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193|回复: 2

[转载] 曹操等人为何能长大而勤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说说乔国老和乔小青
下一篇:英雄孙坚为什么与太监关系密切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青年时代的曹操,“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自己也曾自信地说:“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耳。”这个袁伯业就是起兵伐董卓的十路诸侯中的山阳太守袁遗。</p>    作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勤于学习,手不释卷,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曹操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脱颖而出,走上成功之路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说“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耳”,这话却说大了点。莫说三国时期,就是整个人类的历史上,又有多少成功人士不是靠苦读勤学而成才的呢?
    就说三国时期,长大而勤学者比比皆是。比如吴主孙权,不仅自己善于读书学习,还曾劝说“少不修书传”的吕蒙晚学成才。据《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孙权对吕蒙说:“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即刘秀)掌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即曹操)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能不自勤勉耶?”这段话用自己、汉光武帝刘秀和曹操的实例,诱导吕蒙学习,终于使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吕蒙晚学成才的故事,后来形成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吴下阿蒙》,一个是《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魏明帝曹叡时的大司农董遇,“性质讷而好学”,“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京兆人隗禧,字子牙,少好学,“三辅乱,禧南客荆州,不以荒扰,担负经书,每以采稆余日,则诵习之。”(《三国志·王朗传》)魏文帝曹丕时的魏郡太守贾逵,“最好《春秋左传》,及为牧守,常自课读之,月常一遍。”(《三国志·贾逵传》)曾为平原太守的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三国志·常林传》)曹操时的司空胡昭,字孔明,善史书,“王公不能屈,年八十不倦于书籍。”(《三国志·管宁传》)蜀国的向朗,字巨达,曾任巴西太守,“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犹可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于时最多。”(《三国志·向朗传》)吴国名臣张昭,老病还家后,“在宅里无事,乃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三国志·张昭传》)还有被称之为“建安七子”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文学家,被称之为“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等玄学代表人物,都是名扬于当时、流传于后世的学业有成者。
    这些人为什么能勤于学习,痴迷读书,活到老学到老?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知识就是力量,学到了足够的知识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征战一生,最后在蜀找到立足之地的刘备,章武元年,在与东吴的夷陵之战败后不久即病亡。失败的教训往往比成功的经验更深刻。刘备在其将死时,痛定思痛,知道自己失败的重要原因是谋略不如对手,这又源于自己“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三国志·先主传》),所以在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除了告诉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之外,更多地嘱咐他要好好地读书,并且为其开列了书目。“可读《汉书》、《礼记》,闲睱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三国志·后主传》)刘备深知,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不能很好地学习,这个缺少历练的刘禅很难巩固刘氏集团在蜀的政权,所以在遗诏中用了那么多的文字不厌其烦地劝其读书学习。吴国的太子中庶子韦曜曾应太子孙和之命,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论文,批评时人“不务经术,好玩博弈,废弃事业”。说“盖闻君子耻当年而功不立,疾末世而名不称,故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是以古之志士,悼年齿之流迈而惧名称之不立也,故勉精励操,晨兴夜寐,不遑宁息。”(《三国志·韦曜传》)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学海无涯,读书越多越是求知若渴。只有那些尚未真正入门或一知半解的人,才会觉得学得差不多了,才会半瓶子水瞎咣当。《魏略》记载,当时号称清介的吉茂曾说过这样的话,“不耻恶衣恶食,而耻一物之不知。”以当时积累的各类各种图书典籍,一个人穷其一生怕也读不完。所以“长大而勤学者”不稀奇,“年八十而不倦于书籍者”亦有之。三国时曾任郎中,入晋后不仕的《魏略》的作者鱼豢说:“学之资于人也,其犹蓝之染于素乎!故虽仲尼,犹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况凡品哉!”“但以守学不辍,乃上为帝王所嘉,下为国家名儒,非由学乎!”(《三国志·常林传》)当时号为“一龙”的华歆、邴原、管宁三个同学,名气大得很。号为龙头的华歆跟随孙策时,策礼为上宾。“每策大会,坐上莫敢先发言,歆时起更衣,则议论哗然。”(《三国志·华歆传》)号为龙腹的邴原,为魏五官长史。太子曹丕召集“众宾百数十人,太子建议曰:‘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39;众人纷纭,或父或君。时原在坐,不与此论。太子咨之于原,原勃然对曰:‘父也&#39;。太子也不复难之。”号为龙尾的管宁,更为清高,曹操祖孙三代相请,都不曾出仕。(《三国志·邴原传》)没有知识,何能称之为龙;如果不能坚持继续学习,他们也可能被别人超越。
    第三,学即为业,自有乐趣在其中。独坐冷板凳,相伴于黄卷青灯,看似寂寞,看似清苦。然书中有万水千山,书中有万千气象;书中有太多太多的身所不能至、足所不能及的知识和情境;书中也自有黄金屋,书中也自有颜如玉。真若是读了进去,自然地乐在其中,也自然地能乐此不疲、孜孜不倦。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是最舒心最惬意最畅快的事情,不仅可以使人益智,而且可以使人忘忧。难怪很多人为此不舍昼夜、废寝忘食。孔子三月不知肉味,董仲舒三月不窥园,都是这样的意境。曹操之子曹充,“少好学,年十余岁能属文。每读书,文学左右常恐以精力为病,数谏止之,然性所乐,不能废也。”曹操之子曹植,“自少及终,篇籍不离于手。”文帝曹丕,“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吴国宗室孙静之子孙瑜,“好乐坟典,虽在戎旅,诵声不绝。”(《三国志·王公传》),被后世卜卦观相的人奉为祖师的管辂,“年八九岁,便喜仰视星晨,得人辄问其名,夜不肯寐。父母常禁之,犹不可止。自言‘我虽年少,然眼中喜视天文。&#39;与邻儿共戏土壤中,辄画地作天文及日月星晨。”(《三国志·方技传》)这些都说明,孔子说的话是对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真正读书钻了进去的人,无不把读书作为第一乐事。真若苦不堪言,古今中外何来众多终生不辍的读书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3 11:45 , Processed in 0.40869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