顺,先是接连被程昱、杨修逆向绊倒,当老来"耳顺"不再倔犟时,又被司马懿逮了个正着。 
  同样,程昱也认识到曹操只能败,不能死,所以他最后及时揭破了黄盖的粮船之伪,让曹操得以逃逸。而且这一次程昱非常详尽地给他讲解了常识:"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看来,曹操不是听不懂道理,都是因为前面程昱光说论点,不予强调或论证的缘故。程昱很明白:许多时候,表达方式比表达内容更重要。尤其是对于官儿。 
  七、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司马徽相生相克的关系  
  曹方谋士荀彧、荀攸以怠工或"荐贤"的方式与东吴谋士实现了间接勾连,而早在此前,程昱就通过拐进徐庶,形成了与刘备谋士的直接勾连。 
  从曹操的角度看,徐庶来到曹营即便不帮自己,也能大大削弱刘备的实力。但程昱对徐庶的人品非常清楚,他过来之后不但不为曹魏设一谋,还会找机会帮助刘备。须知程昱本身也是有谋曹之心的人,怎么会引进一个高自己十倍的人阻挡前程呢? 
  我们应当看到,徐庶对于赤壁之战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且不说在曹操派他说降刘备时,曾力劝刘备放弃樊城,只凭他按照庞统的安排,镇守散关以防御西凉韩遂、马腾就功不可没。徐庶表面上说是为了脱身避火,其实是为了消除曹操的后顾之忧。因为西凉趁势起兵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马腾也是衣带诏的响应者之一。况且曹操有过教训,当初打徐州时就被吕布抄过一次老巢。所以一旦风吹草动,曹操很可能就撤出赤壁。如他所说:"吾引兵南征,心中所忧者,韩遂、马腾耳。军中谣言,虽未辨虚实,然不可不防。"随后曹操是"自遣徐庶去后,心中稍安"。可见以退为进的徐庶也与庞统一样起到了间谍的内应作用,与外部的周瑜、诸葛亮形成了很好的协同作战。 
  由于徐庶和庞统都属于忠谋士,所以关系非常好,互为照应。相反,程昱是别有用心地加害朋友,另一位诸葛亮则不但杀庞统,对徐庶也没有好脸色,当徐庶到草庐请他时,"孔明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庶羞惭而退。"赤诚的徐庶哪里懂得这些权术?热脸贴了冷屁股。 
  程昱骗徐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刘备赢得诸葛亮。局中人程昱很清楚徐庶、诸葛亮、庞统以及司马徽的出场顺序(司马徽后来被司马懿替换),徐庶一走就会引出诸葛亮。谁能想象就是程昱的这一蝴蝶振翅就倒转了曹、刘的乾坤。这又是程昱权术背后深藏的智谋。 
  诸葛亮与程昱的手法一样,也是先借庞统之才说服刘备,并让他攻打曾让自己一筹莫展的"民强地险"的西川,待其八成之后再立即除掉他,一则可以夺功,二则可以引出下一个对手司马氏,利用他们帮助自己打击刘备(如司马懿后来就献计攻打荆州关羽)。然而诸葛亮和程昱也都犯了曹操许都放刘备同样的错误,只看到对手能暂时反助自己,没想到这一放就金锁走蛟龙,再也打不到了。程昱能制伏徐庶,却制伏不了比他更擅权术的诸葛亮,当他用"孝"这一的方式去卧龙岗抄家时,早已是人去庐空。诸葛亮也只能用"忠"摆平庞统,却摆不平司马懿。散布司马懿不忠的谣言不但没有起到打击效果,反而推动了他地位的直线飙升。从那以后,程昱对诸葛亮、诸葛亮对司马懿就没有十分的把握了,只能寄望瞎猫撞死老鼠。  
  权谋之人都以为这种从书本和师傅那里学不到的乱神怪力只有自个儿能无私自通,想不到这间暗室里已满是魅影重重。
  八、诸葛瑾与诸葛亮--东边日出西边雨  
  再来看看刘备谋士和孙权谋士的勾连关系。按理说,孙、刘不是两个简单的自然人,都是有王志的大英雄,身后有各种不同利益的人群,即使需要联合抗曹也很难在短期内联手。但为什么事实就是那么迅速联合起来了呢?多亏诸葛亮和诸葛瑾的隐性合作! 
