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811|回复: 2

曹操一生的心路历程——《述志令》品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出师表》是篇好文章,它能够入选我们的语文课本,除了文章写的好之外,也体现了诸葛亮对刘禅忠诚,甚至可以说对汉朝忠诚的主旋律。但我更喜欢读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它未必就写得比《出师表》差。《让县自明本志令》又称《述志令》,它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曹操一生的心路历程。全文“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既谦虚又霸气,坦诚平实又不失文采。我每每读来,都能被其触动。现将全文抄录如下:
  魏武故事载公十二月己亥令曰:"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於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於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植)(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从曹操自己的话来看,他的本意并不是想成为一个乱世英雄,而是想成为太平时节里的一个好的地方官,将造福一方百姓作为己任。也因为那时并不出名,想做出一番政绩来,所以当官当的很认真,对恶势力打击也够狠,但东汉腐败,曹操想做好官却不行,由于得罪了权贵,为避免家族牵连只好辞官归隐。当时想的是自己还年轻,还可以韬光养晦,于是用读书和射猎来激励自己,想着等过个二十年,天下清平了,再出来有所作为也不迟。后来国家有难,黄巾兴起,曹操响应国家征召从军,这时他的志向变为了为国家扫除灾难,立下军功,希望通过战功得以封侯,死的时候能够在墓碑上刻上“汉朝已故征西将军”的名号。但后面形势进一步发展,董卓乱来,军阀并起,曹操召集义兵,反抗董卓,刚开始也不敢多征兵,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强出头反而会被其他人干掉。后来有了兖州,军事势力也壮大了,消灭了二袁、刘表,成为了扫除几路军阀后的最大势力,也当上了朝廷的丞相。“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虽然霸气,但也是实情。




上一篇:从博弈论角度看六次北伐的真实目的
下一篇:孟达因何成了吕布的“山寨版”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述志令》发表于建安十五年冬,那时曹操已位极人臣,势力强大,想必已经出现了曹操将要篡汉的舆论,所以曹操借推掉汉献帝赏邑的缘由,写了这么一篇政令,来澄清自己绝无二心。文章的后半段,引用了很多典故,像齐桓公、晋文公、周文王、乐毅、蒙恬、周公、介子推、申包胥的事例,甚至包括自己对老婆们说的话,来说明自己的忠心耿耿。又道出了自己的苦衷,“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虽然自己没有篡汉之心,但绝不能交出兵权,一旦交出了兵权,不但自身和后代的性命不保,国家也有倾覆的危险。兵权不能交,但汉献帝给的四县三万户的赏邑可以让出大部分。以前朝廷封赏三个儿子为侯,一直推辞不肯接受,现在接受了,也不是说要以此为荣,而是想让儿子作为外面的帮手,是万全之计。这话说的也很坦率,自古以来,难得有人敢真的这么说,我就是要让我的儿子在外面做支援,来以防万一。曹操真乃大实话之人。

  当然,曹操作为一代伟人,身后是非扯不清,质疑《述志令》是真话的人也不少,他们认为这篇文章只是曹操的政治谎言,只能体现他虚伪,它发表在曹操赤壁惨败之后,阴谋篡位之前,其作用是为了稳定人心。我觉得这些人都是事后诸葛亮,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对曹操一贯以来的成见。曹操到底有没有篡汉的想法?虽然曹操至死都没有称帝,一直保留了汉献帝的名分,但他在建安十六年之后的很多做法,事实上已经构成了篡汉的基础。曹操被进封为魏公,加九锡,有自己的属国,此后又进一步成为魏王,享用天子的礼仪。整个汉朝,除了开国初期的特殊时期,就没有封过异姓王。曹操的做法已经超越了人臣之分。之前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好,做大将军也好,做司空也好,做丞相也好,都还在规矩之内,但到了封魏公之后,事情就变了味。所以忠于汉室的荀彧这个时候要出来反对。曹操已经为篡汉铺好了台阶,只差曹丕踏上最后一步,所以曹丕才能那么轻而易举。吕思勉先生有篇《替魏武帝辩诬》,纠正了很多对曹操的错误观念,但我觉得他为曹操洗白洗过了。曹操确实是个大英雄,本领和功劳都很大,前期对汉也很忠,但对他后期篡汉的客观事实还是要讲清楚。
