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就是刘备在徐州的叛变。曹操东征刘备,给袁绍造成的可乘之机,但绍却以幼子患病的理由不肯出击。 当曹操打垮了刘备,回军官渡后,袁绍却召集部属商议出兵的问题。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亲自率领大军由邺城南下,进驻黎阳。袁绍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结果被曹操声东击西,颜良被关羽和张辽的奇袭队击败,自己也被关羽斩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 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先引诱文丑军,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接着两军相持于官渡3个月。袁绍谋士许攸投 降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决定立即付诸实行。烧毁其 全部粮草。曹操知道正兵日久,毕出奇变,乌巢就是机会,于是当机立断.袁绍却在粮仓失守后惊慌失措,分析不清形势,战略,战术的差距立现.
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
后来曹操北取河北四州,历时7年,终于统一北方,并消灭了中国北部的威胁乌桓。
这基本就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全过程。
再来看看曹操的政令和法度。
〈1〉。扶植自耕农和抑制豪强的措施。《三国志》卷15《贾逵传》注引《魏略·杨沛传》:
杨沛,……及太祖辅政,迂沛为长社(今河南葛县东)令。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先挝折其脚,遂杀之。由此太祖以为能。……会太祖出征在谁,闻邺下颇不奉科禁。乃发教选邺令,当得严能如杨沛比,故沛……为邺令……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
由上可知,杨沛所以能抑制豪强,是由于得到曹操的支持。操对豪强的策略是能用则用,不能用或犯科为歹,则抑制之。上述杨沛是贯彻操之抑制豪强较为有力的地方官。
总之,曹魏政权对豪强地主进行了一定的打击和抑制,尽管这些打击措施不可能是根本性的,但安定社会,恢复经济,扶植自耕农,都起了积极作用。扶植自耕农经济与抑制豪强地主,是构成曹魏实力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
〈2〉。屯田。分为民屯,军屯和士家屯田。民屯起自曹操都许之岁(196年),至魏亡(265年)始止,前后共七十年。军屯倡于建安之末,至魏亡未止。故屯田可谓与曹魏之兴亡相始终。曹魏对屯田经营之勤,效果之显著,在历史上独具特色,至今仍为学人所重视。曹魏屯田地域,西北起河西,东南达淮南;东北自幽燕,西南至荆襄。史言“州郡例置田官”,说明屯田范围甚广,但主要集中在许、邺、洛及其邻近地区。邓艾言:“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可证许在屯田事业中之首要地位。
曹魏屯田的作用,约有以下五点:
(1)提供了进行安全农垦的环境。(2)使许多不生产者转变为生产者。 (3)造就了不少有作为的典农官与军政人才。(4)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较好地解决了军粮供应,减轻了农民运送粮草的劳役负担。
但是,由于封建剥削制度的种种弱点,所有政治、经济状况也必然好景不常,屯田制度之趋于衰落同样不能避免。
〈3〉曹操的《求才三令》。第一次《唯才是举》命令颁布的时间,比《自明本志令》还早十个月左右。第二次《求才令》颁布于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平定关中、杀伏皇后之后一两个月。第三次《求才令》颁布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八月。那时三国分立的形势已确立,曹操已于前一年由魏公进爵为魏王。
以上三个《求才今》所以颁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历来说法不一。一些人认为曹操所以下此三令,乃是为了打击自东汉以来专门拿封建道德相标榜的名士世族,所以用人只重才而不重德。
曹操在收揽和使用人才方面,比较有度量和见识,证明他的成功并非侥幸。但是这种说法只局限于操起兵讨伐董卓至平定关中这一段时间内。从此以后,三国分立的局面确定下来,操再往外扩张,已不大可能。于是他便把注意力转移到内部,为建魏代汉做准备工作。与此相适应,操在用人和驾驭臣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剪除异己的措施,前一阶段是操艰苦创业的时期,故他能做到“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等到后一阶段三分局面确定之后,操便有计划地铲除其统治集团内部的可疑人物,操之杀荀彧、崔琰、杨修等人,就是具体体现。
〈4〉与汉朝的关系。“从汉献帝本人来说,他九岁被董卓拥立为帝,到被操挟持时也才十六岁。他到许后,生活得到安定.从当时天子独尊的情况观之,固未可厚非,曹操先后杀了董贵人、伏皇后、数皇子及汉百宫,也是属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性质。在尺土一民,皆非汉有的情况下,操不肯向献帝让权,而造成今其嗣子取代汉室的事实,实在也算不上什么篡夺,对操的评价,主要还是应当从其政经措施和历史作用来衡量。”(引自:《三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