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822|回复: 4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包罗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僧取经图

坐观宋室用五鬼
站在今天的角度可以看出来宋真宗和明世宗惊人的巧合。作者是否暗示些什么?
在宋真宗时代,北有辽国占有幽云十六州,对大宋虎视眈眈,当时辽国已打到黄河岸边潭(?)州城下,寇准力排南迁众议,带皇帝亲征打退辽兵,订下“潭(?)渊之盟”。宋真宗十分高兴,对寇准礼遇有加。五鬼之一的王钦若进谗说:“这是寇准的功劳吗?”皇帝当然承认,于是王钦若混淆是非说:“陛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古人以城下之盟为耻,这不过是寇准拿你赌博罢了,有幸成功了。要是不成功,能有今天吗?”宋真宗听信谗言,罢了寇准的官,任用“五鬼”这样的奸佞小人(五鬼指王钦若,丁谓,林特,刘承珪,陈彭年)败坏朝政。
明世宗嘉靖年间,北有蒙古俺答之患,东南沿海有倭寇之祸,他却天天沉迷于炼丹。奸臣严嵩以“结交近侍”(欲造反)的名义杀边廷名将曾铣和首辅(宰相)夏言为祸天下。人们称之为家净(嘉靖)。意思是说人民家里的钱都被搜刮干净了!
明世宗和宋真宗都是在有外患的情况下,亲小人,远贤臣。崇尚道教,大兴土木,沉迷炼丹。
要说到炼丹,豆腐,火药就是这样发明的,这炼丹的一支:炼丹术,也经由阿拉伯传到欧洲成为了现代化学的前身。可明世宗,宋真宗,包括秦皇汉武等许多历代帝王,他们追求的是长生不老,房中之术。这第一是不现实的。第二就是劳民伤财!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出海学道,访长生之术。菩提祖师要教他“术字门中的请仙扶鸾,问卜揲耆(草头旁),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流字门中的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静字门中的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动字门中的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孙悟空都不曾学,被祖师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孙悟空知道三更要传他真道,道又是什么呢?菩提祖师说:“难,难,难,道最玄。”
释迦牟尼用拈花微笑的方法传道。几千年前,骑青牛出函谷关的老子碰到关令尹写下洋洋五千字《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道这个东西非常玄妙,它要说出来就不是真正的道,万物都是有名字的,但它的名字并不是它本来的名字。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要传他的道,正是不可言传之道。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孙悟空卖弄本事被祖师赶出来的道理了。
这应是作者见明世宗好道,借此以讽政之说。是不是由于明世宗不去追求治国长久之“道”,却要追求“旁门左道”:
请仙扶鸾,朝真降圣,入定坐关,采阴补阳之类,这在当时社会形成风气,十分盛行。可惜此等皆不可长生,殊不知,人间正道是沧桑。胡适也曾说“《西游记》有为国为民那片仁心,绝没有道家一点丹心。”毕竟这才是作者的寓意所在。
不见虞廷诛四凶
孙悟空学得一身好本领,可玉皇大帝不举贤任能,重用他(对应明世宗几十年不上朝,沉迷道教,昏庸无能。)孙悟空纵有“十万八千里之才”。只得一个管马的官弼马温(对应世间英雄)。究竟这官有多大呢?在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中有这样记载: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僕,僕臣台,马有圍,牛有牧。(左传昭公七年)自阜而台是各级奴隶,马夫,牛牧不列等,比台更贱。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饲养马牛的人比最低级的奴隶还卑贱。著名的百里奚就是在北海为楚人牧马,被秦穆公以最贱的五张羊皮赎回来的。称为“五羖大夫”(五羖就是五张羊皮的意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乾隆四次东巡:换来中俄边境150年安宁
下一篇:情商太低注定了林冲不可能成为梁山霸主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如来不计前嫌,大胆启用无背景的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的骨干力量,实际上这三个徒弟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触犯过天条: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戏过嫦娥,沙僧打碎过玻璃盏。如来以宽大的心接纳过来重用他们。
    在《西游记》中第八回中如来说道:“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碰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努力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菩萨用紧箍咒收了孙悟空保唐僧取经。禁箍咒收了黑熊精做守山大神。金箍咒收红孩儿做善财童子。

    历史上有这样胸怀的人还有很多。曹操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招聘广告:“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侮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正是虞舜,曹操,如来不计前嫌,胸怀若谷,唯才是举,不因错误否定人才,才能不拘一格降到人才。
