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760|回复: 3

[转载] 十大谋略家之郭嘉(5)--智破袁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五、智破袁氏
  当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崛起之后,他们均有图王之志,因此,双方剑拔弩张,兵戎相见,已是势所难免。
  早在初平元年(190),袁绍就曾说过:“我要南面据守黄河,北面控制燕代,再率河北将士,南向以争天下。”到建安四年(199)六月,袁绍消灭了公孙瓒后,占有青、冀、并、幽四州之地,军队增至数十万人,势力更加强盛。他召集将领和谋士们研究作战方案,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接受郭图、市配的意见,确定了“立即进攻,集中兵力,直捣许昌”的作战方针。遂选精兵10万,精骑万匹,胡骑8000,南下谋攻许昌。
  曹操手下众人对袁绍出兵仍存畏惧,经过曹操和荀彧或等人的解释、鼓动后,方才团结一致,满怀信心去迎击敌人。当时,曹操调精兵2万,于199年八月进军黎阳,主动迎敌。
  哪知,正当曹操部署对袁绍作战的时候,199年十二月,原来依附曹操的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自据徐、邳等,起兵反曹,与袁绍遥相呼应。
  是时,东海郡及附近的郡、县大多归附刘备,军队增至好几万人,声势颇为浩大。遇此意外,曹操意欲亲征迅速打败刘备,以防两面受敌。
  另外,曹操很早就看出,将来与他争雄天下者必是刘备,所以他曾对刘备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以前刘备失败来投,他予以笼络。后来,刘备要领兵去击袁术,曹操也准其离去。当时,郭嘉就曾牵马劝谏:“放备,变作矣!”并说:“纵不杀备,亦不当使之去。”又引古语:“一日纵敌,万世之患”为证。曹操听后,大为懊悔,遂令许褚率兵追赶。结果,刘备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雷,一去再不复返,曹操“恨不用(郭)嘉之言”。如今,面临刘备的公然反叛,曹操必然非常重视。
  但是,曹操帐下的将领对此却不理解。他们对曹操说:“与您争天下的主要是袁绍。如今袁绍正率兵打过来,您却要放弃袁绍下打,而去东征刘备。万一袁绍从背后乘虚而入,那可怎么办?”
  曹操解释说:“刘备乃人中之杰,今不除之,必为后患。”
  在这关键时刻,郭嘉赞同曹操意见,他说:“袁绍生性迟疑,即便来攻,也不会迅速。刘备起兵不久,民心本附,力量又不大,迅速攻击,一定可以把他击败。这关系到生死存亡,千万可不能失去啊!”于是,曹操下定决心,亲率精兵兼程东进,迅速攻破彭城、下邳,迫降了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妻子被俘,他只身逃往河北,投靠袁绍。
  东征刘备,应该说是官渡大战的一个前奏曲。对曹操来说,与袁绍决战在即,如果不迅速扑灭刘备的反叛势力,任其在心腹地区星火燎原,势必就要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大战之前,先肃清次敌,以巩固后方,实属高明之举。曹操在这个问题上,决策无疑很对。问题在于,诸将的意见也不无道理。因为对袁绍而言,刘备起兵之时,也正是他乘机猛攻曹军的绝好时机。因此,曹操帐下将领的担心,便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当诸将表示反对时,连曹操也有些迟疑不决,便“疑”而问郭嘉。郭嘉的一席话,使人茅塞顿开。他就袁绍、刘备两方作了分析,如果曹操东征,袁绍很可能先坐壁上观,不会立刻进兵(后来事实果是如此),这当然最好。如果万一袁绍出兵,也“来必不速”,这是由其“性迟而多疑”所决定的,如此就给了曹操短暂的可资利用的宝贵的时间。而关键在于,曹军要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能迅速平叛取得胜利。