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761|回复: 4

安乐公刘禅 季汉王业的中常之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安乐公刘禅,季汉昭烈帝刘玄德的儿子,在历史上又称刘后主。他在三国历史当中,享有一个十分特殊的地位。
  作为首先向曹魏臣服的分据王侯,他亲手掐灭了父亲与辅臣诸葛孔明为之追求不懈的汉室中兴之梦。然而,即便我们对刘禅满怀偏见,也不能将这亡国投降的骂名全部扣在刘禅的头上。事实上,当时季汉国力迅速衰弱,而北方皇廷却恰恰相反,军势强盛,朝纲清明。
  灭亡对于季汉来说是迟早之事。
  但是,我们同样不该忘却的是,虽然季汉灭亡是迟早之事,可刘禅的资质平庸却是司马昭决定率先伐蜀的重要原因,他所造成的军政统治层的分崩决定了自己国家的速亡。
20136131144481869.jpg

  晋书-景帝文帝篇
  【夏,帝将伐蜀,乃谋众曰:“自定寿春已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略计取吴,作战船,通水道,当用千余万功,此十万人百数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湿,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彼若婴城守险,兵势必散,首尾离绝。举大众以屠城,散锐卒以略野,剑阁不暇守险,关头不能自存。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
  司马昭对刘禅的才能毫不期待,在他看来,蜀中除却姜维,已无较大威胁。而姜维,因为宠臣黄皓的威胁,已不敢回到成都,造成国家政治与军事中心的分离。以至最后,刘禅这头投降,姜维在另一边仍奋战不知。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后主刘禅评价道: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当代之人很热衷于翻案,尤其热衷于对历史负面人物进行一番新的考究,然后得出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以显示自己的不凡。
  但其实,认真读一读三国志刘后主的评价,陈寿并非大斥其为昏君,而是说后主“素丝唯染”,本身没有治国才能,但却头脑清楚,认得出孔明之忠,蒋琬、费祎的可靠,足可以谓之“中常之君”。
  在孔明身故后,一般嗣君都会更改年号,以示自己掌权,气象一新。但后主将建兴之名又延续了三年,很像是在为孔明守丧。不管他心中多少都有对孔明不满,但我们必须承认——
  尽孔明才者,刘禅也。信孔明者,刘禅也。
  除却黄皓,孔明是刘禅给予信任最全面的大臣。或者他也会像父亲一样,怀疑孔明是否会自立,任何一个处在他这种位置上的人都会因为这担心而日夜不安,尤其在曹魏有篡主先例的情况下。
  但刘禅从没有因为这担心而影响了自己与孔明之间的君臣关系。所以说,后主刘禅的头脑是清晰的。但他同时也有致命的缺点,没有治国之能。
  刘禅之世,先后有三位辅臣辅佐:
  诸葛孔明、蒋琬、费祎。
  三者的才能也是由前往后依次递减,能够看出,季汉的国力也是按照这个路线渐次衰弱。孔明在生,后主几乎将一切大权都交予他手,以致魏略谣传为“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事实是否真的这么夸张,不得而知。不过这段魏略以错误百出而闻名,不能够成为取信的证据。
  魏略:
  【初,备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遽弃家属,后奔荆州。禅时年数岁,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及建安十六年,关中破乱,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禅,问知其良家子,遂养为子,与娶妇,生一子。初,禅与刘备相失时,识其父字玄德,比舍人有姓简者,及备得益州,而简为将军。备遣简到汉中,舍都邸。禅乃诣简,简相检讯,事皆符验。简喜,以语张鲁,鲁乃洗沐送诣益州,备乃立以为太子。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
  裴松之随即在下面指正道:




上一篇:三国男人中的四大极品软蛋都有谁
下一篇:单骑定荆州的一代能臣刘表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主生于荆州。”《后主传》云:“初即帝位,年十七。”则建安十二年生也。十三年败于长坂,备弃妻子走。《赵云传》云:“云身报弱子以免。”即后主也。如此,备与禅未尝相失也。又诸葛亮以禅立之明年领益州牧,其年与主簿杜微书曰:“朝廷今年十八。”与《禅传》相应,理当非虚。而鱼豢云备败于小沛,禅时年始生,【及奔荆州,能识其父字玄德,计当五六岁。备则败于小沛时,建安五年也。至禅初立,首尾二十四年,禅应过三十矣。以事相验,理不得然,此则《魏略》之妄说,乃至二百余言,异也!又案诸书记及《诸葛亮集》,亮亦不为太子太傅。】
  大意是,刘禅登位时并不如魏略所言三十几岁,而是十七岁,这在各方三国史料中已有验证。而孔明也从未成为太傅,而是季汉丞相,刘禅的太傅应该是许靖。
  由于满段几乎都是臆想,所以我们并不能以它作为事实根本。试想,一段话从头到尾都是谎言,你如何能保证最末话语的真实性呢?
