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157|回复: 4

漫谈三国“托孤”那些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托孤这件事,在魏蜀吴三国都有发生,其中吴和魏还不止一次。




上一篇:关羽真的死于蜀汉内讧吗——破解荆州之战的谜团
下一篇:为什么袁绍在与曹操的对抗中会失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托孤一词,出于《论语泰怕》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孔安国训解日:“六尺之孤,幼小之君。”《尚书顾命》就是周成王临终将康王钊托付给芮伯等大臣时所作的训示,因此后世受托孤之任的大臣常被称为顾命大臣。皇帝托孤不是个别的事件,而是中国历史上很普遍的现象,老皇上总是想给儿子搭好班子,一般都会有N个托孤大臣,至少也得来两位,结构一般是亲信重臣+宗室(或外戚),也总是希望他们能够同心协力又能相互制约,保证国家度过危险期,保证政权稳定交接。
  我们先来看一看比较成功的案例。
  随召张昭等诸人,及弟孙权,至卧榻前,嘱付曰:“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可有为。子布等幸善相吾弟。”乃取印绶与孙权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权大哭,拜受印绶。……策曰:“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
  却说先主在永安宫,染病不起,渐渐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关、张二弟,其病愈深:两目昏花。......先主叹曰:“朕不久于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且说孔明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下天之望!”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分付毕,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先主又谓众官曰:“卿等众官,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权和刘禅接班时,一个十八岁,一个十七岁,按照现在来说,也就是个高三学生。年纪轻轻就做了别人的主公,作兄长的和作父亲的自然是放心不下,所以便要托孤。托孤之人既要是自己绝对信得过的,又要是才能与威望兼备之人。关系不好,你不敢托给他;关系好,威望不够、能力不强,你托给他不中用啊。事实证明,东吴和蜀汉两国能有这么好的过度期,应当归功于他们各自的前任。孙策和刘备在托孤时毫无保留,说出了各自的肺腑之言,把想说的话彻底说透了。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孙策说:“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刘备则更进一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短短几句,直接给所有在场之人提出并且确定了诸葛亮日后的政治地位问题。有人说,这里面充满了阴谋,殊不知心灵的柔软才是最大的魅力。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的评语里面说,刘备“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所谓“心神无贰”就是没有任何保留,也没有任何犯忌。也就是说君臣关系在这里达到了最大公无私,这样的一个境界,是古往今来君臣关系的最高典范。主公尚且如此,作臣子的必当竭尽全力。此外,刘备作为织席贩履之徒更是留下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这样的名言。只是我经常见到有的学校墙上挂的名言将这句话标注成了罗贯中说的。不禁让我想到钱钟书在《围城》里说的:“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又扯远了。
  所谓:“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可以说孙策和刘备都是一代枭雄,看人是非常准的。各自的托孤之人都有救社稷于危难之举: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张昭在孙权执政初期亦稳住了局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成为后世的楷模。白帝托孤后,联吴、平南中、积聚力量,北伐;甚有步骤,谋定而后动。而一旦开始北伐,即锲而不舍,决不中止。出祁山不行,改出斜谷,粮食不足,发明木牛流马,并辅之以在渭滨屯田,终于出了山区,登上渭水南原。只可惜功亏一篑,“出师未捷身先死”。从白帝城到五丈原,诸葛亮老成谋国,确实不负托孤重任,也表现了他那独有的“谨慎”。虽然孙权和刘禅,一个是英雄,一个是昏君,各有不同。但是相同的是,在他们的统治期间,从未听说张昭、周瑜或是诸葛亮有什么异心,这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各自政权的稳定。所以孙权得以执掌东吴五十三年,刘禅亦安稳的作了四十二年蜀汉皇帝。
