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944|回复: 4

曾国藩成功秘诀:曾国藩官场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国藩

  做官一定要懂得『忍』。
  正所谓:『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曾国藩就是一个能忍的人,凭着一个『忍』字,虽然他在宦海中几度沉浮,却始终没有翻船,尽管他遭遇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却始终没有放弃努力。
  曾国藩这个『忍』字看似简单,其中却包含了太多的东西,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毅力、无畏的勇气,还有理智的隐忍和无奈的酸楚。就因这一个『忍』,曾国藩坚持到了最后,最终获得了成功。

  1.万事忍为先
  俗话说"万事忍为先",当我们听见一件极度不满的事情,在没有探究出真正的原因时,需要绝对的忍耐。进一步说,即使弄清了真正的原因,也应忍耐,因为发怒无益问题的解决。
  对于为官者来说,有许多要遵守的原则,但在许多原则中,忍耐可称为是第一要则。因为只有忍耐才能了解对方,只有忍耐才能完成彼此的沟通,同样,只有忍耐才能官位稳定、步步高升。
  一个为官者能否成大事,主要就看你能否忍住一时的委屈。因为在为官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受委屈的时候。
  万事忍为先,曾国藩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纵观曾国藩的官场生涯,他始终都在谨小慎微地生活。表面的荣华与富贵并没有令他感到足够的安全感。但是,这却都被曾国藩用一个字化解开来--"忍"。
  他外藏内敛,将痛苦化解为前行的力量,不断促使着他想出计谋来保全自己的事业。
  在1857年间,47岁的曾国藩因老父去世,他回至荷花塘守制,此时正是他兵事不利、处境尴尬的时刻,但同时也是曾国藩自我反思最为深刻的时刻。失去了老父的指点,曾国藩对"忍"字琢磨得更多了,而这一时期的思想为他的再次复出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也",是他对这一时期的最深感受。此后,曾国藩更加让自己在挫折与屈辱中做事,在巧妙与周旋中攀升。大丈夫能忍世间难忍之事,打脱牙和血吞正是他真实行为的写照。
  不过,曾国藩的忍并非一味地强忍,而是善忍、懂忍,他当忍则忍,不该忍时也一定会放手一搏。面对来自权力的最巅峰--皇上、太后与满族亲贵的猜疑与排挤,曾国藩对自己所经受的种种不安都一忍到底。
  但是对于如同误国、误军、贪婪无度并想要加害于他的人,曾国藩则表现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英雄气概,或者是拍案而起参上一本,或者是拔剑而起势不两立。
  正是这样的有道之忍,既成就了他一代枭雄的称号,同时也成就了曾国藩的正人之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汉唐为何也难逃盛极而衰的厄运
下一篇:闲看水浒:“窝囊废”的资源整合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2.成功靠"挺"</p>  许多人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自己条件和实力不如别人,而是缺少忍耐,因为挺不住压力,所以熬不过难关。其实,只要他们懂得坚持,自然能够赢得胜利。人最怕就是放弃,当一个人放弃了自己,放弃了成功,自己打败了自己,就会失去应有的荣誉。
  曾国藩是提倡坚持与忍耐的,他有十八字诀,其中有一个就是"挺"字。"挺"既有主动承担责任的意思,又有坚忍不拔的意思。
  纵观曾国藩的奋斗史和发家史,曾几次兵败想自杀,亦曾跑回湘乡老家再不愿出来,但最终仍凭着自己的信念坚强地挺了过来,并不懈奋斗,取得最后的胜利,成就了载入史册的大业,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史话。
  李鸿章人虽聪明,却缺乏坚忍之气。曾国藩多次教导他。同治六年,李鸿章接替老师镇压捻军,开始时连吃几次败仗,形势棘手,他自己也有些慌乱。
  这年六月,曾国藩来信说:"军事棘手之际,物议指摘之时,唯有数事最宜把持得定:一日军律不可骚扰;二日奏报不可讳饰;三日调度不可散乱。譬若舟行遇大风暴,只要把舵者心明力定,则成败虽不可知,要胜于他舟之慌乱者数倍。"
  曾国藩一席话使他有了主心骨儿。
  两个月后,曾国藩仍不放心,又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说:"事机不顺之际,要当宽以居之,静以待之,不可过于焦急……今阁下当此艰危之局,望将躁急郁迫之怀扫除净尽。"