  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孔明时代,刘禅在政事上就算有插手,也不会五五对半分,最多他也就是管理着三分事务吧。
  所以,孔明之世,季汉的清明,几乎可以归功于这位汉相。待到孔明亡故,刘禅开始逐渐收回帝权,从这一点上来看,他的确是有为帝的意识,并且有人主的头脑。
  然而却也再一次验证,他的确没有治国的才能。收回帝权是一回事,然而国家治理又是另一回事了。孔明治理了季汉十一年后便故去,继任他的是先主时代的旧臣蒋琬。蒋琬干了十一年以后便离世,接任人是费祎。
  孔明为季汉积蓄了许多物质资本,但因为他的一次南征、五度北伐与一次预保卫战,积累的资本被挥去不少,无法支撑蒋琬继续发动军事行动。
  于是蒋琬便采用闭国息民的政策,积蓄国力,休养士卒。他不曾对曹魏动过一兵一卒。在蒋琬当政四年的时候,也就是延熙元年,他带着蜀中主力进驻汉中,
  刘禅这时下了一道诏给他:
  “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睿大兴众役,还相攻伐。曩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许多热爱刘禅的人物都将这段诏书视为刘禅有明主潜质,治国之能的标志,因为在这段诏书里,刘禅视野清晰的对蒋琬说道:“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需要明确的是,这段诏书只可以说明在孔明当政时期,刘禅的确是用心学习了。因为在建兴七年,孙仲谋称帝的时候,孔明曾做绝盟好议,来劝说众臣接受孙权的地位,他在议中这样说道:
  “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
  ”今若加显绝,雠我必深,便当移兵东戍,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分者也。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若大军致讨,彼上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之罪,未宜明也。”
  连吴制魏,是孔明时代一直奉行的政策,几乎他每一次北伐之前或之后,都伴随着吴主的出兵。掎角之势也由他率先告之众臣。可以看出,在孔明处理朝务的时候,后主刘禅其实是进行了学习,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也着实证明他具有才智,不似罗贯中描述的那么无能。但以此来说明其为明主,尚显薄弱。
  因为后主这番话,若说在孔明时期,便是明言,然而说在当下,已然失却指导作用。蒋琬在军事上虽然以汉中为经营中心,绍志伐魏。但却从未出兵,只守不攻,并且最终把汉军主力撤到了涪县。
  而这期间,东吴曾三次对曹魏动兵,可蒋琬并没有遵照后主之命出兵,而是一味等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孙权已然老迈,其志不在夺天下,而在守境,再也不会与季汉形成“掎角之势”,故而蒋琬在疏中写道:
  “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
  刘禅对于蒋琬的指导,失却时代效力,成为一纸空谈。蒋琬为季汉积蓄了一些国力,随后他将大权交给费祎,只留下一个虚衔给自己,不久便过世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蒋琬的才能,不及孔明,但他当得起“公忠体国”这四个字,便如孔明一样,他一心为公,从未有过半分私念,他提拔保举姜维,并经营凉州,为季汉打下长期抗魏的物质基础。