如果东征长期下去,难以击败刘备,那么东征也就不可取了。而这一点又取决于曹、刘双方的实力对比。郭嘉对比了双方的兵力、战斗力、士气、民心之后,断言“急击之必败”,也完全符合军事学的基本规律。曹操听了他的分析,下定决心,终于获胜。反观袁绍一方,在曹操东征之时,谋士田丰建议袁绍;“曹操与刘备正在交战,战事恐不能很快解决。公举兵袭击他的后方,可以一战而取得胜利。”田丰虽然错认曹操无法迅速击败刘备,然而曹操集团极为畏惧的却是乘虚出击。不料,袁绍意借口他儿子有病,未采纳田丰的建议,按兵不动。田丰闻此,“以杖击地日:‘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跌足长叹而出。”
  在这一件事上,可以看出,郭嘉抓住良机恰到好处。时刻把握事物在错综复杂中的运行情况与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根据条件,不放过有利时机,这是谋士们不可缺少的智慧。时机往往只有一次,稍纵即逝,一去不返。人们常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劝诫人们要善于抓住事物变化的枢纽,把握重要关系的环节,善于随机应变。这需要有慧眼!在时机出现时发现它,捕捉住它,决不放过。
  在这一点上.郭嘉与田丰无疑都具有这种慧眼。郭嘉称东征刘备是“存亡之机,不可失也”;田丰说是“难遇之时……失此机会。大事去矣……”由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同一思想:时机千载难逢,极为可贵;能否抓住它,关系巨大,影响深远。




上一篇:十大谋略家之郭嘉(4)--预断孙亡
下一篇:十大谋略家之郭嘉(7)--英年早逝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时机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看能否把握住它。就这一点而言,郭嘉成功而田车却失败了。此中深层根源在于,他们都是谋士。只有建议权而无决定权。他们都发现了时机,指明了抓住时机的方法,但最终的决策人——曹操和袁绍,却一个采纳一个弃而不顾,因此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当然,事物异趋,变异多多,这就为人们提供了多向选择的可能。要抓住时机,就必须预见到事物最终的唯一趋势,排除其他的可能性,这样自然会有冒险性,这也就更需要胆识和准确的预测判断能力。因此,预见性可说是谋略家们必备的才能。在这一方面,田丰与郭嘉相比,也不免稍逊一筹。郭嘉预见到东征刘备,必能速胜,其间袁绍极可能不会出兵;即使出兵,因行动迟缓,也无关大局,后来事实都——一验证了其准确性。田丰一误为断言曹操不能速胜刘备,二误为择主不明,虽有良谋,岂不知其主公的性格怎样?竟幻想表绍会听纳自己的建议,这就难免要失败了。准确的预见性是建立在知已知彼之上,郭嘉对袁绍的了解与认识,似乎比田丰要深刻得多,这正是他成功的根源所在。
  击败刘备后,曹操迅速调兵官渡。建安五年(200)二月,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围攻白马,以保障主力渡河。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法,将袁军引诱至延津,接着他率军急赴白马解围。未行10余里,硬与颜良相遇。颜良一见,大惊失色,只好仓促迎战。曹操令张辽、关羽先攻颜良。关羽一眼望见了颜良的麾盖,策马如飞,直逼麾下,刺杀颜良千万军之中。袁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白马之围很快被解。
  盛怒之下,袁绍下令全军渡河追击,命大将文丑率5000轻骑为先锋。
  这时,曹操已率兵马向官渡撤退。到了延津南坡,他下令让一部分骑兵解鞍放马,不多时,战马乱奔,器械满地。很快,文丑追了上来,见状以为曹军已经逃遁,便命令士兵收拾“战利品”。岂料,曹操一声令下,早已埋伏好的600精卒,飞身上马,冲向袁军,势如破竹。袁军始料不及,一触即溃,大将文丑也成了刀下之鬼。