  有意思的是,孙策和刘备在看人的缺点上也是一样的准确。张昭在主外事时,面对八十三万曹军,对孙权说:“主公,我们投降吧!”孙权心想:尼玛,坑爹啊!张昭后期不受重用,多半祸根这时候就已经埋下了;周瑜在主内事时,稀里糊涂的把孙尚香嫁给了刘备,自己落了个“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倒是孙夫人过了几天快乐的生活,简奥斯汀说:“女人的思维很有跳跃性:从仰慕到爱慕,从爱慕到结婚都是一眨眼间的事”“幸运的婚姻都是靠碰运气赚来的”;而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错用马谡守街亭,导致功亏一篑,孔明自己也说:“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托孤有成功,也有失败。很不幸,魏国的托孤中枪了。
  夏五月,丕感寒疾,医治不痊,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三人入寝宫。丕唤曹睿至,指谓曹真等曰:“今朕病已沉重,不能复生。此子年幼,卿等三人可善辅之,勿负朕心。”……正言间,内侍奏征东大将军曹休入宫问安。丕召入谓曰:“卿等皆国家柱石之臣也,若能同心辅朕之子,朕死亦瞑目矣!”言讫,堕泪而薨。时年四十岁,在位七年。——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睿因此得病。病渐沉重……遂封曹爽为大将军,总摄朝政。睿病渐危,急令使持节诏司马懿还朝。懿受命,径到许昌,入见魏主。睿曰:“朕惟恐不得见卿;今日得见,死无恨矣。”懿顿首奏曰:“臣在途中,闻陛下圣体不安,恨不肋生两翼,飞至阙下。今日得睹龙颜,臣之幸也。”睿宣太子曹芳,大将军曹爽,侍中刘放、孙资等,皆至御榻之前。睿执司马懿之手曰:“昔刘玄德在白帝城病危,以幼子刘禅托孤于诸葛孔明,孔明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偏邦尚然如此,何况大国乎?朕幼子曹芳,年才八岁,不堪掌理社稷。幸太尉及宗兄元勋旧臣,竭力相辅,无负朕心!”又唤芳曰:“仲达与朕一体,尔宜敬礼之。”遂命懿携芳近前。芳抱懿颈不放。睿曰:“太尉勿忘幼子今日相恋之情!”言讫,潸然泪下。懿顿首流涕。魏主昏沉,口不能言,只以手指太子,须臾而卒;在位十三年,寿三十六岁,时魏景初三年春正月下旬也。当下司马懿、曹爽,扶太子曹芳即皇帝位。——第一百六回《公孙渊兵败死襄平,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魏文帝曹丕驾崩时,嗣主曹睿已24岁了。据陈寿评论,魏明帝有见识、有决断,不受臣下所左右。当时,蜀、吴未灭,曹丕用了四个“大将军”作顾命大臣,按说应该让他们辅佐幼主平蜀灭吴,一统天下才是,然而曹丕之意似不在此。因为这时老资格的武将曹洪、张郃,重要谋臣刘晔、董昭尚在,他们却不与于顾臣之列。那么曹丕选择顾命大臣的标准是什么呢?看一看四位“大将军”的履历,可以大致看出。
  曹真……太祖(操)族子也……太祖哀真少孤,收养与族子同,使与文帝(丕)共止。曹休……太祖族子也……以太祖举义兵……间行北归,见太祖,太祖……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陈群……魏国既建……转为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礼。关于司马懿,《三国志》不敢立传,《晋书·高祖宣帝纪》有这样一段记载:“宣皇帝讳懿……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帝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曹丕)游处……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号为四友。”
  这四个人,两个宗室曹真与曹休,早年均和文帝丕在一起生活。另两人陈群与司马懿又是曹丕为太子时的四友之二,都是曹丕的嫡系人物。六年之间,曹丕使他们职位一再迁升,终于都成了大将军,两个掌最高军权,两个“录尚书事”,握有实权。曹丕不似曹操,唯才是举,由陈群制九品官人之法取士,使东汉末的豪门世族势力抬头。他凭个人感情,选了曹真等四个为顾命大臣,无非为了巩固儿子的帝位,却没有考虑这四人有无治国安民之才,以及辅佐魏明帝成为英明有为之主这个远大的目标。这几位托孤大臣中,曹休在石亭被东吴打了个大败;司马懿则因为马谡违反诸葛亮命令,得以在街亭取得阶段性胜利;曹真三路大军伐蜀无功而返,反而丧失了对蜀的主动权。
  陈寿评论魏明帝:“沉毅断误,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时百姓调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显祖,阐拓宏基,而遽追秦皇汉武,宫室是营。格之远猷,其殆疾乎!”明帝是个中人以上之才,虽然晚年“宫室是营”,不像个明君,但不能学他祖父那样“阐拓宏基”,责任就不完全在他。他即位时才二十四,四个顾命大臣辅佐了一番之后,内政方面除了营建宫室之外,可称乏善足陈。对外,他已经没有了曹操、曹丕亲征吴国,临江欲渡的那种勇气。不过也还好,魏国上下都紧密团结在了以曹睿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曹魏精神的指导下,让以诸葛亮为首的内外颠覆分子无机可乘,成功地捍卫了魏武帝曹操开创的伟大革命事业。
  安内攘外毫无建树不要紧,四位顾命大臣中却混入了一个野心家司马懿。此人西拒诸葛、东平公孙、南擒孟达,屡立了战功,正以大魏忠臣的面目赢得日渐高涨的声誉。殊不知日后正是司马家成为了曹魏王朝的掘墓人。这个祸患是由于曹丕的知人不明造成的。由于曹真、曹休、陈群三人早死,待到明帝病重,也要效法其父曹丕托孤时,三朝元老此时只剩下司马懿一个了。
  这一段托孤那是相当的感人啊!