  两封信的共同主题就是提醒李鸿章要挺住。
  当时形势不好,李鸿章的一些幕僚见势不妙,都打了退堂鼓,先后离去,甚至最得力的丁日昌也有退意。
  曾国藩赶紧给他们打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道:"或诸贤联翩引去,则李帅后路全换生手,尤虞掣肘,尚祈勉济时艰、强留襄事为慰。"
  在他的苦劝之下,这些人大多留了下来,与李鸿章一起挺了过去。
  生活中,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要能挺得住,站直别趴下,唯有如此,方可成就大业。
  曾国藩就是凭着这股信念和坚忍的毅力一路走来,从穷山僻壤的乡村走入京城,从翰林院学士做到了三军统帅的钦差大臣和太子太保,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受万人景仰和爱戴。
  在为官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遭遇,所以一个想要获得成功的人,必须要善于忍受,只有能够忍耐失败的痛苦,忍耐遭受挫折以后的消沉,才能摆脱遭受挫折后的困顿,最终为获得成功打好坚实的基础。
  人的一生是要经历很多磨难的,风雨中历练过的人生才是值得回味和骄傲的,没有超越的人生并不完整。不求名垂史册,但求实现自我,在困难中寻求价值的所在,不惧怕困难,也要耐得住寂寞和不公,在遭遇不公时,要忍住、挺住,等待机会的到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3."断腕留臂"</p>  曾国藩的坚忍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他一生当中,咬牙坚持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他决不把自己最软弱的方面暴露给别人。
  他常给朋友、家人讲湖南人有一种坚韧之志,就是一旦手被毒蛇咬了,那么可以断腕留臂。其中所述的就是湖南人坚韧的血诚之志。
  因为具备这种坚韧的性格,尽管他一生中遇到困难无数,但曾国藩都能够坚持到底,把事情做好。
  曾国藩特别重视意志力量,不太在意外在环境,所以,他总是做出别人认为做不出甚至想不出的事。他后来组织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历尽艰险,屡败屡战,都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他与太平军交战十多年,败多胜少,而且很多失败都属于惨败,但是他却能够一直坚持下去。这种坚强的信念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具备的。
  在曾国藩主持的所有战事中,其中最难以坚持的战事发生在天京城下。当时的曾国藩已经与太平军交战近十年,他已经占领了安庆,把安庆以西几乎所有的太平天国士兵全部挡了出去,只剩下孤城天京里的太平天国。
  这时,他发起了一个计划,叫"五路合围",就是大家兵分五路,共同围城。可是没想到,他的弟弟曾国荃仰仗哥哥是湘军统帅,恃才傲物,不等另外四路大军准备好,就一个人单兵独进,一下子冲到雨花台下,直接与太平天国对峙。
  大家一看,曾国荃的大军先上去了,头功肯定是他的,所以四路大军都不配合。此时,曾国藩无论怎么做都非常艰难,因为这个时候撤兵无疑是功亏一篑;如果不撤兵,只有他弟弟的两万大军在那里,他弟弟有可能会死在城下。
  于是,他不断写信,嘱托左宗棠,嘱托所有人赶快出兵。但大家都望着兄弟俩笑,找各种理由不出兵。对曾国藩来说,这真是人生中最难的一次考验。
  15天的时间里,他在安庆几乎彻夜难眠。不得已,他沿着安庆顺江而下到天京去考察。当他发现弟弟安营扎寨比较结实,士兵也比较有斗志,他才放心做了一番嘱托后,不断调兵去保持他弟弟的兵力。
  然而,被包围的天京城池太坚固,始终无法攻下,这么一围就是半年,曾国藩的军队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瘟疫和断粮。而在此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病死于瘟疫中。可见,这一次他所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
  但是,他始终都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包围住天京城。如果没有一种难以想象的坚忍是很难做到的。
  曾国藩所能忍,可见其志之艰深。后来,曾国藩做官一路顺风顺水,他也从不依赖别人,全靠自己。靠自己坚韧的付出,他战胜了敌人,战胜了心魔,赢得了官位和名望。