    作者希望尧舜之圣,见于今日。“轩辕铸镜禹铸鼎,四方民物俱昭融。”
    这昭融是什么意思呢?是希望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同社会,《中国通史》记载着《礼记礼运》篇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尊重)能(酋长公选),讲信修睦(和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养老),壮有所用(工作),幼有所长(抚育),鳏(老男无妻)寡(老女无夫)孤(幼儿无父)独(老人无子),废(残废)疾(疾病)者皆有所养。男有分(职业),女有归(婚姻不失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与,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可是明王朝封建礼教重重,专制达到顶峰,是不可能选贤任能的,所以孙悟空这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人才被派去管马。直到有一天,佛祖伯乐慧眼识才,保唐僧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有一回孙悟空竟然哭了,为什么呢?《西游记》三十四回写道:“孙大圣见了,不敢进去,只在二门外杵着脸,脱脱的哭起来--你道他哭怎的,莫成是怕他?就怕也便不哭。况先哄了他的宝贝,又打杀他的小妖,却为何而哭?他当曾下九鼎油锅,就炸了七八日也不曾有一点泪儿,只为想起唐僧取经的苦恼,他就泪出痛肠,放眼便哭--心却想道:“老孙既显手段,变作小妖,来请这老怪,没有个直直的站了说话之理,一定见他磕头才是。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止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师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为他使碎六叶连肝肺,用尽三毛七孔心。”在十六回写道:“老孙自小儿做好汉,不晓得拜人,就是见了玉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喏便罢了。”这些话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孙悟空是个敢打敢拼响当当的硬汉子,他知恩图报,不会因为权势而去向别人屈服。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第四回孙悟空见玉皇大帝唱个大喏的做法和甚至还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一番大逆不道之言了。
    这也从侧面说明:“作者吴承恩,反对封建重重礼教,因为它束缚了个性的发展。
    《中国通史》中讲“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制度到明朝达到极高的程度,明朝皇帝除了明太祖和明成祖,一般都是凡庸贪婪的皇帝。”这当然会引起具有反叛精神的人的不满,吴承恩巧妙的把这种不满元素写进了《西游记》。如第八回中作者借着猪八戒说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大大讽刺了明王朝一回。
    后来群魔出孔窍,白昼搏人繁聚啸
    话说孙悟空学得一身好本领,东海取定海神针,大闹阎罗殿,玉帝要启用天将下界收伏。太白金星启奏道:“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奈此猴乃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他也顶天履地,服露餐霞;今既修成仙道,有降龙伏虎之能,与人何以异哉?臣启陛下,可念生化之慈恩,降一道招安圣旨,把他宣来上界,授他一个大小官职,与他籍名在箓,拘束此间;若受天命,后再升赏;若违天命,就此擒拿,一则不动众劳师,二则收仙有道也”。
    太白金星这话就大有玄机了,一方面表明朝廷招安的仁义态度。另一方面又可以借机除掉隐患。吴承恩不正是为了考取功名“被籍名在箓,拘束此间”,留在京城达二十年之久吗?
    众所周知,梁山一百单八将就是被朝廷招安后,奉命讨伐方腊,损兵折将,元气大伤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刚降世,拜了四方,便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的孙悟空碰上森严等级制度被天丁挡住,只能望南天门兴叹了,因为嫌官太小,反下天宫,天庭不得已封他齐天大圣这个虚职,隆重的蟠桃会又不曾请他,明明是轻视他的意思,当他被听调不听宣德二郎神抓住后,天庭一反常态“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锻炼”!这天庭最终虚伪的面目终于露了出来,既然天庭有好生之德,就不应该拿孙悟空去炼丹。
    也正是这时候,孙悟空练就了火眼金睛。原文写道:“他即将身站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撇红了,弄做个老害眼病,故唤作'火眼金睛'这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穿妖魔鬼怪,美女画皮,无论再好的伪装,做为眼中钉的妖精始终逃不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相对于当时明庭的不正之风不也是逃不过吴承恩的火眼金睛!这不正暗合国史非余敢议,野史氏其何让焉这句话!
    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
    当具有反叛精神的孙悟空,碰上腐朽的天庭,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这位刚出生便目运金光,射冲斗府的少年英雄,被论资排辈的天庭,屡次三番忽略了。孙悟空居然闹起来天宫,这事就值得探讨了,堂堂天庭,孙悟空如入无人之境,天庭岂非无人能敌?
