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阆中地方文史旅游书刊记载,1985年,在四川北部古城阆中的嘉陵江边,打捞起一块古代巨型石碑,石上刻有碑文“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 共22字。碑文为隶书四行,每列六字,阴刻。经当地文物专家鉴定,被确认为张飞亲笔所书。并由此推论,此碑是巴西太守张飞遗留给古城阆中人民的一块罕见的碑刻珍品。现已移至锦屏山上的碑林园中,镶嵌在山崖上,供游人品读追忆。不仅如此,专家们还引经论典,此碑确为张飞墨宝。
此碑是否出自张飞之手,于史实相合吗?
首先,从文笔上来认识碑文:
《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先主从曹公破吕布.....曹公拜飞为中郎将....(张)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张郃军交战,山道窄狭,前后不得相救,(张)飞遂破郃 ......”
《三国志·张郃传》记载:“ ....(张郃)进军宕渠,为(刘)备将张飞所拒,引还南郑...拜荡寇将军......”
将以上《三国志》两人传记与石碑碑文相对照, 碑文《立马铭》的第一句完全引用了史家陈寿的文笔,断文组字,在张飞前增加了“汉将军”三字,删去了“余”字。
其次,从汉室职位来认识碑文:
依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张飞此时的官职,还只是数年前杀吕布时,曹操任命的中郎将一职。曹操是东汉王朝中央集权的高级官员,他发布的官吏任命书是代表中央朝廷的。时至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入主成都,就任益州牧之职,同样是受制于汉室中央王朝集团。而“汉将军”当是汉室中央朝廷官职的一种统称,不是某一个具体的职务,若张飞直接使用这一称谓,一是将自己完全凌驾于州牧刘备之上,二是目无汉室王朝,矛头直指汉室中央集权,有以下犯上的嫌疑。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是不可能的事。
第三,从“大破贼首”四字认识碑文:
东汉未年的汉室王朝,虽说已是“名存实亡”,但汉家大一统天下的旗帜并没有落下。由此而知,当时,各路诸侯都是借保卫汉室为由,纷纷举兵镇压黄巾农民军。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来讲,汉室王朝当时的统治结构还是完备的,虽说其内部已完全腐朽,但以曹操为核心的曹氏集团以这种形式,牢固地控制着汉室王朝的实际领导权。曹操也一直以“忠臣”的形象,维护着汉室一统的天下,曾狂言“无我固守,不知有几人称王称侯”。直到曹丕继嗣,汉室一统的天下才被完全打破。在中古典籍陈寿国志中,“破”字只不过是中性通用字,此指局部战争。而“大破贼首” 中的“大破”二字,应当理解为一个阶级或一个集团,为获得或争夺自己的统治权,与另外一个阶级或一个集团所展开的争夺战。但是,争夺战是无数大小战斗组合的持久战,而非“一蹴而就”。如《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四年)夏四月…(曹操)自将兵北迎(袁)绍求救,与涣、仁相遇犬城。交战,大破之,斩固。”
再说“贼首”二字。
在维护汉室中央集权者的口中,特指那些妄图推倒汉室一统天下的敌对首领,如东汉称黄巾农民军为“贼”,其头目当为“贼首”。《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典籍都以“妖贼”,“盗贼”称之。“光和末,黄巾起.拜(曹操)骑都尉,讨颖川贼”(《三国志·武帝纪》)。而黄巾农民军的领导核心是张角,按东汉统治者的说法, “贼首” 当是张角了。那我们再来看这块碑文中, “贼首” 是张郃。但张郃仅是曹魏集团的一员大将,此刻他任平狄将军之职,而非曹魏集团统帅。再者刘备集团也是以维护汉室一统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是维护“汉室天下”的诸侯集团,只是为了争夺对手的地盘,相互竞争展开的一场局部战争。因此,碑文中如此称呼,实为不妥。
第四,从汉晋语法上认识碑文:
碑文“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 ”,这句文法不合汉晋人的语法习惯。句中“大”为形容词,“破”为动词,而后紧随“贼首”、“ 张郃”、“八濛”三个名词,句式中的主格、宾格混乱,不合魏晋人用语。参见:
《三国志·董卓传》:河内太守王匡……将以图(董)卓,卓遣疑兵……绕击其后,大破于津北,死者略尽。……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诸葛亮为何用庸才王平取代名将魏延下一篇:【读史札记】曹丕是怎么当上太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