  所以说,曹操之后的行为对照他这篇《述志令》已经言行不一致了,这是很多人质疑《述志令》的最大理由,但真能凭此点说明《述志令》就是满篇假话了吗?曹操篡汉,那都是建安十六年之后的事了。而人的想法往往是会变的。起码《述志令》和《三国志》记载的曹操前半生经历完全吻合。曹操早年为官清正,不畏权贵并不假。曹操面对强大的董卓,首倡义兵,孤军杀敌并不假。曹操早年确实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他此前的志向并不像假,没有人会在开始的时候就想成为一个大坏人。但当积累的战功越来越多,大半个江山都是自己打下来的,人的野心难免会膨胀。更何况曹操晋升,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他背后有一帮势力集团,这是一荣俱荣的事。这是一群摇尾系统,他们会不停地奉承和怂恿曹操,再往前跨一步,再跨一步。有几个人能禁得起这种权力的诱惑和底下人的鼓动。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想不称帝都很难,想不称帝都要和自己的道德意识拼命斗争,更别说放下权力,交还给汉献帝了,那就是童话,就算曹操答应,底下人也不会答应。假如有台时光机器,能让少年时的那个嫉恶如仇的曹操,穿梭时空,遇上晚年时那个满腹野心和阴谋的自己,将作何感想呢。
  何兹全先生(好像是,我找不到出处了)认为《述志令》假,因为紧接着《述志令》之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就做了丞相副,成为了曹操的接班人;曹操让出去的那三县两万户,其中各分了五千户给他的三个儿子,实际上曹操只减了五千户。而这比曹操直接领两万户更划算,因为子孙有了保障。何兹全先生认为,好像让自己的儿子封侯,这也不合规矩。但仔细推敲下来,这两点反驳理由也站不住脚。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权杖传递给下一代,这像是帝王才享有的特权,一般情况下,没有哪个说,因为我是丞相,所以我儿子也要接班做丞相。但这不是一般情况,汉末大乱,规矩早就坏了。皇帝说不上话,地方和宗族势力的强大才是王道。早在兴平元年,刘焉之子刘璋就继任父亲,统领益州。袁绍、刘表死后都是把自己的位子传给了儿子。袁绍小儿子袁尚继父亲之位,为大将军,袁绍长子袁谭自号车骑将军,都是子承父业。东吴也是孙策传给了弟弟孙权。以曹操的势力,死后把位子传给曹丕,也很正常。这只能说明这些人不尊汉,但和篡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说,刘焉、袁绍、刘表、孙策只是地方割据势力,曹操却是朝廷大臣,不能算的话。那么再举个例子,吴国的权臣孙峻,死后也是将权力传递给族弟孙綝,而孙峻孙綝两兄弟做的就更过分了,以至于孙綝把皇帝都给废了。直到吴国第三任皇帝孙休出来,才想办法把孙綝干掉。但你能说孙峻孙綝就想篡位吗?我看没有,他们俩权力再大,也没到篡位的地步,不可能真动篡位的心思。如果非得举一个反例,那就得说诸葛亮了。诸葛亮也是权倾一时的重臣,《晋书》上说,诸葛亮每次上朝见刘禅,都是带一百个披甲持棍的士兵,这威慑力比曹操还牛。但诸葛亮死后权力是传给了蒋琬,这是诸葛亮早就密奏给了刘禅的安排。当然,诸葛亮死的时候儿子才八岁,是不可能把权力传给这样一个小屁孩的。诸葛亮有个弟弟叫诸葛均,我们不知道他年龄几何,只知道他最后官做到了长水校尉,属于八校尉之一,是掌管禁军的高官,但也没有接管诸葛亮的权力。以诸葛亮的为人处世,配得上大公无私这四个字,这种人让人钦佩。这也正是诸葛亮的伟大之处,而曹操相比这点只能算一般人。幸好诸葛亮伐魏没有成功,不然按照权力演变的一般规律,诸葛亮会不会成为司马昭就很难说了。也幸好诸葛亮伐魏没有成功,他的一生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画句号。
  至于曹操给除曹丕之外的三个儿子封侯,就更好解释了。这种事情之前又不是没有过,曹操给他手下的谋士、将领的儿子也都封过侯,有时候兄弟子孙也不止一人封侯。更何况曹操自己也说了,“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也说得过去。
