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周瑜取蜀计划是全然出于对孙氏的忠诚,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人生最后一步可以免除“谋反”之嫌,那么他整个一生都可能免除“谋反”之嫌了。
,这种君臣矛盾处在潜在层,所以三国时才多恩遇故事,令后人着迷。
我很同意去病的观点。大致说来孙权对周瑜是信任的,但作为君主,疑心病也很重,即使自己儿子还要怀疑,何况他人。最值得反证的就是刘备对周瑜下的烂药,像刘备这种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油子,没有看出孙权对周瑜的不够信任是不会也不敢背后说那些话的。虽然孙权对周瑜有担心,但周瑜却又总能激起孙权开拓进取的信心勇气,每次的谈话总会让孙权热血沸腾,这种及信赖(注意是相信和依赖)又担心的心理始终萦绕与心,网上有人说四英杰孙权的信任度周瑜排最后,有一定的道理,这种不信任主要是来自孙权对周瑜驾御能力的不自信,但尽管如此,孙权后来每当谈起周瑜时却赞誉不已,在他心里又把周瑜当作一个难以逾越的坐标,孙权对周瑜的感情,在少年江东中处理的很好。
周瑜对汉室早不抱有信心,这是肯定的.但周瑜出身于累代汉臣之家,而这个家庭也以忠心汉室为荣,在这种思想熏陶,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有许多品质是渗入骨髓的.以周瑜的家庭背景和能力,如果他想自己召人才,创天下是可以办到的,他在这方面的能力很强,刘备肯定是看出周瑜的能力才对孙权说那番话的.可是,我以为孙权是了解周瑜的,这种了解不仅是周瑜能力等方面的了解,是对周瑜内在思想上的了解.如果周瑜要自己干,有不臣之心,可以不帮孙家干,或者在孙策刚死,孙权在江东立足不稳时就有动作,何必浪费十年的时间呢?孙权对周瑜的为人是了解的,以他对周瑜的了解,为什么还要去猜忌呢?
我以为虽然“功劳镇主”是中国上永恒的,也是必然的,但对于此时的孙权来讲还没有到时候,”飞鸟未尽,良弓焉藏狡兔不死,走狗岂烹”.
孙权对驾驭周瑜的能力不自信,在心里又把周瑜当作一个难以逾越的坐标,这个有可能,孙权会不会在心里挺妒羡周瑜?
还有如果孙权猜忌周瑜,为什么要和周瑜做亲呢?
少年江东中处理孙和周的关系是很好的,但好象也是自孙策死后,周瑜就在被猜忌的环境中为孙家出力.吴氏贤娘那么识人,她应该了解周瑜的家庭背景和为人,在少年江东中,孙权对周瑜的猜忌好象主要来自吴夫人.
周瑜将兵赴丧及以后留在吴掌众事,委心服事那会儿,孙权当然没话说,感激信任还来不及呢,不然怎么担的起“举贤任能,使各尽其力,以保江东”的评价?但事情是不断发展的,孙权也在成熟老练之中,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卫灵公的男宠弥子瑕私驾灵公的马车去探母病,论律要砍去双腿,灵公却赞其孝;弥子瑕吃了一口桃子,把剩下的给灵公吃,灵公又说弥子瑕多么关心他。以后弥子瑕年老色衰,灵公对他开始生厌,以上这些事都成为罪状了:“是尝轿驾吾车,又尝食我以余桃者。”(汗……)
周瑜和孙权明显的间隙我认为表现在赤壁战前,周瑜要兵五万,孙权却借口难以卒合只给三万。周瑜是江东诸将之首,长期执掌军事,怎么会不知道自己一方军队的实际情况?孙权明显在打埋伏嘛。此后同时任用周瑜程普,弃用徙备置吴之计,都是若明若暗的表现。
周瑜呢,我觉得他的EQ真是很高。早在孙权即位之初,诸人为礼尚简之际,周瑜就先执臣礼在先,如果仅为表率众人,张昭似乎更合适也更合逻辑;对程普,周瑜折节容下,是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老对头,这人格魅力,想想现在大多数人都难以企及的;外出征战必带上孙家的人;在说客面前不经意地表露忠心;这些难道不可以看作是周瑜的警觉和防范?而且正因为周瑜是官宦世家的子弟,他越发比别人敏感才对嘛。
周瑜和孙权这种微妙的关系别人看不出来,曹操,刘备都是成了精的政客,一定会看出某些端倪,所以才或写信或当面地在孙权面前疑谮周瑜,这倒也反过来证明当日周瑜木秀于林,出类拔萃的地位。
我的看法是周瑜不可能自立山头的,原因很简单,他那累代汉臣之家是一把双刃剑,既培养了周瑜,给他良好的先天条件,使周瑜的“职业生涯”起点很高,这也是周瑜在江东这个“民营企业”里这么光彩夺目的原因;另一方面这样严格的官宦人家出来的子弟受到的约束太多,就象秦北客说的“在这种思想熏陶,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有许多品质是渗入骨髓的”.偏偏三国乱世是孔子所谓“礼崩乐坏”的时代,最有号召力不一定是最有能力的人。最成功的人也不一定是地位最显赫的人,前者比如刘备,后者比如袁绍。周瑜的不足正好是孙策的长处,反过来孙策的缺点正是周瑜的优势,所以这两人的结合才如此完美。仅用“情分”来解释周瑜孙策之间的默契,我觉得比较偏向于网上写小说呢,也太浪漫了点,孙周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没有周瑜,孙策难成大事,没有孙策,周瑜也难有展示自己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