  4.让人骂个够
  与人相处,由于利害的冲突和恩怨的纠葛,指责和谩骂免不了会发生。当有人骂你,最好的应对方法不是回骂,而是忍而不发,让他骂个够。
  有一次,一个和曾国藩有过误解的御史当着很多人的面,把曾国藩骂了一顿,扯了很多过去的账,而且用词尖刻。人们都很担心场面会失控,但曾国藩却一点表情也没有,一句话都不回。结果骂人的慢慢骂不下去,灰溜溜地走了。
  姑且不论他们二人之间的是非恩怨,倒是应该佩服曾国藩的定力,换成别人,早就拍桌子挥拳了也说不定。"让人骂个够",其实是对付指责谩骂的最好方法。
  为什么说这是最好的方法?理由为:
  (1)打架要有对手才能"打",对方还手,才能越打越起劲,若对方不还手,这个架当然就打不下去了。吵架也是如此,人若不还口,对方也会骂不下去。
  (2)你若不还口,对方气势会越来越弱,此时会出现几个状况,第一是草草收场;第二是下不了台,脸红脖子粗地硬撑场面,最后气急败坏地鸣金收兵;第三是为了维持气势,不是不持续"骂"下去,但因为你不还口,对方缺乏你言语上的刺激,他必须不断搜寻骂你的理由和字眼,有时甚至会前后矛盾,自露马脚,无法自圆其说,结果把自己弄得窘迫不堪。
  (3)不管你有理或无理,骂不还口可"塑造"你的"弱者"姿态,引发旁人的同情;当然,相对的,也会引发旁人对骂者的不以为然。而你的"风度",相信也会获得别人的认同。
  据说有些人就常使用曾国藩这个方法--当有人骂他时,他先是沉默,当对方骂完时,他则笑着说:"对不起,你刚刚说的我没听清楚,是不是请你再说一遍?"
  对方会不会再骂他一遍,看来是不可能,因为他骂完,气势已经下降,不可能在刹那之间重新处于既高且壮的状态;而且人家不吭声地让你骂,自己已处于不利的立场,再被这么一说,哪有脸有理再骂人一次?
  当对方脾气暴怒的时候,让他骂个够,这是借力打力的技巧。就像太极拳一样,把对方的力化解掉。在适度的宽容忍耐之后,我们可以抓住机会运用智慧进行反击了。反击应是很巧妙而富于机智的。
  其实,所谓的反击,都是在防守之时有所酝酿,借着对方的意识稍稍用力一转,就将对方击败。所谓的"后发制人",其实就是对那些能在社交场合中保持忍耐而言的。
  忍耐是为了获得了解对方的时间,忍耐同时也给我们赢得了思考对策的时间。因此,如果有人对你大不敬,那么你要在忍的同时仔细品味一下,在心里想好反击的策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5.培养自己的度量</p>  拥有宽广的心胸,才能容人之所错。对人宽容大度,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要想在官场成就大事业,胸怀若谷的大胸襟是必不可缺少的。
  一个善于为官的人,度量是必不可少的。原因很简单,如果度量小,忍耐力不够,就无法适应在官场中时常会出现的紧张压力。心理承受不了,就会冲动蛮干,就会对前途无益。
  当我们在听到别人陈述或解释,即使明知他说谎或是强词夺理,也不该迅速表现出不满的态度。
  随时随地使用谦恭的语气与人交谈,已经成为一条众所周知的官场法则。要想成为一个善于为官的人,就必须懂得随时以谦恭的态度对人,唯有如此方能表现出自己的风度和良好的修养。
  在官场上,人们常常为了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即使是明知错误,也往往是放不下"自尊",不能痛痛快快地认错。也许,找借口以求解脱是所谓人之常情,在所难免的吧!与其编造一些谎言或来个支吾其词,倒不如痛痛快快,坦率地向对方道歉来得有效。
  许多领导面对下属诚实地向他道歉,而不以别的理由作为借口时,多会看在他那诚实无伪的态度上,立刻原谅他,不再追究。但是,对于一些部属一味地掩饰,不但会给以严厉指出,还会因此对他的为人大打折扣。
  其实,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是争取领导信任的一种巧妙的捷径,有勇气对自己的过失开玩笑的人必定对自己有坚定的信心,相信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成就。能够勇敢承认错误的人实际上在要求自己拿出修正错误的办法。要会与人相处,一定要有勇气,有风度,痛痛快快的承认自己的过失,而不是磨磨蹭蹭地先一件件地抖落自己的长处。
  曾国藩就是一个精通此道的人。
  他是个文人,虽然看过一些兵书,但是并没有实战经验。所以,在最初同太平军的战斗中,他率领的湘军数次败北,他甚至急得要跳河自杀。
  冷静下来之后,他主动给皇上递交了一封"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报告,并坦诚地接受了几位有经验的下属的建议。