    应该说这是天庭之过,作为一个有真本事的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万里马”被分管那些天庭庸马。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二回写到“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哪里都寻了饭吃”。明哲学家李卓吾在侧批中一针见血:“众人见识,定是如此。”如此说来,天庭见识,也是如此。第一次不知贤便罢了。当第二次打败巨灵神,哪吒太子,分明证明孙悟空有些手段,连天庭派下来的先锋也不是对手,这次天庭只给了他“齐天大圣”这个虚职,派他去管理蟠桃园。孙悟空本是个石猴,天性就爱吃桃,证明天庭更是不会用人。大乱蟠桃会。
    天庭又派十万天兵出去擒拿,这一阵连续败了九日翟星将,四大天王,二十八宿,托塔天王,哪吒太子,惠岸行者。这都是天庭主要将官,本事竟如此不济。幸亏玉帝及时被观音提醒,才想到有一个人堪与匹敌!吴承恩在第六回写道:“玉帝拆开表章,见有求助之言,笑道:'叵耐这个猴精,能有多大手段,就敢敌过十万天兵!李天王又来求助,却将那路神兵助之”?言未毕,观音合掌启奏:“陛下宽心,贫僧举一神,可擒这猴”。玉帝道:“所举者何神?”菩萨道:“乃陛下令甥显圣二郎真君,现居灌州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奈他只是听调不听宣,陛下可降一道调兵旨意,着他助力,便可擒也。”玉帝闻言,即传调兵的旨意,就差大力鬼王〖〗调。
    二郎神是个人才,可他却是“听调不听宣。”这句话很有分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你用圣旨命令我不行,要说给个面子,帮一下忙还是可以的。这杨戬神通广大,在天庭可以说是最厉害的角色,他碰上孙悟空后,与六圣联手,只斗了个平手,多亏太上老君丢下金刚琢把孙悟空打个跟头才抓住了。
    这二郎神就是扶大厦将倾的英雄!明朝历史上于谦,王守仁就是这样的人。
    吴承恩潦倒一生,仕途不意,没有人给他机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只好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寄寓于纸上!
    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
    这天庭难道只有一个二郎神是孙悟空的敌手?非也,在三十三回中:太上老君金银二童子被菩萨请下山去,变作金角,银角大王与孙悟空见识一阵,幸亏孙悟空机灵,施展变化骗了宝贝,否则一时三刻恐怕就化为脓水了。甚至这位见玉帝只唱大喏的汉子违心的跪了一场。可太上老君用那些宝贝去炼丹,用这样的人才去看火!
    在天庭中还有一位与孙悟空实力相当的人物,吴承恩在五十回中写道:“他两个战经三十合,不分胜负,那魔王见孙悟空棍法齐整,一往一来,全无些破绽,喜得他连声喝彩道'好猴儿,好猴儿,真个是那闹天宫的本事!'这大圣也爱他枪法不乱,右遮左挡,甚有解数,也叫道'好妖精,好妖精,果然是一个偷丹的魔头!'二人又斗了一二十合、、、、、、弄得孙大圣赤手空拳,翻斤斗逃了性命,那妖魔得胜回归洞,行者朦胧失主张。”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孙悟空再上天庭,去查妖怪来历,葛仙翁笑他“前倨后恭”行者却说:“不敢,不敢,不是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没棒弄了。”为什么孙悟空会这么说,作者又有何深意?接下来,文中描写孙悟空内心想法:天上将不如老孙者多,胜似老孙者少,想我闹天宫时,玉帝遣十万天兵,布天罗地网,更不曾有一将敢与我比手,向后来,调了小圣二郎,方是我的对手,如今那怪物手段又强似老孙,却怎么能够取胜?(五十一回)这位在天宫查不出仙箓的小人物确实了得,好生厉害,相继败了天兵天将,甚至如来派的罗汉也被打败了。
    他到底是什么人,查来查去,原来是太上老君的坐骑兕牛怪。吴承恩在五十三回写道:“老君道:'我那金刚琢乃是我过函关化胡之器,自幼炼成之宝,凭他甚甚么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儿,连我也不能奈他何矣!'”这太上老君知道兕牛怪的才能啊!试想,不是天宫没有人才,如果有这些人物,孙悟空能闹起天宫吗?人才被束缚住手脚,有天大本事也施展不来,于是吴承恩又无奈写下:“太上老君将'金刚琢'吹口仙气,穿了那怪的鼻子,解下勒袍带,系于琢上,牵在手边,至今留下个拴牛鼻的拘儿,又名'宾郎'职此之谓”。这在现实中不也正是再凶猛的公牛被拴住鼻子也无可奈何的听话了。
    我每读到此感慨万分,有感而发,遂做打油诗一首:
    天产灵猴孙悟空,
    四海威风逞英雄。
    官封弼马乱蟠桃,
    大闹天宫气汹汹。
    无人能敌怎奈何。
    只余二郎与斗勇。
    幸请佛祖来相助。
    余者碌碌有何功。
    难翻如来五指山,
    西行正果难重重。
    途中曾遇兕牛怪。
    脱缰偷出兜率宫。
    二人斗法难相胜,
    老君挥扇又囚中。
    天帝若用此人才,
    大圣安敢闹天宫。
    在《西游记》第一回中,这样说道:“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此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这是开篇点题之说,意思是劝人为善,人人而善,即成至治的社会,这与《二郎神搜山图歌》:“我闻古圣开鸿蒙,命官绝地天与通。轩辕铸镜禹铸鼎,四方民物俱昭融。”的观点相同,如何能达到至治呢?首先是度不善之人,魔由心生,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若人心无魔,即争利之魔,这社会自然不治而治了。这取经一行,都是“不善之人”,究竟如何不善,在《西游记》一百回中写道:(佛祖)遂叫唐僧等近前受职,如来道:“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扳依,秉我迦持,又乘我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旆檀功德佛。孙悟空,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且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猪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帅,为汝蟠桃会上酗酒戏了仙娥,贬汝下界投胎,身如畜类,幸汝记爱人身,在福陵山云栈洞造孽,喜归大教,入吾沙门,保圣僧在路,却又有顽心,色情未泯,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沙悟净,汝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汝下界,汝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又叫那白马:“汝本是西洋大海广晋龙王之子,因汝违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幸得皈身皈法,皈我沙门,每日家亏你驮负圣僧来西,又亏你驮负圣经去东,亦有功者,加升汝职正果,为八部天龙马。”