  遭此惨败,袁绍不肯善罢干休,令将士继续进至,一直追到官渡,才安营扎寨。这时,曹军早已布好阵势,坚守营垒。袁绍令士兵在营管外面堆起土山,垒起高台,叫弓箭手在高台上居高临下向曹营放箭。曹军官兵只好用盾牌遮住身子,才能在营中行走。
  曹操深虑此被动状态,急召众谋臣商议,最后设计出一种霹雳车。这种车上装有机钮,扳动机钮,十几斤重的石头就可飞出300多步。这样一来,袁军的高台被击垮,弓箭手被打得头破血流,死伤天数。袁绍又叫士兵在夜里偷偷挖地道,准备偷袭曹营。曹军发觉后,在兵营前控了一道深深的长堑,切断了地道的出口。袁军的偷袭计划又失败了。

  如此,两军对峙,均难有进展。
  相持数日,曹军兵少粮缺,士卒疲乏。曹操曾想放弃官渡,退守许昌。谋士荀彧写信劝说:“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于是,曹操决心加强防守,苦撑危局,静观其变,寻求战机。
  果然,袁军内部不久出现矛盾。谋士许攸给袁绍献计;让他趁许都空虚,派一支人马绕过官渡,偷袭许都。袁绍不听,固执地说:“我要当先取操!”偏巧,许攸家人犯法,已被收监。许攸闻讯,登时大怒,连夜投奔了曹操。曹操刚脱了靴子想睡,听说许攸来见,喜不自胜,跳足出迎。一见面,曹操抚掌笑说:“君至,我大事有望。”
  许攸向曹操提供了袁军屯粮鸟巢,防备不严的情报,建议曹操出奇兵偷袭,烧其粮草。若是,“不出三日,绍必大败。”曹操闻之甚喜,并马上行动。他留曹洪、荀攸守大营,自己亲率精锐步骑5000人,打着袁军的旗帜,利用夜晚悄悄从小路赶到鸟巢。半夜抵达后,曹军围住粮囤,四面放火,把1万丰粮草烧为乌有。
  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前线,袁军尽皆慌乱不堪,军心大乱。大将张部、高览临阵倒戈,率部投降了曹操。曹军乘势猛攻,分线出击,袁军四处逃散。袁绍和他的儿子袁谭连盔甲都来不及穿戴,便率领800骑兵仓皇逃到河北。
  官渡战败后,袁绍势力尚存,不料他本人却对胜败耿耿于心,终于积郁成疾,于建安七年(202)呕血而死。其时,袁氏集团仍有很强的实力。袁绍的小儿子袁尚据邺城,统领袁绍旧部;袁谭、袁熙等仍然控制着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袁绍的几个儿子不能同心协力,各自扩充实力。袁绍在世时,为了争夺嗣位,他们就已经各自扩充实力,培植党羽,明争暗斗。谋立审配、逢纪拥戴袁绍喜欢的幼子袁尚;辛评、郭图却支持长子袁谭。袁绍死后,审配假传袁绍途命,奉袁尚嗣位。袁谭自然心有怨言。袁尚也很疑忌地大哥,拨给的兵力也就很少了。他又让逢纪跟从袁谭,名为辅佐,实则监视。袁谭屡次要求增兵,袁尚与审配都不予理睬。愤怒之下,便杀了逢纪,如此一来,袁氏兄弟之间的矛盾,便迅速激化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官渡之战后,曹操让军队先休整了一段时日,然后利用意尚、袁谭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的机会,渡过黄河,北上征对。建安七年九月,曹军攻打屯兵黎阳的袁谭,谭无力抵抗,情急无奈,只好向袁尚告急求援。袁尚欲分兵助兄,又怕袁谭借兵不还;如果坐视不救,又怕黎阳有失与己不利,只好让审配守螂城,自己亲率大军救援黎阳。次年二月,两军大战于黎阳城下,结果,袁谭、袁尚、袁熙、高斡(袁绍外甥)全部大败,放弃黎阳,退保邺城。曹操占据了冀州的重要门户黎阳,为进一步消灭袁氏集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屡战屡捷之下,曹军诸将皆欲继续追击,一举取下邺城。郭嘉在大家的兴头上,却出人意外地提出了一个停止攻击、撤军,南征刘表的方案。众人迷惑,想当年下邺打吕布时,就是采用了郭嘉的急攻战术,在敌方人马疲惫的情况下,围攻两月,终于擒杀吕布;现在二袁已露败相,只要围住邺城,奋力强攻,破城指日可待,为什么要撤军呢?而今调头南下,远征刘表,岂不是给了二袁以喘息的机会?