  在内政方面,蒋琬延续了孔明时代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局面,官民和睦,国内状况良好。蒋琬时期的刘禅,已经逐渐掌握住国家大权,但在治理国家方面一无所成,只依靠着蒋琬,不见帝王作为。
  费祎当国,一共六年,这期间,姜维作为军事首领,吕乂分民政,三者共同协作。其实,后主对于费祎与姜维的任命,充满了孔明时代杨仪与魏延的味道。费祎上台后,沿用了蒋琬的守势,保守过余,处处限制姜维的军事行动。
  姜维,则立志伐魏,欲仿效孔明北伐之策,逐渐蚕食曹魏边境。这两人的方案,没有一个是完全正确的,对错各半。蜀亡后,世人纷纷批评姜维穷兵黩武,大举北伐最终拖垮季汉国力。
  事实上,费祎的只守不攻也是拖垮季汉的一大重要原因。他不似蒋琬,是有心而无形势,东吴无法配合,加上孔明前五次的北伐以使蜀人疲惫,必须闭关息民,休养生息。
  蒋琬倚重王平、保举姜维,都是他在为季汉后期的出兵做足准备。他派遣姜维去经营凉州,避实就虚,以羌胡的兵源物资扩充季汉,以达到长期抗魏之备。
  事实上,蒋琬生前也曾打算袭取魏兴、上庸,可由于他身体不好,加上后主干预,因而未能成行。费祎之世,经过蒋琬十一年不懈的努力,已经积累下了一定的战略物资,其实是可以抓住时机,支持姜维动兵。
  况且经历十一年的休养,军队、民生已得到极大恢复,只守不攻只会导致季汉上下一片偏安之状,军队松懈,人心松逸。倒不如给姜维足够的军队,让他去试试手,也给全国上下上一道“偏安即亡”的紧箍咒。
  如果胜利,便会极大鼓舞国内伐魏的信心,也可使军队士气高涨。一旦失败,也可有理由限制姜维出兵,继续养民。
  此时季汉立国已有二十四年,孔明时代的清平已逐渐退去,费祎的守成过度,致使士大夫惯于苟安自便,政务松弛。军队也因常年不出战而日渐松懈,衰亡之像开始显现。
  如果刘禅真有治国之才,很应该在这时站出来积极调整国内的衰颓之势。季汉此时历经孔明、蒋琬两代治理,国力相较先帝过世之时,已经强健许多。费祎世,士大夫已然可以有偏安之思,足见其国力不弱。
  然而,后主此时却一无作为,眼睁睁瞧着国内大臣越来越安乐,不发一言。他这时已握有国家大权,不似孔明时期鲜碰政事,却依旧不行君王革新之事,任由当国大臣处理国务。
  费祎当政,对姜维的出兵极为限制,并深信自己不敌孔明,无力北伐成功,故而对姜维出兵不抱信心。姜维的前几次动兵,因为费祎的缘故,所率人数不过万余,无法尽展自己的北伐之志。
  而他两次的无功而返,亦令惯于苟安的朝中上下充满了对北伐的不满。费祎执政六年后,便死于刺杀。而此时后主已然坠入安乐乡,宠幸宦官黄皓,致使朝纲败坏,群臣争相趋附阉党。不被黄皓所喜的,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重臣良将,都会被废黜边境,远离朝堂。
  季汉的衰亡由此正式开始。
  姜维先后十一次伐魏,可以说是胜败兼有,但对于战局的推动则帮助不大。并且由于连连兴兵,拖累季汉国力,使得费祎时代就开始的衰落进一步加深。加之,其主荒废朝政,怡然自乐,在无力节制姜维兴兵的同时,又受到黄皓的蒙蔽,致使朝纲败坏,国力崩溃。
  姜维欲杀黄皓以正朝纲,后主却包庇其道:“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姜维其后因害怕黄皓的报复,而避回汉中,导致季汉军政层分离的局面。此时,季汉名存实亡,再无力重现昔日的良况。
  对此.吴国赴蜀使臣曾做出精确的评价:
  【主暗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辟菜色。臣阁燕雀处堂.子母相乐.以为至安也;突然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也有人为刘禅辩解道:“黄皓当政时,后主已经中年。怎么能以晚节不保来否定他的一生呢?难道你看不到刘备诸葛亮夸他的聪慧?看不到他在面对孔明独揽大权时的宽容?瞧不见他面对董允干预自己政事时的大度?”
