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2467|回复: 4

一代名相寇准是如何老成谋国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寇准是北宋重臣、著名的政治家。入仕不久他就因多次直谏,受宋太宗赵光义赏识而被重用,景德元年(1004年)更出任宰相。契丹南侵,寇准力排众议力主抗敌,并亲赴澶州督战,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稳定了局势。在封建王朝,清官是很难当的,一不留神就被排挤出局。这位历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的元老,也遭遇罢相复相、几起几落的厄运,老百姓却敬重怀念他,故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的汴京民谣。
  寇准的政治品质与政治智慧,颇多今人受启迪之处。
  敢于直谏 刚直不阿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18岁的寇准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一年又被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以后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等直学士等官。寇准官运亨通:并不是由于阿谀逢迎,依附权贵,相反,他刚正廉明不畏权,非常受人敬仰。寇准的青云直上靠的是自己的忠诚与智谋,用宋太宗的话来就是“临事明敏”。
  端拱二年(989年),寇准曾奏事殿中,极利害。由于忠言逆耳,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要回内宫。寇准却扯住太宗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准,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准;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寇准被钦誉为魏征,可见他在宋太宗智囊团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寇准在太宗朝群臣中,以刚直足智著名。淳化初年,北宋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情节严重的王淮,赃钱以千万计,仅被撤职仗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寇准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政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
  淳化二年(991年)春天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群臣多认为是天数所致,寇准则借用当时十分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指出旱灾是上天对朝廷刑罚不平的警告。宋太宗听后,生气地转人禁中,但又觉得寇准的话必有根据,就召问寇准朝廷的刑罚怎么不平?寇准回答说:“请将二府大臣都叫来,我当面解释。”当王沔等人上殿后,寇准就把王淮、祖吉二案述说了一遍,然后看了王沔一眼问道:“这难道不是刑罚不平吗?’’宋太宗当即责问王沔。王沔吓得魂不附体,连连谢罪。
  从此寇准更加受到太宗的赏识,被任命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又改为同知枢密院事,开始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小故事,从中更可看出寇准刚直不阿的品格:丁谓任中书官职时,对寇准非常恭谨。一次会餐,不小心寇准的胡子沾了汤汁,丁谓站起来慢慢替他擦干净。寇准讽刺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就是替领导擦胡须的吗?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溜须拍马”中“溜须”典故的出处。
  寇准犯言直谏,敢于与皇帝“理论”,这在封建社会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还勇于与官场的舞弊与恶习作坚决而巧妙的斗争,体现了为政者的政治操守与宦海智慧。
  老成谋国 计废太子
  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重阳节这天,太宗在宫中摆下酒宴,召来几个诸侯王儿子陪他饮酒欢聚。平日大家都各忙各的,父子齐聚一堂的机会还真不多,因此这次难得的团圆大家玩得十分畅快。太子楚王元佐因病尚未痊愈,太宗为他健康考虑,就没派人请他。
  元佐是宋太宗赵光义与元德皇后李贤妃所生的长子。宴会结束后,几兄弟路经太子府顺道看望他。元佐得知父王宴请几位兄弟,唯独没有请他这个皇储,心里很不爽。几个兄弟走后,元佐就一个人喝起闷酒来了。
  元佐的胸中块垒被酒精一刺激,恶向胆边生——一把火把东宫点了。霎时间,富丽堂皇的亭台殿宇浓烟滚滚,火光四起。第二天,太宗获悉此事后怒不可遏:这太子自精神出毛病后,越发不像话了,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随意掂刀伤侍人,如今又做出这等恶事,这回绝不能宽恕!突然,太宗心里涌出一个强烈的念头:废掉他!