  对此,郭嘉自有他的独到见解,他很有把握地解释说:“袁绍生前最喜爱这两个儿子,究竟立谁为用,一直没有定下来。有郭图、逢纪这些人作谋臣,肯定会兄弟内争不断,最终会相互分离,背自成仇。如果我们进攻太急,他们一定会团结一致对付我们;如果我们暂缓进攻,他们就会为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所以,我们不如掉头向南,假装去荆州讨伐刘表,以观他们的变化。等到他们内部发生变乱后,我们再出兵击之,便能够一举平定河北了。”
  郭嘉此计,可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计。这是一个消灭二袁最有效也是事半而功倍的方案。因为,在当时形势下,乘胜进攻并消灭二袁,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也大概会取得成功。但是,“困兽犹斗”,“一人拼命,万夫莫当”。二袁占据的拥城,经过了袁绍的多年经营,自然不可能被轻易攻破,何况袁军还有相当的实力,如果被逼急了,自然会拼命顽抗。强攻硬拼,必然要付出很大代价,这不是高明的战法。在当时,由于曹操大兵压境,对袁氏集团而言,内争已退居次要地位,怎样外抗强敌,便是头等大事和主要矛盾。也就是说,袁、曹集团之间的矛盾,已冲淡或暂时压抑住了袁氏内部的矛盾。高明的智谋之士,常要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以取得胜利。如果敌方内部没有矛盾,也总是要想方设法给他制造矛盾。现在,袁氏内部矛盾重重,但却被压制住没有爆发。如果使之爆发?当然让其上升为主要矛盾即可。如何使之才能上升激化?那就要改变主要矛盾,也就是说,暂时使曹、袁矛盾淡化。淡化的方法,便是曹操一方主动退出,停止进攻,从而改变形势,激化袁氏内部矛盾,巧妙地使之相互火并。郭嘉这一方案的归宿,就是要完成主要矛盾的转移,给二袁创造一个自相残杀的时机和环境。这样,曹军便能够改制敌,借故人之手削弱敌人的实力,从而坐收渔人之利。这实在是一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谋妙计。

  听了郭嘉的解析,众人连声称是,曹操欣然采纳。建安八年(203)八月,曹操下令南征刘表。这时,荆州的刘表刚稳定了长江以南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正密切注视着中原局势的变化。曹军回师南下,对刘表造成了强大的威慑,使他不敢轻易北上攻掠曹军辖地。 这就足够了!因为曹操所要的,便是一个给袁氏兄弟看的实质是佯攻的效果。曹操退军后,留下贾信守黎阳,曹洪守官渡,自己回许昌;接着再南下,装出进攻刘表的姿态。他虽然挥师南下,却是一步三回首,时刻注意着二袁的动静。当曹军开到西平(今河南西平县西)时,便接到袁谭派辛毗前来请求投降求救的消息。
  事态正如郭嘉所料。曹军南撤后,明战心惊的袁谭、袁尚真是大喜过望,紧接着,兄弟二人便开始了对冀州的争夺。袁谭以要追击曹军为借口,要袁尚给他的军队换些好的错甲。袁尚不给。袁谭很生气,在郭图、辛评的挑唆下,领兵攻打袁尚,结果大败而归。袁谭带领败军逃到平原(今山东平原南),袁尚又领兵追踪而至,将平原团团围住,四面攻打。袁谭眼看城难守住,又一筹莫展,只好听从郭图的建议,派辛评的弟弟辛毗向曹操请求投降和火速增援。
