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东吴的立国建国,除了孙氏兄弟自身的雄才大略,就是依靠大量人才,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东吴四英杰,他们在吴国的立国建国中前赴后继,对孙吴的建立和兴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三国志中对四人的功绩都有有高度的评价,这里不在赘述。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主张用阶级集团的观念来分析历史人物,从人物背景来分析历史人物的政治思想,战略主张,这样才能比较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本着这个观点,本文也姑且妄论四英杰思想理念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四杰中周瑜陆逊被称为儒将,所谓儒将,当然是能识文断字的,但却并不是指具体能否作赋咏诗,而是指他身上的儒雅之气,一种思想的境界,江东四杰中周瑜和陆逊担得起儒将之名,那是和他们的出生有很大关系,首先把这两人放在一起比较。
在四英杰中,首先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周瑜,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孙权也与陆逊说过:“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吾非公瑾,不帝也。”孙吴前后两位君主都对周瑜有非常高的评价,可见周瑜在孙吴建国中的功绩。
作为四英杰之首的周瑜出生世族,祖上好几代人都有做过汉室高官的,父亲为洛阳令,“兄弟好宾客,雄江淮间,出入从车常百余乘。”周瑜也曾“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孙策下江东资以船粮,可以看出周家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很有实力,是属于典型的世族(或称士族)。而士族和庶族、豪强的区别,按陈寅恪先生的说法,不在于财富的多寡,在于文化上的区别,田余庆先生更进一步指出:“土族的形成,文化特征本是必要的条件之一。非玄非儒而纯以武干居官的家族,罕有被视作士族。”汉末玄学尚未兴起,主要是经学致用,因此习经成为士族子弟的必修课,是通向仕途的必要条件,尚儒学,重礼法是是士族的特点。周瑜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家庭,按照他们士族名流陈番标榜的是属于:“不扶自直,不镂自雕”的天生好胚子,小小年纪就可以“恩信著于庐江”。抛开血统论来说,的确出生于士族家庭的周瑜,不管自愿与否,耳濡目染,儒家文化的浸润都是抹杀不掉的,因此在周瑜思想行为上的确表现出忠仁智勇的儒家风范。
周瑜之后,作为四杰中可以“继之”的陆逊,则是出身与吴郡四大家族的的陆家,陆家是江东大族,因此陆逊本人深受儒学的影响,恪守礼法。陆逊中晚年,在辅助太子登时,常以儒学礼法要求太子登,当时留在武昌的还有其他皇子,建昌候孙虑不务正业,陆逊正色地说:“君候宜勤览经典以自新益,用此何为”,在二宫(后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构争的政治斗争中则站在太子孙和一边,表现出儒家严正的正统观,在孙权后期,法律过严,陆逊建议宽法待下,反映出他的反法尊儒思想。
周瑜和陆逊都是品行高洁,志向宏博的儒雅君子,与他们家族儒学熏陶分不开的。但是二人在思想上还是有很大差别,这差别则源于他们所属的集团,周瑜是属于孙策南下的淮泗将领的中坚分子,是南下干部,他和孙策南下的时候只是想在江东建立根据地,然后向北推进,从孙策欲袭许都和周瑜诣京见孙权的二分天下进而进一步以图北方的计划中窥见:他们志在中原。
周瑜的志存高远,应当从他所属的的阶级集团来分析,作为淮泗集团的重要将领,周瑜的根基不在江东,周瑜的后代湮没不名,从孙权一方来看,江东已经有了本土大族,为了政权的稳定不得不向他们妥协,孙权肯定不愿意再扶持新的豪强,纵观江东淮泗将领和北流士人的后代都没有成为新一代门阀。从周瑜这方面来看,他的家族在董卓之乱时比他年长的精英凋零殆尽,后来周瑜跟着孙策下江东,周氏家族可能也没有做到举族而迁,因为不是本地士族,没有举族而迁,后代也就无宗族势力可依仗,无法通过乡议得到名声,从而顺利进入仕途,所以他的后人没有出现陆氏家族那种东边不亮西边亮的状况。正因为周瑜根基不在江东,他也没有把江东看作政权的归属地,他希望的就是早日夺取北方,重新恢复和拓展先前的基业。
|
上一篇:西凉将才麴义的人生悲剧下一篇:子虚乌有的孙策“袭许”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