  晚节不保,并不是用来形容刘禅的,而是可以用来形容孙权与唐玄宗的。两者的差别在哪里呢?差别就在孙权与唐玄宗前期都曾为各自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立有卓著的功绩。而回观刘禅前期,完全是依靠孔明、蒋琬治世才得来了清明世道。他个人的作为与功绩呢?史书中寻不见。
  刘禅对孔明的宽容大度,我相信有一部分的确是出于他个人的性格,并且刘禅并不是白痴,相反他的头脑比较清楚,明白是非对错。知道孔明是为国家好,是能够治理国家的人才,因而不在意他的大权在握。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究竟他到底是宽容大度,还是暗中心怀不满而未发,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在孔明死后,刘禅确实表现的有些失常。他不但拒绝为孔明立庙的要求,并且在全国人民纷纷纪念孔明于路边的情况下,他还是把立庙之事拖了三十年,才迟迟成行。
  刘禅起初不为孔明立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孔明新丧,正是国君立威之际,且人臣立庙,古来鲜有先例。庙即意味着生生世世,香火永继,该是皇家才享有的殊礼。所以刘禅起先犹豫,不同意,是很正常的,毕竟在季汉,他才该是那个享有立庙权的人。
  刘禅的帝王意识很早就开始萌动,这从他在孔明死后迅速裁撤丞相职就可以看出来。孔明死时,他已经二十七岁,开始逐渐将帝权控入手中,加强自己的权力。
  立庙之事拖了这么久,实在蹊跷。景耀六年,季汉已近崩溃的边缘,刘禅终于想起了孔明,他同意立庙的旨意姗姗来迟,而且没有在成都为孔明立庙,而是选择在了沔阳。
  刘禅对孔明,宽容有之,但最重要的是,他头脑清楚,知道自己不得不这样,不宽容也要宽容。
  水经注有云:
  【亮德轨遐迩,勋盖来世,王室之不坏,实赖斯人】
  如果他失却孔明,怕是早就要亡国灭生。当时季汉弱小,强邻环伺,以刘禅的才能,根部不足以应付,所以即便他不满孔明的言行,也断然不会表现出来。
  刘禅对臣下的宽容是很奇妙的,就用董允为例:
  董允是刘禅的侍中,是刘备选拔到刘禅身边。而后孔明又倚重他规劝后主言行,匡君正典。
  董允面对后主的态度也比较强硬:
  【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一千一百二十七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
  他什么都敢管,什么都敢挡,很有他爹的作风。
  他爹董和是孔明任军师将军时期的掌军中郎将,是个直言善谏,根本不怕上司的主儿。而且他为人正直,清廉,死时家无余财,一贫如洗。
  孔明在董和过世后曾评价道:
  【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意思是说,董和这个人啊,待在我身边七年,一旦我有事情做得不到位,他看着觉得不好,就会一遍遍的跑来劝谏我,有时候甚至会反复十次也不嫌麻烦。
  孔明呢,也不嫌董和麻烦,一遍遍与他商议,直到两人都满意为止。
  董允明显是遗传了他爹的这一点,到刘后主面前。纳妃无度,他管;宦官专权,他还管。
  后主对此的态度是无可奈何,【益严惮之】。
  好在他毕竟听了,没像曹丕一样把董允砍了完事,也是他头脑清楚的一点,说他宽容也可以。
  但是,后主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宽容董允的作为,因为真的宽容,就该像孔明一样,不会因为董和的麻烦和多事而生气,并且感激他的作为。
  而后主对董允的态度,生前严惮之;死后,【自祗之有宠,后主追怨允日深】。
  不大像真宽容的样子,各位,你们觉得呢?
  还有朋友以魏延之死,后主的反应来说明刘禅贤明,处事快:
  孔明死后,魏延和杨仪势如水火,各表说对方造反。刘禅于是就问董允和蒋琬:“你们觉得这是怎么一回事?”
  由于魏延个性骄傲,不会做人,和同事们的关系不怎么样。而且加上他之前总是被杨仪激怒,一怒就拔刀威胁,弄得杨仪哭哭啼啼,看似欺负人。更糟的是,他还烧绝阁道,率先南归,看上去极其可疑。
  于是董允和蒋琬就开始力撑杨仪,质疑魏延的行动。魏延因此获罪被杀,头被割下让杨仪当球踢了。后主在此的作为是啥呢?
  【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
  宿卫是指皇室禁军,当时皇室禁军在谁的手中呢?在董允手中。
  蒋琬为什么要率领禁军去呢?显然不会是去帮魏延了,而是去探听前方消息,更可能是为杨仪增加军力。我有些怀疑后主在其中的作为。
  当时统领禁军的是董允,董允又是个自己有主意的人。有极大可能是他让蒋琬去探查消息,而刘禅不过是下了命令而已。
  退一步说,就算真的是后主让蒋琬前去,他显然也不是去帮魏延的,否则在事后,是不会将此事一笔勾销,不将杨仪以此问罪的。
  如果后主真有心帮魏延,那么杨仪就是未得命令擅动,发起内乱,怎么也要在回来蹲几天大牢吧。没理由轻松放过,还让杨仪【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如此自我感觉良好,以为由此发达。
  也就是说后主当时是主张灭魏延的,只不过蒋琬去晚了,没灭到。魏延之死乃是冤案,众所周知。后主只听凭臣子之意就做出如此错误的决定,明主之风体现在何方?若孙权前期也如他这般,那陆逊、诸葛瑾早就一命呜呼,何来后日之功绩?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此说明刘禅为明主,真大误也。一个人英明一世,若是在晚年做出如孙权、齐桓公这样的糊涂事,还可以说为晚节不保,偶有糊涂。然而刘禅,一生碌碌无为,一抬手的举措就是如此错误,也堪为明主吗?