  曹操见二袁果然火并,心中非常高兴。但诸将对责谭求降,尚存疑虑、谋士苟攸则认为。“现在天下正是多事之秋,群雄逐鹿,较智量力。而刘表坐保长江、汉水之间,无所作为。其无雄心大志,显而易见。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袁绍又经营多年,其势力盘根错节。若其二子团结一心,共守父业,便一时难以平定。如果二表并而为一,专力对外,则更难对付。如今兄弟遘恶,势不两立,正是天赐良机,正应乘其内乱,迅速平定二袁,统一天下。机遇难得,不可失也。”曹操又问辛毗,袁谭请降是否有诈?已决定投效曹操的辛毗回答说:“明公勿间真与诈也,只论其势可耳。袁氏连年丧败,兵革疲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隙,国分为二;加之饥馑并臻,天灾人困,无问智愚,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夫灭袁氏之时也。现在明公援兵攻螂,袁尚不还救,则失巢穴;若还救,则谭踵袭其后。以明公之威,击疲惫之众,如秋风之扫落叶也。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摇动。况四方之患,莫大于河北。河北既平,则霸业成矣。愿明公详之。”曹操听后,很有同感地说:“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谭、尚狡猾,当乘其乱。纵谭挟诈,不终束手,使我破尚,偏收其地,利自多矣。”于是应允袁谭的求降,立即出兵救援。为了进一步拉拢袁谭,当年十月,曹操赶到黎阳,还与袁谭结成儿女亲家。袁尚得知曹军北渡黄河,急忙放弃围攻平原,退回邺城。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安九年(204)二月,袁尚又出兵攻袁谭,留下苏由、审配守邺城。曹操乘机出兵,进军至洹水,苏由串所部降操。曹军乃直捣邺城,审配坚守而不出。曹军在邺城奋力攻打,起土山、挖地道,用尽方法,却不易攻克。到了四月,曹操让曹洪率军继续围攻强城,而自己统军扫清外围,先后击破尹楷、组鸽,迫降韩范、梁岐。五月,曹军在邺城周围挖了一条长40里,深宽各2丈的壕沟,引漳水灌入沟中,将城围住。邺城被围困了4个月,城内给养不足,饿死大半。到了七月,袁尚率主力1万多人国撤,救援部城。曹操手下将领都认为:“这是归师,人自为战,最好避开他们。”曹操却说:“袁尚如果从大道而来,自当避其锐气;如果沿西山而来,那就能擒获他们。”结果,袁尚军果然沿着西山而来,在淡水边扎营,遭到曹军的伏击,袁尚率演兵逃至祁山,再逃至中山。袁尚一路大败,最后率残部逃往幽州,依附次兄袁熙去了。八月,审配的侄子审荣防守城东门,一夜,他大开城门,迎接曹军人城,部城遂破,审配亦被处死。
  其间河北很多地方为袁谭所攻掠。攻占邺城后,曹操挥戈北进,进攻袁谭。袁援初战不利,便退保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东北)。建安十年(205)正月,官军冒着严寒进击,一举攻克南皮,处死了袁谭、郭图。至此,冀、青二州皆为曹操占据。然后,曹操北上进击幽州的袁熙、袁尚。袁熙、袁尚已成惊弓之鸟,闻风逃奔辽西乌桓,幽州也就落人曹操之手。郭嘉精心谋画的巧平二袁之计,至此已经全部实现。
  曹操攻占冀州后,郭嘉提出建议,要曹操召见当地的知名人士。任以为官,“以为省事掾属”。这一措施,极大地笼络了青、冀、幽、并等地名士的人心,有利于巩固曹操在北方的统治。这可以说是一个极有见地的深谋远虑。
  建安十二年(207)二月,曹操在邺城大封功臣20余人,皆封为列候。其中郭嘉由于在征讨袁氏兄弟的战斗中,出奇谋立大功,被封为洧阳亭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4 07:14 , Processed in 0.09928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