  我认为《述志令》说的是真话,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
  一是如果说这是一篇骗取人心的政治谎言的话,也太不符合阴谋者的心理了。因为这些话不是偷偷摸摸对几个人说的,而是一篇公之于众的政令。如果当初心里想的是一套,嘴上说的又是另外一套,最后又不能兑现的话,那不是相当于自己打自己嘴巴吗?哪有人会这样做?真正的阴谋篡位者,应该是不断地旁敲侧击,给属下暗示,创造称帝的舆论环境。我们不妨来看看二袁是怎么做的吧。袁术是主动地给属下开会,说:“现在刘家不行了,天下大乱。而我袁家四代都是辅佐朝廷的上公,百姓归顺,我想顺应天命和百姓的愿望,不知道诸位意向如何?”篡位之心昭然若揭。袁绍不敢做的那么明显,他先找了主簿耿苞,私下里给自己上了一封书,说:“汉朝气数已尽,该轮到袁家了,应该顺应天意。”然后再把这封书给大家看,结果大家哗然,说耿苞妖言惑众,该杀。袁绍不得已,只好把他杀了。这才是真正阴谋篡位者的做法。曹操晚年也收到过劝进的书信,是孙权写的,曹操也把它拿给大家看了,却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吧!”事实上,曹操当年的《述志令》把话说得太满了,以至于陈寿为尊者讳,都不好意思把它放进曹操的传纪里,因为前后太过矛盾。
  二是《述志令》写的太坦率,实在不像假话。全篇没有什么官腔,既谦虚又霸气。曹操自己说:“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际上是想把别人的非议都说完,所以一点隐讳也没有。”曹操用古人的典故也就罢了,还把对自己小老婆们说的话搬出来(“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这么通俗的举例,哪里像一个政治家该说的话?
  观曹操的后半生,只能说,他称帝的决心还不够大。有人会说,曹操每一次地位的提升,都是伴随着一次功劳的累积,而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在汉中遭遇了对刘备的失利,又要解关羽对樊城之围,在许昌内部,还发生了太医令吉本的反叛,要处理这么多外忧内患,所以无瑕称帝了。张作耀先生也说,从曹操建安二十四年在洛阳修建宫殿来看,如果他多活几年,是要称帝的。我也赞同这种说法。然而,从初平三年,曹操第一次据有兖州算起二十八年;从建安十三年,平定北方当上丞相算起十二年;从建安十八年,当上魏公算起七年,还不够时间和条件让曹操称帝吗?兴平二年,袁术仅有扬州弹丸之地就敢称天子。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刚打下汉中不到三个月,就自表为汉中王,曹丕篡汉后仅五个月,放着荆州的争夺战未打,关羽的仇未报,刘备就宣布接过汉献帝的班,登基称帝了。当然,刘备把握政治时机,和曹魏针锋相对,每次都是曹操称魏王,他就紧接着称汉中王,曹丕接受禅让称帝,他就紧接着称汉帝,说明刘备有魄力。但和袁术刘备这些人相比,曹操的野心太小了,称帝一事搞得这么拖拖拉拉。说明曹操内心一直都很纠结,存在着很强的忠君意识,要和道德做斗争。曹操生前最后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表明了不想称帝。
  《述志令》让我看到一个写文章平实霸气的曹操,一位真性情的英雄,一位胸襟坦荡的伟大人物。一篇《述志令》,从中可以数出许多值得流传的曹操名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多读几遍,这依然是篇美妙而又真挚的好文。
  《述志令》对我们的人生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代伟人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曹操并不是天生就知道自己将来能成为魏王的,他当初的志向要比这个小的多。他是与时代的大风大浪搏击,在血雨腥风中不断改变自己的航向,才最终找到了一条发展壮大的道路。这告诉我们,走一步看一步并不算什么坏事,因为你并不知道世界会怎么变化。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改变方法策略,不断地迎难而上,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3 21:53 , Processed in 0.84667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