  太子关乎社稷,废除太子之事自然非同小可。太宗就一直盘算着怎么办才能把影响和风险降到最低,思来想去他想起了一个会办事的人——郓州通判寇准,便招来面见。太宗面露难色对他说:“寇爱卿,朕招你来是因为遇上了一件棘手事,东宫太子暴戾不法,朕想废了他。但毕竟东宫也有队伍,这事如果弄不好,会引出乱子。怎么办?朕知道你素来办事精明稳妥,你给朕出个主意。”
  足智多谋的寇准略作思考,压低声音说:“陛下,这个不难。陛下可以选个日子,令太子前往某地代陛下主持典礼,并且命令太子将随从全部带去。然后陛下火速派人搜查东宫,等查出不法证据,那时再废太子就是小菜一碟,不过是一个侍卫就能办的事。”




上一篇:为什么说赵匡胤是华夏走向衰弱的第一大罪人
下一篇:谁是中国历史上最抠门的皇帝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宋太宗就按着寇准的指点去做。等骗太子出东宫后,宋太宗迅速派人前往搜查,果然在东宫搜出用于私设公堂的挖眼、挑筋、割肉等刑具。元佐乘兴而归,太宗派来的太监和侍卫早在门口迎接他。面对一大堆被搜出的违法罪证,元佐只好低头认罪。当晚太宗降下圣旨,废了元佐的太子之位,朝野一片欢腾。
  寇准一个小计谋,帮太宗顺利废掉太子,确保了大宋江山不被落入暴戾之徒之手,可见其老成谋国的政治智慧。
  指挥若定 澶渊退敌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契丹骑兵乘宋主新立,更加频繁地骚扰边境。宰相李沆、毕士安面对强敌压境,束手无策。这年六月,毕士安向宋真宗推荐寇准为相。毕士安说:“寇准天资忠义,能断大事;志身殉国,秉道嫉邪。眼下北强入侵,只有寇准可以御敌保国。”八月,寇准被任命为集贤殿大学士,和毕士安同为宰相。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从幽州出发,浩浩荡荡,向南推进。北宋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大多惊惶恐惧。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迁都成都。他们主张用躲避敌人的办法,应付敌人的入侵。
  宋真宗本来就无心抗敌,更表现得惶恐不安。只有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寇准派探子到前线侦察情况,根据对敌情的分析,制定了一套抗敌方略。同时寇准特别强调指出:为了鼓舞士气,争取更大的胜利,真宗必须渡过黄河,亲临前线!
  寇准一方面同妥协派斗争,一方面积极备战。他派人到河北把农民中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发展民兵队伍,并规定:河北民兵杀敌,所在官军应给以声援;民兵中有杀敌立功者,同样给予奖赏。寇准还派人携带钱物慰劳河北驻军,并出银30万两交给河北转运使,用来收购军粮,充实军资。
  景德元年十月,辽兵攻下祁州,向东南推进,经贝州,直扑澶州城下。这样一来,不仅河北大片领土陷入敌手,而且仅隔一河的都城汴京也暴露在敌骑威胁之下。事实摆在面前,只有坚决抗敌才是惟一的出路。怯弱的宋真宗在寇准的督促下终于决定亲征。
  征途中,宋真宗面对强敌,又动摇起来。寇准十分懂得把握军心民心和“取威决胜”的军事法则。他提醒真宗在大敌压境,四方危机的情况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三寇准明确指出,进则士气备增,退则万众瓦解。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支持寇准的意见。
  宋真宗车驾终于北行到达澶州。北宋时,黄河还是从澶州流过的,将澶州城一分为二。辽军已抵北城附近,真宗不敢过河,只愿驻扎在南城。寇准力请渡河,真宗的车驾才勉为其难地转向北城行进。当真的黄龙旗在澶州北城楼上一出现,城下北宋的兵民立即欢声雷动,气势百倍。真宗到澶州北城象征性地巡视后,仍回南城行宫,把寇准留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真宗几次派人探视寇准的举动。寇准与知制诰杨亿在城楼上喝酒下棋,十分镇定。寇准胸有成竹,使真宗不再恐慌。
  辽军虽然号称20万,却是孤军深入,供给线长,粮草不继。十月以后,契丹军队在战场上节节失利。尤其是真宗亲临北城时,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将李继隆部将张环用精锐的床子弩射杀,极大地动摇了契丹军心。因此契丹太后萧燕燕及大丞相耶律隆运估计在战场上捞不到什么便宜,便转而向北宋统治者“议和”,企图从谈判桌上获得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好处。  
  寇准始终反对议和,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主战派将领宁边军都部署杨之,以夺取幽燕数州。但由于真宗倾心于议和,致使妥协派气焰嚣张。他们攻击寇准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图谋不轨。寇准在这班人的毁谤下,被迫放弃了主战的主张。于是,在妥协派的策划下,于同年十二月,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宋真宗本来就没有抗敌的决心。差不多在他离京亲征的同时,宋朝的议和使节曹利用也被派往契丹军营。谈判的关键是每年给辽银绢的数量。曹利用临行前请示宋真宗,真宗说:“必不得已,一百万也可。”曹利用从真宗的行宫一出来就被一直守候在门外的寇准叫住。寇准叮咛他说:“虽然有圣上的旨意,但你去交涉,答应所给银绢不得超过30万。否则,你就不必再来见我,那时我要砍你的头!”  