  诸葛亮是一个擅长以虚代实的谋士,比如博望坡赵云诈败、草船借箭等。其实早在他出山以前就玩过了,他与诸葛瑾就是以"各为其主"、"先公后私"为托词的形散而神不散的兄弟,如诸葛亮听说诸葛瑾家小被囚之后,向刘备哭着说:"兄死,亮岂能独生?望主公看亮之面,将荆州还了东吴,全亮兄弟之情!"何其明显的袒护。(还有一个族弟诸葛诞潜入了曹营,意在形成三方勾连)。 
  我们知道诸葛瑾的来历是周瑜荐鲁肃,鲁肃荐诸葛瑾。实际上诸葛瑾无论是智谋还是权谋都高于鲁肃(诸葛恪甚至说其父优于诸葛亮。但笔者以为水平相当,准确地说东吴当时的智谋排序是庞统、诸葛瑾、周瑜、鲁肃。其中瑾与肃是权谋之士。从鲁肃劝孙权称帝的心机以及他在临江亭试图诱杀义士关羽的诈术可以判断。)规模空前的赤壁之战可谓是吸引了当时天下所有的谋士参与,甚至包括武将黄盖都忙着出谋划策,但为何单单诸葛瑾要作壁上观呢?是为了诸葛亮而甘愿牺牲自己吗?不是,他没闲着。试想,鲁肃乃一"凡品"(第82回赵咨评),有生以来好不容易"思得一计",请关羽单刀赴会,还被关羽劫为人质。此等水平,他最初是怎么想到要捐弃世仇新怨为刘表吊丧,并借机联合刘备的?而诸葛亮远在荆州,又是怎么做到精准预测他这一次意外行踪的?毫无疑问,是诸葛瑾早已对鲁肃洗脑,将其变成了自己的木偶和掩体。鲁肃由于有自己的野心,也就很愿意来回调停于孙权、周瑜和诸葛亮之间。正因为诸葛亮相信哥哥对鲁肃的操纵能力,所以明明侧身于周瑜的刀光剑影之下,还敢对刘备说:"亮虽居虎口,安如泰山。"自鲁肃死后,诸葛瑾便顺理成章从幕后走到了幕前。  
  所以,诸葛亮之所以胆敢孤身进入江东舌战群儒,和后来诸葛瑾奔走于西蜀和荆州之间一样,都是得益于兄弟间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关照。前面诸葛瑾暗助诸葛亮是为了实现孙刘联合,后面诸葛亮明助诸葛瑾则是为挑拨关羽与孙权的矛盾。这又是诸葛兄弟和刘备兄弟两个集团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 
  诸葛瑾久受压抑的内心后来也由他的儿子诸葛恪做了疯狂的流露,诸葛恪之所以要歇斯底里联蜀伐魏,实际上是子承父志。诸葛瑾生前指责过他的儿子"聪明尽显于外",可见他本人是多么善于蛰伏。他比诸葛亮不走运的地方是没有碰到刘备式的言听计从的主,孙权对他始终半信半疑,有价值时就利用,没价值时就搁置,诸葛瑾也因此没能如愿得到荆州兵权,与祁山诸葛亮形成伐魏的犄角之势。诸葛诞则比他更倒霉,魏方为避嫌一直没有重用他。他也仅在最后阶段胡乱做了一通本能的发泄。诸如此类的家族DNA现象既有一定的客观存在性,也是《三国演义》独有的人物塑造方式,几乎每个家族都存在这种情况。例如孙坚有勇有义,故两个儿子孙策尚勇,孙权尚义。刘备入赘东吴时是"果然被声色所迷,全不想回荆州",刘禅后来是"此间乐,不思蜀。"曹操的思想变化是从儒皮转为纯法,所以先喜欢儒雅的曹植,后宠爱权谋专家曹丕。他们之间后辈不但是前辈肉体的分裂,还是他们意识的极端强化,直到萎缩、消亡。这就是罗贯中的遗传学。只有司马氏的遗传最为"优生",慧、智、勇、义、仁,是需要什么人就出什么人,蒸蒸日上。(一般人认为哲学是知识的总汇,但在中国古代,高度和浓度最大的是文学。西方文艺复兴是从艺术开始向百科分裂,而中国则需要从文学开始。可惜我们后人没有认识到文学之妙,适时将它作良性的学科裂变,到头来只好向西方移花接木。笔者以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待我辈从头收拾旧河山。) 

