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把曹操当作“奸雄”塑造。书中刘备将自己与曹操对比:“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这逻辑与“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当代名言类似。从这句话看,曹操为政为人的特点是“急、暴、谲”,也就是严厉急迫、残暴狡诈。“暴”无论如何是该谴责的。按小说所写,曹操确实执法严厉,又没有任何亲民爱民事迹,枉杀无辜的事件倒有好几起。即使是以曹魏为正统的正史《三国志》,也屡次记载了曹军屠城之事。但是,刘备宽厚是在创业初期,他做了皇帝之后,也开始苛暴起来,例如冤杀有罪过但大节不失的刘封、亲自操刀碎剐主动来投诚的糜芳、傅士仁。
而曹操的“谲”,即“狡诈”,本来不该算缺点。自古道“兵不厌诈”,诸葛亮最擅长使用的各种“计”,不就是一些“诈”术吗?刘备表面上忠厚,但细读小说就会发现,其实老刘最会“装”,他的“装”也是“谲”,与“诈”意思差不多。
曹操三人在演义中的计谋对比(出自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那么,同一“谲”字,为什么在刘备、诸葛亮那里可以解释为“智慧”,在曹操那里就成为“奸诈”呢?中国现代史的叙事策略一般用目的崇高神圣与否来区分。但以今天观点来看,我们却不能简单地说曹操与刘备及诸葛亮谁的目的崇高,谁的不崇高。后来诸葛亮治蜀有成就,也有失误;曹操想统一,统一之后肯定也想把国家治理好,而且也有能力治理好——从小就有人预测他是“治世之能臣”嘛。
曹操被骂为“奸雄”,主要还是因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作为丞相而掌最高权力,将“总统制”擅改为“总理制”,让国家元首成为傀儡。可是,刘备逝世后,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不与曹操与刘协的关系有些类似么?为什么诸葛亮并未因此而挨骂呢?
曹操诸葛亮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若不论血统,仅以个人论、为国家计,刘协、刘禅治国能力均远不及丞相。他们确实需要曹操或诸葛亮这样的能人辅佐,代他们行政。曹操、孔明都对他们辅佐的王朝立有汗马功劳。他们的不同是,孔明的权力来自先帝刘备的亲自授予,而曹操是凭实力和功绩自己授予自己。这从法理上讲就有了区别。
就曹操本人而言,不论多么跋扈,还不曾在其活着的时候称帝。他对皇权的正统性还是有所顾忌。如果没有后来他儿子的簒汉,他的名声也许会好些。曹丕的簒汉自立这一结果使后人溯源,也就累及曹操。曹丕给他老爸追赠了个“武帝”的尊号,大概他想不到这同时也意味着赠给他爹个“奸雄”骂名。诸葛亮则不然。他虽然权力在握,却始终顾及君臣名分,不因权力大而明目张胆地跋扈,更不会当众欺辱皇上。出征离朝前还呈上言辞感人的《出师表》,对不争气的后主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始终不让人有诸葛想篡位的猜疑。
诸葛亮与曹操都是强势的人,但诸葛亮的强势是内在的,时刻注意自持内敛,而曹操因大权在握、过于自信而毫不顾忌,做得相当过分,还留下“宁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授人以柄的“名言”。
曹操、诸葛亮都是没有最高领导人名分而享有最高领导人实权的一代“领导核心”。特殊的年代需要这样特殊的领导核心。他们权力有了,大事也办了,即使不要皇帝名分,也足可留名青史,且更显自己无私。对此诸葛亮看得透。
曹操如果对皇帝表现出足够的尊重,也告诫子孙勿生称帝想法,始终不废弃已立原国君,他本也可以有申报竞争“历史上的贤相”资格。曹操得骂名的原因,和之前的王莽、之后的袁世凯差不多。孙权劝他称帝时,老曹本来也看出那是把他“放在火上烤”呢。 |