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963|回复: 1

一代良相诸葛亮对蜀汉政权治理的若干失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既然我之前那篇着重写诸葛亮精神的帖子里各位吧友已经开始广泛讨论了,所以我想不如专门开一个帖子讨论一下。正好当时在与吧友的讨论过程中我也顺便查了不少资料,正好统一整理整理,一起发上来。
  1、蜀国后期的人才凋敝是因为诸葛亮不善于培养人才,没找到好的接班人,所以才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出现

  诸葛亮首先提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把用人放在治理国家的首位。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言“亲贤臣,远小人”,并向后主推荐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人都是当时的贤士。他提出选拔人才时要做到“悬赏以待功,设位以待士,不旷庶官,辟四门以兴治务,玄纁以聘幽隐。”诸葛亮在政治上的接班人蒋琬,以及在军事上的接班人姜维,也是他破格加以提拔的。
  同时,诸葛亮非常重视教育,加强蜀汉政权的造血功能。为此特别规划了负责教育的主管——劝学从事,益州大儒张爽、尹默、谯周都担任过这个职务。担任劝学从事最久的谯周,是当时极负盛名的史学家和经学家,对天文、星象有很深的研究,其弟子中不乏《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与《陈情表》的作者李密这样的人物。
  至于蜀国后期的人才不能与前期相比。这要看到一个政权在上升期时他所吸纳的人才的能量是后期不能比的,不但魏国、吴国一样,中国历朝历代皆是如此,这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的责任。诸葛亮去世后三十余年,诸葛亮所举荐和培养的人才成为这个国家的支柱,正是这些人延续了蜀汉。
  差不多刘备死的那个时候,三国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蜀国最严重。那个时候,一批有资历的人才因为年老先后病死了,年轻的将领很多也在频繁的征战中死了,以至于曹孙刘三家都找不到更多的人才,典型的就是魏国镇守长安的夏侯懋,根本就是一草包。而且,当时天下两大人才基地,一个在河北魏国境内;一个在荆州,在孙权手上。蜀国不占便宜。益州人才本来就少,一个马谡死了,诸葛亮身边再没有参谋了!
  而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许多优秀的三线将领在这一场战役中战死,活下来的成了诸葛亮北伐的左膀右臂,从侧面也反映了这一场败仗对蜀国人才的摧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益州人诸葛亮不太敢用。益州集团是荆州集团的防范对象,如果大量益州人进入政权核心,那蜀汉政权就被益州人把持,政权就不姓刘了。曹魏九品中正制后,司马家族政变,控制了政权,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2、诸葛亮对于东吴的妥协似乎有点过度了

  蜀汉的最终目标是要统一中国,光复汉室,也就是伐魏灭吴。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依据对立统一规律,我们在方法论上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北伐曹魏是主要矛盾,那么灭吴作为次要矛盾就要让位于主要矛盾。如果有一天曹魏被消灭了,或是其他情况发生,那么东吴才会上升为主要矛盾。
  至于荆州的问题,从地理上来说湖北跟重庆之间是三峡,一旦出事四川方面都来不及救援。反倒是湖北跟江西相连处多为平地、湖泊,所以易于东吴掌控。可能孔明就是这么考虑的,荆州即使能夺回来也不方便长期占领
  从地理上来看,荆州一旦丢失恐怕很难夺回来,因为出峡的路许多是悬崖峭壁,容易出不容易回来,所以刘备出兵报仇尽管步步前进但一战而溃,全军覆没,就说明路不好走,打不下也守不住,那诸葛亮放弃拿不回来的东西也就没什么了。同样,因为地理原因,陆逊也没有进逼白帝城,他对于蜀汉妥协也是因为吃不下。
  3、诸葛亮过度专权,导致刘禅没有得到充分锻炼,所以表现得无能。同时独揽大权让人有“越权”之嫌(就是吧里说的野心吧)

