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夫背负幼帝投海殉国
陆秀夫和张世杰大家也许不熟悉,他们的故事同样可歌可泣,陆秀夫与张世杰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他们受命于危难之际,殚精竭虑,颠沛流离,试图力挽狂澜,维护南宋江山,可是,腐败的南宋王朝又岂是个人的力量能挽救得了的呢?他最终以自己的忠节之举报效了国家。他的努力虽未能重扶正倾之宋室,但其忠心报国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虽败犹容!他们把中华民族的骨气与气节表现的淋漓尽致。
公元1279年的一个黄昏,倾盆大雨,乌云遮日。也就是说能见度很低,此时被元朝逼到了南海一个小岛上的南宋朝廷特正在风雨飘摇中!元朝的军队趁着大雨来进攻,岛上的十万军民在陆秀夫和张世杰的组织小准备转移,但是元朝军队的进攻很快,而且战船很多。
这时候南宋小朝廷的部队和百姓已经被打乱了,这时张世杰趁着海面混乱,让手下人驾着轻舟去幼帝赵昺的座船,接他脱离大船,以便寻机安全转移.一直在小船中观察着战况的宰相陆秀夫面对此时此刻,知道事情已经非常恶化,已经没有退路了!他怕奸细乘这个机会向元军出卖幼帝赵昺邀功,又怕轻舟难以躲避元军星罗棋布的舰船,使南宋末帝幼主赵昺被俘或遇难,因而断然的拒绝了张世杰派来的人的请求。
陆秀夫知道宋末帝幼主赵昺的座船笨重,又与其他舰船环结,行驶特别的缓慢。陆秀夫估计已经无法护卫幼帝逃走,于是便当机立断,决心以身殉国。他盛装朝服,先是手执利剑,催促自己结发的妻子投海,妻子投海后,继而又劝说幼主赵昺说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当为国家而死,万勿重蹈德祐皇帝的覆辙。德祐皇帝远在大都受辱不堪,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说完后他便背起九岁的幼主赵昺,又用素白的绸带与自己的身躯紧紧束在一起,然后一步一步地走向船弦,毫不犹豫的踏上了从临安到厓山的最后里程,就这样一个忠贞的大臣便带着他的忠诚和大海同归!
太后听说幼主赵昺死去,悲痛欲绝,随即也跳海而死。之后随同跳海殉国的朝廷诸臣和后宫女眷少说也有十多万人。好一片凄惨景象,张世杰等了很久,却没有看见去接幼主赵昺的轻舟归来,知道肯定凶多吉少,于是决定果断突围,在夜幕下夺路而去。数日以后,许多死里逃生的将士,又驾驶舰船集聚在张世杰的座船周围,停泊在海陵山脚下。
有人给张世杰带来了陆秀夫背负赵昺共同殉难的噩耗。张世杰悲痛不已,正在这时,不幸之中又遇不幸,飓风再次袭来。舰船将士劝他上岸暂避,张世杰绝望地回答:“无济于事了。还是与诸君同甘共苦吧!”随后,他迈着沉重的脚步,艰难地登上座船舵楼,痛苦地俯视着在风浪中飘摇的宋军残船,焚香祷告上天说:“我为赵氏江山存亡可谓鞠躬尽瘁了,一君身亡,复立一君,如今又亡,大宋从此再无君可立了。我在厓山没有殉身,是指望元军退后再立新君,光复宋朝江山。然而,国事发展如此令人失望。难道这是天意!”张世杰说到此处,突然堕身入海,滚滚波涛又接纳了一代英杰,后来人们为了表达自己对前辈的心愿,在崖山陆秀夫抱幼主跳海的地方刻“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个大字,用以永远纪念这位临难受命,壮烈殉节的名臣。陆秀夫与张世杰卫国捐躯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用辛弃疾的一首词来缅怀英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