    这些“不善之人”要去完成一个艰苦的取经之路。这取经之路正暗合作者宗旨,在《西游记》第八回中,如来说道:“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巨芦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文中所说的四大部洲指古时中国人的地理世界观,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四大部洲构成。南瞻部洲就是中国及中国周边区域。明李贽也在《西游记》第二回总评中讲:篇中讥讽南瞻部洲人极毒,鞭策南瞻部洲人亦极慈,曰,着此衣穿此履,摇摇摆摆更不曾有道,见得南瞻部洲人只会着衣穿履摇摆而已,并未尝有一个为道者。”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说明了一点,就是作者对南瞻部洲的讽刺,因为“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所以孙悟空学道之后,还要渡人。在《西游记》十二回中说道:“见前的善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分南北路线,南传的佛教又称藏传佛教,是为小乘教;北传的佛教为大乘教。这两教虽然都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可二者的宗旨却不一样:小乘教主要宗旨为渡己,重在内在修为,自善其身。大乘教主旨为利他,普度众人。这不正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嘛!
    《西游记》旨博而深,词微而显。有学者认为《西游记》为收放心之寓。如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引用明人谢肇浙之文:“《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这个观点也非毫无道理。把孙悟空比作心猿,猪八戒比作欲望,一个人的欲望离不开“食色财禄”四则。猪八戒可爱又可笑,它正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欲望。艰难的取经过程也是一个人克制自己的欲望,修炼自己意志的过程。
    大凡古人写书,亦劝人收心为善,只因善恶到头终有报。
    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一回中有诗写道:“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曹雪芹在《红楼梦》亦有一篇脍炙人口的“好了歌”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古人感叹人生苦短,产生了衡量生死的价值观,如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也曾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篇。
    面对生与死的哲学话题,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写孙悟空有感而发,出海访求仙佛神圣之道。及借孙悟空的爬云返复不上三里远近与神仙朝游北海暮苍梧,一日之间四海游遍,说明这小大之辨的道理。如何能达到这种境界呢?这心若是逐利之心,那便小了。这心应该是做事的恒心、信心,心有多大,路就有多远。当然,去西天十万八千里路程,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可以过去,可是还得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向西天来,达到修行的目的。
    巧合的是,孙悟空的两个师傅都这样规劝过孙悟空,在《西游记》第二回中:孙悟空卖弄本事,祖师批评他说:“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在十六回中因为孙悟空炫耀袈裟,唐僧也和孙悟空说:“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
    无独有偶,箕子因为看到了纣用象牙筷子吃饭,而论断商必亡,箕子说:“用象牙筷子必须要用玉碗来相配,这玉碗必须得盛甘美的食物。吃到甘美的食物就要穿华贵的衣服,穿上华贵的衣服就得住在豪华的宫殿,住进豪华的宫殿就得需要绝美的女色,欲望是没有止境的,百姓就加重负担,人民会怨望,国家也会因此动乱。”
    这正是诠释了“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话。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当时明王朝处在“笑语相媚,妒异党同,蝇营鼠窥”的黑暗腐败的社会中,处处人情世故,文中的“你求我,我求他,他求你。”不也正是人情的写照吗?
    作者本身具有傲岸放浪的性格,对世风的卑劣污浊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自己又“平生不肯受人怜,喜笑悲欢气傲然。”鲁迅也曾提及:“承恩本善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都喜欢看!这是他的本领!
    不错,正是吴承恩用滑稽的小说笔法,成就了中国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传奇经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4 00:56 , Processed in 0.08711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