  结果就是,皇上感动于他不服输的勇气,下属们感动于他广纳谏言的胸怀,上下一心,最终打败了太平军,曾国藩也得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我们在官场与人打交道时,对于自己或他人的过错,都应表现出平和、坦诚的态度。人都是有情感的,当你欺骗他的时候,他就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我被非人对待"的感觉,这在应酬上是很危险的。
  而当你有过错时表示一下"度量",他就会在瞬间对你认同。所以说,为官需要度量,不仅对别人有利,对自己也有利。
  培养自己的"度量"在平时的生活上也很重要,假如你是一个脾气不佳而又耐性不好的人,在官场行走时,你也要有自觉,起码要忍耐极短的时间,把应酬的时间敷衍过去才行。

  6.忍一时风平浪静
  每个官场中人,都会遇到许多不顺心、不如意的事,甚至还会碰到被冤枉、被欺负的事,在此关头是忍还是怒,可能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就能决定你的祸福。
  有许多人,为了一些小利益的争执或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发生口角之争,互不相让,以至大吵大闹,进而大打出手,结果往往两败俱伤。有的在为了物质利益上的争执,闹出了人命案子,打死的一方肯定会阴魂不散,而另一方则要"杀人偿命"。由此可见,忍字是多么的重要。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然忍也有个原则,假如自己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失,这就不能忍了,必须挺身而出。
  说白了,忍让,实际上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它能够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争吵。
  忍让者,忍耐也,谦让也。一般来说,为官过程中如果产生什么矛盾的话,双方可能都有责任,但作为当事人,如能主动地"礼让三分",多找自己的原因,往往能云消雾散,和好如初。
  据说曾国藩任内阁大学士兼两江总督时,他的父亲要起房造屋,因为地皮和邻居发生了争执。于是曾老太爷便修书给自己的"官儿子",让其出面干预。
  曾国藩看罢来信,写上一首打油诗劝导自己的父亲:"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曾老太爷见书明理,马上将墙主动退后三尺;邻居见此,深感惭愧,也把墙让后三尺。因此,两家的院墙之间,形成了一条宽阔的巷子,给彼此的出行带来很大的方便。
  忍让并不是懦弱可欺,正相反,它更需具备自信和坚韧的品格。
  "忍"字至少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坚韧和顽强。晋朝朱伺在《晋书·朱伺传》中说:"两敌相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这里的忍正是顽强的精神体现。
  其二是抑制。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胸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的报国壮志,也曾写下过"忍志常须作座铭"。这种忍耐,不也正凝聚着他们顽强、坚忍的宝贵的品格吗?岂能说他们是懦弱可欺呢?
  忍让是美德,也是纵横官场的法宝。上司的误解,同事的错怪,流言制造的是非,论传导致的轻信……
  此时恼怒不会春天化雨,生气无助雾散云消,只有忍让才能帮助你恢复应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7.小不忍则乱大谋</p>  俗语有云:忍得一时之气,可免百日之灾。儒家与道家虽然"道不同",但是在"忍耐"这个问题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道家则认为,忍耐是使自身远离灾祸的法宝之一。
  集儒家的深邃与道家的机敏于一身的曾国藩认为,忍耐是让自己仕途通畅、青云直上的法宝。
  曾国藩在几十年官场生涯中为自己建立了令人难以企及的声望,也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挫折与打击。能在这种境遇下立足,靠的就是一生奉行的"息事宁人、委曲求全"的为官哲学。
  在曾国藩初任帮办团练大臣的时候,凡事雷厉风行,当时的他并不想去忍耐,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想要生存下来,就必须学会忍。
  某日,湘军正在试枪,当时明明已经通知绿营军士不要从此处经过,但一名绿营中的军官却偏偏在此时通过此处,湘军未注意,将其误伤。