  人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不想曹家才三代,本族里竟然连个看摊的人都找不到了,选来选去选了个曹爽,可谁都知道那小子不是那块料啊。所以,曹睿只好对司马懿动之以情了:“朕惟恐不得见卿;今日得见,死无恨矣。”司马懿何等人物,自然能把这个对手戏演得珠联壁合:“臣在途中,闻陛下圣体不安,恨不肋生两翼,飞至阙下。今日得睹龙颜,臣之幸也。”说的多么感人,多么得体啊!曹睿自知时间不多了,赶紧切入正题,他拉着司马的手,先提了诸葛亮这个榜样:“昔刘玄德在白帝城病危,以幼子刘禅托孤于诸葛孔明,孔明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偏邦尚然如此,何况大国乎?”然后对曹芳说“仲达与朕一体,尔宜敬礼之”,把剧情的走势再次推高。接着,遂命懿携芳近前。配角曹芳真情演绎,老子曹睿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芳抱懿颈不放。睿曰:“太尉勿忘幼子今日相恋之情!”言讫,潸然泪下。懿顿首流涕。魏主昏沉,口不能言,只以手指太子,须臾而卒。哭归哭,司马仲达估计此时乐开了花:哈哈哈哈哈哈哈(自行脑补真三国无双里面的笑声),这小皇帝好控制。曹氏父子与司马懿合力把这段剧情推想了最高潮,力压白帝,成就了三国最煽情的托孤。但是与孙策、刘备掌握手下的能力比起来,黄口小儿曹睿差的何止百倍。临终说不出那样透底的话,而是一味求人哀怜的嘱托,有十分信,无半分疑,反倒遗祸于后世。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年方九岁的齐王曹芳为帝后,司马懿“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军事,录尚书事。与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更直殿中。”以后,曹爽任用何晏等人,专擅朝政。但司马懿势力已成,哪里会把曹真放在眼里。略施小计,便废了曹爽以及何晏丁谧等人,杀了他们三族。这样就开始了司马懿公开取代曹魏王朝的一页。之后,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司马昭杀曹髦。最终曹奂禅位给司马炎,魏亡。实际上,魏已亡于明帝托孤时那富有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之时。
  以上,追踪了魏国的两番托孤。魏文帝不武,魏明帝不明,所托非其人,所言止半截,失人又失言。因为曹丕择人不当,培养了司马懿这个掘墓人,终于“再受禅依样画葫芦”。曹丕怎样取代了东汉朝,司马炎便怎样取代了魏国。也许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晋朝政权的取得有点不太光彩,“晋明帝问王导晋所以得天下。导陈司马懿创业之始,及司马昭弑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牀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晋朝传至东晋其实已经灭亡了“殊不思‘牛继马后’,晋已绝矣。”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最后,可以将三国的托孤作一个比较了。托孤的人,选择愿意负受托重任的人,便有个是否有知人之明的问题。并非每一个大臣都能达到“可以托六尺之孤”的标准。它要求受顾命的大臣要对王朝忠诚,要有过人的文韬武略,能理朝政又能治军旅,要雍容大度。除此之外,还需要具有一个条件。《出师表》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终寄臣以大事也。”刘备和诸葛亮都明白这个条件,那便是“谨慎”。这里所指的谨慎不是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也不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万物静观。而指的是一种政治上的成熟,老成持重,谋定而后动。这种谨慎,还必须以对所承担的重任有高度的责任感为基础。而被托之“孤”,年幼时还听顾命大臣的话。一旦长大了,就自作主张,讨厌有人监护。顾命大臣敢不敢引导他归之于正,就体现了有没有胆识、有没有勇气。蜀汉方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后主的殷勤嘱咐、丁宁周至,以及他终其一生的矢志不渝体现了孔明的忠心与勇气。而东吴方面,周瑜过世得太早,张昭后期不受重用,使得托孤的效果大大减弱。曹魏方面,司马懿的才能与谨慎在诸葛亮和伯仲之间。但他包藏祸心,人家把幼小之君托付给他,他却处心积虑,密谋取而代之。反倒要了曹魏政权的命。
  托孤大臣是很难做的。这些我们熟知的托孤后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权力交给小皇帝之前,托孤大臣们要么一人独大,要么干脆闹分裂搞斗争。别看皇上平常挺牛逼的,到了这个时候也知道要求人了,流着泪拉着大臣的手,让儿子给这些叔叔伯伯作揖行礼,拜托他们不要有野心不要篡党夺权。但是前任皇上精心安排的相互制约的局面却始终很难形成,集体保驾的设计总要落空,为什么呢?因为托孤大臣行使的是皇帝的权力,这个权力没法制约的,一制约就有矛盾,一有矛盾就会想到把丫的肉体消灭来个彻底解决,有权压倒一切。这样,才更能突显道德在此时的作用。纵观三国,只有诸葛亮一人真正“可以托六尺之孤”,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三国时期的其他托孤,例如孙权托孤于诸葛恪,孙休托孤在三国的历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这些内容在《三国演义》中所占篇幅实在过少,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有限,所以这次就不拿出来再做比较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3 01:43 , Processed in 0.09215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