  要看到蜀汉在内忧外患之时不能有任何失误。而此时的战略方针就是北伐,不能让曹魏有任何喘息之机。那么此时各项的命令要迅速执行到位,所以诸葛亮难免事事过问。同时诸葛亮作为刘备的托孤重臣,既然把蜀汉都托付于他了,更是要尽心竭力。
  至于“越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说了,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辩证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所以这个我们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分思想和制度两方面来谈一谈。




上一篇:运用现代理论知识分析赵云和关羽之间决战结果
下一篇:邴原不买曹丕的账为何这般牛气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们要看到孔孟创立的儒家“原教旨”,具有强烈的实践倾向、批判精神,是充满生气和浩然正气的。孟子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他主张君臣关系应以道义为基础,如果君主无道,臣民不仅可以抛弃之,甚至可以推翻乃至诛灭之。譬如武王伐纣,孟子就认为伐得对。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加犬马,则臣视君如同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他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贼残之人谓之‘一夫”’(《孟子•万章》)。《尚书》亦云:“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是怀”、“抚我则后(王),虐我则仇”。既然阿斗扶不起,或者说暂时还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与能力,那么诸葛亮有必要将蜀汉拉回正轨,因为“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因为这些思想是不利于君主专制的,所以东汉之后就逐步被剔除了。而诸葛亮没有学过宋明理学,更不会知道朱熹、王阳明是何人,故而怎么能用后期的儒学去看古人?
  其次在制度上,自古君权和相权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存在,总体趋势是君权越来越集中,相权越来越削弱,直到朱元璋时废除宰相,最终在清朝时皇权空前集中,所以才会看到辫子戏里有人自称奴才。但是在封建社会初期,也就是西汉,君权和相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宰相涉权之广、职权之重,是后代宰相无法比拟,真正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举两个例子,曹参为相时整日喝酒,无所事事。汉惠帝不满,曹参竟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而不改初衷;汉文帝时,宠臣邓通对丞相申屠嘉礼意怠慢,丞相告之皇帝说:“陛下幸爱群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这是在维护自己的地位。故而武帝时设内外朝,成帝时丞相制改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光武时设尚书台,这些举措都加强了皇权,抑制了相权。但是随着乱世的到来,此时的制度又恢复成西汉初的样子了。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所以在之后的两晋南北朝中,我们能看到东晋的宰相谢安和苻坚的宰相王猛这样的人物。不过随着中国的统一,君权又开始加强,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回到《三国演义》里,我们可以同时看到承袭东汉旧制的王司徒,也可以看到西汉时才有的曹丞相、诸葛丞相。故而,此时的刘禅就算心有不满,但是制度如此,而且他也不会先进到知道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更不用说军机处为何物了。
  4、诸葛亮六出祁山,穷兵黩武是导致蜀汉最后灭亡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看到蜀汉最终灭亡的原因在于国力不支,并不是蜀国内部发生了叛乱或是重大天灾,导致魏国乘虚而入所致。自古以来弱肉强食,自然法则。以少胜多的案例虽有,但不是历史主流,那都是发生在特定条件下的。所以诸葛亮才会在《隆中对》里说:“待天下有变”。
  既然蜀汉国力弱小,那么诸葛亮是否就该止戈休兵了呢?肯定不是,如果偏安于一隅,终究难逃灭亡。只有主动出击,奋力拼搏,方有一线生机。原因有三,其一,积极主动出击比起消极防御更能锻炼军队的实战能力;其二,当时蜀汉统治阶级内部外来的荆州派和地方派不团结,通过对外战争,可以转移他们的矛盾,增强凝聚力;其三,后主刘禅能力与经验不足,扶不起,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让他意识到国家处在“危急存亡之秋”,使之警醒。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而且“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分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蜀汉的将士因战死或是年龄增长所带来的军士减少的问题十分紧迫,如果再休养生息,蜀军也差不多要损失殆尽了。况且你在发展国力,难道曹魏、东吴就会自觉止步不前,更或是自甘堕落么?
  至于常年北伐,最终都没有实现既定目标的事实,这是个人能力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本贴暂不讨论。但是最终没能成功的结果,在北伐以前又怎么会预料到呢。所以这并不是不北伐的理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1 03:04 , Processed in 0.18491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