  有人继续不服,刘禅至少为孔明稳定了后方啊。稳定国内大局,是每个君王必须的责任,连国政后方都稳定不了,那就十足是昏君了。在稳定国内的基础上能够提升国家,才该是明主的作为。
  季汉的天下,刘禅做了四十年,确切些说,是三十九年零几个月。
  前面十一年靠孔明辅政,朝政清明,毋庸置疑。中期又有蒋琬把持十一年,国家安定。然而在费祎墨守成规的六年间,政务日渐松弛,人心偏安时,却不见他有中兴之举,匡扶国家。最后十余年季汉则彻底衰颓,一败涂地。
  刘禅的优点是头脑清楚,因而可以识得孔明、蒋琬、费祎之能,委以重任。然而他的缺点就是没有治理才能,完全依靠大臣辅佐,相贤则国家清平,相庸则国家衰弱,小人在旁十余年之内就败国。
  所以,他不能够被称为明君,否则在费祎时期,必当有作为。但他没有孙皓暴虐凶残,也是头脑清楚,智力优秀。然而因为他的放纵,导致国家军政分离,被敌人抓住机会,一举攻陷,也是事实。
  所以,中常之君用来形容他是再客观不过。他投降之后的表现,则完全与明君挂不上边,最多只能说他具有人类出众的保命智慧。
  保命,是人的本能。我们不能因为刘禅选择保命就指责他。没准我们在那个境遇下,也会如此,说不定我们做的还不如他逼真。
  但这个,就完全不能用来证明刘禅的明主资格了。只能证明,他这个人,还是很聪明的(如果他真的是为保命闹下“乐不思蜀”的笑话的话)。
  说起保命的本事,还不得不提一个人,陈朝后主陈叔宝。这似乎也是一个极具保命智慧的亡国君主。但显然,我们不能称他为明主,只能说,陈叔宝这家伙作为人,还是很聪明的(如果他对隋文帝的话真的是装出来的话。)
  李密将刘禅比作齐桓公,有道理可循,齐桓公也是依着管仲而称霸群雄,但齐桓公又不是完全依靠管仲,他还是有个人的作为与功绩,不可与刘禅一概而论。相比起刘禅,他优秀许多。
  但事实上,历史上的诸多史家都不认为刘禅有明主资质,不过中常之主,还是当得起,孰是孰非,还是留给大家去评判吧:
  【陈寿:“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承祚的评论,历来被认为是比较公允。
  【诸葛亮:“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这句话应该是事实,但同样的情况可对比刘璋,刘璋是真的生性宽容、爱人,而且把益州治理的也很不错。刘备攻进去时,成都钱粮丰盈,人民安居。然而依旧不能够作为明主而被世人接纳。
  【司马昭:“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李密:“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孙盛:“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禅虽庸主,实无桀、纣之酷,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纵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图。”】
  【李特:“刘禅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
  【常璩:“主非中兴之器。”】
  【张璠:“刘禅懦弱,心无害戾。”】
  【王崇:“后主庸常之君,虽有一亮之经纬,内无疏附之谋,外无爪牙之将,焉可括天下也。”又曰:“邓艾以疲兵二万溢出江油。姜维举十万之师,案道南归,艾易成禽。禽艾已讫,复还拒会,则蜀之存亡未可量也。乃回道之巴,远至五城。使艾轻进,径及成都。兵分家灭,己自招之。然以钟会之知略,称为子房;姜维陷之莫至,克揵筹斥相应优劣。惜哉!”】
  【裴松之:“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朱敬则:“若乃投井求生,横奔畏死,面缚请罪,膝行待刑,是其谋也。马上唱无愁之歌,侍宴索达摩之曲,刘禅不思陇蜀,叔宝绝无心肝,对贾充以不忠之词,和晋帝以邻国之咏,是其才也。纵黄皓,嬖岑昏,宠高壤,狎江总,是其任也。剥面凿眼,孙皓之刑;弃亲即雠,高纬之志。其馀细故,不可殚论。听吾子之悬衡,任夫人之明镜。”】
  【罗贯中:“祈哀请命拜征尘,盖为当时宠乱臣。五十四州王霸业,等闲抛弃属他人。”】
  【魏兵数万入川来,后主偷生失自裁。黄皓终存欺国意,姜维空负济时才。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
  【蔡东藩:“成都虽危,尚堪背城借一,后主宁从谯周,不从北地王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咎在后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1 16:45 , Processed in 0.64395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