  就因为有了诸葛兄弟亲情的润滑剂,私通情报,所以孙、刘只用一个回合就完成了联合,不但牢固,而且赢得了宝贵时间,赶在隆冬第一阵东南风刮起之时就做到了"万事俱备"。应该说诸葛兄弟在赤壁大战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堪称赤壁双雄。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失贤哲者失未来;得士心者得天下</p>  通过为数不多的几个链接,如二荀(借蒋干、二蔡)与周瑜、庞统的链接,程昱与徐庶的链接,诸葛亮与诸葛瑾的链接,三方谋士便整体围合出了一张捕猎曹操的疏而不漏的网。原来,表面上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一战成功,实际是曹操战前就遭到了三方谋士的团团围攻,层层掏空,最后的火烧只不过是量变之后摧枯拉朽的质变而已。从这一点上说它演绎了官渡之战同样的胜负法则,官渡如果不是主参田丰被关、许攸叛逃,曹操就不可能在"粮已尽矣"之时取得胜利,同样赤壁若不是谋士集体策反,曹操也不会输得这样凄惨。不同之处是赤壁之战三方谋士搭建了更为复杂的攻守同盟,活像一个复合式的多米诺骨牌阵,或明或暗,或正或反,或串或并,并且一块都不能少。比如只有在三江口打败曹操,才会让胆寒而又高傲的曹操想着派出蒋干游说周瑜;只有让蒋干盗书,才能灭掉富于水战经验的蔡瑁、张允;只有在毛、于两个外行都督的眼皮底下才能实施借箭;只有受到借箭之辱,曹操才会让蒋干再度过江。而借箭不但意味着刘备在硬件装备上给联军提供了支援,还让周瑜迷信了诸葛亮有呼风唤雾的法术,准许他一个人神神秘秘去祭风,诸葛亮也因此才有了虎口脱险的机会……要完成这些程序,还离不开曹操谋士的内应,比如荀攸利用蔡瑁被杀之机派出蔡中、蔡和诱降…… 
  记得爱默生说:"伟大的作品注定被误解。"笔者以为,注定被误解的作品必不是伟大的作品!《三国演义》清晰的哲理、封闭的脉络就让它没法被误解!  
  换个角度说,被骨牌猝然轰塌的曹操又是荣幸的,没有放纵自己诗人的浪漫意识而重蹈嬴政和王莽的覆辙。客观上他还促成了性三品哲学的实践,即三足鼎立的形成。谁又能说不是谋士成全了曹操功大于过的一生呢? 
  赤壁之战表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既不是掌握在大权在握的强霸手里,也不是掌握在极易知足的底层民众的手里,而是由生死无畏、个性自由、思想前瞻的谋士集体决定,他们才是国家从乱入治的中流砥柱。正所谓:失贤哲者失未来;得士心者得天下。司马氏就是因为深谙此道,所以司马徽终生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开办谋士沙龙,掌握天下智库,并依次派发他们出去反助自己。当然,司马氏之所以能从卑微隐士蜕变成至尊帝王,还在于司马懿三父子在司马徽哲学/理论创新之后,及时抓住了政治权力和民众意愿,保持了一代强于一代的控制力,直到司马炎掌控全中国。他们最终也不负众望在"三国"末、晋朝初开创了相对最均衡最完善的"儒法混"新政。(诸葛亮在蜀国做过初级阶段的尝试,晋以后的历朝历代又陆续有所改进。)不曾想,赤壁之战中所有叱咤风云、酬躇满志的谋士到头来都只是为司马家族的国家级谋士做了磨刀石……  
  《三国演义》中竞选英雄的淘汰赛和接力赛是如此合理而又残酷。但愿21世纪的中国能够突破儒、法调和的封建二向思维,托举出更为本色的英雄和英雄机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

仙剑奇侠传7新鲜出炉
仙剑系列第九部作品,国产单机IP的无冕之王...

查看 »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5 09:13 , Processed in 1.17557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