  此后,绿营立即借机吹角执旗,列队准备要攻击湘军。当时城墙上的守兵实弹在膛,眼看一场同室操戈的悲剧马上就要上演,大变就在眼前。
  曾国藩忍气吞声,将那名试枪的湘军拉出来,狠狠地鞭打了一顿,这才算是将绿营兵的哗变平息了下来。事后,曾国藩私下又去看望那名被打的湘军,对其进行安慰。
  此时,曾国藩最大的困难,不是对手的强大。而是清政府内部派系的矛盾冲突,湘军本身不受清廷重视,加上财政上的困难,曾国藩在为自己创立声望的过程中,经受了来自各方面的挫折和打击,这些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在这样困难的境遇下他能够立足,主要是他奉行了息事宁人、委曲求全的为官哲学。
  息事宁人,委曲求全是官场竞争的一种策略,曾国藩作为汉人,在满族享有政治特权的朝廷,能得到清廷的赏识和重用。和曾国藩采取的息事宁人、委曲求全的官场哲学密不可分。曾国藩不愿意和别人发生冲突,在冲突发生时,他首先采取的是退让的态度。
  鲍起豹素来与曾国藩不和,他在长沙任职后,便四处扬言曾国藩不应如此大肆练兵,更不能以军棍来惩罚清将。
  对于这些来自同僚的非难,曾国藩早已极为愤慨,再加上骆秉章也在不停地责难曾国藩,此时的曾国藩简直是腹背受敌。随着曾国藩与偏袒绿营兵的湖南地方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如此下去的话,必然会有一天闯出大祸。
  曾国藩对此毫无办法,最终只得一忍到底,带领湘军愤走衡阳。
  "在忍耐中等待机会"是一句体现当时曾国藩身处矛盾重重、内忧外患、险恶无比的晚清朝廷中所提倡与切实运用的处世观。在当时那种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对于为官却一心想要树立圣人典范的曾国藩来说,这样的举动也是无奈中的无奈。
  羽毛不丰者无法展翅高飞,曾国藩认为自己可以担当重任,"迥非畏葸者相比",但是他的羽毛尚不丰满,无法与绿营军相抗衡。所以只好忍!
  在积蓄力量之后,曾国藩又采取了各种措施,艰苦经营,最终建起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

  8.打落牙齿和血吞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忍辱负重称为担当大任的美德。
  在千变万化的人世间,难免要发生碰撞,尤其是在深似海的官场中,争斗更是难免。置身在矛盾的环境中,只有忍辱负重,方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纵观古今成功人士之道,无不是以忍而成就事业的。对几度沉浮的曾国藩来说,"忍"是开创成功之路的一条硬道理。事实上,曾国藩的一生都没有离开一个"忍"。
  在曾国藩的成功路上,每前进一步都少不了忍。他回想起自己的人生岁月,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有屈辱。正是靠着这种忍让,曾国藩终于修成了官道上的正果。
  曾国藩有这样一句话,"打脱了牙和血吞",表现了曾国藩能忍的品质,这句话正是曾国藩生平咬牙立志的秘诀。
  在庚戌、辛亥年间,他被京城的权贵们所唾骂;在癸丑、甲寅年间,他被长沙的权贵所唾骂;在乙卯、丙辰年间,他又被江西人所唾骂。之后,他又有岳州、靖江、湖口三次打败仗,这都是打脱牙的时候,但曾国藩没有冲动,而是和着鲜血把牙齿往肚里咽。
  对这些屈辱,曾国藩就两个字--"忍了"。
  二十四岁那年,曾国藩到长沙读书,当时他把自己的座位安排在窗前。有个叫展大宽的同学来了,因为来得晚,书桌只好安排在墙角。
  有一天,展大宽突然冲着曾国藩吼道:"亮光都是从窗子照进来的,你凭什么遮挡别人?"曾国藩听了,没有说什么,一声不响就把桌子挪开了。
  然而,展大宽仍不满意。第二天,他趁曾国藩不在,竞把自己的书桌挪到窗前,而把曾国藩的书桌移到墙角去了。
  曾国藩依然没有争辩,那以后他就一直在墙角的位置读书。后来,曾国藩考中了举人。展大宽很不服气,便跑来寻衅,说:"你读书的位置风水好,那本来是我的,让你给夺去了。"
  这时,旁边的同学看不过去了,为曾国藩抱不平,便对展大宽说:"书桌的位置不是你自己要换过来的吗?"
  展大宽无理取闹地说:"所以,他才夺了我的好风水!"
  那位同学说:"那你赶快搬回墙角吧,明年准能中举。"
  同学们听了都哄堂大笑,展大宽一脸狼狈。曾国藩在一旁和颜悦色地听着,始终不发一言。
  忍耐是一种智慧。事实上,一切能忍、会忍、善忍的人的头脑都是非常精明的。他们往往忍得恰到好处,能以最佳的方式保护自我,恰如其分地躲避他人对自己的算计和伤害。曾国藩的成功,绝少不了一个"忍"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3 08:34 , Processed in 0.91493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