  曹利用好歹未辱使命,恰好谈成了三十万。回到澶州行宫时,真宗正在用饭,迫不及待让内侍出来问:答应给了人家多少?曹利用觉得不方便说,便以三个指头摁在脸上为意。内侍回报,宋真宗还以为是三百万,一惊,不禁叫道:“太多!”继而又舒口气说:“姑且了事,亦可。”后来,曹利用才出面说明是三十万,真宗喜出望外,重赏了曹利用。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宋一代,对外战争与外交可圈可点处甚少。澶渊之盟本身,也并不值得称道,但在这次战争中,宋军给辽军以有力的反击,使辽朝统治者认识到宋军和中原地区的人民是不可轻侮的。从此以后,契丹就不敢发动大规模的入侵。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
  从积极抗敌、指挥若定到澶渊之盟,寇准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正如宋神宗时的宰相王安石曾在《澶州》一诗中所歌颂的:“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从善如流 由奢入俭
  寇准9岁时父亲不幸病逝,从此寇家陷入窘境,靠母亲织布度日,一个名门之家顿时沦为贫寒“草民”。寇母对儿子的教育却没有放松,每晚一边纺纱一边督寇准苦读。寇准不负母望,十年寒窗,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喜报传来母亲却罹患重病,临终前母亲绘一幅画交给寇准养母刘妈,告诉她日后如寇准忘本,就将此画给他。
  后来寇准一路晋升官至丞相,那年生日他欲大摆筵席,还定下京城最棒的戏班前来助兴。刘妈认为时机到了,遂将寇母之画交给寇准。寇展开一看,原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上题有一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目睹慈母遗作,寇准潸然泪下。于是撤去寿筵、辞退戏班。从此专心政务,终成有口皆碑的一代贤臣。
  寇准听从劝诫、从善如流的故事,不止这一则。还有一个这洋一个真实的故事:
  寇准平时喜欢听歌,酒余茶后经常叫一些歌女唱歌排忧解闷。有一次,一个妙龄歌女来相府清唱,寇准见她面目姣好 ,听她歌声圆润,一时兴起,就赏她一匹绫缎。想不到歌女还嫌赏赐少,一脸的不高兴。
  当时寇准身边有一个出身寒门的侍妾,名叫蒨桃,她见到这个情形很气愤,事后就写了一首小诗《呈寇公》:“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荧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寇准读了蒨桃的诗,很是感动。从此他以后一直保持勤俭朴素的美德。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这首诗传到契丹,契丹人景仰万分。一次契丹使者到宋都汴京,问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满朝文武都羞愧难当,寇准当时早已去世。
  不以去国而丧志,不以位卑而无为
  寇准文韬武略,有安定邦国之才,一身系天下安危。但他狷介亢直,因而在朝中树敌甚多。那些奸邪之徒上下其手,合伙排挤他,终使寇准在垂暮之年贬谪岭南,在颠沛流离中客死异乡。
  桑榆晚景,贬谪天涯,寇准自然是悲愤难抑,倒是百姓的呵护给了他莫大的慰藉。
  他赴道州途经零陵(今湖南宁远)时,溪桐蛮夷乘机抄掠他的行李,酋长斥责部属说:“奈何夺贤相行李耶?”连忙派人送还。可见其“贤相”之名远播,连蛮夷都知之敬之。
  寇准初至道州,无廨宇办公,“百姓闻之,竞荷瓦木,不督而会,公宇立成,颇亦宏壮。”再贬雷州时,“吏民遮道,马复踖蹙不行。”由道州至雷州山路崎岖,行走不便,所过州县皆以竹舆迎之,寇准得以安然到达贬所。
  爱民者民恒爱之。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
  寇准在雷州不以去国而丧志,不以位卑而无为,为莘莘学子口授中原语言,讲授中原文化,又兴修水利,多方造福当地,颇受百姓爱戴。他汲水之井人称“莱泉井”,他读书之处人称“莱泉书院”,元代更名为“濬元书院”,至今犹存。
  天圣元年(1023年)闰九月,63岁的寇准一病不起,逝于雷州。当地百姓悲痛欲绝,护送他的灵柩归葬西京(今河南洛阳)。11年之后,即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为寇准平反昭雪,亲笔写了“旌忠”二字,镌刻碑首。这虽然是迟到的平反,也可告慰寇准于九泉了。
  天地之间,有一个人走过,其德能勤廉绩都深深地烙在了青史之上。这个人,就是一代名相寇准。
发表于 2014-6-26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4-7-11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2 15:59 , Processed in 0.52401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